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06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学图书馆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图书馆是中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及服务。中学图书馆档案既是中学历史的全面反映和真实记录,也是查阅资料、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服务各科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信息化时代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推动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创新发展。

1 中学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理念滞后

一是信息化意识不强。部分中学图书馆不能坚持与时俱进,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之中,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老套路、老办法实施管理,使图书馆档案管理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二是对信息化的理解有偏差。部分图书馆错误地理解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扫描成电子文档、建立了档案数据库等,就可以称为信息化。殊不知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信息化是涵盖思想意识、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制度管理与系统综合等全方位的科学化、自动化、系统化管理体系。[1]

1.2 信息化建设不足

部分中学图书馆虽然制订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但因中学条件限制,导致经费投入不足,使信息化建设缓慢,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效能。还有的图书馆虽然建立了计算机网络,配备了扫描、复印、摄录等系列配套设备,对馆藏图书和档案内容进行了电子化,但因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低效率、低水平阶段徘徊。

1.3 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高

信息化时代,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具有馆藏载体多样化、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手段自动化、阅读模式网络化及服务项目多元化等特点,这些都对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知识不足、信息技能缺乏,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效能,使图书馆难以为学校教育和管理提供高效率、高水准的服务。

2 信息化时代加强中学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2.1 强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首先,中学领导层要树立信息化发展理念,将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整个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之中。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将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上来,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学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意识,转变档案管理理念,为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还要针对网络泄密、黑客攻击、病毒危害等问题,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教育,筑牢信息安全的思想防线。

2.2 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是制订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学图书馆档案既包括纸质文档、特殊载体档案(光盘、照片、音像、荣誉等实物档案)等实体档案,又包括电子文档等电子档案。因此,中学图书馆在制订信息化建设方案时,既要考虑中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统一性,又要考虑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殊性,使信息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中学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案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机终端、配套设备、软件系统与网络防火墙等相结合的一体化信息支撑平台,为全校师生和员工提供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图书馆要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仅要明确种类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程序、手段和要求,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使建、管、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信息化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

2.3 提高人员的信息素养

一是加强人员培训。中学领导应该将信息化知识内容纳入全校教职员工的培训体系之中,使全体人员能够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化基础知R和计算机操作等基础信息技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中学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所属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和应用,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二是加大信息考评力度。中学应将信息知识考核纳入全校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之中,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学图书馆也要将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人员考评的重要内容,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形成习惯、步入正轨、发挥实效。

3 结 语

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学校必须正视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转变管理理念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制度管理为规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推动中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方向创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影响中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重要因素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因素

在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很容易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理念的影响,就导致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虽然有的档案管理部门已经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档案管理人员仍然难以将计算机设备合理的利用起来,只讲这些设备用于日常的办公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对信息化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升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了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有效的开发出新型的档案管理技术,已经成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因素

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档案管理领导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档案管理部门并没有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要性评估也不到位。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被传统的思维观念所笼罩,只注重对档案的收集,并不注重对档案的合理利用和分析,难以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宝贵价值,严重浪费了档案资源。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因素

在传统的档案收集过程中,档案收集管理人员只需要将档案资料收集进入相应的保管仓库之后就没有别的任务了。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的逐步提升,对于存储的信息的合理利用已经逐步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合理的改变自身的观念,学会如何有效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重视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难以满足对信息的处理要求。

二、推动中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为了提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档案管理管理人员应当保持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关注,并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勇于进取,选择最合适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方法,并对最新出线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投入密切的关注。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并逐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意识,注重对档案信息的合理开发利用,开阔自身的视野,将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引进到档案管理过程之中来。

(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配置水平

为了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档案管理部门好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档案信息化管理部门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具体的来说,不仅仅要为档案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设备,还要配备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充分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对于软件方面,要选择完善的软件进行使用,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三)引进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为了充分保证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还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素质水平。与此同时,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时开展对员工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培训;教学能力

一、领导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是有组织的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的能力,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统一协调检查落实,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因此,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教师信息发展的流程。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学校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领导不仅要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教学来说,尤其是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把文本作为学习的唯一,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经常上网搜索有效资料,经常交流现代化技术运用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理论和理念,同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需的一些教学技术知识,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带入工作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发展可持续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直接成长动力,有效开展面向未来的、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已刻不容缓。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具有层进性,需要在教师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及时引导和补充,从而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向更高层次迈进。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将技术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将实用技术的观念和方法带给学生,那么,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中小学校的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

信息化不仅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措施,确保培训发挥实效;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由骨干培训转向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维护能力;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增加培训数量,考核培训效果;要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让大部分教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加大硬件建设投资力度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基础,只有在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必须过关。否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只能是空谈。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在设备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案,逐步配齐设备。先组建一间计算机教室,然后组建多媒体教室,最后建成校园网,通过互联网、校园网建设,让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搜索资料,下载资源并进行资源整合。所以,“硬件”配置是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只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转变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规划中,提出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可见,建立信息化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仍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逐步成熟,基础设施体系也初步成型,在具体运用中能够实施于多层面,具体有:

(1)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为学校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2)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中,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3)信息技术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在教学、教研中得以应用,促进和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要避免“重硬轻软”的现象,要能够充分发挥所投入设备的作用;在整个地区,要考虑各个学校发展的均衡性。

目前,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不到位。当前,评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多注重硬件方面,而设施的使用效率、资源能否充分共享利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的评测等方面的薄弱,都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

(2)不重视学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合适的教育管理平台能控制和促进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调,循序渐进地发展。而分散的平台,会造成重复投入,数据不统一,信息、资源无法分享。

