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第1篇

(一)企业风险监控范围不全面

企业对于其风险监控不能只局限于企业的日常业务上,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企业对自身的运行状态也应该受到监控。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受会计和审计两方面的监控,其他部门并没有起到监控作用,以致于企业风险监控范围不全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企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

企业的信息传递途径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存在风险时其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风险信息,就不能针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及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企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致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二、我国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下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重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要想具备及时识别风险及风险应对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非常重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二次创业的机会。企业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风险管理哲学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作为风险管理哲学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在思想上规范和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同时,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各级员工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统一,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执行意识、业务素质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改变内部控制观念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往往会建立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体系。然而复杂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决策的形成起阻碍作用,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对此,企业应改变内部控制观念。首先,坚持适度原则。对企业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防范。其次,遵守风险管理要求。所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风险。但是,风险的大小与损失并不成正比,甚至一些风险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所以企业应适当利用风险,为企业创造效益。最后,考虑内部控制成本。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控制过程中忽略成本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样就背离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预期目标,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应将日常业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首先,企业应制定一个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加风险监督工作的目标。其次,理清企业风险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采用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企业应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估方法,将定性、定量等风险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三)企业应逐步加强和规范内部监督制度

企业只有管理层和各个环节相协调才能有效取得和利用资源。所以企业应突破传统会计、审计范畴,加强和规范内部监督制度,将内部控制管理融入日常监督中,在内部监控过程中,将制度监控和专职监控有效结合。把制度建设作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用相关规定有效引导员工认识自己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所处的位置,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企业日常运营进行监督,促进企业发展。

(四)扩展企业信息传递途径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第2篇

1.风险放大性。科技企业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这就使其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科技和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科技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在科技企业经营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化。

2.风险呈现阶段性。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周期与技术研发周期保持同步性,由于企业在创业、成长、扩展及成熟各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也使企业财务风险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3.损失递增性。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这就使其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一个项目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加投入,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一旦项目中途失败,则前期的所有投入都会成为企业的损失。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当项目失败的时间越晚时,则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越大。所以企业财务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的扩大,而风险损失也会随着项目失败时间的延迟而呈递增的情况。

4.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属于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在创新过程中势必会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不同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讲,一旦创新活动成功,则会给风险承担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企业财务风险可以说是损失和收益并存的过程,在创新过程通过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确保预期收益的实现。

5.风险多样化。作为科技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在投资、融资、资金回收、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其中技术、人力资源及知识产权等作为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这就使科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现金危险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当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发生时,企业失去创新和竞争的能力,也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外部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企业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所以我国为了能够确保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则会在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一定的保护性和支持性。在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技术、社会、资源及资本市场等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这些外部因素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内部因素。当前我国的科技企业创业者多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专业技能较强,但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缺乏,这就使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企业决策者自身风险意识缺额,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就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1)当前科技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科技企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还要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最新动态进行收集和掌握,从而对科技企业的研究方向进行适当调整,使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2)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借助其先进的制造设备,从而缩短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降低研发产品的成本。

2.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由于所处环境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就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风险知识的了解,能够更好的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确保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确保更好的对企业风险进行防范。(2)人才作为企业的智能资源,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确保技术人员创新动力提升,为企业后续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3)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才能确保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准确对产品市场进行定位,从而更好确保产品潜在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确保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

3.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适时适度地披露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情况,进行投资,既降低了筹资成本又提高了筹资能力。同时还要控制企业筹资规模,拓展筹资渠道,以减少筹资风险。(2)企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企业负债的比例,增加无形资产的投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经营成本逐年升高,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企业必须从风险防控入手,及时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加强风险防控应该重视分析石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通过“对症下药”逐个制定对策,强化风险防控手段,保持内控的有效性,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因素 风险应对

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

分析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有其重要意义,它是组织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的基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两种,随着近年来石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各种风险也呈现多元化、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需要石油企业仔细分析所处环境的风险内容,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市场风险。

