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布鲁姆;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017-03

作者简介:张颖(1987-),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

0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日益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理念、方式也因信息技术的介入发生了改变,相继出现了多种学习测量与评价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比如:量规评价、学档评价、契约评价等,但非常理想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却尚未出现。

数字布鲁姆是美国教育专家根据新的布鲁姆目标分类学提出的信息化工具集合。它按照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六个层次,将“可用于学习的25个工具”进行分类,旨在与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实用的信息化工具以促进学习[1]。数字布鲁姆的诞生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评价理念,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

1数字布鲁姆

2009年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 Fisher根据新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首次提出了数字布鲁姆的图示。之后,又根据英国学习和绩效技术中心网站上提出的“可用于学习的25个工具”,修改了原来的版本,形成了新的数字布鲁姆[2]。

为了给国内学习者和教育用户提供一个技术参考,2011年1月,我国的陈丹与祝智庭在《数字布鲁姆中国版的建构》一文中,对新版数字布鲁姆的24种信息化实体工具进行了资料文献收集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构出中国版的数字布鲁姆,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24种数字布鲁姆工具[3]。

数字布鲁姆不是关注工具和技术本身,而是注重工具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合理使用,即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来有效促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活动,笔者认为这为信息化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信息化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信息化教学理念(目标、人才观、教学模式等),运用系列评价技术手段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量的活动[4]。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区别如表1所示[5]。

3基于数字布鲁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

根据信息化教学中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新观念,数字布鲁姆评价为:

①用多元评价标准取代单一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②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③将他评、自评与互评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④注重发展性评价,开展持续、动态的评价;⑤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实践[5]。

结合数字布鲁姆所揭示的可能发生的数字化学习活动和相应的学习工具,笔者提出了基于数字布鲁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基于数字布鲁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3.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6]。

学习需要分析是分析学习者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而教学内容是研究用什么东西来填补学生起点能力和终点能力的差距。另外,学习者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学习风格、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等特点也影响和制约着学习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3.2确定教学目标

美国学者马杰曾经把教学目标比作“我要去哪里”,这很形象地指出了教学目标的指导地位。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最终归宿。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否则教学将陷入盲目、无序的状态。

3.3设置评价目标,匹配评价工具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每一教学目标分别是用来评价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即设置评价目标。如图1中列举的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知识加工能力的评价、思维发展过程的评价、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知识创作能力的评价、沟通协作能力的评价等。而对于每一类的评价目标,笔者从师生常用的信息化工具中,选取了相应的工具,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参考工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应根据不同的情景、评价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选择适合于特定评价目标的数字布鲁姆工具。

3.3.1知识获取能力评价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此学习者必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网络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来源。比如:教育博客、教育网站、论坛、QQ书签、视频分享网站、数字化学习平台等都是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源多样性、丰富性、有效性等评价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3.3.2知识加工能力评价

学生从网上获取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资源,必须经过重整、加工,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内化。比如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PPT课件,此时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合。教师可以通过该课件的内容层次是否清晰、整体设计是否美观、文本设计是否合理等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对相关素材的加工能力。

3.3.3思维发展过程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难以对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进行有效评价,而思维导图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一种形象化图示再现,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的构图过程,便可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形成对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有效评价。

3.3.4综合应用能力评价

学习者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能力是不够的,还应具备较强的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资源以应用于学习中。比如,学习了某编程语言和相应编程工具之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语言及编程工具制作一个网页,教师可以根据该网页的色彩、布局、字体大小、难易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知识整理和综合能力等。

3.3.5知识创作能力评价

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识的利用与创新。知识创新体现为学习者利用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从中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知识,并将创新知识共享以加强知识的重用,发挥其价值的过程[10]。而信息化工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了条件。比如利用相应的工具制作一个Flash课件,内容自选。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的思想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知识创作能力。

3.3.6交流协作能力评价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估,一直是传统教学评价的一个盲区,笔者认为基于数字布鲁姆的评价为实现这方面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学习专题,对每一专题制定具体评价目标,并且明确评价任务, 然后进行分组,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上交流互动平台(QQ、博客等)开展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求助于老师或其他同学。期间,教师一直跟踪观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根据交流记录,包括是否积极参加讨论,在讨论中提出哪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专题的贡献等评价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3.4设计评测任务

