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跨度;超重;钢结构;桅杆;提升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super large span structure ma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t ascension is not borrow any large mechanical equipment, artificial use lifting mast, chain blocks, double mast car, gantry effective combination slip method will steel structure components are installed in place. Successfully solved due to the venue and the lifting height, lifting radius, lifting weight place is restricted, large hoisting machinery is not able to use or lifting high co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structure.

Keywords: big span; Overweight; Steel structure; Mast; ascens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前国内钢结构建筑工程中大跨度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大跨度钢结构安装技术也成为我们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介绍钢结构吊装时由于施工场地所限,普通大型起重机械无法靠近,超大型起重机械造价过高,因此结合工程实践,采用桅杆配合手动倒链吊装方法进行吊装,并总结出了大跨度超重钢结构桅杆提升施工技术。此项技术对完成各种大跨度超重钢构件的安装具有吊装高度高、吊装重量大、吊装场地不受限制、可靠、经济、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容易保证,不需要大型吊装设备和钢脚手工具,降低施工费用等特点。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大跨度超重钢构件安装工程,尤其适合由于场地及吊装高度、吊装半径、吊装重量所限,大型吊装机械无法使用或吊装费用过高的情况下的结构安装。本文根据鄂尔多斯市国泰商务广场Ⅱ区(T3)-裙楼出屋面钢结构穹顶工程详细介绍大跨度超重钢结构桅杆提升施工技术。

1.工艺原理

大跨度超重钢结构桅杆提升施工技术是不借用任何大型机械设备,人工利用吊装桅杆、手拉葫芦、双桅杆小车、龙门架有效结合滑移法将钢结构构件安装到位。

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施工工艺流程

构件验收测量弹线双桅杆小车吊装钢柱钢柱测量校正地脚螺栓、缆风绳固定滑移轨道安装钢梁滑移柱顶设置桅杆及吊耳、倒链钢梁吊装就位紧固高强螺栓现场焊缝焊接结构验收。见图1(结构平面布置):本技术主要针对此工程中GL-1、GL-16两根重量较大主梁安装进行阐述。

图1 结构平面布置图

2.2操作要点

2.2.1安装前准备

(1)熟悉施工方案,对各个作业班组做详细的技术交底,掌握各步骤施工方法。

(2)详细查看图纸,提供钢柱安装基础标高、轴线等数据。

(3)将钢柱纵、横中心线弹至基础顶面。

(4)逐个测量地脚锚栓标高,确定调整螺母位置后将螺母就位。

(5)清理现场,保证吊装构件部位平整。

(6)施工机具准备就绪。

2.2.2钢柱的安装

钢柱的安装是使用双桅杆行走式小车进行吊装就位。

(1)双桅杆行走式小车的设计

双桅杆小车桅杆高度应高于钢柱高度1.5米左右,在桅杆顶端设置一800mm长的牛腿,以便设吊点,见图2。

图2 双桅杆小车搭设三维示意图

(2)钢柱吊装过程

将双桅杆行走式小车推到作业位置,用缆风绳将其固定来保证稳定,将钢柱利用双桅杆缓慢提起,同时柱另一端用坦克车拖住,缓慢前移向前递送,直至钢柱被吊离地面,将坦克车撤去,钢柱就位。用经纬仪测量钢柱垂直度,并调整至规范要求偏差之内。

2.2.3主钢梁GL-1、GL-16安装

(1)钢梁组拼

由于主钢梁长度较长,运输时将钢梁分割成几段,吊装前需将钢梁组拼成整体,组对设备选择多个组拼龙门架。龙门架分别设置在钢梁的两端及中间分段位置处,钢梁拼装在龙门架上完成。

(2)钢梁移动

钢梁组对完成后,需要将钢梁从拼装位置移动到钢柱下方才能进行吊装。钢梁移动利用混凝土顶面上设置滑动轨道,轨道选用2根H400*200*8*13并排断续焊接,钢梁在轨道上滑动时梁下设置坦克车,钢梁在坦克车上通过轨道缓缓移动到钢柱的根部,稳妥放置等待就位.见图3。