1.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风险影响因素。石油企业无论是进行油气开发还是石油深加工,都需要获得当地政府及当地居民的支持。随着近年来油气开发和深加工等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同样的,无论是进行陆地石油开采还是海上石油开采,相应的占地补偿等问题也是石油企业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矛盾焦点。当地居民的抵制呼声和政府受到的舆论压力都将给石油企业的项目开发带来麻烦,从而面临经营受阻的风险。另外,石油开发的国家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也会影响石油企业的成本水平,带来经营利润收入的波动风险。

2.油气价格等市场风险影响因素。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美元、黄金的价格持续波动,再加上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2015年曾一度跌至30美元一桶。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石油的价格是根据国际油价标准来计算的,但是我国开采石油的成本大约是每桶6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成本等成本项目价格不断上涨,推高了石油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更加依赖人力资源,企业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必须在薪酬结构和工资水平上做文章,从而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保障石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石油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矛盾以及减少人才短缺风险,是石油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因素。同时,由于石油市场价格的放开,国家发改委调整成品油市场零售价的措施相应调整,造成成品油零售价格波动较大。仅2015年成品油价格就上下调整了12次,给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经营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如何把控库存,争取利益最大化,是整个成品油销售行业共同面对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人为因素不相关的风险。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管理制度的缺失、监督机制的缺失、系统自动修复功能薄弱等。这部分风险是系统固有的风险,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石油企业中存在严重的系统风险,系统无法防范和降低风险事项,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例如石油企业对外收购并购其他石油企业,而投资决策活动缺少监管,也没有获得必要的、充足的风险评估,又因投资决策人员缺乏必要的谨慎态度,轻率做出投资决策,极易造成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石油企业的系统风险需要降低到一定水平,并保证无较大的风险防控漏洞,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收益。

2.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操作风险,这种风险与人为因素相关,是指由于没有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操作而产生损失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风险防控的关键,也是因为缺少管理而易于出现问题的地方。石油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容易发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所以石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繁多而且标准明确,但是在生产经营中依然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情况。如生产平台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作业环境不达标、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设备维护不及时、违规用火用电、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薄弱、应急预案宣传学习范围窄等。这些风险问题是重要的管理难题,也是关系到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的命脉。“7・16”大连石油的火灾事故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就是由于违规操作引发的责任事故。所以,石油企业防范非系统风险工作是重中之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石油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对风险项目的测试强度。加强对石油企业风险的防控,强化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频度和深度。风险的测试活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内控系统中的重大内控漏洞和无效的内控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所以,石油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强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工作。一是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测试能力。内审部门是组织内部控制测试活动的重要力量,负责对本单位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测试评估。在内审工作的人员配备上,应适当配置安全专家、营销专家,组成综合力量审计队伍。在频率方面,可以缩短执行内审测试的时间间隔,采用季度或者半年的频率组织测试活动。在内容方面,重点针对高风险领域、例外事项高发、重要业务环节等内容进行测试与评估,并提出必要的整改意见便于企业做出调整方案。在开展形式上,重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二是积极借助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力量,对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重大风险项目予以辨认,尤其是对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知识结构、经验和独立性的局限性而导致忽略和遗漏的风险事项,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内审部门要积极同外部审计机构进行配合,及时详细地提供内控风险项目内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石油企业形成内外结合的风险控制测试模式,有利于加强企业风险防控的管理意识,也能保持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二)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石油企业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有助于形成全面风险防控的管理局面,而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作为保证。首先,石油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成立专业的内控审计队伍,制定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特别要明确风险岗位的责任和风险监督职能,并督促加强责任的落实。其次,根据单位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责任内容,制定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梳理内控流程程序,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风险防控措施。第三,石油企业管理层对单位整体的风险防控活动负总责,并定期根据各风险责任岗位的风险防控报告,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风险测试报告,制定风险防控调整方案,并与内部控制负责部门一同作出内控风险防控措施的修改意见,修订内部控制制度。第四,转变内控审计工作模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而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加强风险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统一的、全面的、整合的业务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利用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及时汇总发现单位内部风险防控问题,并作出预警。所以,石油企业要重视对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

