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产供销;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33-04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 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 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利润率的低点出现在2004年,一度下滑到0.55%,直至2007年,才回升到1%以上。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商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破困局,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医药商业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学习、吸收、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战略来规划指导经营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
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定义
1.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此后,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相互协调重要性的上升,人们逐步将对供应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从而,供应商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畴。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从某种产品由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来理解供应链的。在这种认识下,加强与供应商的全方位协作,剔除供应链条中的“冗余”成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速度成为核心问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
1.2 传统的产供销定义
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将即定的产品通过“货物所有权转移”不断向下游转移,直至最终消费者,“实现商品在空间上更接近于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商品需求满足性上更接近于消费者的需求”,每一个上游企业在经营中所关心的“如何缩小空间转移的代价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系统中的企业是 “竞争机制下的价格搏弈者”。
1.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流程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系统中的企业是“协作机制下的价值创造者”。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
2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1 传统的产供销盈利模式
传统的产供销模式认为,对消费者需求满足依靠的是“产品”,产品从工业企业生产完毕后,其价值就已经恒定,下游的分销企业、零售企业是产品空间的转移者,即“在空间上更接近消费者”。如果价值在产品生产后就已经恒定,那么,所有工业的下游企业就成了对该价值的“分食者”,分食的多少,体现为分销过程中,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价格搏杀;分食的多少,不是以其创造价值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博弈能力和技巧来决定的。企业不关心价值创造(即增值活动),而是全力关注和提升其博弈能力和技巧,例如对供应信息掌握的更多。上、下游企业之间对有限价值空间竞争性地分食,形成了双方合作的不稳定性,因此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一种“松散型的交易模式”。
2.2 供应链系统内企业的盈利模式
供应链则是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终端顾客的需求置于整个供应链的源头。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主体根据下游客户需求,与上游客户共同进行满足方案的设计(协同),并与其上游的节点企业对方案组织共同制造,以此类推,供应链运作最终的结果是:所有节点经营主体共同为终端顾客的需求满足而提供增值性的创造服务。其过程是针对终端顾客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最终产品(方案执行)的“共同制造”。每一节点企业的利润来源不是分享其他企业独立创造的价值,而是通过“共同制造”中,节点企业为最终价值所进行的增值活动获取相应的回报。同时,由于“共同制造”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价值创造的效果和效率都比独立创造更大。每个企业都在追逐利润,供应链系统的企业亦是如此,只是其盈利的模式是创造价值获得回报,而不是分食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每个节点企业都关注如何为满足终端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如何使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协同性更强,协同效率更高。供应链的本质是协作机制下的创新增值服务链。
2.3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当今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省级药品招标、基本药物招标)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流通行业的整体毛利率水平一直在不可逆转地向下走。如何迅速转变、改良传统的产供销方式、打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无论是新崛起的医药商业巨头还是区域性中小型企业,都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实践,试图打破困局。
在过去,商业企业各自与区域内的同类对手竞争,这要求每个实体都要足够强大以对付竞争对手,能否胜利,取决于其相对竞争对手的表现。但是在国际上,一些新的竞争规则已经出现了,国内医药商业环境的变化,那就是企业都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壮大而赢得胜利。大型流通企业要获得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不是通过与本行业中单个对手竞争,而是靠加强与其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上游制造商、供应商、下游零售商、医疗机构的合作来实现。从本质上来讲,获得有竞争力的统治地位要靠整个供应链,靠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来讲,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供销模式,比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更好地担负市场功能,在运作上做得更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开始把他们的重点逐步转向与上下游客户业务间的协同上,如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信息系统自动预测与补货、协同分销、核心商品集成及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等模式,努力使供应链上成员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目前国内少数特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正采用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型的医药商业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对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只能零碎的、片面的使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战术。
3 存在问题
3.1 对如何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
和理解
处于微利时代下的医药商业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采供销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和支撑企业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的快速发展。而绝大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未能真正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战术有机的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不能够对商品、供应商、客户、物流、信息、资金、服务、库存等经营活动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协调规划,因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性问题:
①采购模式不合理,经常发生临时采购,致使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无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
②客户信用管理不完善,相当数额的应收帐款不能及时收回,造成资金周转慢,且易发生坏账。
③仓库功能定位不合理,造成商品摆放不合理,无法实现运输集约化。
④库存管理不合理,造成库存周转慢、资金占用大。
⑤业务流程不合理,存在重复劳动和管理盲区,造成作业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3.2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缺乏透明的供应链信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信息系统不通畅。沟通不畅又导致供需信息失真和传输延迟,对市场的需求不敏感,如经营过程中库存的积压或缺货现象等。
3.3 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缺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快速获得整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无法作出精准的预测和决策。绝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管理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对当前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联位的趋势则难以适应。而且,目前国内医药流通流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不同领域之间不能兼容,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的低下。