图3 钢梁滑移平面布置图

为避免滑轨在混凝土圈梁外悬挑,将滑轨的另一端与钢柱支撑牛腿固定。

由于钢梁重量较大,为了将钢梁顺利移至轨道上,现运用自制龙门架采用递夺法进行移动,见图4。

图4龙门架递夺法移动钢梁示意图

(3)主钢梁GL-1、GL-16吊装

主钢梁移至吊装位置后,需将剩余钢柱及环向钢梁利用双桅杆小车进行安装,安装完毕钢柱与环梁形成整体,此时可进行主钢梁GL-1、GL-16的吊装。吊装前需在钢柱顶部分别设置桅杆及吊耳,采用20t倒链完成主钢梁的提升就位工作,同时采用两台10t倒链对称布置在20t倒链两侧进行安全防护。为了保证吊装桅杆的稳定性,在桅杆侧后方需设置缆风绳,缆风绳下端利用后置埋件固定在周边附近的混凝土梁上,缆风绳角度控制在45°左右为宜。吊装示意图见图5。

图5吊装示意图

提升过程中钢梁两端存在高低差,在高端钢梁提升时,低端钢梁需用倒链稳固同时用坦克车辅助托住钢梁端部,在低的一端钢梁进入与钢柱内侧平齐位置,利用上部20吨倒链将低端微微提升,提升同时坦克车撤消,钢梁低端有向钢柱内侧摆动的趋势,此时用侧向稳固倒链缓慢放链,控制梁端的摆动速度,待梁端缓缓放至钢柱内侧,然后同时提升钢梁两端,使钢梁整体缓缓上升安装就位,施工时派专人观察控制滑移与提升的同步性。安装就位后及时进行高强螺栓和焊接施工。

3.相关安全措施

(1)钢结构柱安装采用定型式爬梯、靠梯及A型梯子解决人员上下的问题。

(2)在混凝土板上进行高空作业采用活动脚手架进行施工,施工时活动脚手架必须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固定,脚手架上人员要站稳把牢,谨防失足坠落。

(3)在钢梁上施工作业采用自制挂篮,在此挂篮施工时安全绳务必与钢梁上设置的安全绳可靠连接,不可以连接于挂篮上。

(4)在钢梁上设置安全绳,操作人员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且在结构下方满挂安全网,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5)严格遵守防止违章和事故的“十不盲目操作”

(6)严格遵守防止机械伤害的“一禁、二必须、三定、四不准”

(7)严格遵守防止触电伤害的“十项基本安全操作要求”

(8)严格遵守防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的“十项基本安全要求”

4.结语

本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鄂尔多斯市国泰商务广场Ⅱ区(T3)-裙楼出屋面钢结构穹顶工程,本工程为砼框架结构中间顶部凸出屋面的钢结构采光穹顶,整个结构顶面为斜面,结构最高点柱高7830mm,最低点柱高3980mm,相对高差3850mm。梁为焊接H型,钢梁最重21t,跨度36m,此工程按本技术施工,实现了安全、经济、质量好,工期短的目标,获得了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实例图片见图6。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力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TU311

1. 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史

建筑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建筑结构的认识,建筑工程不仅要保证质量和性能,还需要符合美观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品位。因此,美观实用和安全可靠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评判标准。但是两者基于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专业人员不断提高这两方面的技能,美观实用和安全可靠的设计人员也不同。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要求专业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美学、艺术等学科都需要专业人员掌握,学会运用,学习要求增多,难度也变大。建筑结构形式发展要求专业人员掌握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又帮助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2.建筑结构形式的划分

(1) 按材料划分。建筑结构形式按使用材料划分可分为木质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与钢的组合结构。其中,木质结构主要应用于单层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为木制材料。混合结构主要应用于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承重部分使用砖石材料,楼顶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结构主要应用于工厂房、承重能力强的厂房以及移动房等。

(2)按墙体划分。建筑结构形式按墙体划分可分为全剪力墙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框一一结构、简体结构、框一一支结构、无梁楼盖结构。全剪力墙主要应用于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其属于建筑结构强度大;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框一一结构主要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简体结构主要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框一一支结构主要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其主要材料是钢结构;无梁楼盖结构主要应用于大空间和大柱网建筑。

3.建筑结构形式遵循的自然力学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形式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无论是建筑还是结构都需要遵循力学原理,保证建设和结构的安全。结构物承受着一定的荷载,其在每个截面上都会产生拉、压轴力、剪力、弯矩、扭矩等。弯矩是最为危险的。弯矩和拉、压轴力产生的力偶钜是等效的。弯矩把内力作用到截面上,其内力分布不均匀。弯矩使中性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4.建筑结构的实例