(三)丰富石油企业的风险防控措施手段。为应对石油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应丰富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以有效防范石油企业风险、降低石油企业的风险损失。石油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合营合作经营以及签订有利于本单位的销售采购合同等方式,降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创新风险防控手段是石油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市场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的产品价格易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影响,如果不创新价格风险防控手段,单一依靠销售渠道优势和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并不能较好地抵消企业面临的风险。所以,石油企业需要开拓思维,努力创新风险防控手段,可以利用对冲方式或者出售部分风险的方式,将企业可能承担的市场风险转移分散出去,有效地减少石油企业的或有损失。另外,风险防控手段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才,但是石油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久远且接触金融产品的机会较少,企业内部熟悉金融工具的人才较为缺乏,所以,石油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保证创新所需的必要人才智力支持。

(四)制定风险防范的配套制度。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制度机制容易产生死板单一的管理局面。石油企业应积极开展全员式的风险防控,并努力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力量,从而获得较好的风险防控效果。风险防控的配套制度是推动内控制度的实施、促进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石油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人员结构特点,制定风险防控的奖罚制度,并与风险岗位职工的职务晋升和奖金绩效挂钩,这样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风险防控热情和发挥风险防控的能动性。另外,奖罚制度也有利于促进风险防控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企业各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风险信息,并作出必要的应对方案。石油企业通过风险防控配套制度的建设,可以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赢得必要的风险防控完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S

参考文献:

[1]郑莉桦.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商业会计,2016,(04).

[2]刘锦屏.油田企业非招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3).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员工;流失;对策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就要对知识的载体一“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保持适度的员工流动率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相关数据表明:北京中关村IT行业的人才流动率为20%,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平均流动率更是高达39.8%。如此高的知识员工流失率,对企业来说,损失的不止是人才,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如何将员工流失的损失最小化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和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56 P・Druker)提出,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那些“在工作中因为运用知识而非因为投入体力而获得报酬的人,包括会计计划者、工程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计算机专家、教师和研究人员”。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与以往任何群体或集团相比都具有不一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其中,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征。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1)知识工作者生产力要求人们提出“任务是什么”:(2)知识工作者要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要有自;(3)不断创新已成为知识工作者的任务与责任的一部分;(4)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5)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主要不在于成果的数量,至少质量也同样重要:(6)知识工作者要求把知识工作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

二、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就社会环境因素、员工个人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第一,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针对现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界有个说法:得人才者得市场。这句话表明了当今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是多么激烈,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员工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与保障。作为企业知识资本的所有者,知识型员工往往供不应求。因此,知识型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程度特别高,也就容易流失。第二,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行业所处的环境和生命周期有关。拥有知识型员工较多的如高科技、教育、咨询、信息技术等行业正处于成长创业阶段,这些行业一直对知识型员工保持着高需求,为员工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行业的知识员工流失率比较高。第三,与企业所在地的情况有关。企业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地理气候、生活风俗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影响员工的抉择,知识型员工对环境条件和职业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生活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城市。

2.员工个人因素。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员工的工作特点有关。知识型员工都掌握着一定的专业技术,他们比一般员工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渴望接受新工作和新挑战。如果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性,他们就会希望去更优秀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第二,与员工的个性特点有关。和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往往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员工的个性是否适合团队合作,能不能适应团队的氛围,是否符合团队的价值观等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因素。

3.企业内部因素。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有关,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去留的决定性因素。若企业经营不善、前景黯淡或者技术落后,就会引起知识型员工的不满。第二,与企业管理状况紧密相关,如企业薪酬与福利激励力度不足、培训内容落后、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领导层素质较低、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等,都会导致知识员工的流失。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带给企业风险

高居不下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对于企业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

1.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可能导致密泄。2005年7月,Google宣布,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已正式加盟Google,同月,微软在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将Google和李开复告上法庭。理由是二者违反了李开复在加盟微软时签署的非竞争合约及保密条约。虽然12月23日,微软与Google宣布达成和解,但是令许多企业家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对知识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往往掌握着企业大量的信息资源,比如人脉、管理经验、商业机密等,而且这些信息资源难以管理,一些知识型员工离开企业后不再为其保守秘密,这些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随着知识员工的流失而流入竞争企业或另起炉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损失。

2.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使得企业成本上升。首先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会造成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招募和培训新员工,这就增加了企业相应的招募成本和培训成本,以及工作期间的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继续教育成本。而且新进员工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快速融入企业、能否对企业忠诚等等都是不确定,都使得企业的成本上升,风险增加。其次知识员工的流失会给周边的员工带来不良影响,一些员工可能出现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凝聚力减弱的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工作团队的流失,在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

