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2]李毅学,冯耕中,屠惠远.供应链金融创新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4).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第2篇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风险防控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5JYD0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现代供应链金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物流的控制,降低资金风险,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自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始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起,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全新运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了供应链金融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身信用级别较低、社会公信力不足、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经营管理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不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思路。

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开始开展货押业务,可以视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最早形态。2003年7月,该银行率先推出了“1+N”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我国首先推出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2005年7月,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业务策略,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当年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成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新者。

随着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的成功,众多商业银行纷纷利用金融产品同质性、易复制等特点,改良出符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例如,华夏银行的“N+1+N”模式、广东发展银行的“N+1+M”模式等,至今为止,95%以上的商业银行都拥有带有自己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较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处于银根紧缩、信贷业务收缩的状态,但供应链金融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在2010年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规模达到1,755亿元,不良率仅占0.32%,这既体现出供应链金融风险较低的优势,也彰显出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二、“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新发展

当下供应链已由传统模式,发展为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实现了信息与产业透明化。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带动物流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发展。以互动、协同、可视为理念,利用成熟互联网和IT技术构建平台,链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物流服务商、保险公司等,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在线融资、在线结算等投资理财服务。

相对于电商领域企业,实体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更加的渴望,在当下互联网电商飞速发展,像淘宝、京东等对实体企业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实体企业希望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强实体企业的竞争力。

较之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时代下的供应链金融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IT技术构建平台,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对相关各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提供适应供应链全链条的在线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这就扩展了供应链金融的规模,由原来的“链”逐渐扩大为“网”,这张“网”覆盖的范围更大,参与的主体更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变得更为复杂和高效。

我国互联网企业都在供应链金融这一领域努力发展,京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京东现在已经不单单是电商,而且集京东物流、京东金融于一身,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京东企业发展战略中,已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的基础,京东自身建设的物流给它带来了很大的优势,经过京东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为上游企业提供资金与理财服务,为下游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模式。同时,京东拥有优质的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的精准大数据,成功搭建了较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框架。

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更加依靠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体系也将越来越完善,企业发展也必将依靠供应链金融这条道路,谁能使体系更加完善且成熟,谁就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

供链金融要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互联网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结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方面。从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看,存在着几种比较主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

第一种是电商平台发展模式。电商平台发展模式是指电商平台通过获取买卖双方在其交易平台上的大量交易信息,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为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即电商平台凭借在商流、信息流、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扮演担保角色(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或者通过自有资金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并从中获取收益。电商平台能够方便并快速地获取整合供应链内部交易和资金流等核心信息,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电商平台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电商平台可以做到合理的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且相关成本很低。电商模式包括综合电商模式和垂直电商模式两大类。目前,国内综合电商模式的成功案例包括阿里、京东、苏宁等,垂直电商模式主要有上海钢联、生意宝等。

第二种是P2P网贷平台发展模式。P2P网贷的供应链金融是网贷平台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平台直接接触此类企业的经营生产,通过数据共享、实时监控、产品抵押等手段,把企业通过平台的融资风险经由其生产活动化大幅降低,从而为投资人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标的项目。P2P的供应链模式面对的是整个行业而非单个核心企业,行业存量、市场空间将会给互联网平台提供更为巨大的成长空间。P2P网贷平台处理和整合信息能力以及审批效率、创新速度都远超商I银行,贴合市场、机动灵活,且资金来源风险偏好多元化,可以满足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P2P平台把相应债权标的可以打包设计成短期产品,符合目前P2P线上投资人的短期投资偏好,且收益率相比银行理财产品要高出很多。一些国内领先的P2P平台在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累积和专业的风控能力的基础上,纷纷深度介入能源、农业、旅游、珠宝等产业供应链领域。目前,国内成功切入供应链金融的P2P平台主要有宝象金融、银湖网、农发贷等。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

因搭上“互联网+”快车而飞速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仍然面对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首先,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在供应链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急需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这样才会使供应链金融业务走得更加长远;其次,一些行业不正当竞争,也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像一些O2O平台的虚假融资信息等;再次,供应链本身内部的风险也日益突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由“链”向“网”发展,在更多企业享受到供应链金融利益的同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需要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从业人员业务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产业发展不是很完善,一些体制中还有很多漏洞,近些年互联网金融诈骗越来越频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发挥在于创新,而与产品和服务创新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因此,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整个商业银行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减弱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风险信息的了解和沟通,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燕.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2]刘达.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第4篇

0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得我国银行业、对外贸易业务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国际贸易融资因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一项金融服务业务。但是在当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为消除,甚至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全球国际贸易总量受到冲击,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多依赖对外贸易的企业濒临倒闭。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银行需要强化融资风险意识,必须认真研究分析贸易融资存在哪些风险,摸索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帮助对外贸易企业、银行获得相关资金,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实现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1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趋势

