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充满生机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0-01

一、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的原因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经过归纳,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2.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3.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三、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四、初中语文课题的研究方案与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并制定课题方案,领悟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讨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办法,追求语文课堂艺术化。(3)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课题评审。

五、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和现代网络资源,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改等现代教育理念。

2.立足课堂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是我们语文组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

3.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找出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

4.探究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2)化解尴尬,激活课堂,体现教师机智。杨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由于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听课教师,开始就遇到冷场,学生们都很紧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们事先设计的方案讲下去,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只见她稍作迟疑之后,抬头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你们看漂亮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她的身上,齐声喊道:“漂亮”。这句问话不是课前的设计,而是杨老师即兴的发挥,是教师的机智。正是由于这句问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留白”激活思维。“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在画面上留下空白,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更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4)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5)追求艺术化课堂,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由怕学语文到爱学语文,从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与乐,师生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艺术的舞台。

(6)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六、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2篇

一、正确认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在《开题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我负责策划和宏观指导,由另一负责人程良巨老师执笔。《开题报告》内容比较全面,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指导思想和近期活动情况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初步勾勒出课题活动的发展前景。

1909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指出:“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这实际上说明,时评也是一种公民表达文体。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析,当即批评,在依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深开掘、精加工,从而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大众视听。

一个课题的活力在于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我认为,开展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符合“三个需要”: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评是意识形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特别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时评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青少年非常关注时事,《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反映的实际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时事评论的现象。当代中学生也喜欢写时评。许多人在网络发帖、跟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写时评。而且,调查发现,中学生特别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喜欢发表评论。对这种“参政议政”的热情必须加以引导。

好的时评可以拨开云雾,点亮智慧,可以引导舆论,推动事件发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坏的时评则会影响判断,打击情绪,制造混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时评并亲自撰写时评,他针对官兵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及时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士气大振。秦火火和薛蛮子也是评论“高手”,他们不适当的谣言式评论混淆了视听,给许多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对不好的时评,如果不加以批评和纠正,就会培育不良社会道德个性,会成为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推手。

综合一下,开展时评活动研究,引导中学生正确客观评论国内外大事小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引导舆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更利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育和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合格人才培养。

二、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必须始终突出几个特点

时评活动课题的研究落脚点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时评活动上。时评活动始终在路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认为,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时评课题研究,在时评活动中必须坚持突出几个特点。

实践性。实践应当是时评活动课题最重要特征。时评课题首先要搞好学生时评情况的调查、研究等活动,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文老师要在时评写作指导上下一番功夫。其次,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教师要能认清时事与身边事情的关系,对学生的时评活动要注重过程评价,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隐秘世界。应该多供给一些活动平台,多进行师生互动,如谈心、竞猜、问卷调查、考察等,要注重实践过程,注重广泛参与。

选择性。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事新闻,在数量上要把握好度。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因此,开展时评活动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老师每周精选十几个时事,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时事开展活动。内容上要精心把关,进行必要的筛选。可充分结合现实工作需要开展时评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无偿献血、世界环境日和交通安全整治等活动,联系相关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时评活动,可以举行时评征文、时评演讲、时评辩论等,这些思路都比较好。

公平性。时评指导课、时评征文等活动都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时评征文比赛,要讲究公平性,评选程序要规范,要努力推出一批批佳作,努力让有新闻写作和时事评论的“高手”脱颖而出。语文老师要在时评课题背景下成立中学生时评社团,还要成立演讲社团、辩论社团,英语组也可以成立英语时评社,语文组指导的合肥市优秀社团――星愿文学社也可以参与进来,团委指导的播音社团也可以吸纳进来,社团的大门要向每个学生开放,只要你想到了就有可能做到,力求中学生参加社团人人平等。

开放性。时事评论不能搞标准答案,要将时评同政治学科的材料题区分开来,否则,时评就丧失了它的本质特征,课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时评的内容越开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越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越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评写作还要避免格式化,鼓励时评形式的各种创新。

文学性。引导学生进行时事评论一定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一课题中,语文老师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时事,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就不要用抽象的概念表达。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思想性是前提,思想性寓于文学性之中。如《广州大火警示:高楼烂尾,管理不能烂尾》等,能夺人眼球。有了思想性就自然深刻。要想努力做到深刻,我们的时评还要学习《杂文报》的精神,继承鲁迅杂文的光荣传统,“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不捕风捉影,以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

