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市大打"人才兴市"牌,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内引外联,广揽各类人才,构建起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队伍,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人才数量增加。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尤其是20*年出台《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办法》这一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后,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20*年直接进入企业的大中专生达1711人;20*年达2*8人,比上年增长20%;2006年1-9月2512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2%。人才引进数连续三年创*地区之最。
2、引才渠道拓宽。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政企共同引才的喜人局面,引才渠道不断拓宽。人事部门已从传统的本地办人才市场拓展为本地、外地、网上三大市场同时并进。其中,网上市场日点击率已超千人次,成为我市对外引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招牌,名列全省71个县市之首。企业引才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去年有130家次企业随市人事部门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最多的一家企业连跑了10多个批次的专场招聘。人才柔性流动大力推进。近三年来已先后引进了50多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多个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周六行工程师、候鸟型工程师、企业技术顾问等。
3、人才效应显现。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提高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四达公司紧紧依托十年前引进的50名大学生把电池打响全国,创造了企业今天的辉煌。三信电子依靠来启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一下子解决了多年的技术难题。盖天力药业依靠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发了槐耳系列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神通阀门通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邀请外国专家现场指导,使该公司的阀门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我市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建设方面的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从数量上看,到去年底,我市116万人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5万,占4.9%,与*地区的平均数5.5%相比,少了零点六个百分点。而且,这些5.5万中专以上学历中,极大部分是大专、中专学历,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占比很少。20*年引进本科生401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20*年439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今年1-9月份512个,占今年人才引进数的22%;这几年研究生引进数为零。从质量上看,做一般技术工作、基础性的人才多,而研发性、高精尖人才紧缺。除了林洋等少数几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性的公司招到几个高精尖人才外,一些刚达到500万的规模企业几乎很难招到。
这几年,特别近三年,我市人才引进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人才总量还是偏少。其原因是我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偏低。据对人才跳槽较多企业的调查,本科生的月收入约在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补贴,也不过1500元;而林洋等公司本科生月工资在1500元-2000元之间,加政府补贴,达到2000元-2500元。*市区的企业本科生工资虽是在1000至1500元之间,但福利较好。苏南本科生工资大约在1500至2000元之间,企业还为员工缴纳"三金"。由此可以看出,人才跳槽较多的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明显低于本市其他企业和*、苏南等地的企业。二是缺少科技人才发展平台。按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直接从事研发人员占所有职工的1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收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0%以上。但我市民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高科技企业不多,高科技项目很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科技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缺少吸引力。三是民营企业家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安于现状的保守倾向,满足眼前的短期效益,不愿意投入精力与财力研发更新换代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2、本地人才返启率低。本地人才返回率应在70%左右。但启东人才的返启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尤其是启东籍的本科生除了教育、卫生外,很少有人回启企业工作。真正是出去一火车,回家一卡车。抬头看看启东企业的本科生基本上都是苏北和内地的本科生。
即使本地企业给付本科生的工资与苏南企业相差无几,一些启东籍本科生就是不愿回启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就业观。他们总认为苏南总比启东好,有发展前途。二是虚荣性问题。认为大学里学了几年仍然回到家乡做个工人,在亲戚、邻里面前觉得没面子。在苏南企业工作,总比在宅边的企业工作感觉要好,亲戚、邻里面前有面子。
3、人才流失率高。人才流失严重已经成为我市人事部门最感头痛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年我市引进的人才流失率在60%一70%左右。也就是10个人中只留下3-4人。有的呆了几个月就走了,长的不过一年多也就走了。我市有家"三十强"企业,几乎年年都要引进十多个大学生,而真正留下的只有一两个人。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不愿再引进人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用人"叶公好龙"。在一些急需的、关键性岗位上,老板均要安排自己的人将外地人才看紧,让他们缺乏尊重感、成就感。二、人才培养机制缺失。很少有企业对人才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我市某公司去年招了4个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这几个大学生,直到现在都没有安排岗位。如此这般,就只有"天高凭鸟飞",飞出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三是人文环境欠佳。外地人来启首先遇到的是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等问题,再加上相当多的本地人有排外倾向,企业负责人办事又缺乏诚信,更不用说去关心他们谈婚论嫁、住房、户口等一些切身问题。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只得选择离开。
三、推进我市科技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淡薄、科学技术的忽视,就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宣传,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首先必须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观教育。领导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就会给人才工作带来宽松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应加强企业负责人的人才观宣传。要通过对一些高贴息、高奖励的科技创新典型事例的宣传,调动企业用好人才的积极性;只有企业家们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的热情提高了,才能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再次是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留住人才。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坚决克服各种陈旧的用人观念和意识,留住更多的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吸引更多的启东籍大学生回启工作。
2、加快人才引进。启东在全国首创"人才开发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着重向工业企业倾斜。工业企业凡引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人才的,三年内由市财政每月分别予以补贴;在职人员通过进修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由市财政进行奖励;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企业工作,还可享受专项住房补贴。这项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年实现这项政策后,我市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一直名列*地区之首。建议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打造启东优势。外地有的政策我们要有,外地没有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有。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条件、优良的环境,为各行各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做到才为我有,智为我用。如对引进的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其子女上学,初中、小学免费择校就读。在重点企业工作(服务年限超过3年)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安家补贴。建议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要关心工业企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奖要向一线科技人员、向原创人员倾斜,重点奖励科技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使他们安心启东、奉献启东。对我市科技人才开发的产品只要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就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通过这些办法,一方面建立启东在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引导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使我市人才留住率也达到*地区之首。