在确定好评价目标之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真实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使得评价的对象更为具体。

3.5他评、自评、互评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师、家长、同伴之间的评价和激励对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环境为他评、自评、互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比如:论坛、讨论区、博客、视频录播系统等都是有效的交流和评价平台。在讨论区中,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就同一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和评价,自由发表观点,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可以在讨论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修改教学计划和设计等。

4结语

基于数字布鲁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将信息化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评价,使评价观念、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真正实现以评价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总之,使学习与评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丹,祝智庭.数字布鲁姆中国版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71-77.

[2]周文瑾.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5(20):19-20.

[3]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11.

[4]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4-146.

[5]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46,187-188.

[6]王艳丽,程云.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32-36.

Information-based Instruction Evaluation Strategy Exploration Based on Digital Bloom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抑郁;中药;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2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Functional Dyspesia FDl是临床常见病,该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70例患者运用自拟疏肝化痰汤结合心理疏导治疗PD伴焦虑抑郁患者,并与常规西药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作对比观察,旨在探讨观察自拟疏肝化痰汤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焦虑抑郁症患者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FD伴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均来自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女23例,男12例,年龄24―70岁,平均(45.12±10.35)岁,病程2―5年;对照组中女性24例,男性11例,年龄26―69岁,平均(44.56±9.46)岁,病程1―6年。

1.1.1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III诊断标准[1]:过去6个月内至少有3个月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其中l项或1项以上症状;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②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③焦虑和抑郁评分: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符合罗马标准ⅢFD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心理测评,由患者自行填写,评定时间为过去1周,自评结束后把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了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即为标准分,SDS和SAS标准评分均>50分以上诊断为有焦虑或抑郁症。

1.1.2纳入标准有上腹不适或上腹痛症状,符合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并经心理测评伴有焦虑抑郁症的18―70岁患者。

1.1.3排除标准排除内分泌、结缔组织疾病,严重心肺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自拟自拟疏肝化痰汤配合心理疏导治疗。

疏肝化痰汤剂组成:柴胡10g,白芍15g,川朴10g,郁金15g,竹茹10g,连翘10g,乌药15g,云苓15g,法夏10g,甘草5g,枳壳15g,木香10g,乌贼骨20g,苏梗15g,合欢皮20g。

煎服法:上药以清水1000mL,煎至200mL,口服,1剂/d,疗程为6周。

心理疏导:首诊仔细询问发病与导致症状加重的诱因,详细向患者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反复发作的原因,指导患者从饮食、情绪及生活习惯方面进行日常调护,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运动。每次复诊时询问症状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疏导。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

莫利片5mg,口服,3次/d;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5mg,口服,2次/d,疗程为6周。

1.2.3观察指标及方法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一切对症状有影响的药物,治疗前行血常规、生化及肝肾功能检查,评定并记录症状积分、SDS、SAS积分情况,每周复诊1次,记录症状变化及副反应,疗程结束后评定症状积分、SDS、SAS积分,复查血常规、生化及肝肾功能检查。

1.2.4症状分级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对症状分别进行评分,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主症分别记2、4、6分,次症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症状的分级标准:轻: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生活,可以忍受。中: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生活,尚能忍受。重:症状严重,妨碍工作、生活,难以忍受。

1.2.5疗效判断主症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其公式为:疗效指数=(疗前症状积分一疗后症状积分)/疗前症状积分x100%。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

1.3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美国的SAS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FD患者治疗后主症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治疗组在改善FD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2.2两组FD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FD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运用配对t检验,P0.05),显示治疗组在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见表1。

2.3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显示治疗组在改善FD患者焦虑抑郁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出现头晕、嗜睡,5例出现大便秘结。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变化。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主要与消化道运动失常、内脏感觉过敏、精神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目前认为一些反复难愈的FD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对于一些伴随明显心理异常的FD患者加入抗焦虑抑郁药物往往疗效显著。黛力新为新型的三环类抗焦虑、抑郁合剂,能抗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一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调整中枢神经功能,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同时锥体外系症状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所减少。