启发性。指导时评写作时,教师要引导不要灌输,注重启发,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时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应该带头写时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会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更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时评活动。

激励性。课题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激励原则。我们确立了几个激励原则。一是对课题组成员按贡献大小确定排名顺序。不搞照顾性排名,不搞论资排辈排名。二是要采取征文比赛、校刊选登、阅报栏展示、媒体推荐发表等途径激发学生时评写作的积极性。三是课题成果和社团成绩根据贡献大小提供。积极联系《安徽青年报》《环湖晨刊》《江淮晨刊》《市场报》《合肥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开辟小栏目,为优秀的时评文章提供展示平台。

长效性。为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要长期指导“时评社”“辩论社”等社团活动。课题组要不断举办“激扬杯”时评征文活动以及时事辩论等活动。这些必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上述社团及相关活动不能在课题结题后就销声匿迹,而要长期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中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

三、开展时评课题研究要努力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

时评活动研究课题关键在于“活动”,或者说关键在于通过课题活动推动学生活动。“活动”的作用非常显著。袁振国教授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课程的选择性,二是教学的主动性,三是评价的多样性,四是活动的合作性。活动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中学生合作能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团活动是中学生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要想让课题活动获得更多学生的支持参与,必须明确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时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活动中增进学生交流交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时评课题研究可以推动哪些社团活动呢?

首先是中学生时评社。可以大范围组织时评社团,将中学生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时评写作培训。写时评不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而是培养学生时事评价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可以每月组织一次时评竞赛,期期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其次是小记者社。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记者社团,指导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厂矿、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调查研究,关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写消息,作评论。可以组织中学生自主编写小记者报,及时编发学生时评作品,宣传中学生时评写作成绩。

再次是辩论社。理不辨不明。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复杂社会事件进行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持观点,在辩论中辨清是非,把握住分寸,从而养成客观时评习惯。

还可以组织文学社、演讲社、朗诵社等,将时评社团活动推及到学生各类活动中。

总之,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以及由此推动的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别有利于调节高中学生学习情绪,释放压力,提振信心,提高能力,引领学生正确关注社会。我们主张“教学与活动齐飞,考场与赛场双赢”。我们要借助课题搭造平台,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在课题活动中引导中学生健康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这符合教育辩证法,也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一、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研究的理念

我们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整合课程,是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寻求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后的亮点,张扬绿色教育的特色。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了解幼儿发展的原生态,适时加以教育引导,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关注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何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内容,推进我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提升和创新,更独具我园的地方特色和教育特色,为幼儿园的课程融入了新鲜血液。它体现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视角的切换,一种操作方法的更新。

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园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尤其是教师绿色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整合意识不断增强,优化和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行为。

二、课题研究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课程的整合化是《纲要》的理念,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以往渗透绿色和谐理念的教育都比较零散、低位,教师想到、看到就进行教育或随意设计一些活动来增强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目标性。所以,要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特色活动、随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孩子们绿色和谐的意识,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园本课程有机地与各学科组合相互交融。通过绿色教育,丰富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相关知识,使幼儿在认知、能力、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绿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校园生活时空中的无形的力量,有力地促进我们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体现我们商务城特有的生态、绿色教育的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式绿色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

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整合为相互交融、有机组合的一些课程领域。构建开放式的整合知识框架,教育注重幼儿与自然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的观念帮助幼儿把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为建立绿色和谐的观念打下基础。

(1)课题与生活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生活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上倡导认识——实践,相伴而行,生命——对话,展现给幼儿一个生态原形的世界。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干预措施。它不等同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环境,我们要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态原形的世界。“生命”是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幼儿学会“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关注幼儿发自本能的生命意识和直觉,在充分感受生命特有形式的过程中,为幼儿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

(2)课题与科学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内容,整合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知识框架,贴近生活——较强的整合力度。在幼儿园绿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这样操作与实施:在活动方法上,我们倡导探究式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研究。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及其广泛的生态关系,把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建立和谐的自然观。

(3)课题与社会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社会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新童话——道德观念的更新,绿色多样——新审美观念的形成。幼儿园绿色教育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建立,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为背景产生,这有助于幼儿的非自我中心化的心理进程。在与社会领域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介绍,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强化,对社区文化知识的传授,加强幼儿的道德教育。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4篇

一、无法之中求得法――从探索中起步

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课题的开发与实施。怎样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校为本创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开发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中感受家乡的可爱。

