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外部环境

科研劳务费用管理是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制定和出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均将科研劳务费用作为主要的管理费用用以监管,对于科研劳务费用的比例与所面向对象方面,均进行了明确和严格的限制。例如,我国所出台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于科研劳务费用的开支进行了如下规定:“直接支付于参项研究博士、研究人员,不得超出经费的10%”;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都进行了如此规定:“支付给科研组成员中临时聘用人员”。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具体情况而言,日趋清晰的政策约束导致企业科研经费的用途日趋无序化、多元化与模糊化。经费报销的内容日趋复杂,有一些项目组打着“助研费”等名号,对科研合作相关企业及人员名单进行了虚列,以便获得更多的科研劳务报酬。

(二)内部环境

当前,企业科研劳务费用管理存在突出的问题:

1、劳务费用预算缺乏限制比例,导致套现情况严重。

除了重点科研项目或特殊项目之外,一般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过程中,往往缺乏清晰的分配比例。负责人员常常结合项目复杂程度及建设周期,对劳务费用进行部分预提,而且劳务费用的提取额所占经费总量比重较大,特别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而言,企业同科研单位及人员共同商定,明确某一劳务费用分配比重,因而导致科研经费成为负责人员或利益群体谋取利益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导致项目劳务费用预算存在模糊化,致使负责人员同协作人员虚造专家名单及临时聘用者名单,用以套取高额的经费。当前,企业所出现的科研经费案件,多数均集中在套取劳务费方面,导致项目经费对于科研的贡献率大幅降低。

2、变相虚增科研成本。

当前,科研项目多注重结题成果评价,不注重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缺乏对于经费结构的科学分析和比较。申报项目、经费匹配方面未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经费多推行的是包干使用。因而存在部分负责人员,在显著约束劳务费用发放状况下,随意对项目经费支出范围进行拓展,变相虚增会议、差旅、材料、通讯等费用,用以购置个人支出,同科研劳务费用相抵减,极大地增加了科研成本。

3、有关发放对象的政策约束,引发各种违规现象。

无论对于社会科学基金或其他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开支范围”等方面均未明确地列举劳务对象等问题,单纯将“劳务费”给予课题成员中临时聘用等人员。科研人员无法享受相应的劳动补偿或投入价值,其智力支出并未得到很好的回报,导致不少科研人员设法拓展支出,增加直接及间接费,继而享受经费补偿,导致违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在政策约束背景下,加快探索企业科研劳务薪酬管理有效途径。

二、优化企业科研劳务薪酬管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一)加强市场调研

依据企业的性质及相关行业目标、规模等一系列因素,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与此同时,采用社会调查等方法,对企业科研人员岗位在市场上的薪酬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加以统计,为企业制定科学的科研劳务薪酬水平提供基本依据。市场调研旨在对企业薪酬制度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检验,关键在于该地区及行业竞争者薪酬情况。结合市场调查,对薪酬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对本企业薪酬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所制定科研劳务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其竞争力。

(二)岗位的确立与评价

确立岗位应结合企业已设立组织机构为依据,对科研部门职责进行明确,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视科研部门工作量及难易程度而定,对科研岗位数进行确定。而岗位评价,即在岗位数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对部门的工作进行细化与分解,对各岗位人员工作范畴进行明确,结合年度总目标,对岗位工作加以量化处理。岗位的确立与评价能够使企业了解科研岗位责任、难易度及价值,以便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保障所构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明确企业岗位间相对价值,以便纳入薪酬结构价值程序中。就企业科研劳务费用而言,所涉及科研岗位包括三种类型,即主持人或负责人岗位、协作者及专家岗位、提供科研素材及劳力的临时研究人员。根据各岗位人员参与项目科研程度及贡献程度不同,所获取劳务费用也不尽相同。科研项目负责人所投入时间及精力最多,因而享有劳务费用比例相对最大;协作者负责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统计分析,文稿撰写等工作,因而所得报酬次之;专家为项目提供了评审及建设性意见,具有权威性,因而劳务费用较临时科研人员更高。

(三)建立健全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的构建,必须结合企业预期战略目标,对薪酬量进行明确,结合薪酬量加以分类,依据科研岗位难易、繁重、工作条件及重要程度,对各岗位薪酬量、种类及比重进行科学确定,结合具体的量化分,对各岗位人员的薪酬等级加以确定。构建薪酬结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及方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采用晋升、期权、福利等薪酬激励方式,量化到不同岗位,增加科研人员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忠诚度。具体进行劳务费用比重的设定时,应实事求是,结合科研工作具体情况,分类别进行劳务费用比例计提。结合项目分类情况,对项目经费用途进行明确,有侧重性地加以计提。当然,项目存在纵、横向之分,横向较纵向项目课题更多,可将计提控制在25%内。计提费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形成,由负责人对总量进行控制。此外,还可以结合欧美国家企业科研人员费用计提办法,由企业与科研负责人承担方共同协商,对管理费用进行设定。

