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产业化培训

数字产业化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产业化培训

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第2篇

艺术传播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形式和手段的变化,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显著的改变。艺术传播既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传播成为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而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是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中,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发展原动力,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而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关键词:

艺术传播;文化产业;互动关系

一、艺术传播

艺术范畴极为广泛,其目的在于传播。将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包含了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艺术受传者和艺术传播媒介,这就是艺术传播。在各种艺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过程中,原先艺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产业化多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制性来实现的,艺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艺术品的复制和销售,借助技术复制性生产可以把艺术带入产业化模式。但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传播实现其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传播来研究艺术的产业化也有很大意义(王廷信,2009)。艺术传播搭建了艺术和产业之间的相连平台,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艺术传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艺术传播的影响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产业专门化生产,如电影、出版、电视或记录,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已经成倍增加,受众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就算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也可以送达到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与更多的文化企业相链接,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已经成为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艺术传播具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价值,而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艺术传播讯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因素,人的因素、来源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传播(曾耀农、潘晶,2006)。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对文化休闲时间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影响着艺术功能的转变,显示出时代性的特征,改变了文化产业功能的结构和转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模式,网上博物馆、活动美术馆等也跨越了区域限制可以完成审美和教育功能。从供给侧来看,艺术传播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众筹、众智和众包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单一创作,比如被许多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项目的众筹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实现媒体融资。艺术传播过程有效利用众智的发展策略,可以减少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特别是书籍、漫画、电影或电视的续集推广。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众包资金操作,可以创建特定的虚拟社交网络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实现创意和资源的衔接。艺术创作需要受到受众对于艺术信息和内容的选择,承担着消费偏好的不确定性。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出版社、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艺术馆等艺术传播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传播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艺术传播功能的创意者或策划人运用经济手段将艺术文本创作者的成果传播给受众。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出现了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艺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

文本创作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传达到受众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扩散,应该形成的是“文化+艺术+传播+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比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原创艺术区、湖南的动漫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等等。艺术传播是文化产品扩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决定了传播效果。当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意被应用到商业化过程之后,使得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关系等传播渠道沟通了信息。大众传媒包括交流会、展览会和媒体推介会等,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业协会,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动、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这个创意由艺术工作者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作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生产者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就以知识的形式在行业内传播。另一方面,当艺术进入产业化过程后,需要体现艺术产品的多元化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扩散。

1.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创作者,如音乐家、画家、作家、编剧、艺术家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而相关从业者将作品与现代科技或传统技艺相结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开拓不同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等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艺术传播不但为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元素相支撑。

2.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集群经验和知识共享的内在需求

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文化产业的集群属于创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创意环境,是一种非线性复式集群模式。艺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从而促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优势。文化创造性的工作都会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该地区靠近其他的艺术家、雇主、作家和评论家等等,并在该领域的推动下向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便于艺术家的培训和发展过程,像蒙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这样的视觉艺术集聚区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Caves,2000)。在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市场中,艺术传播更好地辅助集智式创意设计和集群式规模生产,通过艺术传播的最大化影响力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知识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这些工厂区原有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消失。在市场的影响之下,各种创意、艺术、动漫、时尚等产业相继选择并集聚在这里,原有的工厂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办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3.网络传播是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