伴随高新科技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无论从融资方式还是市场组织形式上,国际贸易融资逐渐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重视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环节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发展要求,有些国际知名大银行在逐渐调整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使其更能符合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再仅仅是为企业在贸易中的某个阶段、环节提供融资,而是注重企业在贸易周期中的整体需求,从合同签订开始,就关注整个贸易供应链的资金动向。例如有的银行将物流公司、票据管理公司进行整合,打破原有各自参与到供应链的局限,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参与各环节,完善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还有效降低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成本。

1.2创新贸易融资的管理方式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银行开展业务提供了方便,银行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入到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中。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卖家的支付提供保护,又能为买家货到付款的交易提供了自由,同时不仅能提供给银行、保险公司、物流公司业务资源,还能为企业创造条件获得业务资源,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贸易的风险。

1.3拓展信用证业务

从业务的特点和性质上看,国际贸易和创新国内贸易应收账款流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国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可以向国际贸易融资学习,依据目前我国的业务风险程度、信用环境,有针对的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此外,银行为了提高国际贸易融资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流转来实现融资。由于企业的货到付款及赊销等应收账款流转融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银行抓住机遇,丰富融资服务渠道,创新业务品种,为企业提供方便。银行可依据自身条件采取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分散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大力开拓出口商票、保理等融资业务,从而促进银行汇票和贸易融资。

2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由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国际贸易不断繁荣,这时银行顺应市场要求,运用结构性调整进行的短期性融资活动,银行通过国际贸易融资开展融资活动赚取差价,企业也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融资增加了现金流。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冲击,很多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国际贸易融资因自身具有的特点优势,受到政府、银行的重视,成为支持外贸稳定发展的可靠金融工具。它作为参与国际贸易各环节的信用融资活动,既能拓展银行业务,又能让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对银企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对国际贸易融资加大力度,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了影响,使得外贸平稳上升。

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现代化,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加大贷款力度,使得这一业务能长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供应链的完善,国际贸易融资已不是简单的融资,它涉及到企业大部分财务活动,它是通过国际担保、信用评级,进行国际结算,为企业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就能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帮助企业解决困境。所以国际贸易融资能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我国银行业需要向国外发达国家的知名大银行学习,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现金流、信用评级、风险防控等,促使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多样化、多层次化。

3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属于一项新业务,尚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融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我通过以下几点说明:

3.1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会涉及许多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开展该项业务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各分支行、部门之间需要同心协力。而就外汇业务处理程序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相对落后,不同的分支行、部门之间的业务运行相对独立,缺少统一的管理,缺乏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网络资源共享,导致无法实现监控风险、资源共享、相互制约的目标。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存在经营亏损、大量不良贷款等问题,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潜在着重大风险。银行对企业、市场了解不深,风险预警滞后,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差,主要变现在:第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没有从根本改变经营分散问题,缺乏对企业具体情况的整体把握、企业可选择的业务品种单一、对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雷同,没有吸引力;第二,没有根据具体企业的本外币、表内外不同金融信贷产品进行全面授信,只是针对单项业务进行授信,这样既造成企业的授信面窄,又造成银行内部运作效率差,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第三,有些信贷业务员对企业、市场环境了解不深,信贷人员可以直接调查了解企业的具体风险,并将面临的风险反馈给风险控制部门,信贷人员对企业缺乏敏感度,将直接影响风险控制部对风险的判断,导致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

3.2缺乏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的认识

自从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后,最先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业务就包括国际贸易融资,它最有可能先行走向国际化的业务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我们的认识观念与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要有:一是银行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本币业务上,不管从业务的比例,还是客户、人才、机构的搭配,国际业务都处于劣势,许多人认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开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值得,不如投入到国内本币业务中效果来的快。二是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国际贸易融资没有深入了解,有关部门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对业务的开拓、发展给予有效的支持、配合。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对银行的具体作用,如优化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是认为在总体的信贷资产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数量少,起到的作用有限。四是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信贷调查、相关法律知识等的综合型人才,国际贸易融资是包括贸易融资、应收账款回收和管理及信用担保的综合金融服务,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开展较晚,与之相配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如在企业开展营销时对业务介绍不全面,企业提出的相关问题也不能给以满意回答,这反而阻碍了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的推广运营。

3.3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简单、对象集中

国内各家银行办理的国际贸易融资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如打包放款、提货担保、押汇等方式,而相对复杂的保理、结构贸易融资、福费廷等业务比较有限。拿福费廷业务来说,它是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对企业来说通过它可以增强资金周转,有效防控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并且用不到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但这项对企业需求很大的业务,各家银行开发不足,业务额度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对这项业务的需要。

