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香港《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两个纲领性文件进行课程框架体系、文件内容方面的深度解读,了解香港和台湾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流程,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港台地区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探讨。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详尽介绍了其制定的理念以及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从更大的系统背景对其解读。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纲要》更简洁明了,香港地区《指引》则更详尽,比如《指引》在附录部分作了七个案例,并在附录词汇释义部分解释了“公开评核”等24个核心用语,并罗列了14页参考文献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的资源。
二、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1.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香港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层面的要求主要有: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和诠释历史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信念、经验以及行为对世界的影响,理清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技巧层面的要求主要有:分辨客观史实与主观见解,构建历史的观点与视野;比较、鉴别、诠释历史数据,运用新史料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辨别、解释历史档案和文献;合理地选择、取舍史料,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学会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史料,对史料的价值给予鉴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价值观和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有:站在当时的立场、置身当时的环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保持探究人类文化的精神;拥有全球和世界视野,具有国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台湾的课程目标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层面来规定的。其中必修课方面规定: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具备搜集史料、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历史思维;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选修课方面规定:认识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内涵,进而养成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重要文化演变的重大问题及现象,进而养成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从文化省思与传承的角度,关怀世界重要文化的发展,以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
香港和台湾的课程目标表述都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感强。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从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历史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史料等四项学科核心能力,并单独作为第二部分表述。
2.课程内容分析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港台两地都采取了将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必修科中两地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用以培养学生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香港地区从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和性别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而台湾地区则是从文明的角度,介绍不同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更具全球视野。
从时间分配上看,香港地区历史课总共约为250个课时,其中必修课14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56%),选修课7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8%),中国历史概论(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8个课时,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12个课时,校本评核部分20个课时。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课时总共为206个,其中必修课128个(占总课时的62%),选修课7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8%)。
3.课程实施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在《指引》第四章“学与教”中指出:归纳、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都是常用的历史研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接讲授、问题探究、对话交流、善用资料研习、创设模拟历史情境、利用资讯科技学习、从阅读中学习、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台湾地区《纲要》特别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和学习为起点,灵活考虑如讲述、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出小组讨论法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
香港地区在《指引》中详细论述了教科书、参考材料(史料、史学论著与论文、工具资源)、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四种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管理,包括学与教资源的共享、学与教资源的整理两方面。台湾地区强调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指出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挂图、重大历史事件演进历程表、重要文物模型;历史教学的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学设备、人物画像复印件、历代碑帖拓片以及和教材相关的照片等。
4.课程评价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根据评估的两个重要目的(促进学习、了解学习成果)将评估分为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香港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笔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占总分的80%,分历展和历史专题进行,分别占48%和32%。评核准则不再单凭内容要点评分,而是采用水平评核方式。
台湾地区的教学评价包括总结式评量、形成式评量和诊断式评量,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纲要》指出教学评价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外,还要配合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教材纲要内容的要求,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和学习困难,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的依据。《纲要》建议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把学生平时各项学习活动的表现,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两地的评价都加入了形成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同时两地都建议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台湾地区《纲要》提出考核的方式可包括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香港地区《指引》还提出了如专题研习、评论写作、服务学习、考察活动、读史心得、课堂汇报、小型研习/模拟研究(可分阶段评分)、史事分析、史料搜集、历史悬案讨论、历史剧讨论、反思日志等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对最后的公开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重作了详尽介绍,而台湾地区《纲要》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三、启示
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看,香港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编排方式,将课程目标编写得更加清晰明了,高度精炼概括,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而台湾地区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学习香港地区考虑课程标准的实用性,给中学历史教师更多的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同时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看,香港地区的课程内容必修从历史线索的角度,选修从专题的角度来截取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必修科各单元主题选取的知识点可以看出,香港课标所选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重点选择典型材料,避免了教材编写的烦难杂。选修课的六个主题基本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未来更具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及处理个人问题。
从课程评价的制定看,相比台湾地区的课程评价,香港地区的课程评价更加具体和全面,不仅指出了评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评价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评价各部分比例以及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公开评核又注重校内评估,尤其成绩调整部分和按照分数来界定五个表现等级的具体方法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S].2014.