3.4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较少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导致各方利益分配不均。供应链协作性不高,形成供应链方式的战略联盟、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牢靠。整个供应链存在过高的库存、较差的产品流动性,整体优势体现不出来。
3.5 医药物流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还只是处在传统物流的发展阶段,有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仍然保留着“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从药品的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完全由企业自身独立承担。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及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物流各环节割裂,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 对策
4.1 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规划、设
计、推进日常的经营活动
随着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扩大、政府新医改政策的刺激、医药商业企业要突破现有微利环境的困局,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准目标,迅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医药商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战略定位,要因势利导建立起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供应链体系,可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变化要素及规律,表1为美国医药分销业的分类和特点整理所得,对于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定位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4.2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迅速提升企业采购管理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采供销模式下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上游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下游终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最终端用户需求订单产生采购订单,然后采购订单驱动生产订单,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②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纵向合作,完善供应商的考核、评估、激励和淘汰机制,培育核心供应商及战略联盟,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
③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第一,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二,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第三,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以为制定战略性的采购供应计划共同协商,不必要为日常琐事消耗时间与精力。第四,降低采购成本问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第五,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4.3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
4.3.1 库存成本分析
①订购成本。是指为了订购货物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货物本身的成本亦称货物成本或购置成本)和间接成本(订购手续费、电话传真、差旅费、运输费、货物的验收入库费、货款支付的手续费等)。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安全、质量、有效期有严格的要求,在订购过程中的费用都远远高于其它产品。
②持有成本。是指在仓库中为了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即货物从入库到出库期间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引起的机会成本、仓库保管费、仓库设施的运行费、维修费、折旧费、仓库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仓库的其他日常管理费等。医药商品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入库后需根据不同类别归类摆设和保管,定期盘点,加上医药商品的消费者是特殊人群,临床用药要求高,因此药品在库成本相对其他行业要高。
③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断货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种是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生产的停滞引起的经济损失;一种是产品脱销引起的销售脱节停滞带来的利润损失。医药商品原则上不允许缺货或断货,普通商品缺货或断货后果只是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客户满意度降低、利润降低,而医药商品的缺货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它不仅仅是失去利润,更重要的是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医药行业缺货成本更显高昂。
4.3.2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零库存”,这里的“零库存”不是无库存,也不是指将自己的库存转嫁给上游或下游,而是通过信息共享全面合作消除不该存在的库存,整体上消除整条供应链的不良库存,从而使库存总成本最低。目前库存管理思想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补给等。以上三种库存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需灵活运用。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构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间的互联网以及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广泛运用Internet、条码技术、EDI、射频技术、MIS、GPS、GIS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实现对在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作业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实现缩短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连续与稳定等管理目标。此外,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也将保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实现高度信息化共享和集成。
4.5 树立正确的现代医药物流观念,合理发展第三方物
流
国家正积极鼓励、引导国内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进行整合,努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的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针对当前国内出现大规模资产投入发展医药物流的举措、走重资产还是轻资产的发展之路,企业是自建物流还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应谨慎考虑,因企制宜。
针对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应该成为其主流选择。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将药品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做,可以帮助企业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减少自建物流中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应将自己的平台变成公共性的平台,尽可能地提供给更多的企业使用。这样的话,才能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双丰收。
4.6 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使供应链成员能够深入地了解供应链管理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并以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程度为目标,进行任务及利益分配。其次,各成员在掌握医药供应链整体绩效后,便能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身与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供应链战略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鉴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供应链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发展,应该及时借鉴其先进的绩效评价活动的发方法及模拟软件,对我们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调整,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调查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主要有Lummus模型、SCOR模型、Roger模型、SCPR模型。由于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各企业应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适宜选用,并加以改善。
②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来研究各个关键指标的设立及指标具体的划分,并根据历史数据收集竞争者情报信息及相关组织的最佳实践数据建立评价集,使评价目标具有可比性。同时建立相关机构负责对供应链绩效趋势进行分析并定期绩效评价报告。
③可以根据供应链环境的变化改变绩效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使得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
[2] 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
[3] 董中浪.医药行业供应链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10).
