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CDIO理念;课程改革;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宋国庆(1963-),男,江苏灌南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杨旭东(1977-),男,江苏铜山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ZD-0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徐州校区)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0-03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量的扩张,正逐步跨入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认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等工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CDIO理念,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改变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实习机会,形成基于项目完成的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作为高职工科机电、数控、应用电子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方法以及应用技术;课程重点阐述各类传感器的转换原理、组成结构、特性分析、设计方法、信号调理技术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应用,并对现代新型传感器做简要介绍。课程对培养学生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它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起基础和引领作用。现有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教学观念偏离高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但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普通本科学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大多是一种微缩化的本科学科模式。在本质上体现出“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为地隔离了知识和能力并行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够。
2.课程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相脱节
现行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传感器技术在具体工业现场的选型、安装和调试等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高职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师对如何针对课程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双主体意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滞后。
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在“学”的方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话语权;在“教”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成果的考核不够。
二、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型工程教育项目。过去十多年来,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不少大的现代企业(如Boeing公司)就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同时,工业界也希望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能够形成新的共识。由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运作(Operate)。该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科课程,充分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特征。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提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是以“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优秀的个人与职业技能、优良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基础的,显然,CDIO倡导的是通过应用项目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特点,结合CDIO教学大纲,课程教研组形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偏重工程理论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偏重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经济及环保作用的状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需要。
1.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讲解。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知识面宽泛,应以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切实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优化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亲手做一些简单的东西。
2.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CDIO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深厚的工程基础应用知识,为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品质、意志和团队整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尽力使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工程意识。
4.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增加项目制作方案、工艺文件等师生互动环节,并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一体化设计,重在构建一个融知识获取、能力训练、习惯养成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其显著特点是以工程项目作为载体与运行机制。教学设施过程中,要全面体现CDIO所倡导的让学生以课程内容与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进行学习,既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也不能单纯训练学生的某种技能,充分体现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原则。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融知识点于项目案例中
CDIO工程教育理念搭建了一个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平台,围绕检测元件“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主线,树立课程教学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CDIO是对工科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后,应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
在讲解各种传感器时,教研组提出了框架式知识结构的设想,让学生在接受某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明白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讲授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时,首先利用PPT进行国内外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系列产品展示,并对其结构、材料、用途等给予个性化的点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只起穿针引线作用;其次,在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压阻效应、测量电路及温度漂移与补偿等理论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采取分层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避免了启而不发;最后,结合各领域的应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风洞模拟试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这样的“产品展示-核心设计-应用领域”框架式知识结构,切合CDIO倡导的基于项目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概念-原理-应用”的一贯模式,能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地区行业特色
由于测控技术发展迅速,使现有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且教材内容大多雷同。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按CDIO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功能模块:绪论、传感器技术、信号电路等,并将实验训练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实行一体化教学。
模块一:绪论。绪论课的导航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直以来,高职的绪论课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点到为止的“散、大、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绪论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课程的价值,从而接受并实现这些价值。同时,通过介绍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和趋势、本地区知名企业或专家学者等方式,让学生领略工程技术的风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师对绪论课的精彩讲授,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受绪论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启发,目前,教研组每学期都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一月一次的工程教育研讨课,由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地方实体经济的新进展,树立学术志趣,完成高职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模块二:传感器技术。这是自动检测和转换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是国家机械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兼顾传统机电式传感器,突出现代微电子、仿生学等各类新型传感器的教学。教学中,一方面,既掌握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又增加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融合等现代信号检测与处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正在进行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内容,将相应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将科研的成果服务反馈于教学,而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教材所不能替代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服务当地企业创造了条件。
例如:讲授电感式传感器时,强调徐工集团生产的挖土机、起重机、叉车等重工业移动机械,要求传感器能够克服极富挑战的环境因素。日常的高温、冰冻、雨雪、盐路、化学腐蚀、无线电频率干扰以及大强度的冲击和震动,这样的特殊环境要求传感器坚固耐用且具有安全认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感受到工程意识的熏陶,在设计传感器技术产品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客户需求融进产品性能。同时,建立起兼顾经济性、环保性的绿色设计理念。
模块三:信号电路。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讲是难点。在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分层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检测中的基本电路、传感器的基本信号调节电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为学生进行检测系统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传感器与嵌入式系统、PLC的接口电路时,将科研项目“基于CIMS环境下的物流控制运输装置”中的控制电路与教材结合讲解,学生就易于接受且提问积极,深受启发。
再如,讲授超声波传感器时,让学生动手自制一种超声波电子驱蚊器。随着仿声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蚊子的一些奥秘和特性。一般说来,雄蚊不咬人,怀卵的雌蚊叮人吸血。雌蚊怀卵期间不喜欢与雄蚊接触,听到雄蚊发出21~23KHz的超声波信号时,便立即逃跑。据此,应用电子线路模仿雄蚊的超声波信号,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电路中用到的单结管BT32是一个张弛振荡器,用电位器来调整震荡频率,三极管3DG6工作在脉冲状态,起功率放大作用,还用了一个续流二极管D。这样的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化解了电路理论学习难点,实现了CDIO工程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当然明显。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花数倍于教学课时的业余时间来完成作品,使不怕失败的意志品格和互帮互学的团队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通过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一是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测控知识点和传感器使用步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于讲授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常用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等教学内容。
二是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将实际工业现场的技术融进课堂,整合、提炼出大量的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各种案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并贴近实际,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CAI课件和CAL学件教学模式。在开课前,教研组反复调研,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需求及兴趣点,提前进行课件和学件的设计、制作、修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观察教学的实际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期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再回顾反思并进一步整理、调整,做到CAI课件和CAL学件随时能够添加和丰富,年年都有更新和完善。
四是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像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校企联合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江苏机电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徐工集团、徐矿集团、江苏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等情况,并拥有高职院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师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进行联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深得学生欢迎和期待!