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悦纳本土文化精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栖霞是烟台市唯一一个内陆县市,人称“胶东屋脊”,不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值得观赏,而且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同时还是道教名人丘处机的故乡,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和滨都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在综合课程的研究上,我们单独开设了一个单元――“可爱的家乡”,下设四个子课题:《中国苹果第一市》、《中国民间小故宫――牟氏庄园》、《天然氧吧――牙山》、《欢乐农家》。学生在调查访问体验中,积极地深入农家,感受农民的辛苦,了解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农民的收入与快乐;到交易市场,亲眼目睹来自各地的收购人员对栖霞苹果的赞叹与需求,还能给果农与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议呢!从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蓬勃向上,而且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开发了两个专集,把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历史文化编写出来――《老城逸事》、《栖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为家乡变迁、村名来历、民间艺术、农民风采、民风民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在《栖霞名人》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处机,还深入了解了牟氏庄园的兴衰过程,同时对于栖霞现在的名人也进行了了解。

2、尽情观赏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赏与创造中发现自然之美。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如当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组织活动去认识它们的名称,用孩童的语言去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再把形态各异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家长和同学听。在“寻找四季脚步”这一专题研究中,学生们分组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个季节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各个季节的诗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笔绘画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变化――在实践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实施中,我们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完整,努力拓宽了实践活动渠道,弘扬了学生个性。

1、体验是最好的学习,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实践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说,体验中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往往会乐此不疲。比如《我与大蒜同成长》,学生每天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水生大蒜的变化及生长过程,从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骤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学在实践作业中写道:“为了弄明白在阳光下蒜瓣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去请教对门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网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弄明白了问题,还学会了上网。”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号在兴趣领域中遨游。

小课题的研究是挑战性的学习,因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我们在涉及这些小课题时注意设计有创意的题目、开放的题目、涉猎面广的题目。小课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与时尚话题有关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涉猎面较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有专题研究人物的、有专题研究动物的、有探究自然现象的、有研究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科进行整合,产生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也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学习中前行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探究前行。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生;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既定目标。要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在根本上是要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成绩普遍较高,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却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则更弱。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因为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但是,我国目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却总体偏低,具体表现在缺乏应用的科研意识、学位论文创新内容少、深入论证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差等方面。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相对自然科学类研究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教学与研究、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读研功利性较强等原因,研究能力更低。在我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提高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就显得重要和有意义。因此,本文对我国目前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低的表现与原因,以及提高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方法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研究能力低的表现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研究能力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分析、梳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较差

社科类研究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分析与梳理现有的文献资料,通^分析梳理某个问题的研究文献,了解已有文献资料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社科类研究生正是针对已有文献的不足和缺陷,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分析和梳理文献资料是社科类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分析和梳理文献资料的能力普遍较差,收集、整理、分类、提炼文献观点的能力较差,也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献综述。

2.提出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论证的能力差

社科类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要在分析和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逐步提炼、总结,融会贯通,分析目前针对某一问题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自己改进和弥补这些不足和缺陷的方法和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科学论证。但是目前社科类研究生提出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论证的能力较差,进而不能提出科学观点或者提出的观点缺乏实际意义。

3.写作基本功的缺乏

写作能力是社科类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社科类研究生要针对某一社科问题提出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论证,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写作基本功才能将相应观点和论证过程进行客观、科学、准确的呈现与表达。但当前部分社科类研究生写作基本功较差,缺乏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的练习与训练,提炼观点、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锤炼语言的能力较差,相关应用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很难进行高水平应用文的写作。

4.学术、学位论文创新内容少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并直接参与知识创新的活动,而知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学术、学位论文创新之中。同时,论文创新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当前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学术、学位论文的创新内容较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论文选题不是学科前沿课题,存在大量的低水平的课题或已经被反复研究的老课题;二是论题在论证过程中创新不够,研究方法、数据、过程不能进行大胆创新,不能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三是研究结论没有创新,受各种教条主义思想禁锢比较研究,不能得出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可靠性的研究结论。

5.科研意识的缺乏

由于社科类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较少,入学以后,大部分研究生都将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且为考取大量证书也占据了很多精力,真正放在科研方面的精力非常有限,缺乏相应的学术意识和科研意识。这导致他们对学科领域内的前沿成果或理论不了解,不能对已有的理论提出怀疑或质疑,不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没有严谨的科研意识,社科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无从提高。

