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因此,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和密切,相互支撑,相互制衡,同时,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上更加多的关注于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为国际间的贸易提供方便,此外,各个国家联合形成的经济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开始依赖于经济组织的调节。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更多的依赖信息技术,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为显著标志,信息技术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经济信息的传播,也让各个企业间的联系方便迅捷,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挑战。积极的影响有:第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有利于资源全球性的优化配置,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当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后,全球经济逐渐趋于市场化。我国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已经逐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突出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数量上很少,贸易结构和质量也偏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并且持续稳定增长。这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贸易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全球贸易中突出了我国的外贸优势。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现在,我国每年的出口产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可以说,贸易全球化促进了我国成为贸易大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战后,一些世界经济组织在调节世界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世界经济组织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国际多边贸易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全球化。2001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融入了一个全球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之中。我国可以享受100多个成员国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国际贸易上,改善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第一,区域和集团经济保护下,竞争激烈。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的冲击。入世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必然会给中国经济,特别是给企业来带巨大冲击。
第三,义务约束带来的冲击。中国入世后,收到的义务约束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关税的约束,二是约束非关税措施,既要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又要逐步撤销非关税壁垒。有了这种约束,中国入世后出口的路子拓宽的同时,进口的大门也会大大敞开。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
1.参与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方面的规则。我国要在加强对边贸易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区域经济和多面合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全面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来,将国际贸易规则导向到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领域的多面合作中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姑对外贸易的影响力。
[关键词] wto贸易协议 电子商务 未来趋势
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交易方式,它使用电子化的无纸方式进行贸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的日益繁荣,电子商务在现代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引起了wto的极大关注,下面将分别论述。
一、gatt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gatt是目前国际货物贸易的法律框架基础,电子商务的大部分是属于以电子媒介寻找客户,然后交付事务的方式,所以gatt的法律框架可以适用于电子商务。
另外,gatt的下属协议《信息技术协议》(ita)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ita将大部分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丰富了世界信息产品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ita的作用,ita的谈判程序本身对于wto框架内的贸易协议谈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加国在wto贸易回合之外进行谈判,自行进行关税减让,同时又使这种关税减让置于最惠国待遇的制约之下,从而使得其他非参加国也可以分享关税减让的贸易自由化成果的谈判方法,可以避免冗长的谈判回合数量,对于今后的电子商务协议的谈判成功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wWW.133229.Com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ita仍有以下三个缺陷:
1.参加国数量不多,并且参加国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如何吸收更多的发达国家,是ita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
2.ita对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新发展不敏感。这造成电子商务新发展所需要的很多信息产品不能进入ita框架内,这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发展。
3.ita对于信息产品的非关税壁垒的规制力度不大。当前情况下,进口许可、技术标准认证、国内管制等都对电子贸易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作用,但ita对于这些壁垒形式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二、gats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gats比gatt与电子商务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电子商务的前提是电讯服务和互联网接入,而这二者都是gats的重要内容。另外咨询、法律、视听产品提供等服务种类也要受到gats的规制。电子商务的商业机制以网上的电子数据交互为基础,因此电子商务必须以互联网和电信系统为依托。所以电讯和互联网服务方面的良性竞争机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1.gats第8条规定:各成员方应确保在其境内的任何垄断服务提供者,在相关的市场上提供垄断服务方面,不得采取与本协定第2条有关该成员方的责任,及其承担的特定义务规定不一致的行为”。第8条还规定“当成员方的垄断服务提供者,根据该成员方承担的特定义务,不论是直接或通过其分支机构在其垄断权范围之外参与提供者服务的竞争时,该成员方应确保其服务提供者在镜内不滥用其垄断地位,不进行与其承担义务不相一致的行动。
此条规定的意义在于:
(1)要求没有开放电讯服务却承诺开放互联网服务的wto成员,必须保证他们的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商可以无歧视的享有使用本国公共电信网络的权利。
(2)wto成员国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必须保证不得滥用其独占经营地位。
2.除了gats第8条,gats还有一个《电讯附件》,其中规定:各成员方应保证任何其他成员方的任何服务提供人获得合理与不歧视对待的条件下,进入并使用公共电讯传输网络与服务。这条规定的现实意义是保证了电讯服务之外的其他服务可以使用必要的电信网络。这一点对于电子商务十分重要,因为根据此条规定即使电信市场不能得到开放的承诺,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仍然可以在公用电信网络上进行。
3.gats第四议定书和《参照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基础电信的市场开放。第四议定书包含了90%的全球基础电信贸易,由于各国大多由政府性公共机构或者垄断性企业来经营,第四议定书在消除垄断影响,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议定书除了达成的市场准入承诺外,还达成了一个《参照文件》。《参照文件》要求成员对电讯服务的管制做出了“附加承诺”。其目标是为市场准入和外国投资的承诺提供国内法的保障,使得成员可以在其他成员方的承诺未能履行时有权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就gats的规定的进一步完善而言,有下列几方面需要注意:
(1)努力使更多的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gats构成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基本框架,但gats中的服务种类的开放数量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种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gats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①gats第四议定书中承诺开放互联网的国家太少,仅仅为10个,这与全球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趋势明显不符。
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服务门类不断涌现,如何将它们纳入到gats的框架内进行定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第四议定书中各国做出的具体承诺没有很好地贯彻技术中立性原则,违反了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规律。
④gats框架内有关电子商务的协定,无论是《电信附件》还是第四议定书,都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参与。
(2)国内管制问题的协调处理方面,gats第6条第1款规定“在已做出具体承诺的部门中,每一成员应保证所有影响服务贸易的普遍适用的措施以合理、客观、公正的方式实施。”其目的在于保证gats各项承诺可以在成员国内顺利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内管制之间摩擦的加剧。这种法律自身的不确定性对于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3)增强良性竞争的力度方面,虽然《电信附件》与第四议定书创造性地在wto框架内为电信竞争提供了制度基础,但此制度基础本身仍存在问题:第一,第四议定书的《参照文件》没有各国正式缔结的协议的效力,仅具有指导性。第二,《参照文件》本身用语缺乏精准性,自由解释的余地很大,这造成了适用上的不确定性。第三,第四议定书仅仅涉及公共电信网络开放,但电子商务的开展往往还会涉及到非公共电信网络,这个使用造成了困难。
三、trips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wto的另一大支点是trips。trips将世界上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纳入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并赋予了wto框架内强制解决争端的效力。
但是必须注意到,由于trips只是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最低标准,各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普遍不一致,再加上规则本身透明度的缺乏,这些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另外由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trips本身并没有更多的关于电子商务的规定,所以trips协议对于电子商务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大。
四、结论
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机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断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wto作为全球贸易的基本框架必须承担起规制电子商务的重任。在wto对电子商务进行规制的进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wto不能规制电子商务的所有问题。实际上wto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制仅仅限于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承诺问题。
2.wto不仅应当实现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歧视性的贸易自由化,而且应当保证各个成员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享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机遇,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保护问题更需要wto的关注。wto应当加强与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电子商务的大发展。
针对现行的贸易回合中的激烈博弈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的自由化谈判应当更多的借鉴ita的单独主题谈判方式,进行独立与贸易回合之外的电子商务自由化谈判。这样才能避免wto贸易回合中其他议题的干扰,稳妥及时地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贸易自由化,避免更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满足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薛虹:《电子商务立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
[3]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0期
[4]黄东黎:《国际贸易法经济理论法律案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薛荣久:《世界贸易组织(wto)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国际贸易对于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紧跟时展,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大大增强,随着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界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等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投资和贸易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同样,对发展现代国际贸易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在会议上,参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通过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不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贸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在当今天时代,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非常紧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提升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进行,这就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助于各类关税和相关进出口费用的降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会逐步减少,同时,还会直接对贸易数量和贸易总额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从历史的研究数据来看,在1990-2005年间,世界GDP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2.4%,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换算则达到了3.5%。而国际货物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已经达到了5.7%,服务出口贸易也获得了同步发展,其平均增速达到了6.8%,国际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状态,从历史数据来看,已经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33%以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比如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增速均超过20%。另外,还有一些产油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在国际贸易中变得非常活跃,比如从事产石油和非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的国家。
三、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间接影响
1.促进某些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了突出本国的优势,让本国的定位在世界市场上更加明确,从而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让本国的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获得流动,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会出现变化,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加速了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自身在经济封闭的情况之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国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差异的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如果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这种差异就会在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之下促进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一旦各国密集进行生产产品的相互转移及流动,那么国际贸易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扩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张,现在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比如说国际跨国大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原料和燃料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等等。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分工不断进行细化,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还达到了再度深化,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也起到了促进自身发展的作用。比如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金融资本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结构及方式,还有金融对于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作用都呈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新特点。