4.创新考核方式,促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手段,它具有导向、反馈、评价等多种功能。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注重形成性学习,改变以往“上课记,考前背,考完忘”的传统做法。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CDIO对工程教育的要求,采用基于过程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大作业(含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大模块构成,并且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权重,如表1。
一般地,在讲解完同种原理类型的传感器教学内容时,针对工厂实际课题,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例如,在讲解完光电检测类传感器时,安排学生2~3人一组,完成“夜间红外报警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在设计中,尽量侧重于传感器检测模块的设计,并让学生在实训台上自行调试红外发射、接收电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给出基于项目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每组学生从阅读资讯、准备元器件、装配调试电路,到填写调试单卡、撰写工艺文件、提交总结报告等,分工合作,边学边练,促进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结语
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不但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所在教研组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创新奖1项,市级教学创新奖2项;参与横向课题研发3项,承担多项社会培训项目,共引进资金150万元;在核心期刊4篇,CDIO工程教育课题组(7人)获得市级“教工先锋队”荣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若干项;学生毕业之前,均能获得多项各级各类技能证书。当然,随着我国高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面对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和学生情况的差异性,需要不断剖析和反思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坚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有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高职教育一定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宋国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科教融合[J].中国高校科技,2012,
(11).
[3]何致远,郑玉珍.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1]。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对教师教学方向进行引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无效教学行为。
案例1:中班“认识、书写数字10”。教师在孩子们念完了数字儿歌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10,同时告诉孩子“10像铅笔加鸡蛋”。在整个认识数字10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诵读、请小老师教读等方式将“10像铅笔加鸡蛋”这句话反复了20次之多,在书写10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边读边写。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说说10像什么”结束了此次的数学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常见的“数字歌”,让幼儿认识数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将10的形象性特征作为“圣经”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理解”数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班的阶段目标之一——“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由此可见,单纯从外形上对数字10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理解数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数字进行识别,并能正确的用数字表示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关系。该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集中在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个儿歌句式上,突出了10的形象认知,最终幼儿只学会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句儿歌句式,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数字10,从而使得教学在幼儿丧失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渐渐地沦为了一次低级的表演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说起。
(二)教学具准备缺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夸美纽斯鼓励教师用实事实物或用接近于儿童的观念去教育学生,不要只用形式或符号[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2:小班“认识数字1、2、3”。认识数字1,教师的提问是“你们家有几个娃娃?”“几个爸爸?”“几个妈妈?”之后让孩子找找教室里哪些是一个的。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柜子、饮水机、风琴等。认识2和3,也同样让他们找找教室里、家里、墙壁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案例中教师简单的将认识数字局限于教室里的某些物品及幼儿熟悉的经验,未为幼儿准备其他的教学具,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不用、少用教学具的现状。
教学具主要用于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增加学习者的感性经验,直观教具首先被采用。直观教具有活体动植物、真实的用品、工具、模型、图片、标本、挂图、黑板等,也包括现代社会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收音机、唱片、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等。[4]幼儿获得数学概念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但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学活动主要由黑板和粉笔来完成,简单的“黑板画”或教室里的“实物”成为了幼儿认识数学概念的教具。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额过大,在学具制作上也就无法做到人手一份,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有层次的、多样化的“操作性”教学具,也使得整个幼儿园数学教学更显单调且呈现无效状态。
(三)教学内容选择错位
教师应为儿童发展选择哪些知识,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之后,不同哲学家和课程学者进行深入探讨,都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要求。
案例3:大班“复于、小于、等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符号“>”、“
案例中将小学课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放在幼儿园大班来进行,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小学化的趋势。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特点等出发,选取具有启蒙性、生活化、可探索性以及系统性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对处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讲,不具有发展意义。教师人为的“拔高”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将幼儿喜欢或接触较多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但这并不能消除数学教学中重“知识性”轻“生活化”的嫌疑。
(四)教学方法适用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案例4:大班“5的分解和组成”。教师用5个雪花片玩具,分别让幼儿分成2和3、1和4、3和2、4和1,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以幼儿朗读这几种分解式(费时6分半钟)结束了5的分解学习。同样以这5个雪花片为教具,教师通过演示左右手分别有1个和4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2个和3个雪花片,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以教师板书组成式子并要求幼儿朗读练习。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分分合合”练习(练习不是5的组合,而是3和4的组合)。练习完成后,布置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此次数学活动结束。
