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1篇

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冬期施工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达数月,加之工程建设的进度需要,有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冬期施工,寒冷的气候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寒冷气候环境下施工,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防护及管理措施,完全可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为此本文针对冬季施工的一些管理方法和重要工序的施工防护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在施工管理方面,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作好冬期施工的前提。

首先,要注意提前收集施工地冬期气温变化的资料。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准备和防范,要提前收集当地冬期的气象资料,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准备好冬季施工的材料,如提前预备防寒取暖材料,外加剂材料的选用、审批、复试,焦碳及炉具的采购、存储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作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是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在工程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编制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作为冬期施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是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冬期施工技术文件包括针对冬期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冬期施工的生产任务安排和部署;施工材料进场计划;劳动力计划;热源、设备计划和部署;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冬期安全生产的要点;施工工序及进度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措施。

三、作好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是冬季施工的关键。

作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冬期施工由于在负温下进行作业,不了解或不熟悉冬期施工规律,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保证工程质量,冬期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人员要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冬期施工的规范、标准和规定,如《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等文件,学习有关冬期施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方法。

四、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防止施工操作人员违反冬期施工规律,造成操作不当,人为的造成质量事故。施工前技术交底的重点是:原材料的使用方法;原材料的加热或保护;原材料的测温或成品的测温;成品的保护或养护工作。

五、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在冬期施工中各种原材料需要进行复试的必须进行复试,以防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工程中。在冬期混凝土施工中经常要使用一些外加剂,随着气温的不断变化用量不一,加上目前时常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如果不复试,直接用于工程,将有可能给工程带来严重后果,要消除引起工程质量隐患的因素,对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进行重新复试是必要的。

六、制定冬期安全施工措施。

冬期施工气温较低,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较多,在施工前要制定相应的冬期安全施工措施,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高空作业和特殊工种的教育,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安全施工。

下面再就几个比较常用的施工工序的技术措施简单阐述一下。

一、土方工程冬季施工技术措施

基础土方工程应尽量避开在冬季施工,如必需在冬季施工,则应制定详尽的施工计划,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同时组织好施工管理,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

施工现场的道路要保持畅通,运输车辆及行驶道路均应增设必要的防滑措施。

在相邻建筑侧边开挖土方时,要采取对旧建筑物地基土免受冻害的措施,施工时,尽量做到快挖快填,以防止地基受冻。

基坑槽内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产生积水,造成由于土壁下部受多次冻融循环而形成塌方。开挖好的基坑底部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如保留脚泥或铺设草包。土方回填前,应将基坑底部的冰雪及保温材料清理干净。

回填采用人工回填时,不能使用冻土,每层铺土厚度不超过20cm,夯实厚度为10―15cm。回填土工作应连续进行,防止基土或填土层受冻。

二、 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

冬期钢筋施工最主要的是钢筋的焊接,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从事钢筋焊接施工的施工人员必须持有焊工上岗证,才可上岗操作。负温下钢筋焊接施工,可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及电渣压力焊等焊接方法。

焊接钢筋应尽量安排在室内进行,如必须在室外焊接则环境温度不宜太低,在风雪天气时,还应有一定的遮蔽措施,焊接未冷却的接头严禁碰到冰雪。

冬期进行钢筋焊接,影响因素较多,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气温状况进行试焊,试焊时先根据气温状况调整焊接参数及焊接工艺,焊接参数和工艺确定后,再进行试焊,试焊的焊件送实验室实验,合格后再进行批量焊接。

焊剂或焊条在冬期运输、保存过程中极易受潮,使用受潮的焊剂或焊条会造成焊接熔池中混入气体停留在焊肉中造成气孔,影响焊接接头质量。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或焊剂进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

三、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混凝土强度增长主要靠水化作用,水结冰时,水化作用即停止,而且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促使混凝士结构松散破坏,因此,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时,应停止施工。当昼夜平均气温在-5℃至5℃之间,则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进行施工。

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和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在有条件的时候,砂石筛洗应抢在零上温度时做,并用塑料纸、油布盖好。