国际贸易的发展结构已经开始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开始有所增强,国际贸易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总的来讲,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上升。伴随着这些产业内国际贸易新形式的出现,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无论哪一种贸易形式,经济全球化都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国文,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1997(05)
[关键词] 贸易利益 福利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4-0001-06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中美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2626.8亿美元,26年间增长104倍。2006年中国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十分迅速,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0年中国还是美国第11大出口市场,到2004年已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市场;2005年,中国(加上香港),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6年,按中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大陆出口592亿美元,加上对香港出口178亿美元,合计为730亿美元,占美国总出口的7.0%,大大超过日本5.8%的比例。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两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技术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取得巨大贸易成绩的同时,双边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美国指责中国通过控制人民币汇率、忽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实行不公平的贸易政策获得贸易顺差,中国应该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承担责任。[1]诚然,中美在贸易统计方法以及原产地规则上存在一定分歧,双边贸易逆差统计具体数据上有一定的差别,但贸易逆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争论贸易逆差具体数据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分析贸易不平衡背后的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传统的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贸易利益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与传统的贸易环境相比,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并实现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国际分工体系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垂直分工转向知识经济年代的水平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产业转移改变了贸易本质和流向,传统的贸易差额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顺差不一定获利,逆差也不一定是损失,因为全球化时代的贸易利益具有主体多样性、利益多元性、实现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分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必须考虑到以下的特殊性:其一,中美之间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贸易差额不能反映双方实际贸易利益;其二,美国以对华投资替代对华出口,其投资收益应该计入贸易利益;其三,以加工贸易为主对美出口,中国贸易顺差与贸易利益不对称,中国并没有获得顺差的全部利益。因此,传统贸易利益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全球化条件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需要重新厘定中美双方的贸易利益。
中美贸易利益的具体分析
所谓利益(benefit),按照《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的解释为:“促进或增强福利的东西、好处”,
即一种福利。贸易利益是贸易带来的一国福利的改善,具体包括:①政府利益主体,主要表现为政治目标和经济职能的实现;②企业利益主体,表现为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③个人利益主体,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上升;④最终通过各个主体利益的综合形成贸易利益。
结合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利益主体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稳定经济体制的基础、实现政府经济职能、提高经济效率并改善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政府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利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全体国民福利的提升来促进社会稳定,以经济控制能力增长来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实现政权的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善民生、巩固政权的国内政治利益。中国通过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获得人民支持;美国通过贸易手段来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执政党继续执政。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内消费不足和工人低工资上,是以抑制国内消费为代价的;美国利用贸易逆差,进口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抑制国内物价上涨,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稳定。2005年中国的国际贸易顺差达到1018.8亿美元,但是中国国内的消费不断下降,1978年中国国内的消费率为62.1%,2005年下降到50%以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消费率2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出口,内需严重不足。
(2)地位改善、控制加强的国际政治利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背后是过分依赖美国市场,在贸易争端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美国因为经济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作用在贸易争端中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3]可以获得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利益(见表1)。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争夺美国市场,造成中国挤占的假象,不利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团结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联合,并在国际上造成“中国”的口实。随着WTO多边谈判力量的多元化趋势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对于未来多边框架的引导力量。[4]