3.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导致企业声誉降低。知识型员工的主动离职,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些不良影响。针对员工自身来说,员工离开企业,很可能是对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达不利企业的言论。站在企业的角度,尤其是名企发生核心知识员工流失的现象,很快就会被媒体报道,人们议论纷纷,各种传言四起,例如李开复已加盟Google事件,这些往往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损害。

四、应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对策及建议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已经是企业的共识,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希望激励和留住知识型员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及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员工的流失不可避免,除了依靠激励留住知识型员工,还需防范和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才能将损失最小化。

1.重视招聘工作。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选好人才:首先招聘程序要科学合理,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如员工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发展潜力、个人价值观和工作动机等。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要求,尽量使员工的要求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尤其对频繁跳槽者要谨慎考察。其次对招聘的岗位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避免员工上

岗后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对企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影响其对企业的忠诚。再次可以对关键岗位设置一定的离职壁垒,如离职后一定期限内,禁止从事与本企业有直接或者间接竞争的行业,或者承担一定的离职赔偿,增加员工离职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员工的流失。

2.构建全面有效的激励模式。首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他们在追求金钱财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成长与发展,追求事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只利用高薪激励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应对其构建全面薪酬激励体系,即“外在薪酬”是为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收入,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等,“内在薪酬”是为员工提供不能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待遇,如良好的培训、愉快的办公环境及个人发展机会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有各自不同的激励效果,可构成完整有效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其次企业必须完善激励机制的实施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基础才能保证激励机制的顺利推行。最后进行激励的效果分析,以工作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绩效提升等各个方面来衡量激励的效果。

3.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企业在应对知识员工流失时,企业应做好两手准备,在激励的同时建立必要的防范措施,争取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在招聘阶段,企业可通过合同约束来保护企业的机密,提高员工的离职成本,如培训合同、技术攻关合同,竞业避让合同等:在企业培训阶段,是传播企业文化的最佳时期,企业可通过讲座、参观、演讲等形式将企业的文化扎根员工心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用人阶段,可通过分权机制避免单个员工掌握企业大部分关键技术或客户信息,防止其流失后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还可通过人才储备战略来防范关键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流失。

4.正确对待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社会对知识型员工的高需求以及知识型员工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流动性比一般员工要高,这是客观事实。很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措施不当,有的管理者把员工的离开看成是背叛或是管理失败,甚至采取扣押金、扣档案等恶劣手段,不仅人没有留住,企业的信誉度也受到了伤害。企业应该尊重人才的流动,对将要离职的员工进行沟通和记录,以便分析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漏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华为为例,2000年,华为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规定凡在公司工作满两年的员工,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商。公司除了为创业员工提供优惠政策外,还有半年的扶持期,员工在半年之内创业失败,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在内部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不仅为华为打通了全国的分销网络,还解决了一批老员工的出路。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企业能否规避因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只利用物质激励知识型员工已不奏效,要留住知识型员工,关键是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心”,并且做好其他防范措施,将风险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王晓华.葛秋萍.核心知识型员工流失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逃废 农信社债务 形式 治理 对策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使农信社损失了大量的信贷资产,削弱了其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并酝酿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农信社对企业贷款产生了“惜贷、“惧贷”心理,挫伤了其放贷的积极性,造成银企关系紧张,使企业“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二元代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坚决制止和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切实维护农信社债权,以促进其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支持社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本文从分析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形式着手,提出治理企业逃废债务行为的对策。

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形式

关停、倒闭、破产

一是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亏损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停、倒闭,使农信社债权悬空;二是企业则采取故意关停的方式,以待农信社债务超过诉讼时效,达到逃废债务的目的;三是部分企业为甩掉债务包袱,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在未通知债权农信社参与清算程序的情况下进行关闭、解散、破产,从而废弃债务;四是先剥离有效资产,留下空壳企业申请破产,先破后立,即假破产。有的企业在破产前通过各种手段隐瞒、转移其财产,当真正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企业财产所剩无几,农信社即使通过破产清算方法来保全债权,也只能在很低的比例上获得清偿。而破产企业在破产程序结束后,又将其隐瞒、转移的财产通过不同形式进行重组,另立新的企业,从而达到逃废农信社债务的目的。

