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2006年10月,贵州宏福总公司和甘肃金化集团公司联合投资成立甘肃瓮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后,开始了瓮福全国产业布局的步伐。前后数次投资,金额达数十亿元,通过大力挖潜、拓展延伸产业链,如今的甘肃瓮福公司已成为西北地区磷化工的领头羊。
继甘肃瓮福公司成立之后,在全国产业布局方面,2008年11月,四川达州瓮福控股子公司建立。2010年5月,贵州瓮福联手上杭紫金在福建上杭成立瓮福紫金。目前两家公司磷铵装置试生产持续稳定,湿法磷酸净化、碘回收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以贵州为核心,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为支撑,瓮福集团现已形成全国优势互补的四大生产和研发基地。贵州黔南基地是磷矿石采选,高浓度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学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加工和技术研发基地,也是瓮福对外提供技术、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服务的样板工厂。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充分利用瓮福的磷资源和当地原料、区位等优势,分别建设化工化肥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
在全国产业布局的同时,瓮福的国际化进程同步展开。2006年,瓮福集团成立广西海湾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着眼于东盟自贸区与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的广阔未来。同年,瓮福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声誉,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澳大利亚AQIS低风险出口货物认证的企业,标志着瓮福产品有了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通行证。
2007年,瓮福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事务部,全面负责集团国际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是年底,面对欧美20多家国际工程公司同台竞争,贵州瓮福集团成功竞标沙特阿拉伯曼阿顿1250万吨磷矿石选矿EPC项目及配套的水系统项目和工业建筑系统项目,项目金额达4.5亿美元。
此次中标,成为瓮福集团迈出智力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发挥出强大的国际辐射效应和连锁反应,澳大利亚、摩洛哥、埃及等国的企业纷纷与瓮福集团谈判或签订协议。2009年,在新加坡成功注册美陆实业(新加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硫磺、锰矿、煤炭、粮油、金属等产品,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广泛开展贸易、信息交流、国际结算和投融资业务。 2010年,成立瓮福澳大利亚公司,与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化肥消费和矿产资源供应客户开展直接销售和采购业务。
此外,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多哥、约旦等国家有关项目拓展正大力推进,10余个项目正在洽淡中,项目总金额超过12亿美元,智力服务板块2012年累计实现收入3.33亿元、利润近9000万元,有效支撑了公司发展,提升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出口;影响
1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1.1 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一直呈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经常项目的顺差具有双重影响。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成为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动因之一。
1.2 我国经济增长快速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进而使外汇市场上的参与者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促使我国人民币汇价上升。同样,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给国际投资者较稳定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可以增加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而使汇率上升。
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尽管近些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一些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出口产品层次较低,我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却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增长指标所反映的成绩相匹配,所以促进出口贸易结构转变迫在眉睫。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影响分析
2.1 积极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推动我国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东部的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或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企业。从长远看,这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贸易强国迈进。同时由货币升值引起的行业竞争更加剧烈,也将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激情,因为,只有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的更加强大。
(2)有利于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将下降,同时国内直接投资成本相对上升。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使国内企业向海外寻找更为廉价的资源,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从1986年至1993年,日元兑美元升值幅度为37.6%。日本企业加速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将美国保护程度较高的汽车等制造业向美国国内转移。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可以较低成本获取外国当地的资源,就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2.2 消极影响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进一步吸引外资。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外商在华投资建厂、购置设备的成本,提高外商在华的劳动力成本,在华外国企业的经营目前已逐步进入成熟发展期,外资利润汇出的要求也在逐年增大,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并可能因此加大资本外流规模,对国际收支平衡将产生压力。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及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与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2)增大企业投融资风险。
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成本会提高,因此可能使我国企业的外币权益性融资减少,相应地,负债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在增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增大国内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会诱导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最终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的信号又会造成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必然增大了国内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3 我国贸易出口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3.1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
由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大,且出口依存度高,特别集中,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比例还不是很高,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幅比较明显。人民币升值会减弱这些企业的劳动成本优势,降低利润空问,形成对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出口方面积极促进贸易结构。国家应积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出口,通过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与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结合,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3.2 贸易出口企业应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出口企业必然需要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国内金融制度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汇率风险的宣传和指导,培养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企业应该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学会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期权、掉期等业务,规避汇率浮动带来的风险,从而保护企业的利益。这就需要选择合理的结汇币种,在出口的时候尽可能多的选用人民币结汇;当出口企业无法选择币值的时候,可以采用套期保值等手段;另外要尽量缩短收回时间,防范并规避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欠发达区域;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25-04
1.引言