一、园区建设初显规模、高效农业正在显示
我县有“江苏省*外向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位河设施蔬菜示范园”、“*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苗湾设施蔬菜示范园”、“*蔬菜示范园”、“*镇*村建设千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台上草莓示范园”、“*镇*村大棚葡萄、樱桃采摘园”、“*镇*村8000多亩的时鲜果菜园”、“*300亩双孢菇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如:20*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而园区设施菜仅占10%左右,日光温室仅占总设施面积的10%。造成我县蔬菜抗风险能力显著低,农民种蔬菜增收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
1、产业化基础不牢,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园区内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沟、渠、桥、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强,每年都因风雨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2、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作为全省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3、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目前已经发展近50个蔬菜产地市场,但是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较低。蔬菜营销组织和经纪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
(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过调查我县园区蔬菜小型简易设施比重较*0年前下降约20%以上,设施结构趋于合理、设施内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设施类型的配套栽培体系。日光温室越冬以及日光温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阳网越夏栽培等四种主要茬口基本确立。栽培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发展为现在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水生菜类、多年生蔬菜类等十二大类*多个品种。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相对薄弱。而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良好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更新周期长;设施农业无公害栽培、绿色食品栽培、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如一些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县尽管进行了镇级农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有部分人员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转为它业。另据统计,现有的镇级70名左右农技术人员中,蔬菜技术人员全县仅有5人,与我县迅速发展的园区建设极不相适应。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数量偏少、水平有限、档次低、科技含量小,带动能力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
三、建设农业开发园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为发展园区建设,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如:*5年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当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4000多亩。相继建立起了以代楼、苗湾、肖楼、石楼、*等村的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形成了“一园、二线、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该镇以设施菜、创汇菜为原料的生产加工项目近两年也开始提档升级,继港资企业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又引进*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瑞杰食品有限公司、*润禾种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制,即:先与农户签订“定品种、定时间、定面积、定规格、定品质、定收购”合同,并先期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等,收获后再付款。成品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不仅解决了园区及周边菜农的销售问题,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在园区已带动周边县、镇发展出口蔬菜基地5万多亩。
在房村镇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发展黄冠梨项目,引进优质新品种王秋、秋明、若光3个,在核心示范区高接换种10亩;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术,使得树冠形成快和早期丰产。同时给果园管理及机械化操作带来方便;采用绿色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果品的质量;推广采用压力管道喷药、灌溉和液体施肥技术,解决了果园喷药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房村镇与市土肥站合作对项目区土壤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营养状况,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经济,实现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房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采摘、认养、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建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一)、项目整合、资金统用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将每年县级财政和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园区聚集,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建立“一资带三资”机制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建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收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用于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用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资金用于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园区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园区倾斜,重点加强园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经费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园区的技术改造,提高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及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外向型农业资金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园区基地建设。
(二)、选好地址定好点、规划布局高标准
我县积极加快板块园区基地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几镇一业,规模连片,跨区域发展”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庭园大户带动、合作组织带动等多种措施,突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块园区串起来、连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园拼接成大板块示范园。同时采取“县抓示范带、镇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户”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并重点培育了“*镇位河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苗湾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镇李村棚室双胞蘑菇栽培示范点”、“三堡镇久久示范园和台上村设施草莓示范点”、“精艺成养殖加工示范区”等等。重点建设标准节能日光温室,突出推广应用专用和特色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县的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强化管理机制、突破创新体制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重点培植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开展争创农产品绿色品牌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区基地活动,加快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程,推进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流通、有标上市,进尔把我县示范园区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实施发展开放型农业战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资我县农业开发,启动内力,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重点扶优、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园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做强一批,借助外商外资发展一批,鼓励工商企业举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嫁接一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搞好我县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的现代农业样板