当施工期处于0℃左右时,可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强剂,掺量应符合使用要求及规范规定,且应注意在添加前应做好模拟试验,以核实有关技术措施,对于有限期拆模要求的混凝土,还应适当提高混凝土设计等级。

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冬期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是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运输及施工过程中要确定原材料的保温及加热温度,定时进行温度测量,保证温度达到施工要求。

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施工中作好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气温一般不应低于2℃,温度过低,则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使混凝土在很短时间内降至冰点温度而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

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混凝土与外界温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未冷却的混凝土有较高的脆性,所以结构在冷却前不得遭受冲击荷载或动力荷载的作用。

作好试块的留置工作。根据规范冬期施工试块留置不少于2组(六块),与结构同条件养护,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混凝土强度。

加强混凝土成品的养护。冬期混凝土的养护管理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新浇筑的混凝土,一是作好覆盖保温工作,并经常检查,二是作好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保证混凝土在初凝期不受冻。

冬期施工虽不常发生,但如果不提前准备和防范,措施不当,会给工程质量、进度,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因此,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前作好防范,在施工期间作好控制是必要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的措施。

参考文献: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煤矿;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施工过程当中常常会遇见寒冷的天气,而在此种天气情况之下,由于施工的措施不恰当、对冬季施工的相关技术手段不够明晰,而导致的各种工程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发生,例如混凝土受冻而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保温措施不恰当而造成的墙体裂缝、没有在墙基之上覆盖保温材料而导致的冻胀事故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些施工事故都对实际的施工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情况,应该对曾经发生的事故问题等分析原因,解剖其事故的后果,而目的,则是为了提升冬季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问题的一再发生,并且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相关的建筑规章对于冬季施工有明确的规定,进入冬季以后我国的气温普降,它的各种天气条件都不利于建筑施工,但是在现实中建筑工程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比如建筑工期、建筑成本等因素的制约。针对北方煤矿建筑工程冬季期间施工条件环境和工期安排的不利因素分析,从混凝土、钢筋和装饰装修工程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阐述了冬季期间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方案,以保证冬季施工质量,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概况 在建筑工程的冬季施工当中,应该在正式的工作开始之前,做好冬季相关的准备,尤其是保温材料和热源,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工具材料。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结合天气的主要特点、周边环境等方面内容,编制出一套具体的、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其中的具体措施进行明晰的规定,分配人员任务,并且相关的方案经过主管单位部门同意之后,才能具体的实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编制施工方案之前,由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一起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分析,力求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编制出最完整、详细的施工方案措施。针对施工队伍而言,也需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一般的来讲,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不能够在冬季施工当中使用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常常由于规章制度的不明确、施工管理欠佳、施工技术不完善、对不利影响因素和环境等没有周全的考虑,造成一系列冬季施工问题和故障的发生,而此类问题的发生,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解决,还会对实际的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应该深入的分析常见的问题,找出其根本原因所在,并且提出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改建施工情况,减少冬季施工当中的问题出现。

3.冬季施工方案

3.1钢筋施工技术的控制 钢筋作为建筑物的重要支撑材料,由于它的物理性质,钢筋强度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当气温过低时就会增强钢筋的脆性,它就容易出现折断等,通过我们对于钢筋在气温低的情况下的变化可以发现影响钢筋冷脆倾向的因素有:温度的变化、焊接方式的影响、冷拉的影响。其中负温冷拉、负温焊接是钢筋最主要的施工技术。

3.1.1 钢筋负温冷拉

钢筋在负温下冷拉,其温度不低于-20℃。负温冷拉可采用控制应力和控制冷拉率两种方法,用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筋,宜采用控制应力的方法。在采用控制应力方法冷拉钢筋时,其控制应力及最大冷拉率应符合国家规定。

3.1.2钢筋负温焊接

冬季容易出现大风天气,而钢筋的焊接应该选择避风的场所,当风力达到一定的风级以后要设定避风装置。同时钢筋焊接也要避免温度过低,当温度低于-5℃时要采取特殊的焊接方式,当然如果温度低于-20℃时,就不能进行焊接作业。此外钢筋的存放也要选择干净、通风条件好的地方,钢筋在存放的时候尽量放在木板等的上边,保持它要高于地面,同时在焊接钢筋时也要注意保温,防止出现焊接头因为天气寒而出现的断裂。