(四)确立合理的薪酬标准

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对企业薪酬体系加以调整,实现科研人员薪酬等级的货币化,继而对各岗位薪酬货币量加以明确。作为薪酬制度的标尺,薪酬标准成为衡量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公平、是否存在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因此,必须结合市场变化情况及企业具体情况,构建薪酬标准调节与反馈机制。具体而言,立项后可预拨劳务费用总额度的30%左右,负责人针对科研人员支付前期劳务薪酬。在中期考核过程中,结合进度情况再拨付40%。结题后,负责人依据科研成果,领取剩余30%劳务费用,以保障项目顺利完成,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规范科研劳务薪酬管理。

(五)完善考评体系

应加快完善考评体系,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平台,用以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使其获得较劳务费用更具价值感及成就感的奖励,以便其将科研同自身职责与职业价值相结合,全身心投入科研开发中,逐步提高企业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政策为新药研发做导航

我国《药品注册与管理办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及药品审查制度的不断深入。11月份国家新药审评中心对先前报批上来的项目加大了审核的力度,尤其是对注射剂的审查更为严格,对大部分申报的项目都发出了提交补充资料的要求,对其他有些品种也做了重新审核。特别是该办法实施以后,对仿制药的打击可谓最为猛烈,近期发改委又传出今后对仿制药定价可能实行定价递减的办法;另外 “药品挂网招标采购”模式在全国的普遍执行,各地的具体条款尽管不尽相同,但就中标价格来说将趋于“优质优价”,新药和专利药明显将会在“挂网招标”中得到特殊优待,笔者断言,这“一打击”和“一鼓励”对未来药企的产品结构规划提出了新方向:即药企要集中企业所有资源上马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有学术推广价值的“新药”。

新药研发借力CRO成趋势

从当前国际和国内医药企业上新药项目的经验来看,借助于外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外力资源来立题选项、市场调研、报批、临床监查、卖点挖掘、上市前准备、临床专家资源共享等等。这就是把新药从立项到上市分成几个部分“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和机构来完成,即“研发外包”,研发领域通常称之为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据北京合源汇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颖介绍,CRO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其目的是协助制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业务范围包括立项调研、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新药注册等新药研发全过程。由于其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灵活性和低成本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制药企业的青睐。

企业将新药上市前的一部分研究工作交给CRO完成,既可以保证工作的质量,也可以降低研究开发的成本和企业自身的管理费用;既可弥补药物开发高峰期企业内部资源的严重不足的缺点,又可避免药物开发低潮时企业在研发部门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借用CRO丰富的经验和对新药注册程序的熟悉,保证新药的研发和注册速度,争取药品提前占领市场。有资料显示, CRO承担项目的时间与企业自身承担的项目所需要的时间相比,大约可以节省25%~35%的时间,据范颖总经理介绍他们公司有时候为客户至少可以缩短6个月或1年以上的时间。

寻觅CRO合作要全面考察

笔者认为,当今我国制药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颇为相似,1998年SFDA成立后一系列药品管理法规的制定颁布,社会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制药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等。而中国的制药企业规模大多比较小,自身完成新药研发的实力又比较弱,而且由于多数企业多年来都是从事仿制药生产,对于新药研发的规则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随着今年《药品注册与管理办法》的执行,新药审批的程序也越来越严格和复杂。我国的这些现状,都决定了CRO模式是中国制药企业进行新药上市合作的最佳选择。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建议

近年来,由于国内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国家对楼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负利率的状态,导致个人投资渠道十分狭窄。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已达到了4000余种。理财产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的资产管理、投资顾问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及其资金收支变化状况,为其设计一系列个人财务规划和理财服务,协助客户实现财务目标和自身盈利目标,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的综合理财服务。