大多数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都是放在大型外贸企业上,因为大型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业务稳定、优良的资产质量,所以国际竞争力强,成为各家银行争相挖掘的融资对象。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会设定各种限定条件,中小外贸企业难以满足各项条件,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难度比较大,不利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3.4担保问题制约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担保难问题,据有关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资产质量偏低,所以即便授信额度还没有用完,企业在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都会被要求采取必要的担保措施。而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的并不多、或是很难找到能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企业,采取的担保措施很难满足银行的要求,所以担保难是我国外贸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4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对策

根据上述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践情况提出以下创新对策:

4.1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与银行开展国内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融资既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力偿还、不愿偿还的信用风险,还要承担国家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自身特有的风险。同时它与国际结算密切相连,结算中的交单、欺诈等风险也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潜在的风险成本。要想大力拓展该项业务,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化解。

我们可以运用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例如摩根集团与另外几个银行合作推出的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组合模型,这个模型是以信用评级为前提,通过数理计算某项或某一组贷款的违约率,从而得出贷款的坏账率,这个模型涵盖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所有信贷产品。它是通过把风险价值具体数值计算出来,及时反映出银行某些信贷出现信用级别下调、遇到违约风险的时候应准备多少资本金。由于传统贸易融资不能在市场上流转,所以将这想法用到贸易融资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融资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在不断创新,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4.2树立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大型外贸企业依托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资产实力等有利条件,随时能从银行获批流动资金贷款,且额度大、使用方便,这就形成它们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不大,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但它们自身存在的资产实力弱、信用评级偏低等问题,使得中小外贸企业这块巨大的融资市场始终难以开发。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注重的是融资过程的把控,以防范产品流程操作风险为主,适当放宽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要求,对于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市场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只要能够有效规划进入这个市场的业务模式,就一定能给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拓展带来新的气象。正因为中小外贸企业潜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需要与之相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其服务,中小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应由大型外贸企业转向中小外贸企业,创新经营管理理念,那些符合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创新融资方式,必将促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4.3多方合作实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样化

伴随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由单一的银行贷款,逐渐转向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解决资金问题,这除了需要银行、企业合作好以外,本文由收集整理,还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随时掌握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使得银行、企业在做国际贸易融资时不至于太被动,让融资更高效。如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业务、备用信用证及银行包涵等都可以通过政、企、银三方合作顺利开展业务。

4.4加快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信贷风险一般要低于其他融资,所以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担保要求,其重点应该放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企业的信誉情况、企业的运营管理状况及业务发展规模等方面,保证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及时,以便控制风险。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要创建国际贸易融资专项风险资金,用于外贸企业的融资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

5 结论

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高歌猛进,促使企业、银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它能提高企业、银行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但目前其发展又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就需 要我们采取一些创新对策,把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效促进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范文第5篇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需要的人提供金融类服务,其能够对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进行一定解决,也能够达成金融普惠性目标,强化提升其便利性。遵照业务主体进行划分,其中包含互联网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金融”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就是当电商平台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因为具备大量供应商、消费者等数据信息,会逐渐延展至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一些金融服务的模式,例如,基于供应链金融向供应商提供服务,或者是基于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术语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一种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

当前国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自有供应链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另一种则是基于其他供应链实现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其中自有供应链也包含产业系与电商系。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大亨都具备专属的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花呗、京东白条。电商系消费型的金融平台有自身的优势,如用户大数据及线上供应等,基于自身优势,电商平台能够获悉用户征信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基于低成本对优质客户进行甄别,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完成客户甄别之后,制定出符合客户的小额贷款发放额度,客户在这个额度范围之内贷款消费。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可基于大数据对客户消费习惯进行了解,之后遵照喜好不同进行针对性推荐,提升销量。当前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也暴露出很多隐藏的问题,如过度授信及暴力催收等现象,其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对此,国家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资质及业务监管方面的政策,也就是说,我国的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开始进入整顿时期。通常来讲,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较为多样化,融资成本较低,而且风险管控、防御的能力需要改善。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为了对小微型企业与个人的消费诉求进行满足,外部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会产生融资难的问题。平台融资预案一般同小贷公司进行对接,小贷公司方的资金来源遵照规定可以包含:股东注册时的资本金,至多两家银行的贷款,且贷款金额不允许超出注册时资本金的50%。上述两种途径难以对小贷企业的房贷诉求实现满足,因此需要对融资途径进行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是对资金来源进行丰富的一种有效方式。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因为自身资质方面的原因,融资成本偏高,基于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资金募集,其成本资金数量主要看基础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因为电商巨头具有良好的基础资金,同时在证券化发展中交易结构实现了增信,如果发起机构的信用水平持平,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就比较小,票面利率偏低,融资成本也就更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问题与风险也持续出现,非法集资、洗钱、虚假标的等诸多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需要多方参与监管,并且进行评级、增级等,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实现规范化发展,强化自身应对风险问题的能力。

