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实施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各金融部门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大力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

(二)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三)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各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评体系。各金融机构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要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建立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评级体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业务考评程序和考核方法,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

(七)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数字产品、创意设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高清电视、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和征信系统的作用,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广告、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刷卡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八)继续完善文化企业外汇管理,提高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便利程度。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简化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文化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九)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十一)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十三)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保险机构应在现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应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十四)推进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十五)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依法参与。

(十六)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研究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

(十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各类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十八)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并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更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对纳入《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文化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

(十九)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银、政、企合作,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文化业;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43-02

1 引言

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河南省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其竞争优势与中部其他五省比较起来,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或行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交叉融合,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及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相互融合,由此可见产业融合的范围也在进一步地拓广。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将成为衡量区域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正逐渐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的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积极探究河南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提升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是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角度。Anmari和Kuusisto(2006)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公共部门、区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Aslesen(2007)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地区知识资本发展的作用,而Zenker和Doloreux(2008)则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环境与区域创新进行研究,以上主要是针对宏观层面进行的。

Hipp(1990)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作用和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服务;Hyypia和Kautonen(2005)则提出了一些能影响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因素;Bagdoniene和Jakstaite(2008)分析了关系营销对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的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以上研究主要着眼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经营过程,这些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真正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是从近些年开始的。孙晓峰(2004)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专门的行业研究;宋庆迎(2005)还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代文、秦远建(2006)创新性地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力图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霍景东和夏杰长(2007)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与支持、产出与绩效及研发系统连接性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王军虎(2008)采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理论,建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数量均衡关系及其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地在减小。何骏,刘杰(2009)在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全球视野下我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多样化的对策。闫星宇、张月友(2010)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确定了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主导产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卢涛(2012)在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应该发展现代服务业。范建民(2013)探讨了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河南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促进政策。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对个别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区域不同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较少。

3 产业融合的研究

国外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技术角度进行的。通过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osenberg(1963)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icholasNegroponte(1978)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且认为这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和创新最多的领域。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哈佛大学的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与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Yoffie(1997)、Greenstein &Khanna(1997)、Malhotra(200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产业融合的内涵;Porter(1985)、Lei(2000)等则对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了深刻的阐述。Ames(1997)、Banker(1998)、Gains(1998)等深入研究了产业融合的产生过程。

国内,卢东斌(2001)、厉无畏(2002)、马健(2002)等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周振华(2003)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王素贞、边永清、杨海亭(2004)研究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融合的对策;李美云(2005)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焦点问题。陈晓涛(2006)研究了技术扩散与吸收对产业融合及其演进的影响:相同的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吸收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则是产业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姜奇平(2007)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唐昭霞,朱家德(2008)描述了产业融合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原因及宏观表现,提出了中国利用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刘志勇、王伟年(2009)积极探索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宋娜(2011)阐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和机制。严奇春,和金生(2012)在现有产业融合分类基础上,从静态的产业层次和动态的融合过程的角度对产业融合形式进行分类,进而为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卢燕(2013)分析了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第三产业的优质服务和先进技术,来带动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的融合。张树义(2007)分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集群三个层面的融合,并寻求相关的融合途径。常丽娟(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茹莉(2008)提出河南要优先发展生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以及优化服务业结构这四个方面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长海,赵国杰(2008)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梁曙霞,祖强(2008)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低于与传统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的相关策略。刘琦(2008)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了长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战略与原则,以及融合的路径和措施。高道友(2009)主要探讨了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周晔(2010)概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特点,提出了我国产业政策应向以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向调整。林凤彩,冯宝(2011)分析了沈阳市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张晓莺(2011)对江苏汽车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观(2012)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孙建平(2013)探讨了如何牢抓大数据促高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融合。

