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第1篇

公司领导参与教学,共同完成大学生入职培训、安全和职业素质教育。⑤培训结束后安排综合考试,采用标准考场,单人单座考试。2.3培训课程安排主要课程如下:如何树立人生目标、厂史及企业文化、勘探开发前景及特色技术、安全生产形势与任务、QHSE/IC管理体系、危机现场自救与互救、安全用电技术、交通与消防安全、交通与消防安全、职业形象管理、培育团队精神、提升执行力、感恩与回报—阳光心态、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新员工入职拓展训练。

对大学生入职培训的效果评估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在大学生入职培训期间做的问卷调查。从“需求调查”中反应出:新进员工对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有明确的意愿与需求。从“课程评估问卷”中反应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培育团队精神》等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课程,学员满意率达到85%以上。从“培训效果自我评价问卷”中反应出学员对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精神有很大的收获和理解,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第二,大学生就业后的追踪反馈。反映出在大学期间经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大学生,在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笔者根据对石油企业大学生入职培训评估情况,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要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就必须在入职培训的时候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不仅要学习安全规范、风险识别,更要将新入职的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提前告知,并带入现场进行演示。并且在培训结束前,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现场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改期进行补考。第二,进一步开拓大学生成才的通道,在培训中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事业规划,给自己画一个最合适的蓝图。石油企业的三支队伍建设,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了多条成长通道。在培训中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将来的工作将会有积极的向上动力。第三,选送优秀培训师。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时代引领人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大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的性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做好妥善的安排,通过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探索阶段的生涯成熟,并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专业训练掌握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倡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让大学生面临重大生涯发展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增进他们个人职业生涯决策的品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为:

首先,使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了解、接受和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建立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观。

其次,使大学生准确判断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技巧,能准确界定问题,并运用各种信息科学分析相互间的利弊得失,力求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第四,使大学生通过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和匹配的生涯路径,同时熟悉职业生涯决定的过程。

第五,使大学生能调整自身特质,适应潜在生涯选项和工作环境,并能拟定完成目标的计划与策略。

最后,使大学生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发展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自我评价、职业生涯选项、相关工作经验、寻找工作、职业生涯改变五个步骤。

自我评价是指大学生收集有关自身的信息,包括价值、兴趣、性格、能力、个人特质与期望生活形态等,以协助了解个人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探索自我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做出有关职业生涯的决定。其内涵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工作价值观,评估职业抱负和动机水准,描述个人特质等。

职业生涯选项指导大学生探索未来的工作世界,通过做决定的过程进行缜密思考,将选择的职业范围减少到足够小的范围,产生特定的职业选项,以免在选择时被信息淹没,失去方向。其内涵包括:学习进入每一生涯领域所需具备的条件,学习参与和个人兴趣、专业有关的课程实践;探索所需具备的教育和专业、职业训练程度;学习所需具备的工作技巧和经验;规划学科和生涯的可替代选项,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关工作经验指凭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就业实习、挂职锻炼、志愿者工作和社团活动等,获得相关工作实际经验,并对本人的职业选择进行评估,做出明确的生涯决定。其内涵主要有:学习、积累与个人兴趣、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新技巧和多样化的工作经验;决定要从事各项工作的单位类别;评价各种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等;评价实现生涯目标所需的课程、训练和工作技巧。

寻找工作指协助大学生为寻找工作做好准备,开发推销自己的技能并付诸行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申请工作职位。其内涵包括:准备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表,并完成申请流程;学习寻找工作的策略,温习申请职位所需的核心专业知识;学习和演练面试、笔试技巧;了解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资助渠道。

职业生涯改变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后发现本人与选定的专业不适应,在许多方面存在严重冲突,不得不进行专业转换。其内涵包括:回顾和重新自我评价;通过专业强化和扩散性思考拓展现有的专业;决定是否做生涯改变或促进生涯发展;确定所需具备的新技巧;寻求并获得促进专业成长的其他专业学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或实习培训;改变学习、工作之外的生活形态,规划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周密且富有弹性,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制定前瞻性、长期性的生涯规划,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生涯规划,以有效地掌握未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程原则。大学生生涯规划要对个人的整个生涯过程做全盘考虑,妥善安排,设定生涯目标和理想,科学设计完成生涯目标的各发展阶段的生涯活动。

