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每年都有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该领域,但网络攻击事件仍然层出不穷,黑客借此也大发横财。不过,AI的出现可帮了大忙,它可以让安全厂商、企业以及我们个人在应对网络袭击中占据上风。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盘点眼下AI网络安全创新的六大关键领域。据思科预测,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从今天的150亿部上升到500亿部。可是,由于受到软硬件资源限制,许多联网设备都不具备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上个月黑客针对美国的DDoS攻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首先被攻破的就是一款物联网摄像头,随后半个美国的网站都陷入了瘫痪状态。
更为恐怖的是,随着利用物联网发动DDoS攻击的Mirai原代码被公开,此类恶意程序日益猖獗,黑客可以对任何企业或个人发动攻击。物联网安全是AI技术得到发展的最突出领域之一。轻量级的AI预测模型可以在性能较差的设备上自动驻留并运行,实时侦测并阻挡各种可疑行为。
眼下,多家初创企业正在利用AI技术解决物联网安全挑战,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CyberX、PFP Cybersecurity和Dojo-Labs等。
预防恶意软件和文档的运行
基于文件的网络攻击依然是最主要的网络袭击方式。在这种网络攻击中,最容易成为攻击目标的文件包括executables (.exe)、Acrobat Reader (.pdf)以及微软Office文件。
单行代码中的微小改变就可以产生新的恶意文件,它们有相同的恶意意图,但会留下不同的签名。同样的,微小的改变也能打造签名级别的反病毒程序或其他启发式的高级端点检测与反应的解决方案,而如今最致命的就是网络及解决方案沙箱。
有几家初创企业正尝试利用AI应对这个问题。它们利用AI的巨大能力来查阅每个可疑文件数以百万计的特征,发现哪怕是最轻微的代码冲突。开发这种基于文件的AI安全系统的领导者包括Cylance、Deep Instinct和Invincea等公司。
提高安全运营中心的运营效率
对于安全团队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每天收到安全警报溢出引发的警报疲劳。举例来说,北美的公司平均每天都会收到至少一万起安全警报,这让安全团队疲于奔命。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令恶意软件成为“漏网之鱼”,尽管其已经被标记为“可疑目标”。要想万无一失,就需要多个信息源、集成内部日志以及配有外部威胁情报服务的监控系统紧密配合,对所有事件进行自动分类。
该领域现在已经成了网络安全的大热点,大企业可以借助该技术保护自己的安全运营中心。一些初创企业正利用AI技术解决这种威胁,如PhantomJask和CyberLytic。
量化风险
如何量化企业面临的网络风险是一大挑战,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历史数据且需要考虑的变量太多。对于急切想要量化自家网络风险的企业来说,它们必须经历繁琐的网络风险评估程序。该程序主要依据调查问卷,看企业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否符合网络安全标准。不过要想应对真正的网络风险,这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时AI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借助AI的强大计算能力,我们可以实时处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点,同时生成预测,帮助企业和网络保险公司获得最精确的网络风险评估。多家初创企业正在参与此类研究,包括BitSight和Security Scorecard等。
网络流量异常检测
如何检测异常流量对安全公司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流量消耗方式。不过,通过寻找跨协议相关性,不依赖侵入性的深度数据包检查,分析内外部网络流量中无穷无尽的元数据相关性,AI技术就能检查异常网络流量。专注于该领域的初创企业包括Vectra Networks、DarkTrace和BluVector等。
1、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2.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3、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
4、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
5、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
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6、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这个答案非常简单:软件决定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所有工业软件在工业4.0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软件定义一切。
【关键词】大数据 云计算 工业4.0 工业云 物联网 IOT 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1 概述
1.1 工业1.0
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1.2 工业2.0
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1.3 工业3.0
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如图1所示。
1.4 工业4.0将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如图2所示。
2 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图3所示。
3 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如图4所示。
4 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如图5所示。
5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
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 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如图6所示。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如图7所示。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图8所示。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1)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
(2)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这个答案非常简单:软件决定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所有工业软件在工业4.0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软件定义一切。
工业时代4.0这条路刚刚开始,但给了我们大概的方向,未来企业会变成数据的企业、创新的企业、集成的企业、不断快速变化的企业。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称之为工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
6 国际国内工业云的建立
GE公司建立的Predix云,一个专为收集与分析工业数据而开发设计的云解决方案。Predix云也是“平台即服务”(PaaS),将在高度安全的工业级云环境中捕捉和分析海量高速运行、类型多样的各种机器产生的数据。Predix云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增长,可以帮助开发者为行业快速开发、部署和管理应用与服务。
全球化的数字制造的热潮汹涌,工业大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巨量被释放出来,如何将这些数据与人、机器相连接,成为一个崭新的命题。而制造业巨擘GE在回归工业根基的转型之路上,推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广为传播的概念,而Predix正是GE承载新工业帝国梦想的核心平台。Predix是GE面向行业推出的一个工业云平台。不同的组织,能在上面控制数据的连接,并使用第三方开发者的分析软件。 一方面Predix为大量开发者提供便利,开发各种工业级APP。开发者只需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无须关心如何获取以及连接数据;另一方面用户作为数据托管方,则可以使用这些APP,进行设备管理、运营维护等。
Predix的起源传统意义上OT技术是用于对机器设备的监视和控制,但GE眼中的OT技术已经超越这些概念,将机器设备与云服务连接,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进行设备故障预测和整体健康程度的评估。通过融合IT和OT技术,GE正在重新定义工业自动化。
GE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对机器设备的数据采集已有多年,但这些物联网前的传感器主要用于对设备运行实时性能的监测,比如显示某一特定测点的压力值,设备专家通过监视各测点的数值从而推断设备的性能,然后这些实时数据就被丢弃,不再进行收集存储。
机器设备产生的海量时间序列数据与社交数据和交易数据差别很大,针对工业数据的存储、分析必须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以帮助理解机器设备的行为表现。为了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集,GE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安全连接设备并分析数据,就这样在2013年,一个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平台Predix被开发出来。不仅仅通过运营数据分析降低设备的服务成本,也通过这些运营数据有效指导产品研发的改进。
如图9所示,工业数据湖受到Amazon提供S3、EC2等云服务的启发, GE的管理层逐渐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将Predix以云服务的形式推向市场,从而开启设备运营的联接、分析服务市场。
Predix正式诞生。
