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构贸易融资(Structured trade finance),是指商业银行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融资方式,根据国际贸易项目以及项目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要求,将整个贸易流程作为融资对象,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誉、贸易特点、对资金和物流的把握程度、银行资金来源、可承担的融资成本及可承受的风险、政府法规方面的要求等的基础上,通过组合搭配各种融资方式和风险缓释技术,为进口商或出口商专门设计的一个融资方案。
结构贸易融资实际是一种金融工具(产品)的组合,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工具有出口信贷、银团贷款、银行保函、福费廷、保理、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信用证押汇,以及外汇汇率风险控制类产品论如远期外汇买卖、掉期交易、期权、期货、货币(利率)互换,等等。商业银如何在实践中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将不同的产品进行组合,为企业/银行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成为银行拓展业务能力的分水岭。
以下是某一著名外资银行(在广州)2008年处理的一个案例:A企业是广东顺德一个著名的家电企业,有大量的家电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需要银行的金融支持。该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尽快回收出口货款,以办理出口退税,加速资金周转,尽量降低应收帐款,减少资金成本及资金占用;另外因为人民币在最近几年升值明显,需要控制外汇应收帐款的汇率风险。
国内某著名的外资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银行B)分析了A企业的出口情况后,提供以下的金融融资服务方案:
1.A企业美洲市场的最大买家 C和D,是全球性的大企业,而且在B银行纽约总部有额度,经过与总行协调,对于A企业出口给C和D货款,(结算方式是装运后90天电汇),B银行采用无追索权发票贴现融资(类似单保理,Single Factoring)。
分析:B银行是如何来管理和控制此部分资产风险的?
因为A企业的买家C和D客户,在B银行纽约总部有信用额度,也就是说,B银行纽约总部对C和D客户信贷风险有相应的管理。只要C和D客户额度正常,在正常情况下,A企业出口给C和D 客户的货款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B银行对A企业的此部分融资是安全的。B银行通过其纽约总部对C/D 客户的风险管理来实现此部分的融资风险管理,发挥了了其集团优势。
2.对于 A企业美洲市场另外两个买家E和F,(结算方式是装运后60天电汇),则和A企业协商,由E和F的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对其应付货款做担保,(按照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ISP98 开出),A企业签署相关的转让应收货款权利及备用信用证项下权利的文件,将备用信用证下的权利转让给B银行,B银行则采用无追索权发票贴现融资形式,对A企业以融资的支持。
分析:B银行是如何来管理和控制此部分资产风险的?
关键在于A企业的买家E和F 的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 Standby Letter of Credit。根据ISP98,“备用信用证是在开立后即是一项不可撤销的、独立的、要求单据的、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由于有了E和F的银行开出的E和F对A企业的应付货款的备用信用证担保,B银行对A企业该部分的融资风险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3.对于其他买家,则采用出口信用证项下押汇。
也就是说,对于其他的买家,则要求其银行开出跟单信用证,有B银行对信用证下的单证进行押汇融资。
分析: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是银行根据申请人(一般是进口商)的申请和指示,向受益人(一般是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由于有了买家银行开出来的信用证作为付款的保证,B银行对A企业此部分的信用证下出口押汇融资,风险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4.此外,为了提高对A企业出口业务服务效率,B银行采取了各种方法。例如:专门与快递公司签定协议,由该快递公司每天在A企业与B银行之间往返收取文件,保证单据传送的及时性。对A企业交来的出口单据,安排专门审单人员,用最短的周转时间处理,(当天12:00收到的单据,如果没有不符点/或者不符点能及时改好,B银行承诺 在当天下班前寄出单据。)同时,对于出口单据一些非实质性的不符点,A企业签署授权书,由B银行代为修改,减少了单据在银行/企业之间传递的时间。
5.同时,因人民币有长期升值的趋势,所以对A企业出口收汇敞口部分,推介其买入期权/外汇远期产品,以锁定汇率,控制风险。
因为B银行的方案解决了A企业尽早收汇和办理出口退税,控制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化解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银企合作愉快,银行也从此业务中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差收益/汇率差价,赢得客户的信赖。
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1.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市场上,银行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既存在控制信贷风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利润指标的压力和监管当局复杂严格的约束等等。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推出“择身定做”产品组合给我们的客户;对重点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让客户与银行“双赢”,那商业银行将更有机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目前国内企业的发展正朝着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采购和销售比例正逐步上升,对于既有国内业务,又有国际业务的客户,商业银行既考虑国内信用证、票据包买、国内保理、货押等国内贸易融资类产品,也结合信用证押汇、国际保理/福费廷、远期外汇买卖、期权等涉外的国际业务产品。另外,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当前,多考虑控制外汇汇率风险类产品,将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在接受银行的服务中,得到收益。
2.对银行产品选择而言,银行可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优势产品,加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招商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已取得一定优势;国内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提供给跨国企业服务现金类产品(Cash product,主要包括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现金池等,企业与银行计算机系统直接对接等)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一些中资的中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可以参考外资银行B的一些思路,而且,可以利用国内商业银行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相对优势,针对A企业国内供应链上游企业,为A企业的国内应付款安排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票据包买、国内发票融资等产品,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内外贸的结合恰恰又是外资银行目前产品结构的短板,如果能实现内外贸结合、本外币结合的综合营销,有利于中资的中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营销。
针对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以及人民币远期汇率上升的形势,以下是一个新产品组合初步思路:
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外合作银行的福费廷+远期外汇交易(NDF)
(NDF即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常被称为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
目标客户:需要用人民币购汇、付汇的客户,且境外卖方为其关联公司。
产品基本流程:
1.对于有购汇、付出需求的客户,客户先将人民币资金作定期存款存在银行质押,商业银行开出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一年期或半年)。
2.信用证项单证相符的,商业银行对外承兑。
3.境外受益人凭商业银行的承兑向境外银行申请美元(或其他外币)福费廷融资,并购入远期NDF,买入远期美元,卖出远期人民。
4.信用证到期时,商业银行付出人民币;境外受益人用人民币和NDF 偿还美元(或其他外币)贷款。
在此产品中,客户获得的好处是:既可正常地支付货款,又可获得存款的利息收入,并且没有任何汇率风险;同时,目前远期人民币升值,客户的关联公司可获得汇率差价的收益。对银行而言,则增加了人民币保证金存款,存款的利息差收益、信用证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益等。
艺术内在的结构性传播取向分析
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济自觉
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费比较研究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
转型与挑战:信息时代的出版业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文化品牌建设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
创意众筹融资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为文化议题的创意经济与创意城市
最美乡村空间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资本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
城市居民本土戏曲文化消费提升研究
消费社会学视域中的动漫景观解析
农业创意品的价值估计及其产业前景