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对外贸易、投资、消费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对于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就阐述了“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对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适应性。外贸不仅可以扩大欠发达区域的总产出和出口,而且可以换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为欠发达区域实行工业化、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对外贸易与甘肃省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试图测度出对外贸易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我们对甘肃省外贸的现状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类似区域通过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2.计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在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选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以避免由于“变化趋势”存在而导致的“伪回归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传统回归分析中对数据平稳性的假定。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甘肃省1978年~2005年的海关及外汇管理统计资料,通过对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计量角度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甘肃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本文仅仅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稳定的,由此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讨论。用Y表示GDP,Z表示进出口总额,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е为误差项,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运用OLS方法,借助SPSS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从相关系数来看,GDP与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与GDP的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935、0.881和0.950。
模型拟合值R2=0.875,F检验值:F=174.42>F0.01=7.72
说明模型总体线性拟和程度较好,R的平方为0.875,证明自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解释能力,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这一回归方程表示,甘肃省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可以增加11.747亿元的GDP。
说明模型总体线性拟和程度较好,R的平方为0.777,证明自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解释能力,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这一回归方程表示,甘肃省每进口1亿元,可以增加27.124亿元的GDP。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用公式表示为Y=D+EX,D表示为非出口部门,其中Y本身包含了EX部分,所以在具体分析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采用非出口部门和出口总额的数据。
说明模型总体线性拟和程度较好,R的平方为0.900,证明自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解释能力,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这一回归方程表示,甘肃省每出口1亿元,可以增加18.704亿元的GDP。
为具体测度甘肃省GDP经济增长的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建立两个对数模型,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估计,以下是估计的结果:
说明模型总体线性拟和程度好,R的平方为0.929,证明自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解释能力,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出口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增加0.633个单位。
系数标准差T检验值显著性水平(Constant)5.2930.07273.303.000IM0.5040.03415.023.000
说明模型总体线性拟和程度好,R的平方为0.911,证明自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解释能力,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进口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增加0.504个单位。
3.对模型结果和讨论
3.1 结果的解释
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分析,可以对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有更具体的了解,其中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对GDP的边际产量达到了11.747、27.124、18.704单位,远远高于全国的1.520、2.944和3.119单位,甚至高出出口大省广东省对外贸易对GDP的边际产量6.585、14.911和11.629单位,由此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判断:扩大对外贸易对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分析进口额和出口额对GDP的边际产出,可以看出进口对GDP的增长明显高于出口的影响,高出8.42个单位。从模型4、5中得出甘肃省GDP的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分别为0.633和0.504,低于单位弹性,主要是因为甘肃省进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金属制品三项,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6.8%,而我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在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只有不足20%。由于初级产品生产中技术落后,生产率提高缓慢,同时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弹性低,加之替代品的开发和贸易保护主义障碍,使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总体上分析,虽然甘肃省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但是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且外贸进出口总额偏小,其对GDP总量增长的贡献偏低。
通过对对外贸易各个因素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的回归分析,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外贸易对甘肃省的GDP增长有较强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同时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明显高于出口。在对外贸易中,进口与出口是两个同样重要的部分,进口对甘肃经济增长所具有的拉动作用,甚至还超过了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也从实证的角度对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有了重新认识。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
(l)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却构成长期的均衡关系。虽然出口能带来GDP的提高,但因为现阶段,甘肃省的制成品出口主要集中于一些低层次产品,在制成品出口方面甘肃省并不存在比较优势,这样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便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进口国内稀缺的先进设备和产品零部件可以与本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省内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所以对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2)通过进口,可以加剧竞争,促进省内相关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尽管增加进口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国内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但竞争可以带来高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强调出口的同时,必须考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口对经济增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
(3)进口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从长期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技术生产率的提高。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先进的设备和先进技术,会促使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GDP的增长。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进口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时滞性也就能理解了。也就是说,通过进口,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从而,减少甘肃省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模型的不足与讨论
(1)对甘肃省进出口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并不完美,这是因为进、出口和GDP这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线性回归本身在计量方法上就可能存在伪回归的问题,从而导致回归模型回归的结果其解释意义需进一步完善。
(2)相关关系并非因果关系,甘肃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有可能是因为进出口扩张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推动了进出口的增加,也有可能是伴随开放政策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导致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文以进、出口和GDP总量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要从实证的角度解决甘肃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一难题,必须对进出口、GDP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GDP增长的哪一部分是进、出口所致,哪一部分是国内自身因素所致,而这在统计资料和技术分析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