Predix的构成Predix是GE推出的全球第一个专为工业数据与分析开发的云服务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Predix承担的角色类似个人电脑中的Windows和智能手机中的IOS、Android操作系统。对于纷繁复杂的工业设备和工业数据类型来讲,Predix与其说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运营工业互联网,不如说是为海量的工业数据找到了一种相对标准和统一的承载和呈现形式。
如图10所示,Predix的架构传承于GE工业化基因,Predix提供标准的方式来运行工业级的分析能力,连接机器、数据和人,提供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分析、资产数据管理、机器和机器通信和应用移动性,“端到端”的安全访问机制确保数据、设备、网络和系统的授权访问。
GE为何要推行Predix其实是一个面向云应用的软件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所以,Predix的功能是统筹各种APM系统、承载行业用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从这个意义上,GE把它称为“操作系统”。
APM系统一般包括企业资产管理(EAM)、预防性维护(PM)、预见性维护(PdM)、工厂资产管理(PAM)、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等方面。GE的APM系统,是GE为了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绩效而特别研发,并已在内部应用多年的,一整套综合了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没有APM系统的Predix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即使GE开放了Predix,用户也需要使用GE的APM来实现远程监控、诊断、智能运行设备。所不同的是用户基于Predix二次开发出来的是以GE APM系统为核心的、适合自己的资产绩效管理方案,因为不同行业的资产绩效管理方案,必须要写入该行业的特性和参数。
GE的终极目标每一家工业企业都要成为一家数字公司,这是GE对未来的看法。而GE同时希望,Predix能成为这些数字公司的驻足之地。
因此,GE加大推广APP开发的力度。2016年GE计划开设4个创新坊,加大企业对于开发类似工业APP的扶持,从而孵化出完整的生态群。
市场的同类掘金者为了在数字化领域挖掘新的商业机会,西门子正在以“西门子数字服务”为平台,努力发展相关服务。西门子2015年底宣布将增加研发投入3亿欧元搭建跨业务新数字化服务平台Sinalytics。这一平台与Predix非常类似,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技术。继成功完成内部测试之后,2016年西门子正式面向市场推出“MindSphere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被设计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可将数据服务作为预防性维护、能源数据管理以及工厂资源优化的基础。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与美的达成股权收购的机器人制造商KUKA和Infosys宣布联手开发支持企业迎接工业4.0的解决方案,合作目标是开发一个可让客户采集、评估和利用数据以提高自身生产过程的软件平台,KUKA将通过建立工业4.0云平台扩展设备与云系统之间的连接。
PTC2014年宣布收购物联网平台创建者ThingWorx,并致力于建立和运营物联网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收购和运作,2016年6月,PTC宣布新版物联网平台ThingWorx 7上市,包括进阶的联网产品管理工具组、强大的新分析功能、公有云支持、简化的平台元件等。
当然,对IBM、SAP、微软这些虎视眈眈的市场巨鳄,同样不能忽视他们对工业云的狂热。
总结中国企业具有广泛的工业云应用需求,如风电、飞机发动机、汽车、工程机械、家电等保有量居世界前列。因此,呼唤中国自己的工业云生态圈,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想法,正如GPS之于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然而,这样的云平台的搭建,在中国,已经几乎可以断定无法由一个公司之力来建设的。这么庞大的一个生态圈,绝非当下中国制造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工业技术体系可以承担,一个合适的制造业共同体,迫在眉睫。
然而以GE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工业云,在海尔、在华为这些优秀的制造业都已经结为联盟。徐工集团与阿里云公司共同打造的“工业云”平台瞄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球标杆―美国GE公司打造的Predix工业云平台,应用颠覆式思维、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徐工数字化工业能力输出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全球云平台,力争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Predix”。
7 结论
工业物联网正在推动第四轮工业革命,它将大大改变制造、能源、交通运输、城市、医疗以及其他工业行业,并帮助企业从传感器聚集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效率以及整个工作的吞吐量。具体应用包括运动控制、机器与机器通信、预防性维护、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医疗系统等。
工业云平台由于能够灵活实现跨区域工业信息服务的部署和交付,已经成为国际巨头们投入的重点。如果说传统信息技术领域是美国企业占据优势地位,那么工业领域的信息服务发展正迎来群雄逐鹿的时代。谁能率先确立在全球的工业云服务覆盖,便能在智能制造时代掌握产业生态的制高点,并取得掌控工业物联网的先机。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森德勒.德国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进入21世纪,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进步的。本文拟对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特点、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设想作简要介绍。
一、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讯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三、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业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趋势: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三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语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10-20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国家和世界各国也以发展科技为目标,况且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密切相连,所以,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无限光明。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在现实中的问题都将在网上慢慢的得以实现,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网络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总之,未来网上的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高阳,王坚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9(02):5-20.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据;顶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69-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到应用普及推广阶段。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正从数字化时代步入智慧化时代。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别呈现形态,构建一个泛在感知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环境,以应用服务为基本理念,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中的智慧型校园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题。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辽宁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认识不足、资金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
1.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和全局视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从处理部门具体业务或者解决局部问题着手,对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不清楚且分析不深入,特别是很少从学院整体考虑出发,来设计跨部门的业务逻辑系统。这不但导致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由于人为地割裂了数字化的部门业务与现实学校其它关联业务流程的联系,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不能现学校相关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2.应用系统建设水平不高,使用效率低