在“互联网+”下的媒介融合,创新网络传播渠道形式,网络传播需要在各个环节创新,形成媒介创新的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体现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艺术产品的创新。在较低成本的优势下,互联网使内容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理个别客户或群体。在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环境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比其他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比单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网络媒介传播应该承担着更好的作用,给大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更好的鉴赏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台。发挥网络传播在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公共艺术信息网络平台的共享,使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更加高效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巩固技术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及保障,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体创新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参与式文化,媒体内容消费者以内容评价者、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媒体产品和服务中(Jenkins,2006)。参与式文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费者从小就依赖于数字媒体体验和参与媒体创作的经验。此外,新一代人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媒体创作和媒体经验。社交媒体网站已经为特定媒体的消费者创造了分享他们的媒体产品的评价的机会。事实上,一些商业网站(如亚马逊)在其服务产品中包含了消费者的评论和建议。同时,现在数字媒体制作工具和编辑使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中,并且贡献自己的内容作为替代或补充专业制作的媒体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内容互动的重要平台。众筹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资金活动来源,包括特定创作和虚拟社交网络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生产资源(Luca,2014)。通常情况下,文化创业者在一个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活动,通过资金网络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时间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相应的作品并推广给相关的人群。此外,为了获取市场力量,媒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并购行为,形成了新兴媒体融合环境,作为媒体和通信行业数字化结果,传播通过不同的平台媒体内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获得性。

四、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效果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效应慢慢显示出来。以电影产品为例,在文化产业链上从创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销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获得市场竞争差异的信息,捕捉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文化项目的运作跟踪和管理,通过艺术机构和团队进行协作和联络,收集市场偏好信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最终将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互动效应发挥了艺术传播的最好作用,将文化产业链上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流畅,最终会带来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

1.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原动力

首先,“为艺术而艺术”若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力。艺术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需要产业运作的平台。艺术产业化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传播影响(高尚学,2011)。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品牌的植入发挥着推广作用。比如,好莱坞模式开发的电影没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挖掘各个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的全球布局,并将表达美国精神文化元素的电影传播到世界文化市场(朱琰,2010)。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通过扩大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串联产业链的相关传媒机构和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费市场,将文化产品推广到国外市场。

2.艺术传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艺术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传播在文化产业尤其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通过品牌效应塑造了文化企业形象,艺术传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传播的过程可以增强艺术素养的形成,而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建立长期的消费市场。艺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艺术传播促进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主要包括印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生活用品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艺术的传播可以促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消费,同时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艺术传播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传者的审美能力,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提高了人文素质,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Web2.0进行通信,连接文化和商业,把核心内容放在商业交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和销售。此外,最综合的网络聚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和分布广泛的数字内容,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这些平台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台,允许数字内容供应商和买家各自交易。数字化艺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具备了艺术作品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过程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和快捷,网络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艺术传播的封闭性,推动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形成。此外,相比过去的传播模式,储存便宜的数字技术的扩散和访问以及微小市场定位的传播数字媒体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这种所谓的长尾方案认为,所有的文化艺术项目,都可以产生一些市场回报,因为它们具有精准定位的市场能力,直接向专业观众传达信息,形成数字化共享的创新媒体融合的模式。

五、结语

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艺术传播带动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传达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带动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变革带来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改善,产业化发展使得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艺术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日益明显。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凸显着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共同作用的影响力,艺术本身的传播特征得到发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作用集聚了艺术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规划出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区域,制定引导产业集聚和引导企业进驻的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场政策,发挥艺术传播新趋势变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锦 王廷信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著:《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2009年第2辑。

3.施旭升主编:《中外艺术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第3篇

知识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培养库,还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源、文化知识的传播源和科学技术的转移源。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和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不仅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还要具备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体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注重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系,则无异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我封闭,使科学研究甚至整个大学与社会脱节。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社会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9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北大选派十名干部到广州市政府任职;2005年,北京大学与广州市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与教育一体化合作联盟;最近,北大又在与东莞市政府洽谈将北京大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北大众志芯片在东莞安家。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为北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北大与广东的合作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以市场为引领,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其发展最能够体现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美国的西海岸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形成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抑或美国东海岸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体现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孵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学国家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等方面也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集两所重要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综合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

2001年,北大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依托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积累,该中心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发明了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的中水,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技术和费用低等特点,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目前,仅深圳就已建成十余个几百至上千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在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已创造产值5800多万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成为了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为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七年来,已经建立了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各种重点实验室,孵化和培育了适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技术和各类人才。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已有二十多个产业项目加盟基地,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环保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