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沿海城市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推进江苏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与政策举措
中国省级旅游产业效率现状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时期的路径选择
财政补贴对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
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研究
城市群文化产业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协同研究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文化折扣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日本创意产业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变研究
网络视频版权资源的增值模式——以乐视网为例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GRA视角下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效应研究
国际镜鉴中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理念革新思辨
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与调整策略
江苏对外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文化财产返还诉讼中的法律适用规则探析
从艺术税法视角剖析中国画廊业困境及解决之道
大数据时代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机制与模式:电影艺术如何影响城市创意产业
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DEA-Malmuqist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
国际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研究:宏观政策与微观态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与全球化战略路径研究
融合:制造业与文化产业高质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与我国文化产业开放发展对策研究
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兼与中部省域比较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资源、文化势能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误区探析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三大表征”与“五大关系”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 我国经济已迈入“服务化”时代,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广东、浙江等12 个省区市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福建省服务业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兄弟省市相比,相对滞后的情况并未改变。建议福建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将服务业打造成为新常态下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 服务化;服务业;新常态
1 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服务业总体发展良好
一是规模不断壮大。1997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 亿元,2009 年突破5000 亿元,2011-2014 年分别突破6000 亿元、7000 亿元、8000 亿元、9000 亿元,2014 年达9525.49 亿元。(表1)
二是增幅保持平稳。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四年的年均增幅分别为10.5%、13.4%、9%。三是投资快速增长。2014 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1562.26 亿元,增长2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7%,比2005 年提高4.9 个百分点。2005-2014 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5.8%,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
1.2 服务业结构有所优化
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从2005 年的44.7%降低到2014 年的38.4%。
二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比重加快上升,由2005 年的55.3%提高至2014 年的61.6%;金融业2005-2014 年年均增长16.6%,是三产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三是生产业快速发展。2005 年,全省生产业淤增加值突破1000 亿元,2014 年达5000 亿元左右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2%,分别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和GDP 增速高1.6 个、0.7 个百分点。(表2)
1.3 服务业对全省经济贡献较大。一是吸纳众多劳动力。2003年突破500 万人,2013 年增加至940.56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3.8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数在当年从业人员中占比也不断上升,2004 年突破30%,2013 年增至36.8%。二是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源泉。2012 年,全省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1422.2 亿元,增长27.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1.4%,比2005 年提高15.2 个百分点。
1.4 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加大一是合同数量不断增多,2014 年全省服务业合同项目790 个,比2005 年增加457 个。
二是合同金额持续增加,2013 年服务业合同金额为38.24 亿美元,比2005 年增加27.76 亿美元。
三是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发展。2014 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25.2 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5.4%,比2005 年提高了16.5 个百分点。
2 福建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建省服务业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兄弟省市相比,相对滞后的情况并未改变,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
2.1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从全球看,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70%。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迈入“服务化”时代、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1 年服务业成为第一大就业主体,2013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 年广东、浙江等12 个省区市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从省内看,2014 年省该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 位,比2005 年前移2 位,但服务业增加值仍居全国第13 位。2005-2014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6%,居全国第14 位。2014 年,福建省服务业比重为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 位,比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分别低9.5 个、8.3 个、7.1 个、3.9 个、2.6 个、2.2 个百分点。
2.2 服务业投资和利用外资的结构不尽合理
全省80%左右投资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占比超过40%;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投资仅占10%左右。大部分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利用投资占比超过4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均低于5%。
2.3 生产业发展层次偏低
一是传统生产业占比较高。2014 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两大传统生产业增加值占生产业的比重约51%。
二是部分新兴生产业发展较慢。2014 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业比重约10%,比2005 年降低4 个百分点;2006-2014 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约为12%(按现价计算),比生产业年均增速低7 个百分点。
三是生产业供需缺口呈现增大趋势。根据国内外一般经验,每1 元制造业增加值需要1 元以上的生产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2014 年,福建省制造业增加值为9209.47 亿元,但生产业增加值仅5000 亿元左右,缺口超过4000 亿元,而2005 年缺口仅有819.45 亿元。
2.4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