兼并、分立

一是通过兼并重组中,运作不规范,受政府干预过多,背着农信社签订各种兼并重组协议,不落实农信社债权;二是通过分立,在原企业的基础上分若干新企业,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到新企业,而把农信社的债务等包袱全部留给原企业。

租赁承包,债务留置

一是部分企业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即以企业资产出租或承包给他人经营,并收取租金或承包费,但承租方和承包人不负担原有债务,形成金融债务留置,贷款被悬空;二是通过对老企业进行改制成立新企业,新企业仅向老企业缴纳少量租金租赁老企业设备进行生产经营,而老企业的债务被悬空逃废。

擅自拍卖、出售抵押物

部分企业未通知债权农信社,擅自以拍卖、变卖等方式转化已抵押给农信社的资产,或恶意处置,非正常使用抵押物,致使抵押物价值大幅减少,农信社债权遭受损失。

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

有的企业通过在产权出售之前不进行资产评估或者评估不规范,随意定价,名买实送;有的企业通过高值低估,将资产廉价转让;有的企业产权出售程序不当,手续不全,搞暗箱操作,严重违反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违规改制行为使企业无力偿还农信社债务。

企业及政府的违规操作

一是企业虽对其债务确认,同时具备全部或部分清偿能力,但农信社多次上门催收,仍拒不清偿,恶意拖欠;二是企业拒不签收到期、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三是企业清算组由于受政府干预把在农信社抵押过的资产低估;四是企业在处理资产时,不进行公开拍卖,而是由政府监督,将抵押资产移交给受让方,使农信社最后不能足额受偿。

治理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要建立由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支付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借提供信用保证达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目的,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并与其共担创业风险。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做好财政、银行、税务等多个部门的配套工作,进而支付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分散和转移经营风险,扶持其健康发展,最终防范和化解其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债务风险。

防止企业利用改制逃废金融债务

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防范企业利用改制、破产、抽逃资金等手段形成新的逃废债,从源头上控制逃废债的发生。其次是农信社要加强与工商、经贸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对相关企业改制均要派员全程参与,随时掌握其改制动态,确保农信社债权不被逃废。再次是健全金融债权保全证明制度。改制企业只有拿到有关部门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证明文件,方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最后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健全企业逃废债的共享信息库,密切关注和掌握逃废债动态,随时进行跟踪监控。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责

把有效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降低信用社风险当作促进地方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力措施。一是在保全农村信用社资产、抵贷资产处理等方面政府要给予支持,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走向良性循环;二是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组织等手段,对恶意拖欠、逃废信用社信贷债务的企、事业单位,列入制裁名单,工商部门不予颁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不予办理税务登记;三是对恶意拖欠、逃废信用社债务的企业领导,实行停职、停岗、停薪的“三停”政策,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让失信者举步维艰。

发挥金融整体功能

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与金融机构间的不规范竞争和放松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企业逃废债务后,利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条件可以再到其他金融机构开户,然后再逃废债务。一是地方金融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通报情况,相互沟通,研究对策,落实措施,共同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权。二是根据企业逃废债性质的恶劣程度,由银行同业联席会采取限期纠正、媒体曝光、不开立新户、不办理授信、不发放新贷、不年审贷款卡、不提供结算服务等措施予以制裁。

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一是制定明确的打击逃废债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有量的目标,又要有质的目标,既要确保债权落实,又要确保清收,责任到人;二是实行“一企一策”的政策,明确措施。债权农信社要逐户分析企业逃废债的特点及成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逃废状况,制定落实债权的具体工作措施;三是加强行业分类管理。对逃废债严重的行业给予信贷和票据融资控制,必要时可限制其结算及提现业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一是要在法律中要对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破坏社会信用秩序、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主要责任人应追究其相应责任。二是要加快出台新的破产法,严格规范各类企业的破产行为,对企业分立、兼并、收购、重组等产权变更行为也应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以此维护农信社债权。

参考文献:

1.刘强.标本兼治 遏止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行为[J].金融信息参考,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