【关键词】历史课堂;以动“治”静
如何根治传统的历史课堂沉闷乏味、效率低下这一“顽疾”?其灵丹妙药只能是“以动‘治’静”!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情演,动口答。
一、动眼看,以激发学习情意
历史图文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情景、历史现象,比纯文字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教师如果能恰当地予以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其学习情意。因此,教师应广泛搜集相关历史图片,从中选择那些直观性较强、震撼力可能更大、学生更感兴趣、特别是更能说明相关历史问题者,制作成幻灯片,供学生观赏。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的背景,我展示了《在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刀大杀人多》、《名为“共和”,实为猿(袁)家之天下》三张图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盎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二、动情读,以获取历史信息
历史课堂的“动情读”是学生按照要求从文本、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并记忆相关历史知识的根本途径。
“动情读”包括如下内容:浏览文本题目与子目录,以初步感知其大致内容;精读相关内容,探究相关历史问题。例如,为引导学生理解“双百”方针,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时间、适用范围及其内涵、时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本,独立思考;熟读单元引言及每课要旨;熟读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结构。
三、动脑思,切实进行自主探究
历史学习并非天生枯燥无味、毫无规律可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事件之间的规律与联系,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感悟历史;引导学生切实重视理解、推导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学习《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回顾梭伦改革的背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矛盾的根源,学生指出是贵族的政治专横和经济压榨。我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执政官梭伦,面对此种局面,会怎样改革呢?问题一出,学生稍作思考,便争先恐后地阐述其改革思路及措施。我对这些思维火花均予以积极肯定。这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学生不会对新课内容再感到突兀。“梭伦到底会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话锋一转,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再如,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来推导结论。
四、动口议,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动口议”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形式。特别是生生之间,因其思维特征相协调,语言特点相接近,相互议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强协作精神、高效完成“探究”之核心任务。
如何引导学生“动口议”呢?教师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探究点”,设置一环套一环的学习活动,对每一项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的导向性信息。亦即不但明确提出问题,而且明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例如,我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双百”方针在相关三个历史时期贯彻情况及影响,小组间比赛探究学习的质量,每个小组只回答一个历史时期的贯彻情况及影响,说得不全面的,其他小组可予以补充。
(二)对某些活动,还要设置合适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尝试探究、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例如,我用课件展示:结合所学内容,总结贯彻“双百”方针的经验和教训,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假定你担任了某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会如何对待下属的不同意见?请畅谈自己的见解及打算。
五、动耳听、动笔写,保障探究学习质量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倡导向别的同学学习,反对教师多讲。如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不善于倾听老师的点评,不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倾听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倾听老师对讨论做出的总结评价或精讲点拨内容。
“动笔写”亦万分重要。然而,在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不善于动笔写,只是在教师提示时才做笔记,且速度慢、效率低。有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掌握记笔记的正确方法,诸如速记法等,课下再去整理详细笔记。教师也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时间“消化”课件展示的结论并简要做笔记。
六、动情演,以亲近历史
历史已成为过去,然而曾经是充满灵性和情感的现实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与情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此基础上,扮演好历史“剧中人”。
例如,在学习“”内容时,让学生高呼“五四”口号;再如,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以这些人的口吻谈其思想主张;又如,让学生分别扮演农民、士兵、县官、贵族子弟、商人,畅谈自己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生活境遇。
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亲近了历史,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七、动口答,确保全面互动
教师应一方面鼓励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应切实关注那些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指名回答,如果他们回答得对,则积极表扬,激励其今后主动回答问题以张扬个性;如果回答得不对,更要小心呵护,助其发现疑难所在,增强其学习兴趣与信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全体学生都处在紧张、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而不至于懈怠。
简言之,唯有以动“治”静,历史课堂才能春潮涌动,才能成为高效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初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一节有创新意识的示范课。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在授课的同时完成“传道”的任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完成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撑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学会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历史学习基础,应成为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主要任务[2]。初中生不太喜欢历史课,除了明显的历史是“副科”等功利思想影响和教材本身的空洞性,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外,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能力低,致使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历史课兴味索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加强史学理论功底的修炼和史学知识的储备与更新,着力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快乐、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史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在“有趣”中学习历史,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制订学习计划。
二、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对内阁、军机处与丞相制的不同有了一定认识,而且理解了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还作进一步探究,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明清的更多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学生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参考论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协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一些建议[3]。因此,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还是他们的读者———对学习者的研究成果,以赞赏的眼光享受,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稚嫩和偏激的地方,紧扣“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学生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历史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其次,要带着问题听课。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教学导入处于上课起始阶段。导入既能发挥一定的教学组织功能,又具有复习已知和导引新课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4]。学生每天在学校有很多门课程需要修习,脑海中的兴奋点非常多,尤其是初中生比较活泼好动,课间休息时大都会做一些与学习没有关联的事情,学习注意的转移直到上课铃响仍未停止,偶尔还会因一些小意外干扰全班学生进入正常的历史学习状态。教学导入在此时与候课对接,为历史课堂教学进入正轨提供了双重保障。带着问题听历史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最后,听课时,要积极踊跃地在历史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总之,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通过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曹永芹.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69-270.
