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课程;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05-02
一、引言
知识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这就给全民族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各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素养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利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主要任务。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评价、利用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共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这四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Web 2.0时代,也出现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再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这些有利条件使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容易,然而在面对海量信息的同时,大学生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信息意识需要加强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复杂的海量信息,要求学生具有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然而有些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不太清楚,信息意识不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差,以至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1]。
(二)大学生信息搜索技能有待提高
通过笔者了解的大学生,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手段还主要以网络和图书馆纸质图书为主,然而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非常少,实际上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里面包括CNKI电子资源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数据库和中华数字书苑等文献资源库,通过设置检索条件,可以很快的从这些电子资源库里搜索出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不明确,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没有一个指导性方向。这样导致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各高校在大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大学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工具来获取信息,但是对信息理论知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方法和信息道德修养等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课程,即使有的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时会教授学生信息检索的方法,但也只是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一个极小部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没有统一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比较多,比如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标准以及英国国家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标准[2]。相对于国外成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标准较少,目前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处在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个人研究阶段,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标准的制定。所以说,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难以在其他地区进行普及和推广。在北京地区具有通用性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了衡量依据,但是,由于北京是教育质量发达地方,其评价指标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就不强了[3]。这也是造成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校应通过课堂教授、讲座、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传授与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主动获取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对各类问题的意识,学生的信息意识越强,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创新能力也越强。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让新生尽快熟悉本校的图书馆,学会正确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
(二)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高校图书馆不仅信息资源丰富,而且人力资源也丰富,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经常给学生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导航、文献检索方法和信息知识等专题讲座,从而使学生熟练使用本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5]。同时图书馆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和创新信息知识,来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建设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把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纳入进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有一个课程体系,将信息素养作为大众化的通识课程来开设,课程设置要注重内容的层级性和教育的阶段性,每一学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课程的性质为必修或选修。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素养导论》课程适应于新生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电子文献检索》、《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学,同时还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四)建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平台
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可在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教育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高校大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6]。各高校依据评价标准体系对其中的指标权重和分值进行分配,从而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定量考核,高校根据量化后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开发一个系统平台,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考核更加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结语
综述,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使信息素养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深入探索并实践出符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大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创造来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34-235.
[2]钱毅,高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探讨[J].情报探索,2013,(1):26-28.
[3]周美芳,杨静,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16-18.
[4]范新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2(6):89-93.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关键词:网络信息 班级网站 班级建设 大学生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3-02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3]赵婉华.从班级文化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青年文学家,2011(15).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前言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有一定倾向性,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这一未来社会主力群体能否正确识别社会讯息,对信息提出质疑、做出自己的判断等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上述能力我们称之为媒介素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媒介素养自2003年便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试图通过研读之前的作者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基本情态、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等,寻找不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简介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电影普及带来的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呼吁年轻人抵御大众化电影导致的文化趣味腐蚀。
不同学者对媒介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如德国学者汉茨?摩泽尔认为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对媒体知识的掌握和媒体使用方法的培训。我国研究者中张志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得青少年等能够对传播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理解,学会质疑、等的评估等。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和丹麦的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发展有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萌芽状态。
澳大利亚则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忠实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州都将媒介素养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甚至在西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已经设立有媒介素养教育学位。在德国媒介素养相关知识通常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在法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如“主动的电视青年观众”培养青少年对电视传播等媒介的认识力、观察力。加拿大同样是重视媒介素养的国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协会,除了一些政府们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在亚洲,日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提倡,近期,日本已经有媒介素养教师方面的培训。