FD属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该病总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和,病位在中焦脾胃,涉及心、肝、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焦虑抑郁属中医“郁病”范畴,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FD伴焦虑抑郁患者多因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气滞日久则可化火,肝木不疏则脾土失运,脾胃升降失和而出现胃脘胀闷等症,脾胃失运,则痰湿内生;故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化痰,取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化裁,以柴胡、白芍、郁金、枳壳、合欢皮疏肝理气,法夏、云苓、竹茹、连翘健脾、化痰、清热,厚朴、苏梗、木香行气消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化痰消痞之效。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第3篇

我国的数字化办公才刚刚起步,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信息化逐步的引用到教学当中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1995年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到目前为止,全国主要高校都建立了与CERNET相连接的校园网。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信息化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如清华大学于1986年校园网开始启动到1996年“泰山工程”,现已完成“泰山工程二期”;教育部从1998年到1999年批准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为远程教育试点,截止2001年8月,其试点学校增加到45所;1999年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2002)将校园网的建设提上日程,2000年4月中国基础教育网正式开通,同年10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并计划到2005年全国高校都建立校园网;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又推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出了加快我国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蓝图。

2数字化办公对学生的作用

采用数字化教学,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情景,运用数字化资源来导入课程,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采用数字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形式活泼,内容生动,信息量丰富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信息资源。随着近几年多媒体功能的强化,远程网络教育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兴盛,能够学习到的学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学到的知识的容量也在快速的扩大。数字化教学,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板书的内容的限制,数字化教学所采用的资源是可以移动的,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讨论。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领如门径,给了学生一个确定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教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字化教学中学生是开放式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应成为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筛选、鉴别、利用、重组,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所以应该重视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使我们的资源更加贴进学生,更多的体现多样化、个性化。作为教育专家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承担理论上的指导,如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指导交流,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充分满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又可避免学生对于网络的沉溺,从而促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员处在社会各行各业,对资源建设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吸收其中有益成分应用到我们的开发中。开发人员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以上人员对资源的设想。他们每个人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互相交流、反馈。数字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容易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数字化办公对教师的作用

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看法也将有所改变。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数字化的出现,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到来,教师可以不仅仅采用板书的形式传播知识,可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方式,教学设计变得较为的灵活,可以形象鲜明的帮助学生学习。随着教师的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数字化的教学出现之后,网络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大家可以针对教学方式和资源的使用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和进步。数字化办公并不是让老师放弃传统的板书形式,多媒体、网络和板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将教学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教学增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老师更能明白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也有助于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4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第4篇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丹麦正在推行一个创新的试点项目,16~19岁高中阶段的学生考试时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互联网。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丹麦开展了针对在职教师的“欧洲教育信息化资格认证”(the European Pedagogical ICT License,EPICT)计划。同样,6~16岁的在校生于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通过考试获取针对学生的“信息化资格认证”(the Pupils’ICT License)。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IT in compulsory schools)计划,丹麦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向一些公司提供种子基金,用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销售给学校。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中央政府(议会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拥有对小学和初中教育政策的决策权和责任。其中,教育部负责国家教育课程大纲的制定。虽然地方政府必须达到教育部设定的大纲目标,但其也有权分配本地的教育预算,包括该预算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教育部也只是对预算的分配提供框架性的指导建议(H?覬jsholt-Poulsen 2010b)。

教育部负责制定包括课程大纲以及教育信息化推进措施在内的国家教育政策。教育部为此特别成立了一个名为“UNI-C”的部门,专门负责在教育领域推行信息通信技术。而在地方推行信息通信技术并为之投入资金则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

丹麦的公共教育体系分为两部分:义务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面向6~16岁儿童(grades K-9)。9年级以上的教育机构实行自我管理体制并由国家给予相应补贴(H?覬jsholt-Poulsen 2010a)。学生在9年级后(16岁)可以选择进入高中或职业学校以完成10~12年级的学习。职业学校提供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课程,由于提供在公司的见习机会,所以实践性较强。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工资。与职业学校学生不同,完成高中教育的学生则多数进入大学深造或进入大学预科就读。然而,高中和职业学校都以学术为导向,二者都能通向高等教育(Larson 2009;H?覬jsholt-Poulsen 2010b)。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相较于其他北欧国家,丹麦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堪为公认的领跑者。正如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案例研究显示,在教育部前部长贝特尔·霍德(Bertel Haarder)的领导下,丹麦教育部在发展信息化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丹麦是率先出台全面数字化教学资源政策的北欧国家之一,且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该政策(H?覬jsholt-Poulsen 2010b;OECD 2009)。