(1)堆砌结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采用堆砌结构建造的,建造者为了表达对帝王的崇拜,采用了石材进行建造,石材承压能力强,且安全耐用。金字塔Y构简约、体积庞大,给人一种敬畏的感觉。从结构学来讲,金字塔只承受压应力,受力结构简单。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化,金字塔依然屹立不倒。堆砌结构形式的受力情况符合石材的要求,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

(2)梁、板、柱结构。梁、板、柱结构应用的材料是木材。石材承受拉力的强度低,因此不能承受弯矩。木材能够承受一定的拉力和压力,值得使用。在当代,钢材和钢筋混凝土取代木材占据主导地位。石材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仍受到人们的重视,木材虽然受弯能力强,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欧洲很多建筑都采用此结构。

(3) 拱、壳结构。拱、壳结构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拱、壳结构能够覆盖大跨度,代替了梁板结构。拱、壳结构符合把弯矩通过结构形式的改变转化为轴力的规律。通过该规律建造出的结构具有坚固、耐用、不容易破坏、容易保留的特点,此结构经过无数人的实践证明,具有可行性。实践证明,拱结构产生的支座水力能够使每一个截面生成负弯矩,负弯矩能够抵消正弯矩,受压力强。通过该结构建造的建筑物具有美观实用、坚固耐用的优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高层结构的建筑在建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筑结构形式需要遵循力学发展规律,根据力学规律创造出更多的新结构,促进社会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景观 石材功能 转变

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65-01

1 巨石建筑形成

石材坚固,用其建设建筑可全面的存储财富,创建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工程,体现经久耐用性。为此古代逐步发展形成了巨石建筑。英国的巨石阵则很有可能为石材建筑的最初雏形。而卡米遗址则相似于巨石阵的布设思想,成为联合国明确认定的文化遗产之一。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历史悠久,即便经历千年历练,仍旧屹立不倒、坚固如常,没有产生变形,体现出了古代人民精湛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丰富的智慧。上述建筑经典实例无不证明,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应用尤为重要,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其功能则实现了全面扩充与持续优化。

2 结构功能石材应用

2.1 石拱结构体系

我国著名的赵州桥便是石拱体系的代表,石材坚固、抗压的特征令桥梁功能同景观设计有效的融为一体,为我国桥梁建设历史上应用石材的经典案例。自唐宋时期,较多石拱桥梁得以保留,其桥孔形式多样,包括半圆孔以及单孔与多孔桥。明清时期,伴随砖结构体系的形成以及逐步推广应用,砖砌拱券模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明代时期的无梁殿便是基于砖砌筒拱形成的典型建筑,其施工设计水平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2.2 梁柱体系中石材的应用

伴随施工建设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快速掌握了石材大体积、大规模加工开采以及标准生产的实践技能,进而为构建大规模石材的建筑创建了基础保证。该背景环境下,梁柱体系石材的功能性应用得以出现。其起源为石柱的诞生,将结构以及维护部件实现了有效的分离,进而令建筑建设的高度不再受到石墙砌筑施工工艺水平的影响,快速向着更高的建筑形式发展。我国南方省市,例如广东以及安徽地区等,仍旧保留了一些石柱木架结构建筑。古埃及梁柱体系则由木质梁柱演变而来。与我国的差异在于,梁柱体系属于一类较为广泛应用的空间结构,基于石材功能的独特性,不能对其强度精准的管控与掌握,因此埃及建设的梁柱体系石材结构,体现出一定的粗犷性。希腊并没有注重对拱结构的应用,而是采用同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建设材料以及符合社会现实的结构体系要素。石材则多用于进行柱子的制作。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一些庙宇则大量的应用石材进行施工建设,令其发挥了主体建设功能。罗马则在希腊柱式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发展,他们发觉拱券结构较梁柱体系具备更显著的稳定性,且可实现大跨度的建设,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划分则体现出一定的便利以及灵活性。因此罗马建筑工程较多的应用拱券结构形式,对其支撑的墙以及柱子则体积庞大,重量标准较高,为此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装饰处理。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券柱式的有效结合,即位于墙以及墩子之上粘贴装饰性柱式,令其好似石材质地的浮雕,形成气势恢宏、精雕细琢的建筑景观效果。

