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延伸至高校校园的任何角落,并且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
1“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1网络资源的利用面较局限
据相关调查发现(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只有3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60%的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网购等,10%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由此看来,学生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面较局限,并且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仍然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状态,这影响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兴趣的激发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1.2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虚拟的,在网络虚拟性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逃避现实、不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不用承担责任。基于此,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被压抑的丑陋的一面在没有约束的网络上释放出来。网络上没有具体的规则约束,并且在大量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且自制力相对较弱,又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忘记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1.3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必须得符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了解也不够。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都需要提高,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被动。
2“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理念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呈现,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冲击社会各个领域,高校校园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并结合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融入“互联网+”这一元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融合高校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发展潮流。
2.2互联网冲击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的大学教育学生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信息,接触更多的观点,在对信息的理解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被动式地接受教师的教授和安排。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播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被打破了。再加上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导致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受到侵蚀,动摇了学生们固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3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互联网
引发众多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交流思想、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以致沉溺于互联网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导致自己荒废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激发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退化、大学生认知障碍等问题。
2.4“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校园网贷现象严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目前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物质生活要求更高,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再加上目前校园贷大多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网贷金额高达几十万。不良校园贷通过低门槛借贷引诱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以威胁、骚扰等违法方式催还贷款,引发大学生跳楼、出走等极端现象,给高校和学生个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3.1高校应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
高校应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真正地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高校各级校领导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了解校情。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之中。3.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并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上各种不健康的消息、图片、行为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必须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建设网络文化内容,只有掌握了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导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检查、监督以及扶持,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网络文化的宣传工作。另外:高校应该出台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关的具体工作方法、制度、条例等。
3.3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发现问题并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选拔并吸引一批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该队伍中。
3.4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在网络上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应利用校园网自身所具有的教育优势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有趣,提高大学生的自学性。高校也可以在校园网络定期开设主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测评、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现象。
4总结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应当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活动来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网络信息判断、选择能力。总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需要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的力量,只有通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高校才会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崔向平.高校三网的应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盖元臣.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72-73.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实时、开放、交互、虚拟等鲜明特点。与之相伴生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诸领域及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院校,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即校园网络的展示性、服务性、交流性、育人性等功能。并力争使校园网站的栏目设置、信息内容与受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密切融合,因地制宜,结合该校地域、文化、专业及师生员工知识结构等特点,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站吸引并留住受众群体,为该校及其下属单位所属的专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和互动交流园地。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校园网站职能分开,内容技术两张皮,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许多高校或其下属单位的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可能是不熟悉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语言的教职工兼任,这就直接导致该校或该单位的网站几乎形同虚设,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比如网站缺乏基本的维护与管理,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信息监管不力,制作水平低等。这样的网站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更谈不上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2.2校园网站内容单调、重复,没有发展成为良好的展现平台和互动交流园地。许多高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网站,在栏目设置以及信息上大多数是重复、单调的,仅对该校或该单位的基本信息和工作动作宣传,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因此忽视了信息受众群体思想的动态,而校园网站也只是发挥了信息的功能,充当起信息告知台的角色。许多高校因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和加强,就会导致网络各类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站建设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站数量虽然过百,但在受众群体中具有较高品牌效应的网站却几乎没有,缺乏具有高校特色的、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网络文化传播平台。
2.4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学校或其下属各单位网站除了本身的内容缺陷之外,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把学校网络定位在用语宣传的方面,从而忽视了网络其他的功能,这些被忽视的网络服务功能恰恰就是宣传部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高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5校园多种媒体分而不合,校园媒体管理体制有待改进。校园网络新闻、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工作中相互独立,几个媒体各有一套运作机制,各自为战,未展示出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点,学校应建立集中领导管理的体制,以能充分调配和发挥各媒体所长,做到又要各施其责,又要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媒体报道效果叠加的结果。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要想建立健全校园网站,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就需要高校及从事校园网络建设工作者们认真研究对策,加强网站建设与管理,多管齐下,通力合作,从思想意识到具体措施的制定及执行上狠下功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提高对校园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②加强领导组织,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③组织精干力量,开发制定大型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此进一步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④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内涵。⑤进一步改革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媒体资源。⑥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分析。