四、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丹麦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并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课程大纲的各类教学科目之中(H?覬jsholt-Poulsen 2010b)。该规划包括通过Web 2.0进行知识的共享与整合,它强调了4个主题:信息的搜索与收集、数字化产品与知识的传播、数字化媒介的分析(比如,图书馆数据库、统计数据、网站、博客、微博等)以及通信(H?覬jsholt-Poulsen 2010b;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a)。国家教育信息化目标符合跨领域的国家信息化规划: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被看作是对企业、公共部门以及民众生活发展创新的支持和鼓励(High Speed Committee Report)。

国家规划还致力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高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工作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近期出台了信息技术宏大计划(Ambitious IT Program)。在教育部和财政部(the Ministry of Finance)的共同协作下,这个为期三年的计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学校将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更有信心,财政部也会给出指导性的数据,以说明这些教育机构将会因此节省多少资金,但关于具体的做法尚未有明确的指导条款。该计划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支付给ICT推广大使,这些大使会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能力(H?覬jsholt-Poulsen 2010b)。多年来,丹麦开展了大量专业发展项目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但这些项目只惠及了40%的教师。借鉴荷兰的优秀经验,教育部希望通过给所有学校配备ICT大使的方法使该计划能够惠及更多的教师,这些大使都是ICT方面的专家。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信息技术宏大计划》

出版年份:2010年

网址:uvm.dk/For%20institutioner/It/AIT.aspx

标题:《2009年公共目标》第48卷“小学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应用”

出版年份:2010年

网址: fagh?覸fte48.dk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7-0003-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教育信息化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学前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起点及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也被不断地向前推进,其资源共享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教育大省,河南所处的中部地区又是全国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河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平均发展水平,因此,实现河南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有效共享,均衡提升全省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在河南省多个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研究河南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现状,希望对今后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具有实践性和建设性的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按照幼儿园的性质、质量等级和所在地(公办&民办、示范&非示范、城市&乡镇)随机抽取41所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这41所幼儿园分布在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等13个城市和乡镇,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包括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获取途径及手段,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用户需求,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重复现象,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及问题等。为防止问卷中的问题不能涵盖教师要反映的实际问题,研究者还考虑了问卷的开放性设计,主要包括选择和自由填答两类问题。[1]问卷分园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均设计了23个问题,基本涵盖了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使用及共享的诸多方面。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如表1。

三、调查的基本结果

(一)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及获取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有35.8%的幼儿教师表示所使用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页,16.5%和13.6%的幼儿教师选择了光盘和电子图书,此外,传统纸质图书被幼儿教师选择的比率为23.5%(如图1)。可见,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幼儿教师的主要资源来源。

在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获取手段方面(可多选),搜索引擎和登录学前教育网站是幼儿教师获取资源的两种常用手段,被选比例分别为51.0%和57.1%。另外,49.0%的幼儿教师表示会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比例与上述两种手段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表明,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接受通过付费方式获取的。除此之外,选择通过同事之间互传获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比例为36.7%,由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部分幼儿教师愿意将自己或者本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与他人共享,这也是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如图2)。

(二)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需求

目前,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网络课程资源、学科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等)、多媒体素材资源(图片、视音频、动画等)、软件资源以及教学管理信息资源。调查显示(如图3),68.1%的幼儿教师认为本园的学科资源丰富(32.70%)和较多(35.4%),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认为本园的多媒体素材资源丰富(27.90%)和较多(23.1%),这两类资源是幼儿教师可以直接使用于日常教学的常用资源,在需求调查中(如图4),也是需求最高的两类资源,其中,选择需要和很需要的幼儿教师比例之和接近100%。对于其他几类资源,也有九成以上幼儿教师表示很需要和需要。从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幼儿教师对于不同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学科资源和多媒体素材资源是直接使用于幼儿教学、面向幼儿的资源,在建设时应数量与质量兼顾,重点建设。而网络课程资源、软件资源及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大部分是幼儿教师进行自我能力提升及幼儿管理的主要资源,应做到精而新。