2.3 维护功能石材应用

石材发挥维护功能在于,构建建筑承重墙体,涵盖支挡形式挡土墙。其属于一类支护结构,为园林工程之中较为常见的景观元素。园林景观工程中,需要堆山挖湖,进行场地的良好平整,为符合景观建设的需求,便会引发设计以及土壤安息角不相符的问题。为此应利用挡土墙应对突然推力作用。园林景观的水体建设应规划可靠、稳固以及优美的水岸,确保陆地以及水面构成适宜的面积比例,预防陆地面积的缩减,被不良淹没,还需应对水面由于坍塌而令其面积持续的扩大问题。为此,位于水体边缘应构建驳岸以及护坡。前者的施工规划与设计均应统一衡量,体现适用、合理、美观以及经济的功能效果。石材护坡主体用于河道施工、公路建设、路基修建以及园林、建筑景观工程之中,不仅可发挥强化岸坡,令其稳固安全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美化的优质效果。

2.4 装饰功能石材应用

深受工业革命的冲击,在新型社会需求的强烈召唤下,形成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博物馆以及现代化办公楼建筑逐步代替了宫殿、庙宇以及教堂,并稳居建筑领域的主体地位。该类建筑多需要大跨度设计施工,并面向高层方向全面发展,因而与建筑体系结构内部产生互相矛盾的传统柱式建筑模式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应用钢铁材料、玻璃以及坚固混凝土材料建设的建筑结构体系,可符合新型建筑工程的各类复杂建设需求,体现优质应用功能。还可在工业大生产背景下,实现高效、优质、快速、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体现了新型建筑形式的持续、长久生命力。当然,人们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对该类型材的全面深厚认识与积累,因此仍旧需要应用石材,促进其功能价值的延续。经过实践探索,人们逐步将石材合理的加工形成石板,并装设于结构部件以外,构成了美观、精致的建筑项目。建筑工程则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在抛光技术大行其道的时期,较多建筑应用石材均利用抛光处理方式。这一时期,一些设计师独树一帜,应用开采形成的原始、没有经过抛光处理的粗糙、不规则的石材表面,营造出一种视觉层面的强烈冲击,进一步印证了人们在建筑景观建设施工阶段中,对于石材功能的更新演变与科学发展应用,通过认识的丰富、思维的开阔、理念的升华将继续激发石材优质应用价值,建设出美观、耐用、丰富、生动、富于灵魂的建筑景观工程,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 建筑景观中石材应用发展前景

伴随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更加需要建筑景观工程体现综合功能与优质质量。文化的回归,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天然材料的需求,令天然石材势必发挥优质应用功能。该石材体现了无可取代的应用特性,因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其质感无论是合成材料还是复合型材均无可匹敌。建筑外墙施工,则呈现出欠缺理想型材的状况。天然的石材则因其经久耐用、外观优美、易于清洁,耐受酸雨腐蚀等特征,而具备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将体现复合性应用功能。由节能层面出发,开采加工石材较混凝土消耗能量较小,因而适应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应用发展。由废渣应用状况审视,建筑工程墙体更多的采用包含粉煤灰以及废渣成分的建材进行墙体制作,这样对于人身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可考虑应用石材装饰降低废料应用产生的负面影响。再者随着石材生产产品自身质量水平的持续优化提升,其将更利于全面的推广应用,发挥优质功能,完善建筑景观建设,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 结语

总之,建筑景观中石材应用功能实现了不断的转变与延伸丰富,由早期的石拱体系、建设、梁柱体系应用,逐步发展为对建筑景观的良好维护功能,同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体现了优质的装饰维护功能。还印证出人们对石材功能的丰富性认识,以及思维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此,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石材的根本特性、独特功能,将其良好的应用于建筑景观建设之中,方能激发其核心价值,丰富施工设计经验,应用石材优点以及特有属性,创建出真正精品、优秀,凸显时代特色及艺术性,值得传承与发扬的精品建筑景观工程,实现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 严惟玮,朱华,张晓华.建筑石材装饰用胶粘剂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2(5).