2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观点并不统一,不同企业其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时候还会产生相悖的结果。但是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的财务形成正效应,基于资产未来的收益,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进行证券发行,其成本会比常规性债权、股票等发行成本低,可以减少融资的成本。在资金证券化的安排流程当中,因为应用专业机构进行基础资产的管理,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有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减少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产生的成本,也能够降低管理者成本。探析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获悉资产证券化可以强化提升企业的营收水平,资产证券化企业对比其他企业的鼓动回报率来讲,资产证券化企业的回报率更高,同时实体企业当中会获得更为良好的业绩增加效应。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应用中,其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可是其在银行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拓展作用,银行基于此种方式提升外部融资的额度,也就是提升了杠杆率,推动信贷扩张,倘若银行减少了放贷条件方面的限制影响,资产证券化会影响金融系统。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能够提升投资效率并创造效益,同时也导致银行放贷标准的降低,其可能会导致银行面对资产风险。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企财务状况的有效改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把资产未来收益转变成为既有现金收入,基于表外融资对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财务产生积极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费用,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证券化具有表外融资属性,可减少发行人方面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其会为企业带来长远收益,提升股东财富,并且提升短期的产债能力。同时在多年之后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降低,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及股东权益周转率等存在关联。

3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

3.1基础资产方面

传统金融有较高门槛,中低收入群体不在覆盖范围中,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则不同,其可为长尾用户提供服务,可是其也存在巨大风险。而个人消费贷款和传统形式的金融贷款不同,其不需要抵押、担保与质押等,还贷保证则是借贷人本身的信用情况,应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很多都是中低收入群体,其中包含刚入职场的职员、大学生及蓝领等,其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有的属于空白,这增加了信用风险,如果产生经济下行的情况,借贷人就会存在违约的概率,致使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出现现金流断裂情况,借款人存在违约风险,会对投资者利益产生侵蚀影响。

3.2原始的权益人

当前国内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并未成熟,经营者存在资质上的缺陷,同时市场认可度较低。最近几年,经营者跑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表明原始权益人长远、持续的运营能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平台发展不够完善,也会面对操作失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诸多问题,提升了操作方面的风险。企业资金限期的错配以及产品不具备转让行、备用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会致使产生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很多原始权益人在资产服务机构中兼职,其产生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原始权益人的资产与计划资产难以明确划分,会因为无法及时进行回收款收益导致资金被冻结。

3.3交易结构方面

一些个人的消费贷款,如京东金条、蚂蚁花呗等,其资产证券化有循环交易的结构,也就是说,个人消费型贷款的循环期限中,本金回收款可应用在下一笔个人消费贷款的购买中,补充并且替换既有资金池当中的资产,让信托当中的应收账款总额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循环的交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资源错配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是此种交易结构在信用增级举措方面有严格要求。长存续期会致使证券出现多个不同的经济周期,致使基础资金的质量产生巨大变化,也会增加其附加风险。同时,基础资金的一次循环购买,就会产生基础资金的一个特定化过程,基础资金始终处在动态的调整中,致使原始权益人无法判断出售与破产隔离的达成情况。倘若需要再次达成真实的出售与破产隔离目标,一般需要把债权进行转让,并企稳再次进入到资金池当中,需要再次通知债务人。

4防控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4.1平台自身

风险管控工作中,要基于自身优势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累积,基于区块链技术等,拓展信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技术。基于信息优势,能够减少风险管控工作的成本,并且提升管控工作的精准度,有更多动力进行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对信息孤岛相关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要同其他互联网金融巨头、银行等进行信息合作,构建ABS联盟链。达成平台之间的合作,同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免出现信息盲区。在实际构建中,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传统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资金资源,并且其风控能力较好,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强大,基于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消费,二者需要进行协同合作,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经营风险,其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确保应收账款质量,基于稳定的现金流获得资产证券化资格,消费金融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要重视放贷审查。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着重防控风险并且进行成本管控,基于内部增信进行风险问题防控。在资金来源拓展中,积极引入国际上的评级机构。

4.2政府方面

各个企业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一,防控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很多企业欠缺构建风控体系的原动力,政府在达成信息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如人民政府、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政府部门等。可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征信平台的信息相对孤立,会对放贷信用的判断产生影响。倘若多层次体系可以获得有效改善,会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证券化发展产生有效推动。

因为政策监管方面的不协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约束力不足,行业获得了野蛮生长,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监管,势必会对其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开始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进行了集中整顿。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的资质审查如果不够严格,就会让其风险波及其他行业,因此要对资产证券化有关法律等进行持续完善,强化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方面的监管,重视信贷产品创新发展衍生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