当问及本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否在量上或质上满足自身需求时,八成以上的幼儿教师表示本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能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仍分别有14.3%和12.2%的幼儿教师认为在资源的量和质上不能满足。对于阻碍他们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原因,有42.9%的幼儿教师认为是自身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是收费问题和设备条件,分别占25.5%和24.5%,而网络条件有限、外部资源不丰富等也是阻碍幼儿教师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原因。[2]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在对幼儿园之间是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问题调查中(仅园长卷),只有14.3%的园长认为自己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之间实现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当问及是否有和其他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联合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经验时,仅有8.2%的园长表示有过,另外,仅16.3%的园长表示有上述计划。

在目前学前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的状况下,大部分幼儿园对外开放的资源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比较多的是挂在幼儿园网站上“家园交流信息”,多数内容是与家长交流的育儿心得,而一些丰富的学科资源、多媒体资源以及幼儿园的特色课程等都是只供幼儿园内教师使用,不对外开放。还有一部分参加评比的优秀示范课作品,评比过后就被束之高阁,本园教师尚难获得,他园教师就更不用说了,这就大大增加了资源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同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幼儿教师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资源,但是,目前这部分资源并没有被很好地共享,一般都仅局限于同事之间的相互共享,而无法提供给更广泛的幼儿教师群体使用。[3]当问及是否愿意将自己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给其他人使用时(幼儿教师卷),100%的幼儿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免费或收取费用的方式提供给本园的其他教师(如图5),49%的幼儿教师愿意免费提供给非本园的其他教师,还有25.5%愿意收取一定费用将资源提供给非本园的教师(如图6)。当问及是否愿意将本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给他园使用时(园长卷),73.5%的园长表示愿意免费提供给他园共享,22.4%表示愿意提供,但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图7)。在共享他人及他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方面,65.3%的幼儿教师和91.8%的园长表示愿意付费共享他人或者他园的数字资源。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用户都具有共享的意识,不仅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取资源,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供他人共享,只是目前仍然缺乏一个有效完善的共享平台及机制去实现这样的意愿。

因此,目前幼儿园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状况并不乐观。调查中(园长卷),有85.7%的园长认为,幼儿园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未实现有效共享,究其原因,有10.2%的园长认为是技术问题,2.0%的园长认为是管理,而认为两者皆有的占67.3%。除此之外,参与调查的园长还反映出诸多其他影响幼儿园间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问题,主要包括:①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外部资源不丰富。②缺乏共享的平台及专门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③缺少教育技术专业人员。④缺乏资源共享理念。⑤缺乏政策支持。⑥幼儿园间存在竞争,资源自我保护现象严重。⑦收费问题。⑧信息不对称等。[4]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的调研结果反映出我省学前教育在数字化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制约因素与障碍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一)资源分配不均衡

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水平不均衡。这不仅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还包括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幼儿园和政府财政投入较多的示范园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数字化资源建设,因此,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这些幼儿园也更容易吸引人才,为本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服务,使得资源越来越丰富。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政府财政投入较少的非示范园以及自负盈亏的民办园情况则刚好相反。

长期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必然导致各幼儿园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共享是要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只有当各共享主体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利益时,共享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如果在共享中几乎只有一方提供资源,而且得不到相应的利益补偿,则共享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现。因此,幼儿园之间资源贫富差距的存在也使得资源共享变得相当困难,要促进河南全省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就应尽量消除或者减少这种贫富差距,改善当前的资源配置情况。[5]

(二)传统观念的制约

调查显示,部分幼儿教师存在着一些束缚资源共享的观念,这些观念将会制约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

1.层级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我国幼儿园的分类层次的存在,像示范园、一级一类园、一级二类园、二级园、民办园等分类,各个幼儿园,尤其是示范园,为了彰显自己资金力量雄厚,或者在评比中保住自己的“示范”地位,在资源建设中盲目追求多而全的理念,对一些本可以多园联合开发或者区域共享的资源采取独立开发和购买的方式,导致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与购置。[6]