案例4呈现了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的部分现实:单纯讲解演示,忽视了幼儿探究欲望,教学中更多的讲授,更少的操作与游戏介入;广泛采用运用于小学的习题式练习法,且所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5]尤其是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利用操作、游戏等方法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理解。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具严重缺位,幼儿没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弥补演示之后的时间空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任意填充,这样看起来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整合,但是对幼儿来讲,既没有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无效。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5:学前班“比大小”。这是一次数学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次数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同伴以掌声对个体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有2次,其余均为教师的言语评价,在语言上表现为“真聪明”、“太聪明”、“好聪明”,期间也有实物图片“乖娃娃”作为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幼儿,但最后却是每个幼儿都有“乖娃娃”。
案例呈现了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行为评价较少,言语评价较多;言语评价词语贫乏,具有固定性特点;以“聪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笼统,表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较多关注群体幼儿表现,较少关注个别幼儿发展;评价主体与评价实物不对称,存在评价偏见。
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准确判断、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非正式评价”为主。该案例中教师以“聪明”与否作为其言语评价的关键词,简单的实物“乖娃娃”成为了“秀场”的配角,评价最终在混乱与纷杂中越来越单薄。
二、促进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引导的教育,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幼儿园数学为什么教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数学知识能否与其他的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知识中有哪些知识可以与幼儿“现场”——农村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系。如“认识数字”知识,可以随着农村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幼儿熟识的语言、科学等知识有直接关联。其次,关注幼儿年龄与认知经验的差异。幼儿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对同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有了差异。如“分类”知识,小班幼儿只能进行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如物体名称、特征等,而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最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慎选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应该教什么
幼儿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集合概念、数概念、时间与空间概念等。每一种概念的获得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农村幼儿教师应从理解数学概念开始数学教学。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要分析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如何将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能结合农村或家庭事务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发展幼儿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理解数学概念的广度与整合,数学概念与人文、自然、科学等概念融合;数学概念自身也会有关联,如集合是数概念的基础。因此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处理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村特定场景的关系,将数学概念与幼儿生活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幼儿园数学怎样教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方法的优选,是教师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或是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内)能够取得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班级特点等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能利用恰当的“操作性”材料,能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能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农村幼儿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接触,如沙子、石头、树叶、贝壳、种子、蔬菜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有趣的层次组合,开展各种游戏,让幼儿探索、思考、动手,从而打破教学方法上单纯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范式,引导幼儿由“被动”的依赖向“主动”探究转变。
(四)细化教学评价——重塑幼儿园数学课堂文化
“非正式教学评价”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出的经常,这些行为是课堂文化的表现之一。所谓课堂文化通常被视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农村幼儿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课堂文化,既要关注评价的文化含量,也要关注评价的技术含量。评价的文化含量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中言语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课堂中的细微变化,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对幼儿进行具体的、形象的评价,用心于细微之处。评价的技术含量涉及到教师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对幼儿数学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幼儿课堂行为不可能完全展现其数学能力的高低,教师应结合幼儿在操作活动、回答问题、作业等多个数学活动环节,对幼儿数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促进每个幼儿数学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高博铨.台湾:教师教学准备的内涵.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关键词】幼儿;数概念;思维;教学;培养
数字与数学是幼儿接触最早的知识,也是家长与老师对幼儿启蒙教学常用的内容, 所以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1~3]的培养好坏关系到孩子智育发展,也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目前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其对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培养上滞后于幼儿智力发展速度,客观上带来幼儿对数学理解与认识的不足,限制了幼儿的智育水平的突破。要实现科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抓好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为如何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依据。