理财业务起源于美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并逐步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是2004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在此后的七、八年间,商业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可谓名目繁多。2011年8月银监会颁布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办法在第三章“宣传销售文本管理”中将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三种。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只能保证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只保障理财资金本金,不保证理财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不保证本金和收益,需要客户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对客户的风险提示不够,蕴含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第六条和第十条明确指出,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充分揭示风险,加强客户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但目前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普遍存在产品宣传材料及销售文本中风险揭示不足,过分地强调预期收益,却没有预期收益率的详细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存在一些误导性的陈述;有些商业银行宣传资料中虽有风险揭示,但对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不够,未明确提示可能存在本金损失等最严重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的情况。此外,还存在银行工作人员代客户填写风险揭示书的情况,客户未亲自填写风险揭示书,就可能不了解或者不能详细了解理财中的投资风险。由于风险揭示的不完整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不甚了解,更不清楚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单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而盲目购买,形成了潜在的投资风险。

2、理财产品质量单一,市场定位存在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虽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但对产品开发和品牌重视程度有限,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互相模仿,实质上是大同小异,理财产品技术含量整体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理财产品仅仅局限于与利率、汇率挂钩或者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理财产品的目标客户基本上也是少数中、高端客户,即客户在银行的账户余额超过一定的金额才可获得该项服务。个人理财服务门槛过高(多数银行要求购买的最低起点为五万元人民币,有些产品的起点更是高达数百万元),大众化的个人理财服务明显不足,缺少满足中小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由于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有特定需求的客户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3、客户理财知识缺乏,理财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及理财教育的滞后,商业银行的客户大多认同传统的存款类业务,对理财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客户大多偏好具有保本承诺的理财产品,对风险程度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则不敢涉足,导致现阶段理财市场需求多是一些低风险的简单理财产品。与此相反,由于商业银行在理财营销中,过分侧重于对收益的宣传,未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得一些客户对风险与收益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风险意识,片面追求高收益,导致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风险揭示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有关宣传销售文本管理的规定,全面、客观反映理财产品的重要特性和与产品有关的重要事实,真实、准确、清晰的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揭示,确保客户能够全面了解、准确理解;同时,对已经销售的理财产品要密切关注,杜绝声誉风险发生。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监管,严格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文本进行审核,对文本未达到要求的机构,要限期整改,达到要求后再准予发售该产品,促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做好市场调研,推进理财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利益出发,不断研究市场变化的新情况,适时调整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一是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开发适用性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细分市场,为客户设计、量身定做富有特色的、能够满足客户独特需求的理财产品。二是要考虑客户操作的便捷性,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客户设计出更多的自助产品,使客户不用到银行网点,利用网上银行就可以自助选取、操作银行所提供的各类产品。三是适时调整市场定位,积极开发中小客户市场。中小客户市场是个人理财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商业银行要积极研发、设计符合中小客户需要的理财产品,满足中小客户的理财需求,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遵循市场管理,科学制定营销计划。科学严谨的剖析现有市场状况和销售状况,扬长避短、寻求机会、制定2009年市场部和销售部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

二、加强头寸管理,合理调配资金。系统内资金采取调度和调剂两种配置方式。主要包括完成人民银行的资金调控任务,平衡各分行保证支付及实现信贷计划的资金缺口,解决农业重点项目贷款和基层信用社发放农户专项贷款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系统内资金调剂主要是解决尤其结好各信用社头寸的充分运用和满足票据清算、清付汇差及先支后收所发生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要,严禁用拆借资金搞固定资产贷款。各社拆入资金的数量,要根据各社清偿资金的能力严格控制,各社每月平均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上月末各项存款余额的4%。凡有拆借资金业务的信用社,都要建立健全拆借资金台帐、档案。

三、加强票据贴现、转贴现的定价管理。制订一套合理科学的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是捕捉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定期召开票据业务分析会。借助中国货币网平台,结合最新财经新闻,调整策略,创新思维,抓住市场机遇,赚取盈利效益。二是注重与客户的交流,同时积极参加有关各方举办的票据业务交流会,加深感情、增加业务经验、专业能力,提高在票据业务市场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三是制度制约,强化管理。从“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高度出发,加大对票据转贴现业务的监督、监管力度,严格按照省联社制定的票据贴现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并在社内部建立健全了票据贴现业务操作规程、票据贴现业务授权授信制度、大额资金汇划审批制度等,使每笔业务均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强化票据贴现业务务的长效监督机制,形成比较科学的业务运行架构和资金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防经营风险。根据票据业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票据业务经办人员的岗位职责,对票据业务各个环节的交接手续加强监督审核。严把票据审查关,对每笔转贴现票据必须经初检员审验后,由票据复审员对票据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复审,确保转贴现票据真实有效,杜绝风险隐患的发生。