福建省货物贸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服务贸易发展远滞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整体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尽合理。“十二五”前三年该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5%、7.5%、8.2%,均低于同期全国的10.3%、10.8%、11.5%。同期该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约3%。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全省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贸易两大传统服务贸易占比具有绝对优势,而以专利权使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高端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3 促进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顺应我国经济进入“服务化”的形势,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及“互联网+”融合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将服务业打造成为新常态下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1 优化发展环境
3.1.1 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尽快研究出台福建省的贯彻实施措施。研究制定促进生活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学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配套政策。
3.1.2 强化要素保障
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符合服务业不同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与工业同价。
3.1.3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逐年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在各专项资金中要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带动性强、聚集效应明显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业态的服务业项目。营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
3.1.4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动态调整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完善购买服务信息公开机制,逐步扩大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将居民需求强烈、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承担。探索财政出资为政策性扶持的初创期小微企业购买记账服务,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1.5 鼓励创业创新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更宽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制度环境,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加强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工作。
3.2 促进融合发展
3.2.1 推动服务业与农业融合互动发展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涉农服务机构把服务领域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延伸,向农业信息、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新型农技、农资连锁经营、农机作业、金融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诸多方面的服务。
3.2.2 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互动发展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坚持产品创新、内容应用和服务平台的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坚持生产制造、专业服务的融合,推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坚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打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3.2.3 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
充分对接“互联网+”战略,鼓励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积极推动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3.3 扩大对外开放
3.3.1 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高地
在自贸试验区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改革试点经验,争取在服务业对台开放方面先行一步,取得先行优势。
3.3.2 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
吸引外资加大对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以扩大省内服务供给。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本省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3.3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顺应国际服务贸易提速发展趋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和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和跨国公司运作模式的领军型人才、骨干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贸易企业,增强服务出口能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发展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研发设计等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拓宽外包市场。
注释
增加与拉美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而言,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成功助推了中拉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一个是在历经15年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后,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开启新时代的中拉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个是2008年11月5日,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该文件不仅明确了对拉美地区的政策目标,而且提出了新时期中拉各领域合作的指导原则。
转身回眸,中拉经贸已经走过艰辛的开拓期。站在2013年的新起点上,极目远眺,未来10年将是中拉经贸发展的黄金期。
回头看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点
贸易是主力
进入新世纪,中拉贸易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进出口总体维持平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贸易总额看,从2001年的149亿美元飙升至2012年的2612亿美元,增长16.5倍。
这至少表明:其一,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增长的步伐(2009年贸易总额为12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没有改变中拉贸易增长的长期趋势。其二,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到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用时7年,而此后在2011年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仅用4年,中拉经贸合作平台提升的时间大为缩短。
从重要性看,双边贸易占中、拉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都逐年上升,而金融危机客观上更加凸现中国在拉美对外贸易,甚至是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总额,占拉美外贸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笔者根据CEIC Data中国经济数据库计算,中拉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9%上升到2012年的6.8%。按出口目的地划分,2000~2011年美国和中国占拉美总出口的比重呈相反的走势,美国所占比重从57.8%降至39.5%,中国所占比重从1%跃升至9.2%。
另外,从贸易结构看,中拉商品结构互补性强,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向拉美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工业制品中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而从拉美进口的商品集中在初级产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
根据拉美经委会报告,除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向中国出口大量的高技术制成品外,大部分拉美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集中度非常高。从这一角度讲,中国经济高增长对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正是金融危机期间南美国家经济复苏早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拉美国家也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其亚洲邻国向发达国家间接出口的平台(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商)。因此,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亚洲供应链和价值链,将成为中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强大动力。
