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发现,其中家庭较为贫困的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更加令人堪忧,贫困大学生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些,他们的就业压力更为突显。同时,由于贫困大学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部分,因而我国各大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家庭认识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毕业后就能找到高收入的好工作。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下,贫困大学生也渐渐滋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优越感,于是很多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对自身专业或兴趣行业、职业发展、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的及时了解。许多贫困大学生只知道一味的读死书,而没有针对性、规划性的注重培养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经济上的制约,很多贫困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个人学费、日常生活开销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同时,因课余时间被大量打工、兼职的事情所占据,造成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充电学习,影响着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扩展、储备。于是,在就业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许多贫困大学生往往因综合素质不足而处在就业竞争的弱势下,屡遭就业失败的挫折。
(三)就业心理素质差
根据心理素质调查显示,许多贫困大学生因受到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好、能力强的同学面前他们的自卑感会逐渐增强,长期以往这些贫困大学生就会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因而,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的过程中,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就业心理素质过差而无法适当展现自身优点,加之来自家庭、经济等过高的期望,这些都会给贫困大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若贫困大学生不能及时疏导和自我调节,那么他们对就业容易缺乏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表现出什么就业竞争优势。
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基地,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有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由于贫困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所以高校可以针对性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就业形势及需求,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兴趣来科学、理性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贫困大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引导贫困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输导等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二是,有机结合经济帮扶和专业技能培训。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丰富贫困大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提高对贫困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高校可以将经济帮扶策略和专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如建立相关的经济资助体系、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开设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班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扰,又能培养与锻炼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企业强强联手,建立订单就业的培养模式,让企业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就读,高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毕业后的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再到企业工作,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学生方面
要想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关键还在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因此,在学生方面也需要从两点出发来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目标:一是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综合素质的水平如何决定了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所以贫困大学生应首先重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其他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等等。同时,贫困大学生应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贫困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来正确认识及评价自我,摆正就业心态,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切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应树立艰苦奋斗的先就业观念。
二是贫困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贫困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其需要调整好自我的就业心态,不要过于自卑,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证明自己的实践能力,从成功中获得信心和勇气,进而肯定自我。同时,当贫困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心理和精神压力时,其可以主动和教师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舒缓压力。或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来实现心理疏导和压力调节。贫困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就业心态才能战胜就业竞争困难,良好发挥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来说会较弱一些,其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显。但是,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高校重视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对于高校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本文就分别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志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09-110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51-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数占近一半的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给个人及家庭带来自担,而且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影响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资料,我国高校毕业生2010届有630万,女生比例已达45%以上,女大学毕业生约290万;2010年前未就业的大学生约370万。其中女大学生约240万;今年待就业大学生人数约1000万,女大学生约530万。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就业呈现“双低”现象:低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女大学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大学生的86,3%。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明显低于男生,就业质量主要涉及几方面因素: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客观因素。