立足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亟需人才

2001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粤港丰富的资源,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圳创建了以应用学科为特色的北大深圳研究院,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短短的几年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针对区域发展的急需,重点建设应用、交叉学科,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六个学院和包括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在内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还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四十余个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经过五年的探索,北大深圳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孵化平台和北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已累计招收了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其中有500名毕业,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深圳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已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开创了一条异地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

加强横向合作,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

随着深港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圳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举措的提出,2006年,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港产学研基地面向区域发展邀请了北大和香港科大著名教授成立了深港发展研究院,力求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研究院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为目标,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院还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例如,研究院目前正依托专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推动AVS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对我国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依靠自身力量到引进外脑进行研究,无疑将大大提高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研究实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省部合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大学在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也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把省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链接

蓬勃发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

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体系,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完备的创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深港产学研产业发展中心联络专业机构,建立完备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高技术项目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科技成果资源,与学校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研究资源,为深圳和周边地区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库,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两校优秀毕业生,为基地项目提供人事服务。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结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 。

政府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资助、申请政府的科研开发经费、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技术改造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惠减免等服务。

融投资体系: 通过与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单位共建风险投资渠道,确保孵化种子基金的投放,确保入驻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顺畅的联络与合作渠道;通过与深圳市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基地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入驻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财务顾问体系:通过与深圳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通过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机构合作,为基地项目及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渠道。

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引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

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项目。

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项目。

北大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主要开展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综合评估项目等。

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监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预测系统及南海及海岸带大气、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等项目的研究。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环保产品研制、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境体系咨询和认证。中心参与开发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尤其是作为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市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城市空间信息为基础,利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而成立。平台将RS、GIS技术与其他各专业技术及模型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建设“数字城市”(包括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所支持的数字城市管理、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社区、数字警务、城市应急联动等工程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决策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加工、封装、机器人、生产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基于PROFIBUS,DEVICENET,CAN,FIREWIRE等现场网络的运动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高速、高精度伺服模块、光电子自动化封装设备、数控产品等项目的开发。

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

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第4篇

2008年6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直播星时代就此拉开序幕。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广播电视难以实现全面覆盖。“中星9号”的完美升空,清除了20户以上自然村的视听盲区,解决了广大偏远山区广播电视覆盖率低、农村电视接收技术差的难题,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随着直播星进入实质性的运营阶段,产业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直播星“村村通”工程的持续推进,直播卫星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和巨大价值愈发凸显出来,已经成为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一大热点。与此同时,直播星系统的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民族产业的发展,航天制造业、数字电视、卫星接收设备、节目制作、娱乐和广告等行业围绕直播星迅速发展,产业链颇具规模。预计在开展卫星直播业务的10年内,我国接收卫星直播的家庭将发展到3000万户,这意味着该产业链每年产值可达上百亿元。

毋庸置疑,直播卫星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链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需求,并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播卫星产业即将迎来井喷。

创维全力服务“村村通”

作为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筹下,全国各地开始纷纷启动直播星“村村通”工程。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数字)一直致力于中国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推出了多款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方案,建立了完善的安装、培训、售后服务体系,为直播星“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整套完备的解决方案,全力满足各地推进“村村通”个性和共性的需求。

1、创维,国内数字电视的领航者

创维是以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生产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网络和通信产品为主导的大型高科技企业,是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一,位列中国电子百强企业16位,共有员工两万多名。1997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初露端倪,创维抢占先机,开始从事数字电视领域研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创维数字精耕细作,潜心经营,致力于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实现高品质视听享受的梦想,为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做了长足的贡献。

