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作用被无限放大,其人文精神渐有式微之势,其后果是医学的纯技术化和机械化,人文关怀缺失,医患矛盾频现。为此我们呼吁医学人文精神复兴,关注医德医风的清正廉明,医者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便民、惠民、利民”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举措。
1.释义: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性至上、生命至重、人格至尊。医学不只是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治疗,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过程。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思考人的价值;一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历史宗教的反思,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价值的永恒追问。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以行善为目的医疗服务宗旨,是医学的灵魂。概括地说,医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诊治和康复,还要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上的服务。二是在整个医学领域倡导的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且关注人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包括医院的人文管理、医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1.2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其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具有可控制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人文与科学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倾向。
2.流变: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博弈
2.1医学滥觞于人文
古代的医学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人们认为医学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疗活动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受损伤的机器。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祈祷上帝干预病痛;以魔咒驱赶恶魔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我国传统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提出“望闻问切”的方法,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悬壶济世。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医学科技在征服疾病的同时,更关注人体组织或器官复原的思维局限以及医疗的市场与效益,现代化医院装备了各种仪器设备,如X射线、心电图、内窥镜、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等,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很少有精力和觉悟来关注患者首先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3.医医: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所谓医医,是指医治医学发展中非人性化的诟病,医治从医者有违医德医道的不良行径。
3.1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对群体的关照。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开始担心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关注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达不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的有机联系。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3.2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当代医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还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索养对人与生命有着丰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这才是从医的最高境界。当代医务工作者要把重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己任,更好地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索养;医院管理者应具有人文情怀,尊重关怀员工,倡导并营造充满人文氛围的医院管理环境,努力培育和规范廉洁行医、勤政为民的人文思想,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水平的人文服务为患者解除生理、心理病痛,引领医患关系走向理性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6( 4): 20―24.
2.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 14―17.
3.韩启德.医学必须回归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林海.医院的人文管理与医者的人文情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0(2)106―109.
作者简介:
一、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
人类呼唤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
人文精神,在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中早有论述。在中国哲学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或“人世间”,即人道。它相对应于“天文”、“天道”。
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促使学生树立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精神把人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赋予人崇高的理想,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这进而转化成为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内驱力和思想武器,给人类社会发展指出正确的路径和造福人类的方向。为语言而语言或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必须改革。英语教育不仅要扎实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育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做出重新确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生产的产品,而不提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提倡积极学习的理论,它是英语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积极学习理论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建构知识和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个性、潜能、创新能力获得主动自我发展的主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对学生的理念的转变和重新确定,是英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传授、讲解书本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坐着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是具有需求、思想、情感、意识、理智、欲望,特别是具有个性和强大潜能生命焕发的人。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学生主体性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群体发展角度着眼,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造能力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着眼,学生作为个体,其经验、体验、个性、潜能、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英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2.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英语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它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指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指为交际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学习英语不是简单地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也绝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知识和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记录信息的容器。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知识成长和生成的活动过程。同时,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也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3.主客体和情意、情境多向互动。
英语教育不仅是学生主体与掌握英语客体的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主客体与客观情境三者互动活动的过程,甚至是主客体情意、情境的多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客观情境既指狭义的英语语境,又含广义的客观环境或客观现实、客观世界。情境是语言的直接现实,没有情境,语言就难以产生和存在。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吸收和传递信息的即席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传统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教英语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它既割裂了学生主体与学习英语客体的联系性,又割裂了学生学习英语与情意、情境的联系性。教师仅仅利用一支粉笔教英语的现象直到目前还不少见。把学生学习英语和怀着轻松愉快的情意、生动活泼的情境相结合,主客体和情意、情境多向互动能积极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三、过程、效率和结果有机地融合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于人文,在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学生的需要,致力于育人,努力改变传统课程中‘没有学生’的现象。这是课程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与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试了“学生因素”。实现了人文精神与化学学科内容、学科精神的融合与渗透。1.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传统教材十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精选了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意识”更加突出。如在无机化学知识块中,传统教材是以章节为单位,以族为主线,以代表性元素为重点,全面系统地阐述;而在新课程教材中重点突出了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化合物的学习,如增加了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硅及化合物内容,删减了生活中并不常见元素的内容如溴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需要。2.课程学习更具探究性与体验性在新课程教材中学生活动大大增加,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以及“科学探究”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参入体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新课程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硫及氮的氧化物》(表略)新课程教材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因素”,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精髓所在。尽管新课程教材在课程理念、内容、结构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核心,反映了人文的内涵与本质,但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这个核心理念展现出来,我们需要开展哪些工作?怎样处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蒋文俊从化学史、化学科学美和环境教育三大方面为突破口,探索了化学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精神。