4.政策含义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是“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使世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够直接受益,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前发达区域的经济仍在腾飞,兑现入世承诺之后市场化和自由化程度会不断的提高,宏观环境对欠发达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是全面和深远的,而其效应目前尚未完全体现。因此,欠发达区域的对外贸易仍然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规模和质量及其贸易结构也存在广阔的提升和优化空间,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将会更加明显。通过对甘肃省外贸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考虑到甘肃省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与发展对外贸易的关系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4.1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根据本文的计量模型分析,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甘肃省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境内巨大的需求市场,是拉动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之一,进而甘肃省经济的增长又拉动了省内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外贸易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边际产量比较高,扩大进出口对于提高甘肃省GDP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由于甘肃省的对外贸易额偏低,外贸依存度不足10%,与全国60%―70%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说明对外贸易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增加进出口将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甘肃省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时,应着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刺激技术进步,并充分发挥外贸出口的乘数效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省内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2 优化产品结构
尽管外贸的规模对甘肃省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在重视规模的同时也要重视质量。甘肃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贸结构失衡,效益低下,出口产品的结构比较落后,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甘肃省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偏重于初级产品,属于技术落后、简单加工的传统模式,世界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甘肃省难以提供,大量的过剩产品需要压低价格才能出口换汇,外贸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机器、机械、电子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份额低,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多年对矿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大量资源已濒临枯竭,进一步削弱了甘肃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改善甘肃出口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市场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甘肃外贸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必经之路。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将是改变甘肃省对外贸易额偏低、对GDP增长拉动作用较小现状的关键环节。
4.3 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扩大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快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标志。虽然甘肃省的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快速发展,从2000年占对外贸易总额1.9%上升到2005年的16.75%,平均增长72.26%,但是国有企业仍在对外贸易中占有70%以上的份额,这一比例与沿海发达地区截然相反。所以甘肃省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将是发展更具有活力的民营经济,使其成为扩大我省对外贸易额的突破口。具体讲,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项目,非公有制经济均可参与;并且在企业登记、规范标准、市场准入、部门服务等方面实行主体政策;凡是对外资开放、允许外资经营的领域,都要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在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上要一视同仁,不应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向社会融资,建立正常合法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民间闲置资金转向生产领域,这将有利于甘肃省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鉴于目前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困境,政府应积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打破特许经营、开放经营权,打破行业垄断,让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强化竞争机制。
4.4 调整现行的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采取种种方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比较典型的有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针对我国的壮大,发达国家把反倾销矛头纷纷指向了我国,我国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从宏观角度讲,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我国应当要建立健全法规,提高进出口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行业、政府以及企业的协同配合。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发展机电、纺织行业为主要方向,并且强调了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在出口退税政策中,对大型成套设备和大宗机电产品退税率高达15%,甚至达到17%;而对以6%征收增值税的农产品和煤炭,退税率为3%,仅退回了一半的增值税。从出口退税的标准来看,我国对出口产品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偏向,主要以鼓励出口机电和其他非初级产品为主,这项政策虽然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甘肃省则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初级产品获得的优惠少于制成品,通过退税渠道得不到中央财政的更多政策支持。因此,积极改善当前不利的贸易政策,对于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的贸易省份,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需要国家改善其出口环境,打通外贸渠道,让甘肃省具有特色的资源输出到世界各地。另外,甘肃省可以加强与其他省区的合作,利用东部省区丰富的外贸经验和成熟的市场网络,借助区域合作优势为甘肃省提供有偿服务,加快甘肃省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实现双赢的结果。
4.5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目前,甘肃省的出口产品过于单一,市场份额低,竞争力弱,还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于规避国际贸易市场不断变化对甘肃省出口的影响,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曾对甘肃省出口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应优化甘肃省产品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促进甘肃省贸易健康发展。一方面,根据资源优势和地方产业特点,建立和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另一方面,延长产业链,对原料性生产要多次增值,综合利用,在做到保持和稳定初级产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向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转化,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继续加强对出口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努力培育、壮大以出口为导向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另外,甘肃省应不断健全市场网络,择优开发甘肃省的特色名优出口产品;把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结合起来,根据甘肃省产业政策引导外商投向国家鼓励类项目,扩大特色产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做好鼓励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工作,使优惠政策能够让外商看得见、摸得着,保证外资能进得来、站得住、发展快,从而有效地提高甘肃省的外资依存度和对外开放度,弥补资金的不足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6 充分发挥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际投资,通过“技术外溢”、“学习效应”,可以使区域经济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口,甘肃省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填补了省内许多产品技术空白,使许多行业的大批产品更新换代,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使很多配套企业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起到技术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提高了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在出口过程中,我们通过“干中学”,模仿和改造国外先进技术,使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产品更能适合市场的需求,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竞争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李长风.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5.
[2]赵娇.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7).
[3]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
[4]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荣林,张岩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泉(1976-),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李高源(1980-),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处,主要从事区域贸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