经过调研了解,各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网络、机房等硬件设备的建设中,而对业务应用系统的投入较少,已建的业务应用系统整体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开发或购置的实训类软件使用效率低,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不全面和深入,致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辽宁省目前50所高职院校中90% 的学校无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交换平台,已使用的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质量差、数据储备不足,数据共享交换和利用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同时数字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建设滞后,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匮乏,共建共享机制还没有形成。
3.基础设施部分设备老化、陈旧,面临更新换代
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实现有线网络全覆盖,但是网络互联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都是运行在IPv4协议下的老设备,不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协议,面临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网络出口带宽较低,需要扩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无线网络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另外网络安全设施欠缺,缺乏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状况堪忧。已有的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侧重于网络防护,已建的无线网络无安全认证,身份认证技术单一,现有的安全设备不能保证对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溯源、追查和审计等。
三、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特色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化的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一体化环境,通过运行在这个环境中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实现多域融合共享和泛在感知的智慧服务、多域间资源及其业务的融合和共享,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综合化服务和智慧化校园。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是已经有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认真思考和探讨智慧校园的建设方式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并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1.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
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校园重在软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重在应用,使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逐渐深度融合到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一是要完成院校网络从传统IP网络到智能感知网络的建设升级,从而实现人员的网络无缝连接,完成人员位置、活动及关系等的感知;二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院校的数据平台,这里的平台强调的是数据,而不是硬件。这就需要各院校整合现有的各种数据,实现全校数据的共享交换、挖掘和分析,从而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三是要实现服务驱动,体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这就需要完成工作理念从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核心的转变,工作流程从面向业务部门到面向用户的优化和重设,教学方式从以老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我们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感知网络、云服务平台及运维保障平台。其框架如图1所示。
(1)智能感知网络
是智慧校园采集海量数据的物质基础,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RFID、视频监控、网络技术等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服务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采集,以便实现对学校师生的活动状况和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互动状态,以及学校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全方面地感知。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为学校师生随时随地的接入、随需随意的应用服务提供安全、高速、泛在的智能网络环境。
(2)云服务平台
主要包括云计算、云存储、IDC机房等构成的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和运行在其上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等。其核心是云计算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清洗、整合、交换和挖掘分析,它通过数据的收集、存储汇聚智慧校园的各种数据信息,形成数据质量佳、数据储备充足,并可以深度挖掘使用的数据池子,向学校各需求方提供大数据服务。虚拟化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通过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的虚拟化,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进而解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同时通过云平台和云终端,学生、老师、家长还可以构建个性化的网络交流、学习、协作空间,轻松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应用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学工、财务等应用系统,并通过对各业务流程的分析和梳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实现相关应用的整合,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门户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进一步的精细化,有效的调动学校非常有限的优质资源。
(3)运维保障平台
运维保障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和云服务平台的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保障及学校的信息标准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四个内容,它是智慧校园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保障。其中学校的信息标准建设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对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数据标准、信息子集建设、自定义编码规范、数据交换标准等。需注意的是,尽管每个学校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在制定本校的信息标准时必须保证和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2.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加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到课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另外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时,更应该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做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并通过构建无缝学习平台,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顺畅地联系起来,实现智慧教育。现阶段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视频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电子书包、模拟/仿真类系统等,其中前三个在高职教学中有所应用,但应用范围较小。如在国际上,慕课运用最多的不是本科院校,而是职教院校。但我国的职教院校由于优质幕课资源匮乏,应用较少。电子书包作为目前智慧教育新技术,现主要在中小学中应用的较多,在高职院校的使用的更少。