2、实际原则。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很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要有事实依据,不是纯为美丽的幻想或不着边际的梦想,否则可能延误生涯良机。生涯途径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若一定要寻找,只有依靠自己,寻出内心的磅秤,选择自己最可行的途径。

3、具体原则。在生涯规划时应收集生涯发展的相关资料,如自我知识、工作世界的知识和环境等,并安排生涯发展路径,这些步骤必须具体可行。

4、可评估原则。规划完成后,就必须根据规划的内容与进度逐步实施,因此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这样才能掌握规划的执行状况,评估当前的生涯发展进展,并可作为下次修订或制定新规划时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或标准,容易拖延具体行动,并因缺少必要信息、前期准备不足而影响进度,最终无法实现生涯目标。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分析

(一)自我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由此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以求得发展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自我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必须全面、科学。自我分析不仅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专业学习程度、实践能力等自身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还包括综合自尊取向、才能取向、家庭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再现、职业能力及适应性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结合他人评价,正确进行优劣势分析,扬长避短,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做出生涯目标的最佳抉择。

(二)目标的清晰化。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分析后,下一步要确定符合自己特性和内在需要的目标。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首先是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和选择,目标是行动的依据和指南,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它是一个终生追求的方向。因此,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优化、行为选择和智能的建构。当然,目标的清晰明确不等于目标的僵化死板,在确定目标时,目标应富有一定的弹性,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结构、经历应该大致相同,否则就无法实现已有资源的正迁移。每个大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下,所占有的资源是不同的,但是资源的活用,各方面的因素配合恰当,产生一定有利的条件,并善于利用这些条件,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

(三)设计的信息化。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掌握是大学生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保证。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求采集信息及时准确,包括自身、环境以及达成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其次,要求科学周密地分析信息,并做出未来的发展预测,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第三,合理运用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信息,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人与职位相协调。

(四)评价的多元化。成功的职业生涯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追求的目标。由于社会职业和人的素质、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职业生涯的成功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的人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声望,有的人追求财富金钱的拥有量,有的人追求工作内容的丰富化等等。同样,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与方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但总体来说,职业生涯成功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判定的标准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职业成功全面评价,必须综合考虑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因素。

成功和失败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大学生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的主线就是“侧、定、学、干、评、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过程的关键在于自的获得,获得自就是掌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控制是一种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选择、自我决定可能会形成更大的自治。这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连锁过程: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建设自我控制及个人发展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以大学生好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为其提供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促成主体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素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经营与管理,2011.12.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某种程度上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但就高校而言,就业指导是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校主动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引导下的大学生自主行为,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干预,实现大学生个体就业与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也能达到高校与大学生互动成长的示范效应。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高校和学生的互动配合,这需要二者对自身有清醒的心理认知。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兴趣、潜力和人格特点等,在教育和管理的多个系统、环节予以考虑、计划和安排实施,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大学生个人则需要认真分析自我,澄清个体的价值观,积极努力地将自我发展的目标纳入到社会的总体目标。这些认知活动包括以下因素:

评估自身: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评估自身可以明确、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高校评估自身可以明确对学生的引导,及时调整引导方向。

评估现实环境:能否对现实环境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高校对现实的把握。对现实的估计是和对自我力量的估计联系在一起的,涉及到自我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一种是对现实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另一种就是对环境过分畏惧,夸大现实中的不利因素,在社会行为上退缩,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可能寻找各种理由避免进入职业活动(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甚至会伴有抑郁、焦虑等身心症状。对现实的评估,还涉及对有关现实信息的搜集、获取,对政策走向的领悟、预测,对就业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行业、地域特点的分析等,但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和条件。鉴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上述认识、矫正与调适的工作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帮助和陪伴。高校根据对现实环境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发现身心症状或不适对学生的意义,透过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揭示学生未被满足的深层需要,看到内心深处价值观的冲突,以便在解决冲突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找准接合点:当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及现实环境的评估确定了理想的职业或岗位工作,当高校亦找到引导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实施计划(包括阶段划分、步骤安排等),比如要设置或者接受哪些教育与培训,要注意增进哪些修养和新知,进入哪个正式或非正式群体会有利于目标发展等。关键的个性灵活性必不可少,表现为对复杂处境的有效应对以及对初始目标的不断修订完善。