作者结合自已的教育教学经历、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提出了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一、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个性,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人文化的教学手段,甚至教师本身就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也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文内容的把握,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层次和人文修养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教育的人文内容又直接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效果。应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文教育要成功,除了要改变教育体制外,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关键所在。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与发展,把它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格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落实好;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的范围很广,凡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内容与活动都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化学中蕴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新课程教材中大量的实验图片,将传统教材中的黑白图片改换成了彩色图片,不仅直观真实,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且增强了美感,陶冶了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奇异的化学现象与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内在美,感受到美来自于劳动和创造。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内化为“素养”,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
人文精神是高校学生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有利于学生养精神的品格。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具有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特征,学生们接受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文精神滋养的过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大家能够在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中重新审视自我,坚定人文精神的思想追求。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形思辨能力。思辨能力通常指学生的思考、辨析和识别能力,当然,人文思辨能力是整个思辨能力的有机构成部分,民族音乐教学恰恰为人文思辨能力的养成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民族音乐资源异常充足,风格迥然各异,强烈的多元化特征使学生深切地领会到不同音乐的差异和艺术魅力,进而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展开思索和反思,从而稳步提高人文思辨能力。
二、民族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和对策
(一)凸显情感的功能与作用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触及人类情感和心灵的艺术形式,试想若缺乏情感的投入,那么即便音乐的演奏技艺再高超,也只能让听众索然无味。例如,在民族器乐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情感的投入和渲染,促使器乐的演奏以情打动人,创设民族音乐浓厚的文化情境。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切不可一味地讲述乐器演奏技巧,而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干劲。教师要将传授与乐器密切关联的基础知识为首要环节,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器乐知识后,再培养学生在演奏乐器时的情感渲染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但能提高器乐的演奏技巧,更能将自身的情感表达融入到音乐中,凸显人文精神涵养。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塑造人文思辨能力
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抓住两者的内在关联,切不可将其人为割裂,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要破除以往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曲目,教师要提醒广大学生将这首曲目放到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欣赏,并向学生依次提出如下问题:该曲目创作背景如何?曲目与绘画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曲目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该曲目的演奏乐器都分别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展开探究协作式学习,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三)学校要加大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文化阐释水平
长期以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是延续专业音乐学校的课堂教学体系,甚至会盲目照搬,教师在教学时对演奏技能的关注度明显多于传授教学技能,这种老套的模式直接致使教师人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局面。鉴于此,高等专科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广大民族音乐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塑造和培养广大教师的人文精神为基本目标,依靠教师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带动全体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除此以外,课程设置方式要获得改进,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师中可适时地渗透若干人文课程,如哲学、文学、美学和音乐人类学等,不断地丰富教师课堂传授内容,推动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牢固坚持技能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并重的原则
针对以往民族音乐教学一味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忽略人文精神塑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使广大学生深刻地洞悉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将音乐的表演放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这样一来,方能准确地剖析民族文化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价值,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和印象,领略音乐的美妙与神韵,凸显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三、结语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关诗书礼乐之类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叫“人文”。现代的“人文”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概括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基本的、稳定的素质。包括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内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等。在医疗活动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医者同情病人、关爱病人和帮助病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科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人文的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是通过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对人文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1.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1)调整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来自于人文课程的设置。有关研究表明,国内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美国和德国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0%~25%,而英国和日本也达到了10%~15%[2]。我校设有人文社科部,开设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但是人文课程科目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加之教师人数不足,满足不了开设相关类课程的选修课需求。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补充人文课的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在课程内容构建上,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适用教材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3]。如开展讨论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听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例如服务于各种福利院、参加义诊、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知识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其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其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升华、转化。
(2)加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
“两课”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程,因此上好政治课是学生形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做学生思想与人生的引路人。在政治课中,还应开设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此外,政治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形象生动的指导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政治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在授课中渗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我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各个学科中,这也恰恰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在各种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内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育人风范,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未来需要的;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特长)×态度;自然景观的耳濡目染,即使草木瓦石的摆放都要融入人精神文化的内涵,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楼外的公共场所竖立医学泰斗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等的塑像,在楼里的走廊上张贴名医的简介、科学奥妙、书画、名言警句等。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艺术周、演讲比赛,举办读书会,开展各种专业沙龙等,营造多层面的校园文化。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外在体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调研、临床实践等,接受社会实践的锤炼,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增添社会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另外,在学生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周等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