[2] 张迎春.水泥业在规模中求发展[J].建材工业信息,2009(7):22.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高大模板工程 施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物地上为5层,地下一层地下室,建筑物总高度44.4m;本工程采用预应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面框架主梁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地下室层高 6.20m,一层层高为 8.00m,二、三层层高为8.50m,四、五层层高为 7.00m,其模板体系为高支模体系,因架体较高,荷载较大,对支模体系要求较高,必须采取专项措施。

2、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模板面板均采用18mm厚多层夹板,采用50mm×100mm木枋,长2000mm;支撑体系中的立杆、水平纵横拉杆、扫地杆、剪刀撑均选用准48×3.5mm钢管,采用穿梁对拉螺栓。

2.1梁模板体系设计

2.1.1截面大于800×1100梁模板体系设计

采用扣件式钢管架进行支撑,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枋,平行于梁截面布置间距200mm,梁底设承重立杆根数:4,梁中立杆上主楞为钢管,中立杆顶端采用可调顶托,梁两侧各设一根立杆,梁两侧立杆顶端采用双扣件。每排支撑立杆沿梁跨度方向的排距为 500mm,支撑脚手架步距1500mm。

2.1.2截面小于800×1100梁模板体系设计

同样采用扣件式钢管架进行支撑,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枋,平行于梁截面布置间距200mm,梁底设承重立杆根数:2,梁中立杆上主楞为钢管,中立杆顶端采用可调顶托,梁两侧各设一根立杆,梁两侧立杆顶端采用双扣件。每排支撑立杆沿梁跨度方向的排距为 800mm。支撑脚手架步距1500mm。

2.2剪刀撑布置

在支架四边、主梁底两侧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布置。在支架两端及中间每隔四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所有钢管连接均采用配套扣件连接。

3、模板施工方法

3.1钢管架系统支撑安装

支撑体系搭设前应按方案图进行放线,做出样板单元,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搭设。搭设过程中,严禁集中超负荷堆放钢筋、机械设备及其他材料,防止物体坠落及支撑体系局部坍塌。

高支模采用钢管扣件式支撑系统,钢管使用前要调直,保证支模的平整度,脚手架支撑支设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对各层楼面进行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钢管支模架的搭设应根据轴线统一规划,为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观感,要求钢管立杆纵横应通线,水平杆应高低一致。立杆在梁两侧的间距可适当缩小。同时,支模架搭设必须要注意不能加大间距,立杆必须在同一垂直线,水平方向纵横成线。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同时必须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剪刀撑应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剪刀撑顺主梁方向搭设,两个剪刀撑中留一个空挡,每组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6°之间,剪刀撑斜杆应尽量与立杆进行连接,底部斜杆的下端应置于垫板上,严禁悬空,剪刀撑斜杆的连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0.5m,设置2个旋转扣件。

3.2梁、板模板安装

梁模板的安装先在柱上弹出轴线、梁位置线和水平控制标高线,按设计标高调整脚手架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至预定的高度,然后在可调顶托的托板上安放钢管。固定钢管后在其上安装梁底龙骨。为了防止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挠、梁侧模爆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的现象,应采取相应措施,将梁模与柱模连接处,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梁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线通直将梁侧模钉固。

3.3楼面模板的安装

首先拉通线,然后调整脚手架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到预定的高度,在可调顶托托板上架设钢管作托梁,托梁固定后架设横楞,然后在横楞上安装胶合板模板。铺胶合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模板支撑组装完毕后应进行验收检查,检查钢管架设置情况是否按规定搭设;交叉支撑、纵横杆、扫地杆及斜撑等配置情况,以及托顶螺旋杆伸出长度。

4、模板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

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柱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板,并拉线找直,当梁跨度≥4m,梁底板起拱,设计无要求,起拱高度为全跨度的1~3‰。安装后校正梁中线、标高、断面尺寸,同时将梁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当梁高大于700mm时,要保证在楼面以下350处梁上加一道对拉螺栓。模板工程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技术复核与分项工程质量检查,确保轴线、标高与截面尺寸准确。要求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接缝应全部采用胶带纸粘贴,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如表3所示。

5、模板工程拆模要点

支撑系统的水平纵横杆、剪力撑等不得随意拆除。拆除每层支撑及模板前,应将该层混凝土试件送试验检测,当试块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并确认不再需要时方可拆除。高支模拆除前,外脚手架与建筑物边设安全平网,预防物体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拆除时应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松动、撬落或拉倒。同时,严禁站在悬臂结构上面敲拆底模。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严格控制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筑功能日趋复杂,高层和大跨度建筑越来越多,高大模板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建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2的模板支撑系统。高大模板工程施工较为复杂,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结构质量和施工安全,因此,如何控制高大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就成为了广大建筑业同行应该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建筑高大模板工程施工技术工艺,并从中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达到高大模板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良,马艳丽.如何填写施工日记[J]. 民营科技. 2012(11)