(四)、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
1、在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扩大伊庄镇优质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扩大栽植优质玫瑰苗木,经济林果及观赏苗木面积。目前该项目已与当地吕梁山、圣人窝、倪园水库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体,成为*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2、*、*、*等乡镇建设并重点发展高科技开发园区。如:*、*镇的李村、跃进、魏河、运城等行政村均有设施蔬菜种植习惯和技术,年产时鲜蔬菜数亿公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琅溪”牌、“雪莲”牌等各类瓜菜。
3、今后以发展: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并重点解决设施种植用水,发展节水灌溉,疏通沟、渠、路,完善沟渠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壮大合作园区经济,促进农业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农业开发园区建设上应坚持:
(一)将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去,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完善实施机构的建设以及加强生态建设任务的干部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先应兑现;县级投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要支持建立农业综合商业社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优先在建立农业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应该享有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优惠。
(三)要依托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加强农业科研交流、农业开发与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在完善地区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四)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措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投资于建设。三要侧重于投入生态农业的示范、适合实际、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确保投入的回报率。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优质服务体系。应健全建设项目,引进配套服务;建立农药、肥料、油料等供应服务和农业机械的供应维修服务;建立金融、保险的服务,建立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气象、地质等服务体系,努力把其建设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
(六)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切实加强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优扶强,加快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方向性、前瞻性技术与设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搞好技术储备,发展基础。
一、园区内县政府投资构成资产的状况
园区内由县县政府投资构成的公用资产,首要包括园区内给排水管网、道路、供电设备及配套市政建设工程、广告等与园区配套建设有关的工程。近五年来,县县政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中公用局部构成的园区资产总额约为6950万元,其中,道路约6000米,投资约750万元,供水管网17000米,投资约1300万元,排水沟(管)19000米,投资约900万元,供电线路长约9000米,投资4000万元。首要包括江北磷化工业园道路革新工程、花林石头店生活和工业供水管网建设工程、万里精密磷化工业园道路及给排水工程、洋坪工业园马家滩片区道路及供排水工程、城北及汪家园区排水和道路工程、重点招商项目供电设备建设等,上述配套工程首要服务于园区的36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本年1至10月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园区的60%以上。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园区资产治理难度大。一是工业园区“一区多园”的格式致使基本设备反复建设,县政府配套投入增大,也为资产治理带来了坚苦。工业园区七个产业园比较涣散,全县除河口乡外,其他六个乡镇均有园区存在,为园区企业配套服务的资产也很涣散。二是资产触及面广,并且治理也要求十分专业。一切资产包括道路、供水管网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线路等项目。
(二)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业园区管委会是年经省县政府同意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因为成立较晚,加上园区比较涣散,原集团移交的资产已悉数装备给企业用于支持项目建设,真正属于园区的资产不多。随着近年来县政府投入的添加,园区基本设备不断完善,园区资产正逐渐添加。而资产的治理往往是经过县县政府召开项目专题办公会来明确治理主体,对全县的配套资产没有系统的思索,并且各类资产治理准则也不完善。
(三)材料档案不健全。园区资产构成的时间较长,供水、道路、排水、供电等大型配套项目分布在园区地点的六个乡镇,建设单位都分歧,从项目建设到竣工验收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单位来搜集整治相关材料,坚持所构成资产的明细档案。
(四)局部资产产权不清。县政府为园区配套投入资金正逐年增进,构成的道路、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电线路等资产很多,因为产权不清,园区无法进行按期的检查和日常治理。
三、增强园区资产治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治理体制。一是明确资产治理责任主体。虽然工业园区比较涣散,遍及六个乡镇,然则由县政府投资建设构成的资产应该明确治理的责任主体,建议由工业园区管委会来治理该资产,协调处置相关工作。二是部分参加。建议有关乡镇、县直部分积极参加园区资产的治理,监督资产运用状况,为更好应用资产,服务园区企业建言献策。三是建章立制。一方面坚持园区资产的治理准则,不断完善工作顺序,另一方面坚持资产治理联络会准则,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工业园、住建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水电局等部分及有关乡镇参加,做到两个月或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碰到主要工作召开不按期大会。重点处理园区内违规建筑、乱占公路、饮水安全等损害公共好处的行为,做到发现问题早决定计划、早整改,防止因治理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一、关于改革办工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滨海县委改革办作为滨海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转中枢”,充分发挥“参谋部”和推动者的作用,扎扎实实抓好每个环节,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改革,较高质量、较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是立足全局、超前谋划,当好“参谋员”。
牵头研究去年两次县委全委会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布置。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提出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通过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创业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明年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布置,明确了6个方面14类具体任务。
二是统筹兼顾,加强沟通,当好“协调员”。
加强纵向联系,主动对接,准确把握上级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重点,确保改革目标紧扣上级要求;加强横向联系,强化交流,密切关注兄弟县市的改革动态。强化意见收集,将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各专项小组,同时将各专项小组在推进中提出的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及时跟踪了解各职能部门改革的进展情况,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重点改革内容,加强协调,定期牵头研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理化方案。同时,协调好、安排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研究各重点改革内容的会议,做好会务服务、领导衔接、材料准备等工作。
三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当好“管理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在贯彻落实好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抓好督查考核,确保改革任务项项落实。牵头研究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布置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以任务分解表的形式
进行下发,将各项改革任务的目标要求、落实举措、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员进行了具体明确,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务实推进。
二、关于研究室工作
一是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文稿起草工作。
始终树立精品意识,把起草好综合文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集中力量、不辞辛苦,完成了包括两次县委全委会报告、“创新创业在滨海”活动主旨报告在内的大量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兄弟县市也到滨海来交流学习。此外,去年我们牵头组织政府办、发改委等部门牵头新型城镇化暨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发改委将滨海推荐作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推荐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望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