投资是新支点
在投资方面,尽管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仍有超过90%流向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但是自2008年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在拉美地区能源和矿产领域投资步伐加快,区域内分布状况有所改善。
根据CEIC数据库计算,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存量达到55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总投资存量的13%。拉丁美洲已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第二大地区。而根据拉美经委会统计,2010年,中国继美国(17%)和荷兰(13%)之后,已经成为拉美地区第三大投资来源国(9%)。
尽管仍有90%的投资集中在油气、矿业等资源开采领域,但是随着华为和中兴通讯进入电信行业,比亚迪汽车、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进入汽车行业,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多元化战略逐渐形成。中期而言,制造业、基础设施建筑和服务业也将被纳入。未来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可获得贸易结构优化和投资多元的“双引擎”驱动。
金融合作成催化剂
随着中拉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对金融合作深入发展的需求也“水到渠成”,而国际金融危机在客观上也促使中拉加快金融合作。
例如,2009年1月12日中国正式成为美洲开发银行第48个成员国;中国和阿根廷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智利央行正在研究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投资组合。
从这些举措不难看出,第一,无论是中国参与区域多边贷款机构增资,还是双方积极推动货币、能源领域合作,都反映出金融合作已是中拉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第二,世界经济衰退产生的贸易融资缺口,为中拉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
一方面,凭借庞大的经济规模、充裕的外汇储备、较高的金融盈利能力和在国际金融领域日益增多的话语权,中国能帮助拉美国家积极应对贸易融资萎缩、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的金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而且有助于中国克服资源“瓶颈”,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向前看贸易和投资的着力点
金融危机给中国和拉美都提供了结构性调整的外在压力,使双方能够认真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7%的预期指标,与“十一五”时期实际年均增长率11.2%相比,这种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已经释放出中国正在进行发展模式战略转型的信号。
而对于拉美国家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改革促成了该地区由长期的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经历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拉美国家要重新走上可持续增长之路,也急需进行一些重大的结构与政策调整,特别是改变长期以来出口严重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需求的局面。
在吸引FDI方面,随着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能力的明显上升,拉美国家可能会加大从这些国家引进直接投资的力度。在这种形势下,中拉经贸合作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这是需要中国企业去把握的方向和趋势。
增加产业内贸易
尽管短期内优势互补的结构仍是中拉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长期来看,贸易结构需要拓展和优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目前拉美国家已经认识到重塑工业化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支持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结构变化对优化中拉贸易结构是有利的。中国企业可考虑渐进性放弃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与拉美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提速服务贸易
在“中国与智利”、“中国与秘鲁”和“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示范效应下,未来将有更多的拉美国家成为潜在谈判国,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将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在此框架下,作为“短板”的服务贸易将得到快速发展,而贸易便利化程度应继续深化。
拓展生产领域投资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融合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笔者的定义;然后从信息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产业融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最后是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展望。?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哈佛论坛”的成功举行表明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了经济学界、管制机构和商界的真正关注。然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学术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多数是针对信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的。下面介绍几种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意义的定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马健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二、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作用?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入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何产业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能够协同发展,笔者分析了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在产业融合时期之前,技术和产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术垄断和专利保护制度的影响,技术创新空间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质量改良。在市场融合条件下,技术融合将创新成果扩散到众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创新,大大拓展了技术发展空间。一些传统技术由于融入了新的技术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术极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技术融合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
第二,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着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中作为贸易产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贸易结构的发展。我国在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可以达到许多原来的服务所不能达到的质量要求,满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图片的平行,使电视节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数据业务中,可以提供高带宽、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务。总之,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转变和人力资本发展。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创造型复合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第四,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产业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可见,通过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特点,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运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竞争优势,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产业融合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加大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融合的进程,以信息产业融合来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世纪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