[2] 李桂英.浅谈地下结构裂缝渗漏处理[J]. 价值工程. 2011(03)

[3] 李桂英.大型漏斗施工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1)

[4] 阙江波.如何做好工程档案管理[J]. 民营科技. 2011(01)

[5] 李卫锋.轻质隔墙板裂缝控制[J]. 民营科技. 2011(03)

[6] 冯利科.浅谈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J]. 民营科技. 2011(03)

[7] 阙江波.浅谈鲁班奖工程质量管理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

[8] 李桂英,宋长杰.浅谈箱型基础整体施工[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大跨度结构建筑工程实例范文第5篇

1创新论坛开幕式

2016年11月12日上午8:30,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济南隆重召开,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难度最大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土木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向地下、高空、海洋等多维度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土木工程项目不断实施,高性能材料和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要求。因此,未来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大有可为,必将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中国将成为世界工程界舞台的中心;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将通过建构“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打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中国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行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代表山东大学对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土木工程学科是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岩土工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同时也秉承了科研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在国家重点、难点工程中攻坚克难、担当重任,形成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与灾害控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助推行业发展。

济南市副市长苏树伟介绍了济南城市建设整体情况,强调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在济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本届论坛聚焦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来自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骨干企业老总齐聚一堂,就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必将对中国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李力介绍了山东省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表示加快工程创新将对山东省建设行业起到深远的影响。他表示,山东省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设方面,涌现出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这样的代表性工程。目前济南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京沪高速和绕城高速济南连接线上国内同等跨度最大规模的小岭隧道已安全贯通,穿黄盾构隧道建设也提上日程。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为济南市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介绍了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集团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积极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打造“畅行齐鲁、传播文明”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他在发言中表示,创新是企业和高校联系的纽带,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2主题报告

在论坛主题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王梦恕、崔俊芝、聂建国、郑健龙,以及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等专家学者,围绕钢结构、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结构健康监测、绿色交通等关键问题与技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身科研体会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2.1钢结构

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周绪红院士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概念、研究进展、具体工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4个方面对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做了系统汇报,从结构的组成、建筑特点和结构受力特点3个角度介绍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从基本构件、组合墙体、组合楼盖研究和结构体系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最新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工程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陈以一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强度钢构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统中的合理配置――以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为例”。他分析了高强度钢构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为例,探讨了将高强钢构件应用于框架抗震耗能系统的合理性;滞回性能试验表明,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结构呈现的稳定滞回性能、良好的变形恢复能力、高强钢构件的弹性变形能力及其耗能能力有助于实现抗震结构更高的性能要求,试验结果验证了结构的屈服时序、损伤控制行为、耗能模式演化、滞回行为转变以及低残余变形的特征;通过算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论证了高强钢构件对于改善框架系统抗震性能的贡献,明确了结构的设计要求。

天津大学陈志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复合张弦结构体系及组合房屋钢结构的研究与实践”。他主要从复合张弦结构以及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复合张弦结构,他首先详细回顾了复合张弦结构的体系及其发展历程,然后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应力松弛试验等对拉索这一关键构件和弦支结构节点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地改善了结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最后介绍了复合张弦结构体系在施工方面的研究和该成果在现实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他首先介绍了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并对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和方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指出了全螺栓隔板贯通节点和上栓下焊隔板贯通节点的特色以及连接板开孔式方钢管组合异形柱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国内外建筑工程实例讲述了钢结构模块建筑的研究及其广泛的应用。

山东大学侯和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集成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他针对目前建筑业以现场建造为主导致的施工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了装配式结构推广的必要性,从分层装配式钢框架支撑体系、薄壁H型钢装配框架体系、开缝钢板剪力墙钢框架体系、装配式钢混凝土部分组合结构体系、基于损伤控制的震后可更换钢梁柱节点等5个方面阐述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况;基于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复合墙板的优缺点分析,进行了新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复合墙板的研发和设计,最后展示了已经应用于实际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实例。