经过12年的奋斗,创维数字在产品、技术、营销、资源以及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广播电视领域缔造了一个辉煌的品牌传奇。自2D01年开始批量推出有线数字机顶盒产品以来,创维数字参与了深圳、南京、重庆、厦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网、江苏省网等100多个省市、县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产品还大批量进入台湾,是大陆厂家目前唯一在台湾数字电视系统中的供货商,也是台湾机顶盒使用来能够最多的厂商。如今,创维机顶盒覆盖全国所有省市,与近200家有线电视运营商紧密合作,拥有1000万台有线机顶盒在网运营,占据国内数字机顶盒20%以上的市场份额,跃居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首位。与此同时,创维机顶盒远销欧洲、美洲、澳洲、中东、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得世界各地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伴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创维数字频频发力,强力打造成行业内集商品计划、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运营平台,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机顶盒供应商。2007年,创维数字当选为中国机顶盒最具竞争力品牌,2005年至2008年短短三年时间,其品牌价值从$735,000,000跃升至$1,810,000,000,实现了146%的飞速增长。

2、顶尖的数字电视研发团队

依托香港、南京、深圳、北京、武汉等五大科研机构,创维研发实力国内领先,与国际最新技术完全接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数字电视产品研发的厂家,创维数字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数字电视研发队伍,拥有国内最齐全的数字电视研发、测试、产业化设备和环境,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跟踪前缘技术,把握行业发展及产品研发方向。其中数字机顶盒核心研发团队超过400人,本科以上学历超过90%,60%的研发工程师具有5年以上数字机顶盒研发经验。现已拥有10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占60%,是国内专利最多的数字机顺盒供应商。

与此同时,创维数字还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国家级新产品开发,商务部“兴贸计划”出口产品研发等基础科研和高端应用任务,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此外,创维数字是全球第一家

次性通过爱迪德Loader和HighLevel认证的企业;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一次性通过NDS Loade r和CA HDI测试认证的企业测试认证的企业;国内第一家NDS CA Only项目全部测试认证的企业。长期以来,创维数字以研发起点高,自主创新强的综合竞争力持续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3、千万台生产物流能力,强大的供应链系统

创维数字在深圳石岩的创维科技工业园,拥有国际领先制造水准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员工20000人,具有8条全自动机顶盒整机生产线,年生产制作能力达1000万台,供货速度快、反应时间短,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创维拥有先进的MRP管理系统,企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实现了网络信息化,保证了快速有序的市场反应能力。

创维数字整合了创维集团规模化采购优势,机顶盒原材料全球采购保证供应源的稳定可控,拥有覆盖中国物流空陆配送体系,全国各地均有大规模产品供货配送经验。我们能根据需求及时启动当地仓储及物流配送系统,应对突发市场需要。

4、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

严格的质控程序造就了优质的产品,创维人始终把质量经营放在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创维数字已经通过ISO9001,ISO14000,CCC,FCC,CE,UL,RoHS等多项国际国内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机制,配备了

系列高、精、尖的质量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质量管理队伍。同时,创维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机顶盒的技术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所有方面都进行了统规范,确保了对开发、生产、采购、服务等全流程的质量监控。凭借过硬的质量管理,创维的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免检产品,创维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

5、首创机顶盒行业服务热线95105596,全覆盖服务网络

任何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周到细致的售后服务,尤其是数字电视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才能把握住市场主导。创维一直注重

专业专注的服务,遵循“我服务,您快乐!”的服务理念和“一切为了您满意”的服务标准,多年蝉联“2008年度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称号。几年来,创维投入建设“真情特快”服务车,大面积推广和完善“一县一点”、“一镇一员”的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国内已经拥有172个服务办事处,2500多个服务网点,覆盖全国众多农村乡镇。

创维数字用户服务中心直接领导全国各办事处、维修服务网点,实行垂直管理,率先实现机顶盒售后服务四大区域中心的统筹管理,并且引入了先进的TPM和POM管理手段,将CSI(顾客满意度)指标做为网点及员工的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中广网媒170多个运营商调查中,创维数字凭借优质的服务荣膺“机顶盒满意度第一品牌”。

在数字机顶盒领域内,创维首创全国统一的售后服务热线95105596,提供全国热线全天候统一响应,将产品服务前移,解决了广电运营商的上门服务难题。另外,创维数字为了加强对用户的连接,09年将启动呼叫中心与广电的呼叫中心直接对接,使得用户需求直接转移到创维数字,从而增强服务的对应性。