(3)缺少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或由商家推荐,或照搬其他同类学校的模式,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状况。

(4)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影响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方向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推出,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规划中,影响我们建设思路的重要的一点是: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学校从建立自身的管理平台中解脱出来,开始把如何高效地发挥出所投入的硬件设施的效率作为工作重心。系统的搭建,与学校的硬件、软件、应用水平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控制好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就能掌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如何高效地实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我们各级部门造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要求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等待变为推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种压力是如何促使我们转变工作方式的:

1.对于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这种压力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从项目实施者向规划设计者转变”“侧重管理、应用、研究等”,围绕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规划和设计好整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信息化应用的标准等。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建立各类的等级标准,并以此分配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给予各类学校。这样,对均衡区域间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好处,也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2.对于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这种压力使得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从硬件设施转向应用,学校管理者需要充分地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系统的核心,进而调整学校的管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并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增加设施,开展教师的各项应用培训,同时,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好科学的实施方案,形成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3.对于学校教职工来说,这种压力促使其不得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来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工作效率,也能让每位教师感受到信息化管理的益处。学校也可通过每位教职工的努力,来完善学校的信息数据。

4.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直观地了解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状况。通过不断完善各类信息化应用标准,来帮助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评价、平衡并解决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快了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它,我们可以督促各级部门认真对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效地发挥设施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直观地分析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弱点。如果把教育信息化比作一个网络,那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条主干线路,完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各级部门精心规划和设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学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省道335线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在我国的交通网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已经开展过一次大修工程,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开展省道335线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其营运信息化建设,本文就主要结合省道335线的实际特点,对其营运信息化建设工作予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省道 335线 营运信息化 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高速公路、高铁等的建设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交通网络延伸速度非常的快,尽管如此,省道在交通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结合省道335线近期大修概况,在其实际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其营运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X086线路面大修工程起点位于潮安县铁铺镇石板村,经径南、钱东、G洲,终点与S222线交叉(不含下浮山路段,桩号为K19+763.8-K21+680.7),全长25.74公里,工程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20~32米,双向四车道,水泥砼路面,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工程投资估算约21500万元。

S335线铁铺镇区路段改建工程改建路线起于潮安县铁铺石板村第二初级中学路口附近(K8+060),途经镇中心区,终点与已完成改建的汕汾高速公路潮州支线延长线起点相接(K10+460),路线全长2.4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7.5米,双向六车道,水泥砼路面,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桥涵与路基同宽,工程投资估算约6809.5万元。

本BT项目计划施工工期为365个日历天,缺陷责任期为730个日历天,在工程交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设定3年的回购期,回购期每年等额支付建设期投融资利息的三分之一,回购款的三分之一及相应的回购期投融资利息,投资回报,每年支付一次,第一次支付时间为交工验收后第一季度终了之后下个月的15日前。

2 实施营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当前各个企业的建设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建设内容,那么在省道335线建设、运营的过程中,旨在是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服务,在其各项业务流程开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大提升其运营效率、降低其运营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获取各个路段的准确数据信息,从而为该条线路整体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开展省道335线营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若是能够建立起完善的通信网络,在开展现场稽查等工作的过程中,就无需采用传统的人工稽查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筛选出其运行过程中一些的特殊事件、重点时段,有目的性的去开展稽查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其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实现整个稽查工作的系统性管理。同时,在实现信息化建设之后,还能够有效的实现整个路段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实时监控,这对于提升其整体的管理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营运信息化建设体系

在开展省道335线营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实现省道335线营运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整个营运管理工作包含了数据分析、设备管理、稽查管理、监控管理等内容,实现营运信息化管理之后,能够实现整体的运营业务的整体化、规范化、可跟踪管理,对于整体的营运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通信网络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省道管理水平,必须按照当前的社会发展导向,进行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有效的实现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另外,实现信息化,也能够有效的提高省道的运营效率以及服务能力。在省道中实现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基于省道本身的信息量比较大,并且业务也相当繁杂,在实现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省道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包含进去,比如监控管理、设备管理、稽查管理、站务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涵盖在省道信息建设之中。利用信息化对其进行管理,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收集和整理,以及对运营动态的实时掌握,此外,还可以规范化运营业务,整合企业资源,最终实现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稽查管理系统的设立,主要是根据运营也许需要,以及稽查管理本身的特点形成的,这一管理系统能够对运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运营业务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运营质量的提升。

3.2 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深度融合

在省道运营中实现信息化管理,其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结合实际的业务运营能力,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在实际进行省道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立足于当前的业务,针对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需要管理实际内容以及不同管理阶层之间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实现信息和有效利用,然后综合各个运营中的不同流程在信息建设方面的需求,实现信息也与业务的传递和链接,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管理和运业务运营的同步开展。在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与业务管理人员对各个流程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协调,尽可能的做到对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最终实现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一致化。排除企业中不同单位之间由于需求不同而导致的信息的相对独立,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集成度,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运营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最大化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交通网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这对于整个交通网络营运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主要结合省道335线的实际特点,对其营运信息化及建设予以了简单分析,对于其他线路的营运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邢玲,王登才.江苏省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07).

[2]杨根林.江苏省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信息化发展思考[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07).

[3]屈文渭.\议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信息化工作[J].科技传播,2011(05).

[4]丁桂花.探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方案[J].北方经贸,2015(07).

作者简介

郑佳(1985-),女,广东省潮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潮州市公路局工程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潮州市公路桥梁设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