【关键词】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产行业已成为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其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于相关利益者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日渐严重,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鉴于盈余管理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出现增加了其盈余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有必要揭示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行业特征与盈余管理内涵
房地产上市公司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其经营业务具有项目成本高、周转期长、风险大以及易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等特征。正是因为其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资金大量来自于信贷,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需要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对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理解及决策,进而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报酬激励等方面取得一定利益的会计行为。盈余管理行为改变了收入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把相当长时期内的盈余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再分配,虽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真实的现金流和盈余,但在短期内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数据,还会影响到企业价值的评估。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债务融资动因
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开发项目的投资金额一般都会达到亿元以上,并且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普遍以银行贷款为主,房地产上市公司对银行的依赖很大。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外提供贷款时对企业的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这些金融机构会看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贷款的风险程度,所以当房地产公司需要贷款时,必须提供企业财务报表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因此,一些房地产公司特别是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急需资金时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各种手段改进公司的财务数据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上市融资动因
由于我国企业众多、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企业能否上市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条件的制约,如限制上市企业数量,限制最低盈余要求等。一些房地产公司为符合上市条件,取得上市资格,经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来影响短期经营业绩,从而达到企业上市的要求。
(三)节约税费动因
企业所得税是国内外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活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因素,同样房地产企业也会出于此原因对盈余进行操纵。较高的税费会导致公司有较多的现金流出,为了减少现金流出、降低公司的税负,公司一般会在会计报告当期以及以后各会计期间都尽可能的降低报告盈余。另外,我国现行的税法及相关法律仍存在一些缺陷,税收优惠政策大量存在,税法相关规定与新的会计准则不统一,这些使得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极易产生为节约税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活动。
(四)外部监管缺失动因
监管部门未能有效地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部分企业可以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进入资本市场,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效。另一方面,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专业技能良莠不齐,缺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进行专门独立监管的部门,从而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审计意见缺乏公允,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提供了庇护。
(五)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当企业的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时,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的报告盈余,特别对一些战略性产业、垄断性公司、特大型企业,房地产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其报告的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体或者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往往会采取一些更严厉的措施对这些企业进行管制或让其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活动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另外,许多民营企业因为害怕“树大招风”而减少报告盈余,与之相反,国有企业则出于不同的目的,往往会调高报告盈余来捞取政治资本。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基于房地产行业特殊的财务特征如预收账款科目的结转手段、更具波动性的存货价值等,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便利。