2.2桥梁工程

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的报告题目是“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他首先结合当前桥梁的一些工程实例提出了传统混凝土桥梁设计中存在的耐久性不够、抗灾能力不足、设计欠合理三大问题,并分析了组合结构在中国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提出今后桥梁结构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性能、可持续”方向发展,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为解决桥梁的结构难题、发展新型桥梁结构体系、实现高性能桥梁结构提供新的选择。为此,他结合具体的桥梁建造实例介绍了3种结构的创新:一是钢混凝土组合梁,发挥1+1>2的组合优势;二是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桥梁,实现预制装配,快速施工;三是组合结构负弯矩区抗裂新技术,解决了当前负弯矩抗裂的难题。最后,他指出年轻的工程师应该多到施工现场考察并积极进行创新,但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年轻的工程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发展与创新”。他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4类桥梁的跨径之最;接着从最新的建设成就、面临的技术挑战、重要的技术创新3个角度对极限跨度的梁式桥、各类大跨度拱式桥、破纪录跨度斜拉桥、超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4类桥梁的发展做了简要总结。

2.3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院士的报告题目是“重大工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王梦恕院士从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搞工程建设应该做遗产工程,而不是遗憾、耗能工程和短命工程”的理念,强调在工程中应该重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3个基本指标的重要性,工程建设必须以“安全、可靠、适用、经济”为基础,点明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是工程的“癌症”,强调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管,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分析和措施,强调了工程创新的重要性,最后以莫斯科至喀山铁路为例,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理念做了具体的阐述。

山东大学李术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TBM施工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方法与技术”。李术才教授基于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分析了由突水突泥引发的事故并说明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的实际需要。针对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他分别对钻爆法隧道和TBM施工隧道两个方向中突水突泥灾害源的超前预报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超前预报技术的工程应用和该技术的先进性做了简要总结,最后对隧道不良地质超前地质预报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山东大学崔新壮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传感型土工材料研制与应用前景”。他认为,结构破坏是从内到外的渐进破坏,内部损伤演化信息若不及时获取,会导致漏警、报警迟滞或误警。目前已研制出了传感型土工材料和加筋土工结构的筋材变形自测技术,以及基于SEG的土工结构内部灾变辨识与预警技术。他通过对SEG进行室内试验验证了新材料具有优良的拉敏性、高强度和韧性,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同时具有跟踪测试土工结构变形和诊断损伤的功能,将取代传统土工材料。

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深长隧道重大突涌水灾害演化机理与监测预警方法”。他从中国深长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突水事故实例出发,指出现代隧道施工应该讲究探治结合、主动防控。他通过对突涌水地质模式、突涌水灾害源等信息的研究,确定了隔水岩体结构破裂突水和充填性结构渗透失稳突水2类突水模式,并研发了适用于大比例尺岩体及其充填渗透特性测试的试验系统,揭示了不同类型突涌水通道形成的动态演化机理。然后他介绍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并由此得出了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的识别以及破裂通道定位的方法。他综合以上研究提出了一套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全国多个深长隧道施工中的成功应用。

山东浩珂矿业工程有限公司李钊总工程师的报告题目是“高性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与工程应用技术”。他简要概述了土工合成材料凭借优异性能在岩土、水利、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市政和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另外,他从原材料研发、涂层配方、生产工艺、应用工艺、配件工具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公司新研发的聚酯经编土工格栅和高强有纺土工布,简要介绍了该材料在工程现场的应用与典型案例。

2.4道路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沥青路面强度设计新思路”。他谈到中国现在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现有的和计划修建的公路大部分为沥青路面。他概括了目前中国沥青路面强度设计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三维应力状态下沥青路面的强度准则、获得三维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方法、三维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工程模型,最后提出了三维应力状态下路面结构强度设计的新方法,该方法从基础理论方面指导沥青路面强度设计,可为中国未来的公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孔沥青路面材料、结构与应用”。他提出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存在交通噪声污染,并有持续加重的趋势,绝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广场、步行道、停车场等广泛使用密实型路面材料,城市地表大多被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要从道路角度解决上述环保问题,路面材料应当以多孔而不是密实为主。他通过试验得出,多孔沥青路面在满足了传统道路的承重、稳定、平整、耐久和舒适等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抗滑、降低行车噪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环保功能,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多孔沥青路面的相关研究将为传统沥青路面的改造和升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推动道路交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动态精密道路检测技术及装备”。他简要阐述了中国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从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养护过渡这一社会需求,指出了现阶段公路检测技术与装备面临的问题。接着,他针对道路承载能力(弯沉)测量中的静态精密微距测量的动态化难题、道路路面病害检测中核心指标不全、数据处理低效等核心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介绍了轨道病害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在工程现场的应用。