第二,宏观调控绩效改善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政府合理利用手中资源,通过贸易的手段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降低发展成本,实现利益均衡。绩效改善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资源绩效改善的利益。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基础上,美国的企业通过对华投资将国内一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来生产,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环境并造成中国资源的紧张。中国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大都堆积在市郊,积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多公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单位增加值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10倍以上;中国现有45种支柱性矿产,到2010年尚能保证需求的将减少到23种,到2020年仅剩下6种。中国50年后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而目前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美国的4.3倍。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同时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美国的环境问题和资源供需矛盾伴随着对华逆差的扩大而有所缓解。
(2)发展绩效改善的利益。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了大量经济资源向对外贸易部门和具有对外贸易区位优势的地区集聚,强化了二元经济特征并扩大发展差距。[5]而美国通过对华贸易,大力发展西部一些州,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中国的人均GDP地区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在2002年高达0.55,而美国则从20世纪60年代的0.24缩小到2002年的0.11。中国过分依赖出口,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明显不足(见图1)。
(3)财政绩效改善的利益。在出口创汇的压力下,中国各级政府给予出口企业大量补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作为世界发展中大国,在国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补贴给出口企业来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出口顺差越大财政补贴就越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由于价格低廉,美国国内低收入者能从中获得好处,相当于中国给美国人提供了补贴。中国的环境代价沉重,日后环境治理的费用,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政府在未来的财政负担并影响到财政绩效的提高。根据美国专家的估算,2003年美国政府仅以区区20亿美元补贴受贸易影响而失业的工人,却从整个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中获得3800亿美元的收益。
第三,持续发展的利益。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贸易的杠杆作用,合理调配资源,占领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增强经济未来的竞争能力。[6]持续发展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结构领先的利益。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于双边经济的互补性,双方通过贸易将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中国贸易顺差导致生产要素大量积聚在制造业部门,形成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部门比重偏大;而美国通过占据了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部门,通过放弃部分制造业来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发展。此外,美国还通过向中国直接投资的形式,将国内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见表2),并从中国市场获得巨大利润。仅仅在2004年,美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商品销售额就达到了750多亿美元,美国的子公司在向母公司返销的过程中,通过公司的内部贸易、转移价格在东道国获得绝大部分的利润,并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2)便利与低成本融资的利益。中国贸易顺差导致大量的外汇流入,造成了本币投入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形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效果的减弱;同时,中国外汇储备中大约70%以美元形式存在,存在资产缩水的风险,使中国货币政策受制于美国。美国利用金融霸权,通过贸易逆差的形式来获得中国的商品,并以铸币税的形式来要挟中国等拥有对美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购买低息美国政府债券,使美国以低廉的成本融资。美国短期国库券利率在1995年为5.51%,1999―2003年分别为4.66%、5.84%、3.54%、1.61%、0.64%;而1999―2005年借款利率为8.83%、7.99%、9.23%、6.92%、4.86%、4.12%和4.34%。尽管有时波动,但是筹资成本低廉非常明显,美国通过低成本来获得资本,再到其他国家投资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2004年美国虽然是净债务国,其净债务达到了2.54万亿美元,但令人惊奇的是,美国的对外净资本收益却是正的362亿美元。为了获得出口优势,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估,汇率的低估导致出口商品以美元计算的价格相对偏低,而以美元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偏高,导致了贸易利益的进一步流失。
因此,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从政府利益主体角度来考察,在增强中国经济实力带来利益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中国贸易利益的流失;美国虽然是贸易逆差,但是从政府利益主体来考察,美国获得了贸易利益。从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角度来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利益主体分析
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微观主体,国际贸易利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分工利益。中美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差别决定利益分配的结果。不同位置的企业贸易利益不一,在整个产业链中,研发和销售获利高于生产制造,因此常用“微笑曲线”来表示企业的收益。美国企业控制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而将中间生产环节放在中国来进行,中国加工企业所得利润相当微薄,美国企业在生产链条上获利远远超过中国。据测算,中国厂商每加工出口100美元的商品到美国,所得到的工资、租金、利润等只有15美元。
第二,产业升级利益。美国的跨国公司将国内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并在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差异,保持美国整体技术领先于中国,制约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美国获得产业发展的先机,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2001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的数据,1995―200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3.01%,其中2.97%来自于结构性劳动生产率增长。通过进口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集中精力发展高新技术,根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测算,进口使美国1989―2000年间每个工人产出提高了7.9%。
第三,技术专利收益。美国利用产业分工来获得技术积累和专利权的领先,利用现行贸易体制来获得专利权收益,使用美国专利的中国企业利润被稀释。例如,美国高通公司向中国联通公司转让CDMA手机技术至少收三重费用:知识产权转让授权费用、购买高通公司芯片的费用、支持芯片升级的软件费用等。我国曾是DVD播放机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中国企业每生产1台DVD播放机,需要向由日立、松下、三菱、东芝、时代华纳等公司组成的专利组织缴纳4美元的专利费,向由索尼、先锋、菲利浦组成的专利组织缴纳3.75美元的专利费,还要分别向汤姆逊公司、迪提斯公司、杜比公司缴纳1美元、10美元和4.95美元的专利费,即每生产1台DVD播放机总共要缴纳23.7美元的专利费。从这个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微软、英特尔、诺基亚的利润率分为28%、21.9%、和14.4%,而我国电子百强企业2005年的利润才1.8%。
第四,行业垄断收益。美国在华以投资替代贸易,利用中国吸引外资的机会收购中国的民族品牌,通过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来控制某些行业,获得垄断收益。最典型的是洗涤用品行业。美国宝洁和联合利华公司通过收购实现对中国整个洗涤用品市场的控制,目前已控制了整个行业70%~80%的市场份额,中国民族品牌基本消失;此外,美国企业通过收购中国国内在某些行业中技术领先的行业标准制定者,通过控制这些公司来控制中国的某些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标准,最终实现控制中国的技术能力。2006年,美国凯雷收购中国的徐工,就是看中徐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地位,通过控制中国徐工实现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整合,最终影响中国的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标准。长此以往将削弱我国的民族产业并危及国家安全,美国企业获利巨大。