6、服务“村村通”情系灾区人民

创维数字很早就参与到“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中,其自主研发的工程卫星接收机S01T和S01P系列产品在国内农村“村村通”工程中应用广泛。同时在军队和地方各个研究单位等其他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中稳定使用。在我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领域有不错的口碑。07年1月,创维启动了直播卫星终端接收模块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后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08年7月4日,广电总局规划院召开会议,召集了16个机顶盒厂家及10余家天线和高频头生产厂家开会布置生产任务,并要求各个厂家在7月23号将产品生产完毕,发送到指定地点。创维数字定点为四川省广电局,并按四川省广电局指定的主要地方为汶川映秀、绵竹、什邡、广元、等地震重灾区。

数字产业化培训范文第5篇

一、促进思想解放,凝聚发展共识

市委、市政府坚持思想先行,强化组织引导,在全市凝聚起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思想引领。邀请上海社科院、上海复旦大学的文化产业专家开办讲座,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还与上海宣传干部学校联合办班,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一线干部进行培训,促进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凝聚了发展共识。强化组织协调。成立文化产业统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问题。筹建江苏省装裱业协会、丹阳市广告业协会,通过建设行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并将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汇编成册,发放给相关领导干部和重点文化企业负责人。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优先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项目。强化舆论宣传。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介绍先进地区的经验,报道当地重点文化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二、强化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高地

面对中小城市人才集聚度较低的现实,我市在加紧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着力在招才引智上下功夫。强化院校合作,巧借外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院地合作,共建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寻求智力支持。邀请中国美院参与天地石刻园建设,由美院专家团队担任艺术总监,开展布展策划、艺术品复制等工作,实现了专业人才的为我所用。推进项目合作,引进智力。积极寻找相关领域的优质团队,开展项目合作。在生态文化项目中,选择了观光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台湾团队加盟;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积极与国内旅游业巨头洽谈合作,力求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吸纳高端团队,创业创新。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加拿大海归博士团队去年来丹阳创办了尚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影视2D转3D、巨幕影院等国内国际领先的文化科技项目,并顺利实现产业化。

三、推动改革创新,激发主体活力

早在2005年,就在文化领域推行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逐步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改革管理体制。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消除文化产业多头管理问题。在文化部门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科,具体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发展意见,强势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原广电局下属的电台、电视台、网络、数字电视传输等资源,组建广电集团,进行市场化运营。对市戏剧总团进行了“事转企”改革,推动剧团成功走向市场,其经验被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推广,成为全国文艺院团改革的典型。扶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在影视传媒、印刷复制、图书销售、广告设计制作等产业培育出一批领军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将改革向文化单位内部延伸,创新运行机制。在报社、广电系统,大力推进报网、台网一体整合,成立经营性的广告、演艺中心,拓展发展领域。在剧团内部开展运营、分配机制改革,激发了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制以来每年编排一部大戏,5年演出近千场,新编丹剧《岳贡缘》被列为省精品工程项目。

四、建设专业园区,打造发展载体

强化载体构建,努力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专业功能园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在城区东北66平方公里的丘陵山水自然生态环境中规划建设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科学设置文博园区、民俗旅游区、宗教文化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板块,着力建设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生态旅游观光景点、休闲娱乐生活基地。放大特色,创新发展,开辟错位竞争之路。园区以独有的齐梁文化为灵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重点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宣展、文化创意延伸、文博人才管理培训、艺术品鉴定与修复、科教、影视、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拓展领域,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园区以现有文化产业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欧洲、美国、加拿大、台湾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家和地区的专题招商,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加盟。目前,已洽谈、签约的项目共24个,其中美国奥本大学、芬兰数字生态城等落户项目16个,投资总额为22亿元;已签正式协议或合作意向的项目8个,协议利用资金4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