2.5结构健康监测

沈阳建筑大学李宏男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结构安全监测工程应用”。他简要介绍了结构监测系统,提出了光纤传感器研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变传递机制;介绍了几种光纤传感器封装技术、疲劳测试以及光纤机电类传感器同步解调仪,并提出目前仪器开发上存在缺乏统一数据采集平台以及缺乏模块化和规范化模型等问题,介绍了大型结构安全运营远程监测与实时预警系统,最后展示了综合安全监测技术在多项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结构新型监检测方法与技术”。她首先简要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然后介绍了移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针对无线传输数据丢失的难题,提出了无线传输数据丢失无损恢复算法,并对该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做了简要的汇报。接着,她对结构新型监测技术中动态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都做了详细的汇报。最后,她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以及智慧城市与区域等土木工程未来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总结。

2.6防灾减灾工程

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结构的概念、设计与形式”。他介绍了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结构的概念和减震原理,对比了阻尼器和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构件的区别,指出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构件兼结构承载构件和消能构件功能于一体,不影响结构抵抗小震和风载的性能,可大大提高结构抵抗中(大)震的能力;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构件用作抗侧力构件可控制结构损伤主要集中于双功能构件,减小承重结构的破坏,满足高性能钢结构抗侧承载力大、可修复性好的要求。

北京建筑大学李爱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既有建筑减隔震加固技术及其应用”。他分析了减隔震技术的现实需求,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减隔震技术和产品,对比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软钢阻尼器、防屈曲耗能支撑、摩擦阻尼器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介绍了不同阻尼器应用于大跨结构、高耸结构、多高层结构、复杂结构的减震应用案例,提出结构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实现结构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他分析了由地震引发的地下结构破坏事故并说明了研究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前沿需求,介绍了数值分析方法、简化分析方法、物理模拟分析方法在地下结构地震破坏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地下结构的特殊性,他讲述了时域整体分析方法及软件平台的完善和发展研究,提出了城市大型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模型试验的实施技术,最后介绍了相关成果的工程应用。

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混凝土结构灾后可恢复性设计及提升技术”。他通过分析地震破坏后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了重大工程结构灾后可修复性(或可恢复性)亟需提高这一需求,同时认为结构可恢复性能应当成为结构复原力的关键指标之一,而结构复原力也是结构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他提出合理利用FRP和钢筋是实现损伤可控的可恢复性抗震结构的有效方法,同时具有高耐久、智能及绿色性能等结构可持续性特点,最后特别指出设计损伤可控的FRP筋是实现高性能损伤可控结构的关键。

理工大学方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抗暴结构研究新进展”。他简要介绍了军用和民用工程、落石冲击、船(车)撞桥墩中冲击爆炸事件对结构的破坏,说明了抗暴结构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主要采用结构动力学和波动力学研究强荷载对抗暴结构的作用机理。他重点对钻地弹侵彻效应及其防护、冲击爆炸(或与火灾联合)下工程结构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民用工程结构抗冲击爆炸这3个研究方向做了详尽的阐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振动台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他从发展历程、政策导向、应用现状、试验研究4个方面阐述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介绍了连接技术试验和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并展示了模型试验结果。

2.7绿色交通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市虚拟交通系统及其功能设计”。他通过分析提出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主要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快速城镇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成倍增长,引发城市交通结构的转型,造成出行机动化。立足中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他提出了“公交主导型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平衡”这一缓解交通拥堵的基本策略,同时提出了“互联网+交通”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技术路线,并从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框架结构、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构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集成分析平台软件的开发、城市交通集成测试功能的人机对话与系统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建设。

2.8土木工程与计算科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崔俊芝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土木工程中的计算科学和技术”。崔俊芝院士指出,大型工程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土木工程全寿命期设计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精细化建造技术、大型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技术这三大技术是土木工程发展的核心。他还介绍了土木工程计算科学在大型组合结构、地下空间一体化多物理场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多目标组合优化、抗震、防灾模拟与可靠性分析等若干前沿研究方向的具体应用,简要介绍了现代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在土木工程建造技术中的应用。3结语与展望

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各方努力下完美落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钢结构、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结构健康监测、绿色交通等关键问题与技术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工程应用,并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期刊更多

跨语言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