[2]姚仕怀,秦云生.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9:98.
[3]陈都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112.
[关键词]创设;学生智慧;课堂情境
[作者简介]廖庆和(1953-),男,汉族,大专学历,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第三中学,教师。
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创课堂情境,重建课堂生活,教有生命的学科,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关键。
学生对学习科目的方式变革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尤其是中学历史课,是偶于语文教学的之中。那种只啃书本,照本宣科,教师讲得出力,学生听得乏力,并且觉得无味,这样的历史课教学模式,已远离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那种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学习明显被动,而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课标则强调:要使学生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历史中理解人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辩证观察与分析历史,加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科学社会历史发展的挑战。
首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去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我教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让学生理解秦王朝采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的意义,如何将一个枯燥的问题变成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请三位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地方)来到一个开放的城市,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发生以下情况:大家都在急于乘车,但一方外汇花光了,无法买车票,如何解决问题?在一位熟悉各国语言的翻译官帮助后,问题和困难很快得到了沟通和解决。通过事例示范,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的必要性。在古代统一为达到赋税征收、贸易的便利,所以要求统一货币。当然,其中还蕴涵着重要及深刻的意义。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现象看本质,能同时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和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神入”其中,进入“亲历历史”的状态,这样,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情境融入了学生学语文的激情,让知识得到了飞跃,语文作文的想象能力也融入其中。
教学生学习历史,体验生活,让历史走进课堂。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改革任务是要使学生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这就要让生活融入课堂:我教学《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首先提出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教给学生认识诸子百家(即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成为世界各国许多学者所崇拜的历史人物,而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教育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首先向学生分析各学派的思想及特点,再创设了一个活动主题:一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三个人组成,再分别对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来展开分析;二是先提设想题目:A、有的同学打架弄坏了桌子的现象;B、有的学生贪图方便,随意践踏花圃,折断花枝。三是请各组有序上台用儒家、法家、道家的观点来分析以上行为。讨论会开始了,各组同学踊跃上台,其中一个小组在台上分析着:随意践踏花圃的行为,我认为是无意识的,应以启发教育为主,它与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应其自我觉悟有相似之处……经过各小组的分析,同学们一致拟定“遏制校园不良的倾向”的建议书,一致认为美化校园人人有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增进人类文明的思想跃然纸上,扮演法家的则分析说:“损坏公物,践踏花圃,应接受严厉的处罚”,这就活灵活现地将道家,法家的不同观点形象展示出来了,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言、诸子百家的理解能力。这节历史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它又是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融合的课堂。充满着浓郁思辨色彩的课堂性境,熠熠生辉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要上好历史课,就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迸发出蓬勃的课堂活力,开创生活化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对刚入门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说,其对古代历史知识接触不多,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类的进化活动等等,学生听来乏味。如何构建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有一点体会: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的内容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兴趣因素,关键是教师应该如何挖掘这些因素。这首先就是教师要能把呆板的历史,有条件的通过图片、资料、社会调查、历史文物考查、作文等形式的课外与课堂多层次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兴趣的首要任务便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观察与倾听中帮助学生学习。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文“建筑奇观”时,在上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以教师参与并与学生合作为形式的参观考查作文等实践活动课题。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你所在的地方有哪些古代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学生随之而说:“我了解到有石龙拱桥……”随着学生的兴趣,我便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考查明末清初时代修建的一座保持比较完美的石拱桥,这座石拱桥大拱出小拱,可算是这里的雄伟建筑了!学生观看后,追溯到古代历史的建筑艺术以及结构的巧妙绝伦,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那种非凡的施工技术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经过实地观查,便把历史回归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这就让学习历史与爱国爱家的思想联系起来了,教学历史的内在功能也就潜移默化了。实践证明,知识就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由理性到实践,或者让学生自觉的独立探索,写写收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高明,也无法让历史课堂给学生提高效益。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种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形成多维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让信息网络走进历史课堂,来创造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情境,当今世界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当今的学生更容易被网络技术所吸引。抓住学生对新时代网络的好奇,经常鼓励学生展开设想题目,让学生去上网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历史课件,查找历史资料数据库等,以唤醒学生的潜能,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推进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生活情境,同时对语文教学中的想像能力也得到提高,以达到课程改革的新面貌。我在历史教学课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上网自学历史的能力,采取多种学习课型。一种是网上搜集资料,一种是语文、历史合作学习课型。指导学生在家里或电脑室搜寻、下载相 关历史资料带到课堂,分组展示,各自发表议论,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二是网上自主学习课型。培养学生学会上网下载历史图片,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创作了自己的电子作品,制作了宋代服饰变化的模型。从而不断改变了过去对学习历史的呆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摘 要: 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化抽象知识为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运用现代教育装备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装备 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装备”在教育领域成为热点。中国基础教育装备年鉴启动会上,有学者提出教育装备是为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什么是教育装备?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教育装备?历史教学中的教育装备如何应用?这些问题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一、教育装备的认识