二、社会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对人性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将人生的黄金季节―大学岁月作为就业与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由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搭建和提供学习平台,将人生成长与成熟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需要高校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技能,注意对学生的启迪,让他们进行自我判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规划,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帮助他们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努力。

具体操作中,对相关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如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等,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如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访谈法等方法,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始访谈工作,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和情性,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在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大一时,随机点取一些同学讲述自己高考填报志愿的历程,选取专业的原因及大学学习、生活的打算等内容,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认真记录一些关键信息点外,还要留心观察所有学生的表现,通过这些同学的讲述,带动其他同学产生念头,即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要善于树立积极典型,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消除两极分化现象。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部分学生不与家长交流谈心,不利于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教师要同他们一起思考,共同探讨,说出他们的内心话,安排答疑时间,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发展状态。

三、以正能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通俗的讲,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正能量传播与实践。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影响个人未来发展,将以正能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内容运用到培养大学生正确进行就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情绪,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建立积极的组织环境,让大学生在就业与职业生涯中更注重对个人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学会自我调节控制、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积极心理学能够带来积极的价值取向: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也应如此,高校应以学生为本,拓展其潜在的心理正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2、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体压力: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应对,并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够动用自身拥有的积极策略和资源。

3、积极心理学对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培养高校与学生对未来的积极关注:通过引导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追求,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未来,这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张春燕,女,1977年出生,硕士,塔里木大学讲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二)积极心理学对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有效方式

1、积极心理学或者说正能量通过塑造大学生积极的独立人格进行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处于性格塑成期,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保持积极独立人格,达到大学生能清晰地认知和分析自己的状况,同时在今后工作中遇到更复杂的职业选择时仍能保持自我积极解决问题的目的。

2、用己方正能量,说服和鼓励机制引导大学生面对挫折时,要自信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积极心理学可以从潜意识上改变大学生消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缓解因就业压力产生的不适应感,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

3、人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成长的,在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中应指导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来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为自我成长创造积极环境。

(三)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践

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前二者主要探讨如何演绎精彩人生,后者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但三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双方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借鉴。

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要从职业与学生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

2、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3、健全高校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开设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畏导系列课程,同时还应广开渠道,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如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及时了解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搭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内容,也包括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考察、挂职锻炼等;大力开发规划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生存实践大赛、大学生生涯设计等品牌项目,吸引大学生加入到活动行列中来;综合开发与利用班委、团支部、学联的资源,通过选、录、用等系列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也敢于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岗位的竞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反思与探索重点

高校应当反思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课程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培养积极心态,凸显核心价值,构建起学生科学的就业观;活用积极渠道,拓宽课程传送途径,构建发展性、立体化的就业教育课程模式;选取积极素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性、分层性、时代性、针对性和融合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增进积极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体验方法;培养积极教师,提升课程教育外部力量,组建专家化、市场化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注意教师间的学习与经验分享。

四、发展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发生在大学期间,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指导教育应当是全程化、终身化的,更应体现个性化。

终身发展观强调个体生命过程的发展,个体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人发展的倾向和心理特点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像大一新生就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此阶段的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应该重视帮助其树立合理的学习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大二则是摸索阶段,应该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重要性,要指导他们主动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和操作方法。大三为提升职业修养的努力阶段,这时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基本已经确定,应该着重帮助他们深化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获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等,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大四为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冲刺阶段,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更多的就业招聘信息和面试技巧。

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特殊需求的双边角度,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为主线,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辅助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决策。因此它亦具有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终身发展的色彩,在强调重视个体就业和认知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良性发展。其强调的双向互动,就是一种有主有辅,有群体也有个体,有学校也有社会的一种动态机制。在此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辅导的一个起点,在大学期间兼顾就业群体的共性需求和个体的特殊需求,做到有基础也有建构的立体设计。