4总结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1.稳定性。目前,对于校园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的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学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点来说,校园文化就是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比如各种文学活动、体育运动、社团组织都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不管怎么定义校园文化,它始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是在历史的历练中凝聚下来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是不可以更改的,这就是它的稳定性所在。要保证校园文化稳定性的同时,也要使校园文化不断的提升和升华,不断弘扬校园文化,与时俱进。2.多样性。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变化,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元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被校园文化所吸收,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也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但必须要明确的是,尽管校园文化多样性,其主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是固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变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正面作用。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丰富的内容,可以很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随着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和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可以轻易的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并迅速传播,影响校园文化。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国际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国外的国情民情、国内的大事小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提倡积极的价值观过河人生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网络舆情除了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还能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平台,给予学生们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网络舆情可以增加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互动以及交流,使得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能够快速的传递给学校管理者,并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有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的科学和民主。2.负面作用。基于网络舆情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它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网络舆情增加了校园文化管理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计较广泛,传播的信息比较多元化,包括的群体比较分散,这些都增加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在网络舆情下,大学生会接受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当然对待人事物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容易形成情绪化,被情绪所主导。学生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未丰富的阶段,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一般较大,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事物和信息的判别力,分不清真假,不利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基于网络舆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在网络舆情下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保证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文明的使用网络。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错误舆情和言论的能力,要经常在QQ群或者是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舆情聚集的地方,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和关注学生对于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并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性地了解和分析社会事件,而不是被网络信息所左右,相信网络的一面之词。要引导学生积极文明的使用网络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比如可以建立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利用网络生活建设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2.建立网络安全规范。络舆情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的规范,以保障校园文化的价值走向和意义。建立网络安全规范,主要是要对网上的信息和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以免不良的信息和内容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网络安全规范致力于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以维持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通常要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以及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过滤掉或者是加以屏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网络安全规范的建立,能够极为有效地过滤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舆情和言论,创建健康的、文明的、理性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结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学校建设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健康的、文明的方向发展。而校园网络舆情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所以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校园网络舆情的优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2:58-59.
[2]张红瑞,冯秀彦.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59-60+7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校园文化;实践模式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和虚拟网络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一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现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国内专家、学者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
1.关于重要性研究。在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都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大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关于重要性的论述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四项基本内容的引领作用阐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因此不少研究者都从这四项基本内容出发,就如何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全过程来展开。通过研究发现,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的较少,需要加强。
3.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反过来,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又会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这方面研究相对比较全面,并且论述比较到位,研究得比较深入。4.建设路径研究。主要包括“融入说”、“共建协同说”、“素养提升说”。
二、必要性阐述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基地,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阐述可以厘清学理依据,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理论基础。
(一)时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强,文化的传播日益频繁,尤其是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信仰缺失,做任何事都以功利之心寻求回报,还或是学生之间流行享乐、奢靡之分,使原本称之为“净土”或者是有“庇护伞”的校园渐渐地消融,使大学校园文化被推上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境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有些甚至消失或者被遗忘,尤其是对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一代,严重削弱了文化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所处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不足:1.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导向不明确。校园文化定位是什么?预期目标是什么?计划怎样建设?建设的重点又在哪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否则,容易陷入混乱局面,或是飘忽不定的状态。2.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市场化或过度强调消费文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常出现一些通俗文化,比如以满足大众娱乐消遣为目的,而往往现在的学生适应能力又会对这种不良思想和行为“过度容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去引导和统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思潮,指导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与态势。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锻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是看得见、摸的着的文化,它的存在意义重大。大学校园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结合校园文化精神,结合校训和办学理念、结合审美情节及行为导向及二级学院或者是院系专业类型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要做到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及教育性相结合,要兼顾校园软硬环境的完美搭配,从而可以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要让校园建筑及设施在造型、色调及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及一种精神。