国内学者艾伦指出,教育装备的含义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及相关软件的总称①。一位学者提出,“除了人之外的东西都是教育装备”。在我看来,教育装备应该是以下媒介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依托,以人工资源为形式,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现实中,从一根粉笔、一把尺子到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都属于教育装备的范围。
一般来说,历史学科中的使用教育装备分为传统的教育装备和现代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或教具包括笔(铅笔、钢笔、毛笔、粉笔)、黑板、纸张、图片、电教馆、留声机、广播、电影、教鞭、历史挂图、历史遗迹、博物馆、教材、照相机、电灯等。现代的教育装备有电脑、投影仪、手机、电子白板、复印机、扫描仪、3D技术、空调、热水器等。传统的教育装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什么要提供现代的教育装备来辅助历史学科教学呢?
二、现代教育装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征,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它无法像一些自然学科那样,具有可操作性和试验性,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再次体验,由此导致中学生难以对远离现实的历史产生很浓的兴趣。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使原有现状得到改变,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丰富材料。它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③。
2.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同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利用《晚清风云》的片段,让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有效的视频和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景感染,得到启迪,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利于素质教育目说氖迪帧
3.时展的条件。信息化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所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历史学习工具。其中,网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长处,采用多媒体的全方位教学,再现图、文、声并茂的学习环境”④。
三、现代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是必要的、与时俱进的。那么,如何运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历史教育装备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装备弥补固有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有效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得历史变得生动具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对于中国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看相关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然而学习外国历史,学生没有这么便捷的学习条件,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达到学习目的。互联网上开设有许多外国的历史专栏,里边的资料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便利,也激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例如,学生可以接触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历史史料,也可以进入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在线参观。此外,可以利用先进的打印技术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的容貌和当时的社会历史场景,使历史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2.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化抽象知识为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历史学习中存在重难点知识,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感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装备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从静态到动态展示,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难点⑤。现代教育装备的直观性能够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通过多途径向学生传递各种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江苏省吴中区苏苑中学的张维老师在讲授《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是战争爆发的根源。该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设计出两份表格,一是《美德钢煤产量增长示意表》,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柱型动态图表,直观演示1870到1913年美德工业增长速度之快,让学生轻松理解。二是《英法美德实力比较表》,通过工业发展、所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殖民地面积等详细比较,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这样设计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也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装备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似乎只是一份历史考试卷子。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使得历史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南师大朱雪梅教授等人构建了“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体系结合传统手段与数字化平台,创新评价工具,创建了包括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平台、学生学业成绩观察表、课堂教W行为观察表三个成果,改变了以前传统的评价表。
新的教育装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始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历史课堂的环境、结构及教学交互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因此,新型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行为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发展了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现代教育装备运用的反思
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深入的情况下,现代教育装备正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和历史课堂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科素养的养成。不仅如此,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使得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拓宽新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素养等。所以,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引进是与时俱进的,是必要的。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装备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装备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农村一些地方,不仅在装备方面,还在教师等方面都形成了差距。那么当下通过年鉴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可以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让偏远地区的教育也发展起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网站的建设、微信公众号,迅速传播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此外,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做到符合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不能偏离历史课堂教学,选择对学生有用的、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教育装备。同时,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并不是落后的、无用的,它也可以促进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是有用的。二者结合使用的前提就是以有效性为基准,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装备不仅对今天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未来的教育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艾伦,等.教育装备与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源资源(设备仪技术装备),2006(2):5.
②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③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