模拟/仿真类系统通过构建真实系统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从而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实际企业实习无法接触核心业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模拟/仿真类系统在高职类院校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应主要着重于构建三个平台:分别是个性化教学平台、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其中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在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前在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积极性不高,缺少奖励,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另外,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不健全,以致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对本校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与治理,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并通过对其中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薄弱点,规范教学行为,从而对本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和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就是整合各部门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门户,使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门户获取一站式服务,不需要再进入各个系统就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师生在获取服务时不需要具体知道该服务背后是由哪个部门实现的,但要让师生清楚知道自己参与的业务办理到哪里了,下一步应怎么做,并做到尽量让师生操作便捷。通过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由之前通过统一认证进入信息门户再进入到各个系统,到实现之后的把这些服务从原有系统里面剥离出来汇聚到服务门户里面,使师生进入服务平台就可以获取服务,如图2所示。如以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为一周期设计业务应用系统,学生到校学习全周期角色包括考生、新生、在校生、毕业生、校友这些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整合学生相关业务,涉及招生、学籍、教学、财务、就业、离校、后勤、社会服务等业务。完成类似迎新、离校这样跨业务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的业务整合一体化。从而实现从计划制定、运维与协同、事务处理,到师生服务、监督与分析改进的过程改善一体化,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以及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如图3所示。
四、辽宁省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构建思路
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
如今,各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都在做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各自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综合来看,学校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确定以服务为主的目标,即实现服务的信息化和数据化服务。比如构建学生迎新和离校服务平台等。这里的 “服务”是信息化服务和业务流程的分离。如面向师生的服务主要包括填表、查询、申请这三项,而审核、数据处理、统计上报等都是具体业务部门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要把业务进行梳理,做出分类,然后进行流程优化,把用户所需的服务从业务中剥离出来,以“数据集中、信息整合、业务贯通和统一服务”为核心理念来建设云端服务。
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实现应用驱动。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深入分析用户需求的“本质”来设计学校的应用服务。在需求收集和分析时,要重点加强与具体业务的操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如学生辅导员、院系秘书、一线管理科长,优先满足他们的强需求,重点满足一般性需求,忽略弱需求,从而制定出满足用户、业务部门需求的规划。
三是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学校的业务千变万化,但数据却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创新战略高度,数据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通过调研发现,辽宁省已建数据整合共享平台的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数据积累有限,真正可用的数据微乎其微。所以在制定规划时,就要从“工具、机制、人员”三方面着手,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四是抓好规划的落实。要确保规划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架构及适合本校的建设模式,在实施r,学校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还需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实施有效的督促检查。同时,还要抓住数据和流程这两个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难点,着力解决实施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的落实执行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丰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规划编制和执行部门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的动向,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2.拓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低、底子薄、办学经费紧张,致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低,严重阻碍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在经费的保障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学校提供资金保证。学校须在每年的预算中规划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是寻求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学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向上级部门如教育部、教育厅等申请一些特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三是加强学院与企业合作,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学校通过整理学校资源与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合作建设,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吸收企业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受益。
四采用以网养网的形式。所谓以网养网,就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向学生有偿开放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既方便学生使用网络,又缓解了学院的资金压力。
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力度,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缺乏现象普遍,尤其是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如何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留任机制和信息化建设队伍的鼓励激励措施等,都需要重点考虑并在顶层设计和规划中体现。学校的数据服务尽管有了一些创新突破,但是大数据并没有很好地在高校得以应用,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大数据的人、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和拥有数据分析需求的人是分离的。另外加强全体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学校全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和素质,对于成功建设智慧校园也至关重要。
五、结束语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带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愈加复杂的数据应用、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和迅速增加的带宽需求,如何依托先进的网络技g和产品,提升校园网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信息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人为本,面向服务,实现学校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并通过数据治理和流程梳理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东兴,付小龙等.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9-126.
[2]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3]叶家敏.中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60-63.
[4]操惊雷,熊爱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方法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