(二)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育人理念、育人价值观及校园文化产品等精神文化氛围。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校风、学风及教风建设。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加强大学校风的建设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有一种良好风貌,就是要用学校的精神力量来教育学生;学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生活,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动力;教风建设的目标是要老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老师在课堂上要调动一切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成为主角。其次,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大学要从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团,多举办高雅活动,使社团健康发展,并能让学生在社团中得到锻炼。最后,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老师要在生活、学习中做到榜样作用,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勇攀高峰。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榜样作用。
(三)加强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从目前来看,各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都小有成就。但是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做到查漏补缺健全制度、做好制度宣传工作及严格遵守制度三方面。制定制度要坚持科学性、透明性及易操作性,同时可以配备激励措施。制度宣传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了解制度的由来及制定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更可以通过宣传让学生和老师了解、接受、遵守制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四)加强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拓宽教育的践行空间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师生的日程言行、日常教学及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需要多渠道、多途径进行,要坚持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坚持校内资源的合理使用,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在整治校园环境、组建校史馆的同时还需走出去,建立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及挖掘国际资源。
(五)加强大学校园虚拟网络文化,延伸建设的传播领域
虚拟网络文化是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得名。虚拟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它的媒介就是网络,体现了所有老师和学生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或者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校园虚拟网络文化建设,因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使“校园”这一概念越来越弱化,网络文化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师生分离、异地交流等成为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这一平台肯定被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网络校园、网络学习是一种趋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校园虚拟网络文化具有实时、新颖等特点,这也将引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促进高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找准方向、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注释:
许敏.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苏州大学.2012.
覃轶珊、朱百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10(6).90-92.
覃业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1.
周鹏.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2014.
谭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
朱志坚.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李红珠.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继续教育研究.2014(9).98-100.
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的环境、主客体和育人目标。思政课是以理论为指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教学育人的使命,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经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创造,并不断积累的富有校园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要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使生活于其中的莘莘学子在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上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和锻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虽然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在育人的根本目标上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
另一方面,二者在实现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思政课教学注重向学生灌输,直接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启迪人。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教育,一般从感性教育着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但是如何总结出理性知识,验证和发展科学理论,也就是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还需要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支撑。通过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思政课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思政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思政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有利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践行
帮助新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明确生活目的是高职院校开学伊始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则为“教学做合一”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克服长期以来思政课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知与行相背离的现象,实现“教、知、行”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是教学的根本,而不应该是知识与权威。由强调向学生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拥有自我学习、自我开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者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凸显,教育必须为学习者主体服务,教育必须提供学习者主体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高职院校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培养的是技能型、素质型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既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能做事,又会做人。思政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依照素质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一)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目标,根据思政课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理论讲授结合课堂和课余教学活动,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给学生布置项目,明确任务,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阶段,根据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可开展适当的专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PPT主题演讲———生态文明与我同行;微电影征集———道德校园行;辩论赛———针对某一案例或者时事展开自由辩论;征文比赛———以中国梦与我的梦为主题,在全校进行评比;问卷调查———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生活,活动后学生须上交一份视频和问卷调查后的体会。这些项目的设计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理论辅导、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进行教学指导,推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建立一支统一的教育教学队伍
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理论的宣讲者,还应该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如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工作干部,而且学生工作干部更富有组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能力较强。所以,应该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理论优势、学生工作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推动专兼职教师在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和发展。思政课专任教师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并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且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背景的学生工作干部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这样,思政课专职教师参与校园文化的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参与思政课某些教学环节,就打破了专任教师只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只管校园实践活动的界限,又能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两层皮的问题。
(三)研究制定统一的教育教学规划
为了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的优化组合,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正规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实现良好的衔接与互动。在新学期来临之前,在高职院校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分管教育教学的各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应该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分工协作,以满足思政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需要为根据,制定出紧密衔接、彼此呼应的思政课教学计划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计划。例如,各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体竞赛和新知识讲座等,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预先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展开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思考。如此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平台,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这既符合思政课的进度,又体现出阶段性主题教育的格局,产生良好的系统教育效果,可谓是相得益彰。
(四)打造高品质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