(一)通过调节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1.房地产上市公司一般实行预售制度,预售取得的价款应该在开发房屋竣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后确认为销售收入,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往往以商品房未办理竣工决算为由将预售价款长期挂账,从而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代建销售会通过对完工进度的调整来间接影响当期确认经营收入的数值。一些人为的调节还会导致同一种计算方法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会选择有利于调节当期利润的方法来计算完工百分比。
2.房地产上市公司除了自行开发业务外,还经营合资开发、委托代建、代售商品房出租等业务,这些业务不受国家规划制约,隐蔽性很强,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小金库的重要来源。
3.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发的商品房在代售期间可用于出租,出租房在进入市场之前常常需要发生改装修复支出,而公司在出租房屋时,往往不按规定进行商品房的销售核算,而是将出租房屋获得的收入直接冲减改装修复费用,进而虚减收入。
(二)通过调节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1.房地产上市公司往往将自建自用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的开发成本和代建房屋、代建工程的成本计入商品房开发成本中;此外,还会通过虚报土地征用补偿费、虚报勘察设计费、虚报工程决算等方式,虚增商品房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
2.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开发费用和财务费用之间分摊开发项目的借款费用时,并不是按照固定的计算方法分摊,而是根据自身目的分摊,调剂当期利润;另外借款费用在个开发项目中的分摊也是随意分摊,而借款费用的归集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成本计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人为的随意分摊借款费用的结果必然扭曲各开发项目的成本。
3.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办理商品房竣工决算时,对于尚未完工、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通常采用预提配套实施费的办法,将其计入开发商品的成本中去,而预提的标准由房地产上市公司自行确定,这就使得企业为了加大开发产品的成本而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确定配套实施费的提取标准。
关键词:现代企业 采购物流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一大利润之源,已经逐渐受到各大现代企业的重视,因为在很多的现代企业中,物流成本的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所以怎样有效的控制及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成为现代企业在经验管理之中的主要问题。而采购在企业的物流之中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那么同样的道理,只要能降低采购的成本,就能使物流成本降下来,也就相当于是间接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采购物流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的跨国公司都纷纷的把原材料的采购,由国外市场逐渐转向了中国市场,这说明跨国公司已经清楚了采购物流的重要性,它的成本高低对企业最终经济效益的影响。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是片面的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赢得最大的利润,应该是由市场营销这一块来决定的,因为这种观点的长期存在,使得企业不够重视对采购物流的管理,让其在发展中存在了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中信息封闭且不能共享
在采购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对供应商的选择。企业采购方为了能增大供应商的选择范围,通常会对一些私有信息进行保留,而众多供应商也会在相互的竞争中隐瞒一些相关信息。在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保留点私有信息的情况下,势必就会造成信息的人为化封闭,就更不要说实现信息有效共享了,那么最终双方由于不能很好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就必须通过多次的协商谈判来完成合作。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信息封闭带来的可变因素,采购不得不增加库存量来以备不时之需,无形之中就提高了采购成本。
2、采购情况无法跟踪
无论是采购方还是供应商方,它们的工作都是相对较为保密的,采购方不可能直接参与到供应商组织的生产,以及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活动中去,它只能在供应商交货的时候,根据相关的一些标准,对货物进行清点和查验。而很多供应商为了能在采购的招标中,以低价位赢得最大优势,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往往就让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使采购一方的利益蒙受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供应商和采购方,很难成为长期性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
3、双方间的竞争大过合作
在传统的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方和供应商方的合作都是临时性的,所以双方缺少沟通和了解,不能构建“双赢”的一种合作关系,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为了眼前的好处,就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事情发生。
4、供需无法做到平衡