四、科学市场调研,督促协助市场销售。市场部的核心工作就是协助、指导销售部门和各分社不断的提升品牌力、巩固销售力。因此,市场部只有不断的了解市场、拜访市场、调研精品、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并针对各信用分社实际情况,指导下属开拓思路、方法。

市场调研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化改革;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煤炭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建煤炭公司现代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使制度的管理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这也是将企业做强做大、增加核心竞争力、强化经营管理、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煤炭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讨论,来克服现阶段煤炭公司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不高、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管理层级多、管理体制欠缺协调等等,最终实现促进煤炭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在此,采用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与煤炭公司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经营管理水平。

一、分析管理模式

我国煤炭企业在管理制度与管理组织架构较为齐全的条件下有着良好的整体运行状态,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较为完整,尽管如此,从煤炭管理模式视角来看,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如体制方面。一些公司未能够真正实现事企分体运行,其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事企混合并存的态势。这是由于虽然事企分离的目标在组织机构上得以实现,但因国家对事企转企业未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所致。这样就会给煤炭公司的有效运营产生影响。第一,公司难于实现事企分体运行的关键在于公司员工所具有的双重身份,这点阻挠了公司的各项改革、创新。第二,事业费用的软约束,这使得煤炭公司无法根据市场规则来创新、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导致对市场的迟钝,而在危机管理的问题上,公司也显得捉襟见肘。第三,煤炭公司的运营在获得了事业费给予的资金保障后,较非事业类企业更具优势。

二、组织结构

作为独立合算的经营主体,一些分公司的人员结构和机构还是较为完整的。如图所示。针对该该组织模式进行评价。

图 子公司组织结构图

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依照公司设置,管理成本高、管理组织具有重复性,且工资资源协同效应与共享机制不足,削弱企业发展优势,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组织为分权式模式,因此提升子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在特定的企业发展时期,能够成为扩大生产规模的有效途径;子公司成为利润中心和经营中心,它汇集了总部主要经营资源,但是总部对子公司管理相对较松散。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构筑起核心竞争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发展必须的条件:①高效、有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创建;②准确定位公司发展核心战略;③大局战略支持。

三、管理模式

根据相关项目投标管理,经营管理为公司运营核心,在商务支撑、识别用户特殊需求、采集信息等方面其管理模式应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从经营策略的角度着手,给予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项目和领域足够的重视。利用企业自身的行业技术优势,引领、培育市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点的新高,以新的产业支柱的形成为目标。对市场预测和市场调研应持严谨的态度,将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制定出来,定位市场,以增强煤炭公司投标能力。建立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人员激励、考核、管理制度,致力于高素质经营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体系,饱满战略规划人才,建设战略规划职能,根据国家政策走向、竞争中战略举措、市场变化需求、行业环境动态等,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对企业总部经营资源展开整合,并促进总部管理能力的加强,强化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将项目经营责任制度落到实处,紧抓项目管理。最后应加强开发市场和研发、投入产品技术力度。

四、管理制度

(一)企业指导思想。定位发展战略级别,扩宽发展思路包括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企业使命、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包括人才目标、科技目标、市场目标、组织目标、体制目标、收入目标、发展目标、中长期目标。而发展战略表述为企业文化战略、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信息化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开发战略、经营开发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组织创新战略、体制创新。在经营管理责任制度的主要责任是承担企业开发潜在市场责任及经营指标。经营管理责任制可按照地域分工、项目规模、业务板块、经营对象进行制定。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应涉及管理综合性问题的管理和协同。根据不同企业性质,参股公司经济关系、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经济关系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例如:预算管理原则和事业费测算针对事业体制部分制定;监督参股企业章程投资收益;经理层年度经营责任管理办法可通过公司董事会、对控股公司制定;年度经营管理办法与管理目标对分公司进行制定等等。

(二)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处理交通事故、机动车的管理、驾驶员的管理等为交通安全管理职责;消防管理办法:火灾应急处置、消防安全检查、培训消防知识、消防器材和设施,体现对消防安全管理的要求。作业设备安全管理:处理设备事故预案、设备检查相关规定、设备保养规定、上岗设备管理、使用设备履历及说明。

从企业核心角度对煤炭管理模式及管理制度设计进行简要探讨,针对我国煤炭企业管理体系现存问题,提出强化林润中心、管理中心、投资中心等职能,在合理资源配置、顺畅管理链条、匹配战略规划、清晰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形成统一。各企业不宜过度分权,这样才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从本质上巩固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俊芝,刘原,扬起,王茜,薛苗,刘希君.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7).

[2]张晓春.关于完善煤炭集团公司物资采购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