国内从1980年以来信息的全球化似的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但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或者教育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国人对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陌生,直至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我国才算真正开始研究媒介素养。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是第一个设立“媒介素养”公选课的高校,教育模式更是还处在探索阶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现状可以通过媒介素养程度体现,通过以下七个层面进行衡量:知晓了解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分层解读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应用制作层面。目前大部分调查中的调查问卷都依据这七个层次进行提问进而了解具体情况。
国内很多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在我国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部分区域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科技的进步拓宽了媒介渠道,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新媒介而冷落了传统媒介,读书时代则变成如今的读图时代,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这些研究总结起来包括(一)媒介使用特点:1.大学生接触的媒体种类很多: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的食物,电脑、手机、MP5等数字化媒体等成为他们的主要媒介,2.接触媒介时间延长,对媒介过度依赖:大众媒介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二课堂”;3.所到之处即可接触媒介: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方便携带,大学生随时可以使用;4.媒介需求强烈,媒介消费较高。(二)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缺乏深入思考,缺乏选择有效有益信息的能力;2.高科技带来媒体数字化、平面化等,很少接触写字,信息大爆炸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实践独立思考。3.人际关系日趋冷淡,人们增加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但是缺少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大学生有效识别负面信息的能力较弱,大学生容易受媒介中出现的负面新闻影响,盲目跟从,不加思索。
大学生是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然而研究结果显示这一人群的媒介素养状况却并不乐观,因此提高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
四、研究趋势
由于目前理论体系缺乏,需要加强教育实践,通过更多地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教育模式,进而对开发的内容进行评价研究,最终形成理论体系。此外,由于国内开放关于媒介素养课程较少,同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一起开展有效实证研究较少,因此后期应加强两者结合的实证调研。
为了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到不同地方进行研究,先前的研究多做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杭州等,欠发达地区调研有待加强。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具体国情,需要探索合适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养路径
新媒体素养,是指人们依据当前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各种信息时,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新媒体素养内涵揭示了新媒体素质培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能正确认识新媒体并知晓如何从中认知并选择所需信息。二是对数字信息的甄别与使用能力,即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能对信息的传播意图和价值取向,作出准确、公正的评估和判定。三是对数字内容的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要求对新媒体信息进行甄别、吸收、获取、加工、处理后,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并参与新媒体传播,扮演好受众者和传播者双重角色。以上三个部分构成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养路径应该由围绕大学生的环境的政府、高校、媒介和家庭四方共同构建教育体系,四者相互支持、协作,共同推进大学生新媒体素质培育。
一、政府在大学生媒体素养培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在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媒体素养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新媒体发展的政策规范还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新媒体素养培养途径还得不到制度支持和保障,因此,政府必须在新媒体素养的培育中承担起指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
第一,政府应从大学生成长需要和德育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情况,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系统的培养方案,为新媒体素养培育能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第二,合理定位媒介产业,注重媒介的双重功能属性。我国的媒体运营机制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中企业经营,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使得媒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吸引受众,提高知名度,获得投资和盈利。另一方面我国的媒介发展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喉舌”作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媒介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降低了媒介自身的公信力,影响社会舆论环境和谐。因此,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规范和引导媒介双重功能: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的提升,以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遏制和制裁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论和信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高校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的主阵地
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如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德国等。笔者在仔细研究国外高校媒介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特征,认为我国高校新媒体素养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程设置。高校在把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并统筹好新媒体的发展实际、学校教学资源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设定多种形式专门的课程,做到新媒体素养培育进学校、进课程。同时实行多元渗透的教育模式,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各种教育活动或其他课程中去,如管理学、社会学等。
第二,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一支懂技术、高素养的新媒体素养培育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新媒体素养培育要求,因此,要求高校多渠道、分层次、分步骤的建设一支具有新媒体技术和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与新媒体行业内的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任教,使大学生从技术到素质培育、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对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新媒体素养的在职培训,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们教学水平,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培育。
第三,进行实践教育。高校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不仅靠理传授和环境引导,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并通过多次练习、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媒介素养。在此学校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建设好学校内部的新媒体资源,如学校论坛、学院微博、教师博客等,在实际引导和操作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注重社会风气对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影响,如及时指出社会上不良的新媒体使用方式、途径,并阐明其负面影响,使学生能以此为戒,警醒自己。
三、新媒介在大学生媒体素养培育中发挥引导作用
新媒体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提供平台、信息和实践环境,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的指向前提,理应参与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来,其参与方式如下。
第一,媒介自身要“把好关”,提高自身公信力。首先,把关好信息的筛选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社会现象,引领社会主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塑造人,使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其次,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媒介人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采集、编辑、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具备评判能力,报道事实、分析事实,引导那些缺乏识辨能力的受众人了解实情。
第二,充分调动媒介资源发挥信息传播的优势,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途径。新媒体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优势,集中介绍新媒体素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媒体素养的概念、内涵、要求等,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到新媒体素养建设中来,如手机文明用语征集、网络视频制作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参与新媒体素养的建设,为培育新媒体素养献言献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新媒体素养。
四、家庭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新媒体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也成为大学生新媒体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家庭新媒体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体时代,家长和孩子所接收的信息具有平等性、时效性,不在是过去过去的“阅读指导”和“收看指导”,这就要求家长在新媒体素养培育中系下功夫,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首先,要求家长要不断接收和学习新事物,具备基本的新媒体操作技能,有判别新媒体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其次,家长以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启发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如个人博客、网络论坛、QQ等,与孩子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引导大学生良好的新媒体行为。
新媒体素养的养成作为一个系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起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各方面力量同向发挥力量,扬长避短,综合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其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