因为采购方和供应商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采购方就很难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所需原材料进行采购,从而造成供需不能平衡的状况出现,这样的后果就是有可能让生产因为缺乏原材料而被迫停下来,长期以往将会让产品失去市场。
5、缺乏对采购部门的制约
很多供应商为了能在招标中胜出,就去贿赂企业采购人员,让其为它打开方便之门,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企业。
三、采购物流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
要想增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选拔采购人员的时候,不但要注重本人在采购方面的才能,还要观察此人的道德品质是否能胜任采购员一职;另外就是要组建起一个采购人员之间能够通力协作、办事效率高的采购团队。
2、大力推行对采购绩效的评估制度
俗话说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要想使采购人员能够积极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采用一些评估制度来促使大家进步。采购绩效的评估制度就是让采购人员间,能进行良性竞争的最大推动力,它主要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这两种评估方式,定期评估一般用于年终的考核,而不定期评估则不限定考核的具体时间,比如企业可以要求把某次的采购成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下调,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对采购人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3、加强对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首先就是在众多的供应商中,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并随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淘汰;其次是与优秀的供应商之间,要努力构建起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四、结束语
传统模式的采购物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采用新的采购物流管理策略,积极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选取最科学合理的采购方式,降低采购物流的成本,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洋.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策略研究[J].才智,2011(34)
[2]艾梅,腾跃民.现代企业采购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
1.质量问题
胜利油田的阀门一般使用在高温、高压、高腐蚀等特殊的流体工作状态,对阀门的技术和安全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阀门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更关系到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做好阀门的质量控制是实现安全、及时、经济供应的首要内容。
目前阀门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1 阀门出厂质量把关不严,产品本身存在缺陷。主要原因是油田使用的阀门规格型号繁杂,有些供应商对部分型号没有生产资质,为了完成供货,供应商从外厂采购没有检验合格的产品转供油田。
1.2 阀门采购管理不严,质量控制缺位。油田企业地域分散,生产、施工单位复杂,在阀门采购上虽由供应处集中采购,但也有少量阀门会通过其他渠道进入油田,从而造成阀门质量难以全面控制,一些质次的阀门被采购使用,造成阀门质量问题时有出现。
1.3 到货检验、装卸安装造成质量隐患。油田阀门的检验力量不足,特别是高压阀门只依据出厂合格证到检验所换取质量报告,这就使得一些大压力阀门使用存在风险。还有生产单位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阀门装卸安装不按照流程规范使用,造成阀门使用风险。
2.采购批量问题
目前,油田阀门年采购量约为8000万元,除二级单位日常更换部分外,大部分为工程项目用料,随着近两年海上产能、西部及非常规开发等投资力度加大,阀门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仅2010年阀门消耗就已突破了1亿元,但是与油田大的采购量相比,其采购批量确形不成规模,特别是一些大型工程用料,其主要问题是:采购计划比较零散、设计制造标准不统一,不利于集中市场资源。
3.采购价格问题
当今阀门的类型和材料种类越来越多,阀门型号的编制也愈来愈复杂。我国虽然有阀门型号编制的统一标准,但也逐渐不能适应阀门工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油田阀门供应商在考虑不同区块工况和产品竞争等因素的情况下,各自均在阀门统一设计的构思下,进行了不同的创新,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标准及产品个性。因此在阀门采购时只明确规格、类别、工压就满足采购要求定价的作法,在当前经济环境里已经不够完善,致使有些阀门价值过高,供应商趋之若鹜,有些阀门价值过低,供应商无人供货的局面。
二、阀门采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质量解决对策
1.1 进一步优化阀门供应商结构,把好阀门风险质量源头关。油田使用的阀门品种多、规格杂,技术要求多样,虽然供应商整体数目在30家左右,但依据其生产资质分类于每种品种规格的供应商数量却不均衡,这就使某些阀门符合资质的供应渠道单一或没有,不能满足油田的需求;而有些类型阀门供应商过多,造成采购分散,形成不正当竞争,阀门质量难以保证。根据油田的现状,可将常用阀门按类别、口径、压力等级、材质和特殊的技术要求,分成5—8个阀门型号规格段,每段依据厂家资质安排3-4家供应商供货。
1.2 加强阀门集中采购力度和供应商的采购管理。首先,在采购管理方面,强力要求实行统一需求、集中采购,在落实好总部授权采购的基础上,油田供应部门加强对阀门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是项目用料,不能下放阀门采购权限。其次,要和供应商建立质量承诺和监控制度,定期签订质量控制协议,明确质量控制双方的权力、责任、措施和赔偿规定。最后,做好对供应商的现场考察和评估(可参考授权中心阀门供应商考核评分标准),定期对供应商实施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及时取消其供应商资格。
1.3 加强对阀门的全面质量控制,大力开展阀门知识培训。一是应建立专门的阀门检验部门,配备专门的检验人员和设备,使阀门能够做到入库、保管、使用前的及时检验。二是加强规定性检验。阀门在保管三个月后要重新进行试压,加强日常的库房保养和维护,按要求对库房阀门进行抽检。三是大力开展阀门知识的培训工作,重点是定期对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安装和使用人员的培训。