现代服务行业间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间的融合。黄莺,马方方(2008)重点分析了如何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袁金星(2008)通过对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李美云(2008)探讨了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过程与模式,并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政策建议。徐虹,范清(2008)提出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王勇(2010)深入分析了杭州动漫产业与城市旅游互动关系。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2010)有效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马卫寰(2010)探析了以旅游业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潘利(2010)探讨了现代旅游服务业耦合发展下的河南文化旅游形象构建战略。吴银珍(2010)分析了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策略。张海燕,王忠云(2010)主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文化业融合的过程,并提出有效的资源整合路径。程锦,陆林,朱付彪(2011)对已有的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卫奇琦(2011)对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形式进行归纳,并以上海为例作出相应的实证研究。马倩等(2012)以黄峨古镇为实证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古镇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指导建议。陈华丽(2013)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探讨了厦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策略。

通过对产业融合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1)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但研究大多描述局部产业的融合现象,尤其是“三网”融合,目前理论研究的深度仍显不足。(2)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单个的因素,这与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相悖。(3)已有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信息和经济等领域,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且有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产品、模式、机制的研究上。

4 研究展望

从以上述评可以看出:研究通过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措施的探讨,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对产业融合的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提升产业融合理论的普遍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基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可归结如下:以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及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指导,首先综述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建立起理论支撑体系。接着对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从中原六省以及省内各地市的定量比较分析中,找出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发达国家与国内部分其它地区动漫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及相关经验。最后,以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河南动漫、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英爽.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研究[J].江苏商论,2010,(5).

[2]林凤彩,冯宝.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6).

[3]王观. 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但是在推进本市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的间接约束,如产城融合的主要产业或标志性产业、融合型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定位不够明确;产业布局、工业园区规划与新城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很难形成内部的“循环”;服务于产城融合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配套能力不足;中高端产业人才结构性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郊区产城融合发展,要在规划上“聚焦”、机制上“搞活”、供需上“对接”、资金上“让利”,培育综合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建议:

1.细化制定适应本区域特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设施融合为基础,着力推动功能性融合,实现产业功能、居住功能、商业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融合发展的新城风貌,打破前期由于规划、功能定位模糊等原因,造成的郊区工业园区和新城各自独立发展的困局。

2.打造郊区新城的次中心商务区(SCBD),适当提高郊区新城的容积率,使之与中心城区的容积率相匹配,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降低企业商务、商业开发成本,形成商务、商贸等服务业态的功能集聚和物流人气的集聚。借鉴“新城市主义”更贴近生活、紧凑的社区、更有文化氛围的理念,在新城镇打造街坊、功能区、廊道。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产业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42

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和发展意义的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开拓文化产业的市场,我们通^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宣传、推广,实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与我国其他城市比较,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情况更好,更值得研究。

2实证设计

21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本章首先对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上海市1998―2014年文化产业和信息业的融合程度进行测度。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

对文化产业,确定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投入、市场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千元)、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就业人员(人)、平均工资(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文化事业费增长(亿元)等11个二级指标。

对信息产业,确定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投入、市场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增加值(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亿元)、产业增长值增长率(%)等11个指标。

22实证研究

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见表1。

另外,根据学者对相关产业的融合的研究,本文对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一级指标发展规模及潜力、人力资源及开发投入、市场需求的权重分别设定为035、035、030。通过计算,得出表2。

表2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程度年份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年份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

从整体趋势来看,1998年至201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表明两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相关性及相互依赖度不断提高。说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已经摆脱失调的限制,逐渐走上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3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结论

1998―2009年,两产业一直处于失调阶段,但是失调度不断降低。2010年至2014年,这个阶段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协调阶段,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因此,整体看,上海市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且已经摆脱了相对失调的状态,逐步进入两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环节。

32政策性建议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上海文化与信息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应结合当前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取缔一些不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制和壁垒,建立一个文化企业和信息企业共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政府应鼓励高校开设一些以产业融合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培育出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三是搭建一个产品批量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平台,最大化地利用所得数据,改善产业融合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满意度,实现两产业融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