1幼儿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老师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教育目标仅指向于粗浅知识的传授,且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单向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直接把数学知识,概念教给幼儿,并采用集体“上课”教学模式,教师讲概念、幼儿看教具、回答问题、背诵知识,然后是反复练习,巩固,使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教师主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欠缺,对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不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同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很少,使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游戏、周围环境和一日生活中,缺少对差异幼儿个体进行因人施教。幼儿主要年龄偏小、能力偏弱,对数学中的数、形、量、时间、空间的认识理解在概念上,平时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弱。
2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对策与措施
积极为幼儿营造环境,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周围环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使幼儿自觉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为了孩子识数字1~10,就制作了数字连线,例如,绘制多个鱼缸里有不同数量小鱼卡片,让幼儿把鱼缸有多少条小于与其对应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还可以进行在开赛车送小朋友回家,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不同数字,赛车每次挂不同一个或多个数字,数字相同小朋友才可以上车坐车回家。利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绘制多重实物卡片。如:房子、蘑菇、船、大树、水果等,让幼儿就相应数量实物卡片上粘贴相应的数字,活动还可以倒过来,不同数字让幼儿粘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这样幼儿从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不仅认识了数字,还分清了数字的次序性以及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加强幼儿对几何图形认知学习,幼儿的几何图形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几何图形是对客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念,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图形的基础上,配以说出图形名称,最终达到正确命名图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图形和图形比较认识图形,让幼儿区别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出两个相近图形的相同点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在以上基础上,持续反复巩固和复习对数字与图形认识,并让幼儿找出不同几何形状物体的实物,从而达到从抽象概括回到具体的物体,进而扩大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幼儿学习过程是集体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必须积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活动,比如:开设《开心超市》区角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通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购买物品的同时,将数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学会了与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道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等等。为了使幼儿对数学不在感到枯燥和乏味,运用语言、艺术等形式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利用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差异幼儿个体要保护其富有的个性,并与家长互动,共同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计划,必要时进行单独的辅导,确保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其自身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教学实效为关注点,绘制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课堂强调师生互动,课余强调与家长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地观察、探索、发现、操作等,本班幼儿对数字和数学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同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7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8-360
多大的孩子可以感知数字?这是认知能力神经学科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20多年来,科学界一般认为,一个人对于数字的最初意识开始于婴儿期的5到6个月,这个时期婴儿的举动和反应显示他们已经对数字有了最初的意识。而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通常要到5岁到6岁、或是更晚在10岁到12岁才开始真正理解。最近,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人类对于数字概念的认知出现得更早,在婴儿出生后3个月起就开始获得一种“多少”的概念,具备了对某些数字的感知。
主持这项实验的是哈佛大学的伊泽德教授,实验的被试者是36名3个月的婴儿。实验前,婴儿戴上了专门为他们研制的电极帽,通过它可以记录婴儿实验时的脑电波活动。实验时,婴儿坐在他们父母的膝盖上,观看一台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中绝大多数显示的是同样数量的同一种物体,例如3只卡通猫。然后,在这些猫图片中偶尔显示另一种物体,例如卡通狗,或者猫的数字发生改变。当发生这些改变时,这些婴儿大脑的电波活动就会出现与以前不一样的反应。将婴儿实验中的脑电波记录下来,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计算机模型来分析这些信号,了解婴儿大脑中哪个部分发生了变化。他们发现当物体的图形和数量发生变化时,婴儿大脑不同部位的脑电波就会做出相应反应。
伊泽德分析了实验结果,认为婴儿到了3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可以区分他们看到的物体数目以及辨别物体特性的独特神经通路。这些通路与在成人身上发现的一对神经系统网络相符。这对神经系统网络一个是“什么和如何”网络,主要是处理它所监测物体的位置、大小和潜在的用途;另一个是“什么”网络,它的功能是识别物体。在观察物体种类变化时,婴儿与成人和儿童一样,会将这个信息传递到脑中的“什么”网络,在左颞叶顶部的脑电波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他们看到物体的数字改变时,也会像成人和儿童一样将信息传递到“什么和如何”网络,引起它的活动,不同的是婴儿的这种活动集中在右脑区域,而不是在左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注意对婴幼儿语言和记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英语、背唐诗,而忽视了对孩子数字潜能的开发,他们认为等到4岁才开始灌输数字的概念也不迟。这种错误观点造成一些3、4岁的孩子在语言上能说会道,但在数字上却是个“数盲”,连从1到10都数不下来。
从上文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3个月的婴儿已经对数字有感知。专家告诉我们,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宝宝O~3岁的年龄段,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细胞”开始的。但是,要注意,对于3岁前的婴儿应该进行的是数字概念的教育,而不是算术教育。也许你可以硬性地灌输给一个两岁的宝宝加减法的算式,他能非常熟练地回答出十以内、甚至二十以内加减法的答案,这时你会很得意自己的教育“成果”。但是,事实上宝宝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算术的内容和答案,对他而言这与背诵一首唐诗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这并不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对婴儿的正确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作父母的都能在孩子3岁前的数学潜能期对宝宝进行正确的“数字”教育,对今后孩子数学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将有很大的好处,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智力的儿童和数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