(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近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据测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将增加100万人,以近几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推算,每年就可吸纳1000万劳动力,全国劳动力新老交替每年还可以提供约1300万个岗位,这样每年就有2300万左右待聘,工作岗位。由于农村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也沉淀下为数不小的下岗失业人员,我国劳动力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壮况。(2)某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性献业申的・巨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各环节中,除妨碍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性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性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它损害的情况。传统社会十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过多追逐利益都是某些单位时女性产生歧视的原因。虽然我国明确制定了女性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的法律条款,但由于相应执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一些企业歧视女缺乏有效的惩治措施。(3)高校培养目标偏差。高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于重视学生校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主观因素。(1)享受观念。与一些女毕业生交流,问她们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回答:“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不累的工作”、“我们已经读过大学了,还要去吃苦吗?”许多同学按照下面顺序找工作:事业单位、外企、国企,然后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最后实在找不到工作了,选择创业。(2)过于挑别。一些同学不考虑自身的情况,把“高薪”、“高职”、“大城市”、“住房”当做找工作的标准,盲目地追赶“热门”职业。有的同学应聘时提出条件“月薪3000元以下免谈”。有的同学宁愿低薪、专业不对口也要坐办公室,理由是“我读了大学,要当管理者,不去当1人”。(3)独立性差。当代大学毕业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看似大学毕业了,独立工作了,但还没有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一些父母认为资助子女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孩子在他们眼里永远长不大,子女任何“受苦”、“不如意”都是因为当父母的没有尽责。(4)缺乏信心。传统观念令女性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男生。有些女生不停地读书,躲在象牙塔里,但她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学问,而是为了躲避就业,有些女生不敢自己去找工作。而是靠家长、亲属,自己唯一做的就是等着去坐办公室拿高薪。有些女生曲线就业,不忙于找工作,而是忙于征婚。这些都源于士性时自己缺乏信心。(5)缺乏准备。有的同学把找工作当成简单的、临时的一件事情,匆忙地写简历、面试,失败了几次,就垂头丧气,失去了再尝试的信心。许多同学都缺乏计划,没能尽早地、认真地、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而忘了“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1.合理定位目标职业。要对选择的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要结合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目标职业进行合理定住。虽然男性在一些身体素质要求较强或风险较高的职业有优势,但女性在很多行业也有自身的优势。(1)语言能力的优势。女性的音质悦耳,音调柔和,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强于男性,并有较好的语感和外语接受能力。因此,从事翻译、编辑、文秘、公关以及教育方面的工作正是女性发挥特长的好选择。(2)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对多雏空间的认识能力往往略逊于男性,但她们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同全方面却普遍优于男性,女性在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往往能创造出使人感到优美、典雅、和谐、细腻、新颖的作品,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等方面也表现出色。(3)交际能力的优势。女性具有态度温柔和蔼、感情丰富、品格谦逊且善于体谅剐人处境和困难的优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4)管理能力。女性领导者善于使用人性化管理模式,善于鼓励参与,分享资源,强化他人的自我价值,促使他人乐于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知识能力强,个人修养好,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共事,具有较好的坚持长期工作的忍耐力。
女性就业比例较高的领域:护理、教育、管理、财务、文秘、旅游、写作、电子商务、金融、服装、表演、翻译、心理、外交、贸易、食品、医药、纺织、玩具等。一些野外的、大体力的、易受污染的、具有较大风险和高技术的工作一般不适合女性,如:工程设计、采矿、金属制造。以及需要大量现场经验的机械、自动化等职业。
据有关资料。2009届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是:旅游、纺织成品制造、服装及饰品、教育、食品。在传统男性为主的行业中,女性的就业比例相对比较低。如:石油天然气开采、大型建筑工程、金属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煤矿等。
2.提高综合素质及能力。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主要看综合素质和能力。一般不会过于看重知识技能,因为毕业生都要经过再培
训的过程,用人单位很看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对“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等会特别关注。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要有朴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拼搏的激情和抱负,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如一自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具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特别注重几种关键能力的培养。(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学教育是一个学习如何去学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明确怎么样去学,而不仅仅是学到什么。(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践则知识就失去了目的和来源。要在实际的实践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在解决矛盾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能力。(3)创新能力。创新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兴盛的动力。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粱之才。(4)具有“专长”特色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社会已越来越青睐既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又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复合专长型人才。(5)抗挫折能力。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保障,学会“知足”、“幸福”、“感恩”,襻怀坦荡。乐于奉献,用正确的心态和行动面对生活。
3.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它指明了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分成五个阶段:明确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分析、确定职业目标、有意识的素质培养、调整和评估。(1)明确自我认识。应该时自身爱好、个性特征、相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核资料价值观念、形象气质、性格特点、天赋能力、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等。(2)职业环境分析。对职业区域分析时,要开阔视野,可以是国内或国外,可以是城市或农村;对职业行业性分析时,要对某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职业岗位性分析时,要了解职业岗位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3)确定职业目标。个人的职业目标要符合整体利益,既个人的目标要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职业目标是要窦现最大化的“人职”匹配。(4)有意识的素质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5)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评估扣修正,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财税政策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成果(201510378113)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7日