2.狭隘的竞争思想

竞争本是为了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但是当竞争的思维模式固化以后,就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许多幼儿园的资源建设就走上了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道路,只意识到与其他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关系,却从未考虑过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带来的双赢局面,因此,将获得的优秀资源独自使用或开发的创新优秀课程封锁保存,不与外园交流,以为自身在不断强大,其实却是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

(三)硬件资源欠缺

硬件资源配置是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实现有效共享的前提。但是,调查中发现,我省幼儿园在硬件资源的配置方面不尽人意。在阻碍幼儿园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原因的调查中(仅园长卷),有近一半(49%)的园长选择了设备条件的限制,这一数据表明,我省幼儿园硬件资源配置水平仍然较低,而低水平的硬件资源配置必将制约我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缺少资源共享平台

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幼儿园(32.7%)拥有自己专门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都是根据幼儿园自身的发展需要建设起来的,缺少开放性和互联性,共享范围极为有限。此外,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标准的情况下,幼儿园各自为政,建立起来的数据库标准不一,很难实现有效共享。因此,建立适合共享模式与共享层次的平台,是真正实现全省范围内学前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7]

(五)资金问题

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国内其他教育学段的投入相比,学前教育总投入占全国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在近十年间一直维持在1.24%~1.44%,[8]这不仅跟发达国家高达10%的比例差距甚远,也远远落后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3.8%的世界平均水平。[9]而中国0~6岁的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1.24%~1.44%这个比例与1.3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从根本上难于支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0]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建立在雄厚的经费保障之上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经费不足则无法支持设备的购置、软硬件的升级、人员的培训、数据库购置与更新、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更难以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主要来自当地财政收入,而当地的财政收入则又主要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六)管理问题

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实现全省范围内共享,是一件长期的、系统的、持续性的过程,必须站在全局高度,统一规划实施,形成完善的资源评价、认证机制,提高资源质量,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11]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宏观调控薄弱,导致幼儿园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协议。各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均以自身需要为准,个别几所幼儿园之间会进行小范围的资源交流,但要实现大区域乃至全省范围内的共享很困难。

(七)专业人员

1.幼儿教师

调查中发现,多数幼儿教师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也很高,具备了一定的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比较好的是归类、保存和搜索,以及播放现存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组合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交流共享数字化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差。[12]在对园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其实很多园长清楚,现阶段园内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但是,如何对这么大规模的幼儿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如何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都需要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和评价标准。200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下达“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之后“国培计划”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纳入其中,等等这些,都是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而关于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指导意见和培训却寥寥无几,这难免会导致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获取的数字化资源质量不对等,从而阻碍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实现广泛而有效共享。

2.教育技术专家

访谈中,当问及没有与其他幼儿园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原因时,有园长表示“我们不是不愿意共享资源,而是不知道怎么共享。其实我们希望获得更多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愿意将我们的资源与其他幼儿园共享,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交换过程,它涉及到技术、管理、评价等很多方面,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指导我们合理有效的进行共享”。目前,我省在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方面的确缺少一些能够利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建立合理有效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的教育技术专家,这些教育技术专家不仅能够指导共享机制的建立,还能够采用最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优化建设成本,使我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水平达到最优。

3.教育行政管理者

调查访谈的过程中,许多园长表示,想要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有效共享,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幼儿园组织倡导一下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持久、连续、系统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来制定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创建标准和规章制度,开展绩效评估、行政监督等。除此之外,教育行政管理者还要统筹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益。[13]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看到河南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现状不甚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少,尤其是资源配置问题、资金问题,还有学前教育师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缺乏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问题,缺少政策标准和专业人才的问题,缺少统一规划领导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作相关课题和扩展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促进河南省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有效共享建立一套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12] 刘珍芳.浙江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8):34-38.

[2][3][4][5] 汤巨霞.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6][7] 江雪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 蒋冠瑞.学前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探析[J].教育导刊,2013,(1):16-19.

[9] 学前教育仅占教育总投入1.3% 约为世界水平1/3[DB/OL].http://.cn/2011/0309/195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