2.采购批量解决对策
2.1 应早期介入采购计划的组织。目前项目计划一般是由设计或二级单位提出,经计划规划部门审批后下达到二级单位,二级单位报供应处实施采购,这种计划的组织方式对采购工作来讲比较被动,它不但难以发挥出采购工作的前瞻性、及时性及准确性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统一规格,实现集中采购批量。如果采购工作在项目的初设阶段或是立项可研阶段早期介入,与计划规划部门、设计部门、建设单位及二级单位能够及早协调沟通,在采购计划的组织上占据主动,这将有利于集中采购批量。
2.2 项目设计阶段应统一阀门的规格型号。阀门的规格型号、设计制造标准较多,因此集中采购批量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项目建设中,各设计部门在阀门标准及型号的选用上是有差异的,有些设计部门直接将工艺包中的技术说明书提供给采购部门作为采购依据,采购部门只能将工艺包中的阀门编号或位号作为型号规格,这既不利于统一规格型号集中采购批量,又给库存管理及今后的检维修更换带来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在设计阶段将工艺包的技术参数转换成标准的规格型号,对后续的集中批量等工作极为有利。
3.采购价格解决对策
3.1 建立阀门基础规格型号价格表。阀门的品种规格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阀门内件及配置变化较多所造成。表面上看比较杂乱,但每种类型的阀门都有它的基本形式,先确定出它的基本形式,建立一张随材料成本变化的基本形式价格表,其内件及配置造成的成本变化就比较容易分析。
3.2 采购价格应考虑一次性加工批量的实际成本。供应商在阀门制造过程中,一次性批量加工才能够真正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以基础规格型号价格表为基础,要求厂商按不同批量段制造成本升降幅度的百分比进行报价,这样既有利于报价分析,同时又便于评标,最终能与供应商协商议定出不同批量段的价格。
关键词:连锁超市;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6702
1引言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企业的成败全在管理,所以各企业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的就是采购管理,采购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这样一来采购管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在企业管理体制中越发的显现出来。那么如何加强采购管理能力、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技术和水平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中小型连锁超市采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集中采购模式下采购组织不严谨
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采购组织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采购部工作效率提不上来,问题繁多使企业处于低迷的状态,只有优化采购组织才能使企业的运营更加流畅。
(1)采购部岗位分工不合理。
多数中小型连锁超市都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结构,只是按照商品的品项不同大致分给了不同的采购员,由每一个采购员负责自己品项直达店面的全部工作。这样的工作划分确实很简单,但是漏洞却很多,一个采购员不可能对全部的工作都精通,看似分配了工作,其实每个采购员是在负责所有的工作,这种分配方式太过于片面,只为一时的快捷方便,完全没有切合实际来为公司的利益考虑。
(2)采购部与仓储中心脱节。
采购部与仓储中心脱节,双方都独立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紧密的联系。采购部按照库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订货,却发现门店出现缺货的现象,并不是采购部拖延订货,而是采购部与仓储中心脱节所造成的。采购部与仓储中心不在同一地点,距离较远又很少联系,仓储人员和采购人员他们有不同的工作标准,都按照自己对工作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
2.2采购部缺少采购计划
中小型连锁超市一般每月月初采购总监会根据同期销售情况,给每个采购员制定固定的进货金额,进货量不允许超过此金额,除此之外采购部没有任何采购计划,采购情况都是由采购员和采购助理自行决定的。采购员和采购助理简单的根据上月销售情况或者同期销售情况大致的进行采购订货,这样的订货方式大大增加了采购员和采购助理的工作量。每次订货都需要查询上月和同期的销售情况,差距较大的话还要多查询一些销售情况,一张订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商品种类非常繁多这样订货使每天的工作时间被大量消耗。
2.3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中小型连锁超市多以档期活动吸引顾客,刺激消费,每月都有两个促销档期,基本每个档期的空白区只有一两天甚至一天都没有。那么这些档期活动都应该在供应商、连锁总部和门店的系统中同时共享出来,连锁总部的采购部把这些促销档期的信息都录入到公司的系统中,门店要在档期之前就共享到信息,供应商也应该随时可以共享到档期促销的情况。而采购部耗费大量时间把这些信息都录入到系统中,门店通常不能完全共享促销档期的商品信息,供应商也看不到超市促销品的情况。采购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运营,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
2.4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健全
(1)供应商的信息缺失。
中小型连锁超市多对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根本没有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存档,仅仅是采购员及采购助理留了一些供应商的电话号码,而且很多电话号码都不准确,供应商更换联系方式后连锁超市都没有做详细的记录和整理。没有准确的联系方式,一旦出现一些紧急问题根本找不到供应商,问题出现后迟迟不能解决。
(2)缺乏对供应商的监控和评估。
供应商的一些绩效考评是一个企业对供应商所进行的定期的监控和考核,供应商所供应的货物是企业的命脉,决定企业的一切销售和盈利,货品的好坏决定企业的生死。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只注重了在选择供应商这一小小的环节,完全忽略掉了与供应商合作期间对供应商的监控和评估。
(3)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多项找不到责任方。