一、引言
2013年全国共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创下新高,同时又面临着招聘岗位数量下降,因此2013年求职相对于往年可谓是压力重重,颇有难度。而2014年、2015年情况也并未好转,全国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分别达到了727万人、749万人,就业形势依旧不被看好。为了缓解这种现状,国家和各地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财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及见习。(1)毕业年度内或毕业后按规定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大学生可结合其专业特点参与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判定为合格并通过相关考试或检测的培训生可以申请培训补贴,补贴数额依照培训者是否成功就业以及取得相关证书的情况分层次确定;(2)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有意愿参与见习者可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见习信息并联系人力资源社保部门及当地团组织,取得就业见习机会。见习一般持续3个月到1年,可享受基本生活补助。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地区服务。由于我国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迟缓,高校毕业生往往毕业后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发展。因此,国家接连出台财政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建设。(1)参加“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生活补助、各项保险保障、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此外,期满后还可享受基层事业单位直接聘用、公务员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成人本科、研究生入试加分等优惠政策;(2)对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基层公益性岗位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在参与研究生考试、事业单位招收时可享有优惠政策;(3)结合政府购买工作,在基层购买公共管理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在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增加就业容量,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以上基层岗位工作;(4)我国提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主要面向农村等贫困地区招生,其培养阶段的学费、住宿费由国家缴纳,并补助生活费以支持其日常开销。毕业后,学生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三)支持高校毕业生向中小企业分流。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优先考虑帮助企业发展和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按要求吸收一定数量失业毕业生的支持其进行一定额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同时,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给出政策支持,到企业所在地办理户籍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经费申请和资格、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事项时,与国企及事业单位人员标准相同,部分地区还对此类就业大学生提供一定年限、一定数额的就业补助。
(四)推进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可在各环节享有优先,入伍前缴纳的高校学费或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也将由国家返还或代替偿还,家属还可被视作军属。退役后,在考学升学中享受放宽条件和政策加分等优惠,就业者可接收就业服务。
(五)倡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税费减免。在毕业年度内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有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费方面的3年期减免。另外,毕业2年以内从事个体经营业还可免收有关费用,优惠期限不超过3年。
2、创业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阻碍就是资金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规定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在利率方面,结合风险分担情况后可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或少量上浮,由财政给予贴息。
3、免费创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可免费获得制定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并且在毕业学年内参加创业培训,依据其培训情况和成果,还可领取培训补贴。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内都分划出一部分区域用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大学生入驻基地进行创业也可享受相关财税政策扶持。
三、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政策功效发挥不彻底
1、就业方面。由于城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物质水平低、支付工资能力弱、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低、补贴少、政策落实不彻底,毕业生丧失对国家政策的信心,基层依旧难以吸引毕业生前往就业。如2010年启动的定向医学生计划,存在在校生生活补助金发放迟缓,部分地区前往基层服务的毕业生的岗位、编制、薪资等就业安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等现象。此外,通过其他项目前往基层的大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与环境难以融合、服务期满后在就业、考研、考公方面的优惠等原因离开基层回到东部。因此,人才流失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政策的根本目标难以达成。
2、创业方面。据有关调查,目前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者约占全体毕业生的3%,并且创业3年后有50%以上的人创业失败,结束创业。创业成功率只有3%左右,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成功率也仅提高了2%左右。按规定,创业大学生享受税费优惠有诸多时间限制,比如创业时间必须在在毕业年度即1月初至12月底或是毕业后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享受优惠时长最高也仅持续3年。然而实际上,许多大学生会选择在校创业或者先就业几年再创业,在符合要求时间内创业的大学生在3年之际又往往正值企业困难时期或上升期,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而政策的时限性使得创业大学生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政策难以真正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带来普遍帮助。
(二)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专项基金支持
1、教育模式与企业脱节。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缺少对高校组织教师与企业交流方面的财政支持。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甚至他们并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却被要求要掌握足够的能力和知识,以便在就业后能解决全新、复杂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便产生了冲突。另外,目前高校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很少,也是各大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专业设置与就业脱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主导权在国家手中,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变化快。如,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7亿左右,相关专业每年本硕博毕业生总共却仅有8,000余人,网络安全方面人才急缺。而我国在对专业设置方面的调研缺少资金投入,使得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及时应社会需求做出调整。
(三)政策宣传力度缺乏。当前无论从社会方面还是高校方面对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都不存在系统、固定的宣传方式。多数大学生对就业扶持政策的了解来自于网络媒体,并且了解程度低。还存在大量的大学生没有去咨询、了解相关政策的意识。这些都阻碍了就业财税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助益。