结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极为重要的课程体系,对高校及教师而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高校应当拓展思路,在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升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刘翔平著:《当代积极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积极心理学》,群言出版社2010年。

二、杂志类:

1、杨兰生,吴越:《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及方法》,载《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1)。

2、樊迎光,冯俊丽:《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策略研究》,载《出国与就业》2011(10)。

3、刘四军 陈霖等:《利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载《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6月第6期。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环境 职业定位

[作者简介]孙丽华(1977-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生对自我探索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准确及时的回答能让学生知道内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依据自身和实际作出选择,而不再是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再结合职业环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职业选择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涉及较多也较难把握的是心理自我,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难介入。若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投入其中。当然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很多时候还需要联系现实,对照问题,勤于思考,积累每次探索后所获心灵之感动,进而洞见更远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论,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实、学点知识,更多要参与其中,提升能力,获得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式标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省、他人评价、职业实践、心理测量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当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和总结。

2.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其结果对自我定位、初步确定发展方向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学生通过自省、测验等方法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价值观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但如果缺少在实践中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其结果还是可能出现偏差。而职业环境探索为学生提供了验证自我探索的结果和调整自我定位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不是彼此割裂的,在时间上也不分先后。自我探索能帮助学生知晓“我是谁”,职业环境探索能帮助学生明白“我在哪里,我将去何方”。两者是选择职业方向、作出职业决策的基础信息来源,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对职业环境进行充分探索,掌握更加具体可靠的信息,职业规划才会更加合乎现实,更加理性。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但却忽视了对职业环境的探索。另外,有学生意识到职业环境探索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晓职业环境探索的方向和方法,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无法真正与现实挂钩。因此,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同时,要教授学生具体探索职业的方法并告知获取信息的渠道。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很少,大多是班主任、辅导员在工作之余给学生上上就业指导课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导咨询工作。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目前的教师队伍显然是不能适应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的, 因此,学校当务之急是要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提升专业人员水平。首先,要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方向的优秀毕业生从事专职工作,不论是测评还是咨询,都需要专业教师;其次,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相关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再学习深造。在保证本校教师资源充足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形式邀请校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开展讲座,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俞来德.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5]孙丽华.大学生职业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8).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作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从表面上看,就业问题一般是在大学第四年才需要解决的,然而大四只是一个收获时期,就业问题不但是毕业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大学四年都要面临的问题。大四以前的行为、态度,基本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所面临的境况。当今形势下,高校多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向外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忽视了对高校内在教育的自我审视,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及专业化的引导。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大学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对他们施以相应的教育。

对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都是他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知识基础、塑造自我、充实自我、修正自我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与他们之前的经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迷失自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目的地充实各方面知识,有意识地锻炼各方面能力,有计划地提高相应素质。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及实施

当前,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这门课究竟该如何开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进行传授,是值得高校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使该课程的开设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本课程的地位,在课程分类上,要将本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总学时不少于32课时;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课程,要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规律,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最后在指导方法上,应打破生硬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通过个性化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并将这种教育内化为学习者内在自我教育与追求。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来进行,在课程设置上,应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在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分四个阶段来进行。

大学一年级为探索适应期,这一阶段的课程应以指导学生剖析自我和认识外界为主。从自身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我喜欢做什么,二、我适合做什么,三、我擅长做什么,四、我能够做什么;从外界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会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

大学二年级为明确准备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目标,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深化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形成明确的目标,进而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的关系,从而获得支配时间、使用时间的最高效率,摆脱迷茫。

大学三年级为实践体验期,要将指导目标锁定在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综合能力上。 指导学生在搞好专业知识学习,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主动学习提高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各方面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评估调整期,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做好毕业前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此外还应辅以抗压与挫折教育。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些具有不可预期性,在此情况下,可指导学生对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法规,目前就业市场状况做全面了解,并通过评估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可行。另外,还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实习机会,大学生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一步检验已确立目标的可行性,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自我,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及方法,确保本课程的开设有益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从职业生涯的视角来审视和发展自己,从而更有意义的度过大学生活。

总之,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环节,扎扎实实做足功课,使大学生们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才能保证学生就业满意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获得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桑桑.试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474-475.

[2]赵崇铁,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