中小型连锁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不够完善,只设定了标准的合同文本,而没有针对不同的供应商、不同的货品性质等原因签订具体的合同。签订的合同中只提到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而不够切合实际,将合同当作一种形式,而没有对签订合同引起重视,当真正问题发生时没有严谨的合同来找到责任方。
(4)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中小型连锁超市与供应商处于一种利益对立的关系,国内的超市数量众多,顾客买东西都会货比三家,既要商品好又要价格低,超市所获利润也不再那么容易,而且获利点也不再那么高。超市都会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拥有销量大的优势,不断的向供应商压低价格,总要求供货价低于市场价格,将供应商的利润压制到最低点。并且收取供应商高额的新品入场费、货架费、条码费等费用,要求供应商要承担自己商品的各种损耗、各种闲杂的费用,超市还要求供应商提供低价商品,以满足公司每月的让利促销活动。
3解决对策
3.1设立健全的采购组织办法
(1)规范采购部岗位。
中小型连锁超市要想稳步的发展,必须要健全采购组织,规范和强化采购部的岗位,规范的岗位划分是一个公司进行组织、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岗位的规范化是加强采购流程、提高采购部工作质量的保证。按照品项划分工作的方式可以保留,但要对原本的岗位进行调整。
(2)加强采购部与仓储中心的对接。
要加强仓储中心与采购部的合作,不能将采购部的工作标准和仓储中心的工作标准划分开。需实行共同订货的制度,采购部订货要先与仓储中心联系了解库存情况,根据真实的库存情况订货,仓储中心一旦发现库存不足或过多要及时与采购部联系。
这样将两者的权责互相牵制,一旦出现问题双方共同承担责任,有助于双方共同关注门店的销售情况,出现情况变动互相反馈情况,既不能出现缺货的现象也不能出现货物积压的现象,能够保证公司的销售,加强库存的准确控制,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公司稳步发展。
3.2采购部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是一个企业采购的源头,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都没有一个好的计划,那一个企业更没有成功可谈。采购计划是对中小型连锁超市整体营运的一个控制和把握,一份合理的采购计划能够使公司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采购员和采购助理就可以在这些采购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订货,这样大大减少了采购员和采购助理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订货的准确度,避免了因特殊因素造成的货物短缺和积压的情况,为公司降低了损失,增加了资金周转率。
3.3完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型连锁超市应该制定长远的信息系统规划。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建立完善的,要根据以往数据信息的分析,以及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做出长远的信息系统规划,这样才可以使连锁超市的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使采购部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增强公司内部实力,提高竞争力。
3.4采用科学的供应商管理方法
(1)建立完整的供应商信息档案。
供应商档案的建立不仅停留在对联系方式的建立上,要建立多方面的档案,每一个供应商都要详细记录供应商的规模大小、经营状况、商品分类、经营的品牌、市场占有率等各方面的供应商信息。这些信息的记录也不是一次性记录,每年要对这些信息更新,了解供应商的动态,以保障对供应商详细的信息存档,方便对供应商更准确的判断,提高工作效率。
(2)设立对供应商的监控与评估方案。
供应商管理是采购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采购管理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供应商管理则是重中之重,供应商管理的好坏是一个企业能否稳步前进的导航。想要企业的销售和发展稳步前进,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的供应商绩效考评与监控体系。
(3)完善供应商合同,明确责任。
中小型连锁超市要与供应商签订完善的合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立标准的合同文本,要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在标准的合同文本上做出具体的更改。这些更改要根据供应商的不同、供应商所供商品的不同属性、市场的变动情况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合同的好坏可以让一个公司成败,有效而完善的合同能为公司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4)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转变,管理层早已了简单的短期合作观念,除了需要重视供应商的选择,更要注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小型连锁超市与供应商不应该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应该把供应商作为自己公司的一部分。中小型连锁超市要协助供应商,将两者的利益划分成同一个问题,共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结论
随着采购管理理论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这些年中小型连锁超市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管理的研究也日渐增多。采购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超市的销售,导致资金周转率低下,难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出现问题时找不到责任人,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公司的销售和信誉。事实证明只有采购管理的不断进步才能完善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志阳.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超市采购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11,(12).
[2]刘海滨.连锁超市采购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