(四)消除就业歧视方面政策缺乏。基于历史、现实情况等原因,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广泛存在,歧视原因来源于毕业院校等级、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其中,性别歧视现象相较于其他方面更为严重。不断有报道称女大学生就业处处碰壁,公司招聘时提及结婚、生育等问题。甚至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为了弥补女性的职场先天劣势而纷纷选择在校生子。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强化促进大学生就业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1、提高基层人员待遇。受条件限制,乡镇、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低,生活环境差。我国应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基层员工薪酬,加强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基层人员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应组织调查人员走访已经在基层服务一段时间的高校毕业生,了解基层人员的生活状况,找出他们的难处并解决问题。决不能仅是把毕业生吸引到贫困地区就算完成了工作,而是要加强后期的扶持,让人才愿意留在基层,这样才能真正避免人才的流失。
2、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再有力的财税政策缺失了监管也无法真正发挥效用,反而让许多高校毕业生认为受到了伤害和欺骗。如面对免费医学生的就业安置问题相关部门来回踢皮球,而毕业生却求助无门。因此,应抓紧时间在各地区设立针对就业政策落实的监管部门,保障服务基层的广大有志青年应享有的权益。
3、推后并延长创业税收优惠的时限。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创业者的数量,还要关注企业创立后是否能长久地运转下去,是否能壮大,否则也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外,还未毕业或一毕业就创业未免过于急躁,在校和应届大学生社会阅历低,工作经验少,盲目鼓励创业可能会导致创业最终的失败。政府应适当推迟并延长对创业大学生税收优惠的时限,鼓励大学生先就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后再创业,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二)增加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方面的资金投入
1、设置专项基金用于推动高校教师走近企业,提高教师对企业的认知。高校要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体验、学习,丰富教师的实战经验,鼓励教师了解企业和行业真实情况。
2、设置专项基金作为研究费用,用以成立调研队伍,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我国应组建专门的调查部门或队伍,注入调研资金,对当前由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调查报告并将报告公布给各高校或公众媒体,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全国各高校的专业类别、各专业招生人数及高中生志愿引导工作进行调整。
(三)加强财税政策宣传力度。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的宣传应主要集中在高校内,各大高校应主动负起责任,建立系统化的宣传体系。线下可结合每年的税收宣传月大力宣传就业财税政策,还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集中进行相关政策的知识讲座。线上可结合新媒体,利用校内有影响力的微信、微博对学生进行就业财税政策知识的推送。线上线下相结合,争取做到对每个大学生的宣传都能到位。
(四)完善反就业歧视的财税政策。通过财财税策对招聘一定比例女大学生的企业进行补助或税收减免等优惠,降低企业由于女性“四期”(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而承担的成本。除了优惠政策,还可设立惩罚机制,对被举报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并经调查确认为事实的企业合理收取费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卫星.深化改革,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J].群言,2014.8.
[2]吴晓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失业社会保障
一、失业社会保障
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保险、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功效。我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一词的界定是: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由劳动能力工作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2年,中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至22岁)人口的14%。2003年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340多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611万。截至2009年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2008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三、大学生失业问题及其分析
大学生失业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即使是在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大学生失业也曾经年年成为受人关注的事件。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所的城镇青年就业失业状况分析来看,在基本已经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城镇青少年群体中,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失业比例迅速降低,但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2008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城镇失业人员占16.8%。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城镇失业人员由2001年的5.9%上升到2004年的8.5%,再在2005年突破到10%,到2007年底突破到15.0%,2008年又提高到16.8%。其中大学专科占12.2%,大学本科占4.4%。从不同的年龄段的城镇失业青年看,20-24岁年龄段的城镇失业青年总体以及男、女失业青年中,有大学文化程度失业者的比例分别是36.2%、36.8%和35.5%,均超过三分之一;在25-29岁年龄段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失业者和失业男、女青年的比例分别是28.5%、32.2%和25.6%,均超过四分之一;在30-34岁年龄段,相应比例分别为13.5%、14.7%和12.6%,也均在一成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在近年来日趋严重,目前这个趋势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四、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障现状
我国开始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辅就业政策为主。2006年教育部等十四部委《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中明确指出的:“高校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通知”被视为大学生专项失业救助制度建立的标志,具体情况则由各地灵活处理。
五、国外大学生失业保障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的失业保障体制有所差别,一部分国家主要实行失业保险,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采取保险和救助这两种基本模式的不同组合,同时也有国家以失业救助模式为主。
五、建立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大学生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国这一重要国策的实施,因此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这一问题也非常值得重视。在出台政策措施上,政府除了对大学生暂时失业引起的经济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外,积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显得更为必要。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会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的影响。除了会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外,更会促使大学生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能够为大学生创造宝贵的缓冲机会。
六、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具体模式可以从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这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