第五,超绝对优势利益。美国借口国家军事经济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来阻止对华的技术出口,在于通过技术制约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美国长期垄断某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绝对优势,迫使中国企业在完全竞争的贸易市场中仅获得微薄的利益。超绝对优势商品是按照寡头垄断的方式定价的,出口国可以获得垄断利益,而超绝对优势主要产生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利用技术贸易战略来控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并获得巨大利润。[7]例如,微软公司视窗软件的出口、英特尔公司芯片的出口、波音公司大型喷气客机的出口等等,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第六,成本和利润的收益。美国企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方式来制约中国企业的扩张,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增加中国企业的进口成本并摊薄出口利润。2005年美国通过“非市场经济条款”和“特保条款”对整个中国纺织业行业的扩展进行制约。美国通过贸易管制而获得贸易条件的改善,中国为了在美国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压低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
企业分工地位和竞争的不对称,导致了美国企业从中美贸易中获利远远超过中国企业,并对中国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影响。
3.个人利益主体分析
个人的福利水平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贸易发展过程中对于不同国家生产贸易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变化,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对于社会成员实际生活水平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国际贸易利益分析的重要视角。结合中美两国的贸易实际状况分析如下:
第一,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利益。当前中国贸易竞争的主要武器就是通过低工资来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国际贸易并没有给中国的产业工人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很多父子两代农民工还都是在最初级的加工工厂里从事着简单的工作,拿到的也只是仅够维持生计的工资,低收入水平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对外贸易使美国的生产转向生产效率更高、收益更加丰厚的岗位,这种效应反映在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受到商品出口支撑的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比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高13%。
第二,作为消费者的收益。为了保持国际贸易竞争力,人民币长期低估,进口商品价格偏高,在收入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贸易顺差导致外汇流入,本币投入过大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在劳动力充裕而普遍工资水平提升缓慢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长期无法提高。[8]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从整体上抑制美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受美国对外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上升的影响,非贸易品生产部门工资也出现上涨,在预算约束放松的条件下,美国的消费者都能从贸易中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计,大量优质低价的中国商品使得美国消费者每年可节省支出200亿美元以上。
第三,职业的收益。进口和对外投资在一定时期造成美国失业率上升和某些职业的消失,美国利用中国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对美资本输出,以低成本推行财政赤字来提供公共物品,以教育和培训实现劳动者转岗,劳动者获得收入的提高和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测算,在美国每年失去的226000个“高进口竞争行业”工作中,73%的人能在半年内顺利找到工作并获得政府的补贴。中国顺差的实现依靠贸易加工厂里15~30岁的年轻人力资源,这些人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简单劳动,形成不了技术竞争能力,一旦未来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消失而导致加工贸易的跨国转移或者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升级,这些人将会失去工作的机会和生存的基础。据专家估计,中国从事这种简单劳动的工人就有2亿多。
第四,健康与社会保障收益。中国参与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会影响工人的健康,受到美国国内的相关法律制约的美国企业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中国部分出口企业为了获得低价竞争的优势,以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的方法来生产,导致工人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中国部分企业和美国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没有遵守国家的相关员工社会保障规定给工人购买必要的社会医疗保险,未来这些工人自己必须承担健康保障和失业成本。
因此,中美贸易给中国工人带来的就业机会是建立在中国工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约的基础上的,中国贸易产业工人付出巨大代价但没有得到社会保障,形成了“未富先老”的局面;美国贸易工人不仅获得工资收益,在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都有提高。
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贸易福利的分配与传统的分配方式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多样性、贸易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贸易利益实现的复杂性。传统的通过贸易总额以及顺差和逆差的方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贸易利益分配考察体系。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差额是客观事实,但是,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是贸易利益的流失,[9]而在美国贸易逆差的背后是贸易利益的流入,这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美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中国应该反思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的顺差贸易利益观,形成更加科学的贸易利益评判标准。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统筹国内外发展的实际,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放弃追求数量的策略,走质量型的道路,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注释:
[1]裴长洪.开放经济新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王洛林.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汪海波.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2001―202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隋福民,饶鹏.开放条件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评述.国际贸易问题,2007(1)
[7]李.论国际贸易中的超绝对利益.国际贸易问题:2005(5)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化 全球经济 协调发展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又可称为国际贸易绿化,其核心目的是将生态学中的原则渗透于国际贸易的全部活动中,把社会、人与环境等各种因素都纳入到全过程的世界贸易内,即在国际贸易的每个环节与领域中都将如何实现资源、社会、人和环境等要素可持续的发展考虑在内。但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在经济实现发展的同时,人类和生态化的发展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实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保持拉动、实现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所急需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间的冲突
全球经济的发展意义在于其经由金融、资源和资本等要素在地区与国家间所产生的贸易流动,能够在最大限度省对不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进行满足,从而实现在世界范围中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促进世界各国福利和生活的水平。所以,从根本上说,追求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并不违背,两者间的必然冲突几乎不存在。但市场的现行环境中,全球经济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效应与全球经济的增长结果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所预期的目标依旧存在差距。全球经济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各国间经济的力量对于叶在不断进行改变,国家和国家间资源、资本平等的属性正在被打破。