二、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较低的原因

1.社科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追求“短时”、“快速”的影响

不论什么学科的科学研究都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需要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持之以恒的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研究结论。这一点在自然科学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很多自然科学问题都是经过几代研究者的研究而得以解决,但却很少体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喜欢追求“短时”、 “快速”。部分社科类研究生受“短时”、 “快速”思想的影响特别大,在研究过程中,只想进行软科学和理论研究,总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取得某项研究成果或发表几篇学术论文,缺乏对某一问题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研究劲头,也制约了自己研究能力的提高。

2.社科类研究生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手段缺失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对研究生学习、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尹发跃,2007)。研究生针对某一课题的实验室研究是提高其研究能力的重要过程。但是,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手段相对自然科学类研究生是缺失的。即使部分高校建立了社科类研究生的实验室,但大都以研究室、论文室或讨论室的形态存在着,实验室定位比较模糊,且往往仅注重硬件建设,而不重视软件建设,社科类研究生很难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只能进行软科学和理论研究,影响了其研究能力的提高。

3.读研动机功利化的后果

针对大学生选择读研的动机刘天军(2013)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动机包括多个方面,具体包括转移就业压力、提高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解决大城市落户问题、群体效应跟风考研、满足自己的名校情结、满足父母的期望、对现在专业不满等,其中45.2%的学生考研是为了转移暂时的就业压力,通过提高学历以期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仅有35.3%学生考研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按照刘天军的研究,为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而选择考研的学生仅占三成左右,大量的学生考研并没有抱着提高自己研究能力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读研之后仅是为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而在研究能力的提高方面追求较少,限制了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而通过调查发现,社会科学类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的动机相对自然科学类本科生更加功利化,不利于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4.社科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的局限

社科类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研究的机会较少,在研究能力的提高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课堂教学与培养。但长期以来,我国社科类研究生教育受到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高校普遍实施“重科研,轻教学”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使得高校社科类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课程体系不合理,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论教育,且已有的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前沿性知识与理论的介绍,陈旧知识的传播与重复较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不足等,这些教学与培养方式的局限性都制约了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同时,导师在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社科类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也相差甚远。由于部分导师忙于自身事务,其指导的研究生不能与导师经常见面;或是研究生可以与导师经常见面,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十分有限,不能提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指导意见;或是导师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指导过度,τ谌魏挝侍舛即蟀大揽,束缚了研究生的创造能力。这些都不利于提高社科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三、提高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方法

1.引导社科类研究生加强写作练习

提高社科类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是提高其研究能力的基础。针对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写作基本功的欠缺,需要社科类研究生加强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的练习与训练,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提高其提炼观点、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锤炼语言的能力,并通过应用文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其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是社科类研究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引导社科类研究生阅读大量专业文献,并撰写高水平的文献综述,也是提高社科类研究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社科类研究生学术意识的培养

要提高社科类研究的研究能力,必须提高其学术意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扭转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追求“短时”、“快速”的思想。在导师指导和上课过程中加强专业领域内前沿成果和理论的指导,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研究生针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地、持之以恒地研究与探讨,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加强社科类研究生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阅读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提高其收集、整理、分类、提炼文献观点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文献提高学术意识。加强社科类研究生学术和学位论文创新内容的要求,鼓励社科类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紧跟学科前沿,在论证过程中打破已有的研究范式,运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得出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和可靠性的研究结论,提高其进行学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实验室教学在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手段的缺失是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社科类研究生是研究能力,需要提高实验室教学在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这就需要重新定位实验室在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建立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对象。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只注重硬件建设,还应该重视软件建设,提供可供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软件设备。同时,引导社科类研究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设施,把实验室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数据获得和处理、情景模拟、实际演练、效果分析、政策评价等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使实验室成为社科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能力的重要场所。

4.改革社科类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提高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改革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施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提高社科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加强研究方法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加强前沿知识和理论的介绍。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效果评价的作用。

提高导师在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入学时,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审查,避免招录读研动机太过功利化的研究生。同时,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责任意识,引导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把握合适的力度,最大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军. 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3):71~81.

[2]尹发跃. 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利用实验室现状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0):103~105.

[3]李扬,李元卿. 关于提高高校文科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思考[J]. 石油教育,2009(5):80~82.

[4]刘尧. 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认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21~24.

[5]李藜. 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 科教文汇,200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