政府一方面是要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进行失业救助津贴。但值得一提的是,失业救助津贴不同于一般的失业保险,也不同于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使他们无法适应这两种制度安排。失业保险的前提是有职业经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城镇贫困家庭,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审核。而大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之所以失业,是他们自愿性的,是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或是暂时就业不顺利。
就大学生本人来看,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并提高自身素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是国家分配工作,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是首选,而导致了大学生观念上始终认为只有固定工作、正式工作才是真正的就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
本文主要从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大学生就业与失业的现状分析,国内及国外的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现状介绍,以及对我国实行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建议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思考这些的目的在于应对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找工作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对于建设这一群体的失业保障制度,我主要从政府、高校及大学生本人这三个主体分别提出一些建议。但由于自己的学术水平尚浅,只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阐释和初步的探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见谅。
参考文献:
思考一:要以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出发点,搭建平台,优化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女性在家庭、生育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同情,但事实上却成为就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让女大学生自己来扛,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方面,政府和高校都应当有所作为,社会决不能充当旁观者。
一要强化政策完善,创造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政府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建议政府成立专项基金,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待遇,对招用女大学生较多的企业给予经济补偿、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二是建议在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面向女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保障女大学生平等接受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的机会均等。三是对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进行政策限制,同时培养单位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提高女大学生在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中的比例。五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女职工生育保险由单位承担改由社会统筹或政府公共财政承担,以利益导向促进企业吸纳女大学生就业。二要强化政策落实,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大从法律层面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力度,特别要推进非公企业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消除用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就业歧视应承担的责任。党政机关要带头模范地遵守法律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对存在性别歧视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追究法律责任。三要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形成支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舆论环境;强化对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平等关系的执法监督和维护,如在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设立必要的监督窗口,建立健全就业性别歧视公益诉讼制度、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保护和帮助女大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待遇。四要强化跟踪服务,积极推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政府、企业帮助高校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增加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的机会,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和就业服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择业观、竞争力的教育培训,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实践课程,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思考二:要以解决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为切入点,对症下药,创造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机会
现实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仍然突出,需要各方对症下药,共同攻克这一难题。
一是要针对女大学生初次签约率低现象,把好用人单位选人监督关。一项面向江苏省的调查显示,*年毕业的女大学生中,截止4月,已经签约的占23.3%,比男生低8个百分点。有78.1%的女生和68.9%的男生认为求职过程中存在用人单位歧视女生的现象。对此,建议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把关监管力度,确保公平公正。二是要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把好用人单位政策落实关。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负担女性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工资和相应补偿费用。源于女性劳动成本较高,导致用人单位排斥女大学生。为此,需要从人性化角度加大对女职工权益的宣传保护力度,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大局意识,拆除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的性别“围墙”。三是要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情况,把好女大学生择业观念转变关。调查显示,46.0%的女生把有发展的大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24.3%的女生优先考虑工作稳定;62.0%的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福利;仅有24.8%的女生愿意自主创业,低于男生2.3个百分点;女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于男生9.1个百分点。在此方面,高校应着力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四有”、“四自”、“三创”精神教育,着力引导女大学生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树立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理念,从社会需要的实际和本人能力结合上创造就业机会。四是要针对女大学生职业规划不足问题,把好课程设置关。女大学生以文科类专业过多,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衔接。被调查大学生中,学习工科、理科的女生占25.5%,比男生低14个百分点,而学习人文科学和外语类的占49.2%,比男生高17.7个百分点。另外,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女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技巧储备不足。因此,高校对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教学与社会挂钩,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
三、要以提升女大学生素质为着眼点,增强信心,拓展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