1.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资源不平等的特性
尽管WTO组织在对全球经济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求,要求国际贸易需要对全球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因为其没有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地区间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一边倒”等现象逐渐产生,进而让发展中的地区与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垫脚石,和全球贸易的生态化最初的目的渐行渐远。事实证明,在现行的体制中,全球的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能够对发展中国家逐渐被边缘化的现象进行阻止,反而使“三七现象”等不平等现象得到了加剧。
2.全球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不公平的分配
由于受到经济的增长率、规模与国情等现状差别的影响,世界各国间人力和物资的资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各国间资源的分配机制因受到其直接影响而出现了改变。
在通常情况下,生产力的水平对资本的流向起到了决定作用,生产力的水平越高其资本也就越雄厚。鉴于资本其自身具有逐利性与流动性,且其总是向着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所以,享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将享有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经济正在快速进行增长的现在,各国间存在着不公平的分配机制,资本常常会流向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发达国家,从而使得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3.全球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地球生命供养的能力
按照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前提,换言之,就是要求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眼下,许多的发达国家为了使本国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得到缓解,通过频繁开展国际贸易的手段,进口资源与环境服务。尽管此类方法能够使该国资源与环境上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但其在某种程度上使各国对资源与环境服务产生了依赖性,造成了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原因
在现行体制中,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二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因短期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包含了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社会生态化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生态化的发展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主张是在能够对当代人类的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不对人类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进行损害。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无法分割,人类需要在既对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所以,仅对短期内经济的单纯增长进行追求和贸易生态化的发展理论所追求的目的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难以协调。
2.WTO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间缺乏有关的协调政策
从客观上来说,WTO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间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缺少能够对两者的关系作出协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在WTO的有关条约中,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出现矛盾的条文还有不少,此类冲突的实际存在同样也是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重要原因。
三、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优化协调
在理论上,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经济的增长是生产力发展后的客观需求,贸易商的互惠互利与互通有无都能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益处。但由于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目标冲突,再加上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所使用的双重标准,所以,在过去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并没有使协调发展的目标得到实现。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现提出下述两类方法,以供参考。
1.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协调优化
由于对利益存在追求,国际贸易常常有着急功近利的特点。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想要对利益的长久性进行保存,就需要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前提。在今后的实践过程内,对环境的保护将逐步在国际贸易的主题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也将成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环境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观念也将深入人心,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所以,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各国间信息与技术的交流进行积极推动;其次,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纳到国际贸易的计划当中,把可持续的发展划入到法规体系和贸易政策的范畴内,构建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协调体系;最后,则需要增强贸易政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实现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的战略决策。
2.遵守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的协调规则
除了在对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协调优化外,在有关法律法规领域则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同时制定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相一致的规则。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下列四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1)在制定规则应应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与国家经济的差异水平进行充分考虑,以保证规则能够对更多人利益的需求进行满足,并具有公平公正的特性。
(2)在进行贸易活动时,各个必须遵守国际公认的标准,从产品的回收处理、流通、运输、生产和原料采购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根据国际标准做出控制。
(3)各国的国内立法应与本国贸易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一致的有关法律法规。
(4)对于资源与环境立法较为完善的国际来说,需要对WTO框架中关于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执行,而对于环境立法尚不完善的国家而言,则需要对其国内法不断进行完善,并使其与国际的标准相一致。
四、结语
对经济快速的增长存在追求是全球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客观的要求,但如果仅仅只是追求发展,则有可能会产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无法持续的现象。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无疑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只有在生态化的发展框架中,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来追求全球的经济增长,才能将资源、经济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社会、人类和经济的发展目标由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任庆.自由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与调和[J].齐鲁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