3.2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控制 混凝土在常温下它的强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如果冬季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温度变化,如果冬季气温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为在负温条件下混凝土的水分就会结为冰,而冰的体积相对于水的体积要大,它的体积膨胀以后就会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改变混凝土的性质,最终可能造成混凝土的冻害。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主要就是了解混凝土在冬季的建设期间所遭受的冻害,冻害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抗压等有密切的关系,而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的措施就是控制好水分以及温度。 3.2.1 影响混凝土的因素

①温度对于混凝土的影响。温度对于混凝土有着关键的作用,混凝土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原料,混凝土的强度和天气的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混凝土的强度只有在正常的温度下才能发挥它的强度,如果温度越低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就越慢,就会影响其它工序的进行。②冻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除了受温度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冻害的影响,当混凝土发生冻害之后混凝土就会冻成固定物,它就缺失了混凝土原有的强度,它的功能就会降低,尤其是混凝土在刚浇筑完后,如果出现冻害,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质量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混凝土的总体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③混凝土允许受冻临界强度。混凝土早期遭受冻害后,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将有较大的损失,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都要有降低。混凝土允许受冻临界强度是指新浇注混凝土在受冻前达到某一初始强度值,然后遭到冻结,当恢复正温养护后,混凝土强度仍会继续增长,经28d标养后,其后期强度可达到强度等级的95%以上,这一受冻前的初始强化值叫做混凝土允许受冻临界强度。

3.2.2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选择

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除遵循常规技术要求之外还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防止混凝土出现冻害的发生,克服温度低导致的影响。二是设定合理的混凝土养护期。三是怎样满足混凝土后期的各种技术要求。在建筑施工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材料等通过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科学的冬季施工。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冬季混凝土施工主要采取措施有:调整配合比方法、抗冻外加剂以及蓄热法。

3.3人员控制

3.3.1冬季施工技术人员培训

各项目经理部自行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学习有关技术管理文件,并组织学习建筑冬季施工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等。

3.3.2专业人员培训计划

测温、外加剂使用人员、现场试验员的培训工作由建筑单位统一培训,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安全消防质检及其他技术人员以及对分包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各项目部负责组织落实。特殊工种(包括:电气、架子、起重、锅炉、焊接、爆破、机械、车辆等工种)须经有关部门专业培训,考核发证后方可操作,并按国家(或地方)规定进行复审。

4.结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冬季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在施工中需要合理制定施工方案,以使建筑工程的科学、高效的完工。本文对建筑工程的冬季施工方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通过科学的施工,建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彭凡.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措施[J].科技资讯,2012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持电动工具;使用过程;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9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208-01

一、引言

建筑施工中,手持电动工具常用于木材加工中的锯割、钻孔、抛光、磨光、剪切及混凝土浇捣过程的振捣作业。

电动工具按其触电保护分为Ⅰ、Ⅱ、Ⅲ类:

(1)Ⅰ类工具在防止触电的保护方面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它还包括一个附加的安全预防措施,使可触及的可导电的零件在基本绝缘损坏的事故中不成为带电体。(2)Ⅱ类工具在防止触电的保护方面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它还提供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附加安全预防措施和没有保护接地或依赖安装条件的措施。(3)Ⅲ类工具在防止触电保护方面依靠由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和在工具内部不会产生比安全特低电压高的高压。其电压一般为36V。

二、手持电动工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1)工具上的接零或接地要齐全有效,随机开关灵敏可靠。(2)电源进线长度应控制在标准范围,以符合不同的使用要求。(3)必须按三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来设置相应的二级漏电保护,而且末级漏电动作电流分别不大于:①Ⅰ类手持式电动工具(金属外壳)为30mA,(绝缘电阻≥2mΩ);②Ⅱ类手持式电动工具(金属外壳)为15mA,(绝缘电阻≥7mΩ);③Ⅲ类手持式电动工具(采用安全电压36V以下)为15mA。(4)使用Ⅰ类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用品或站在绝缘垫上。(5)电动工具不适宜在含有易燃、易爆或腐蚀性气体及潮湿等特殊环境中使用,并应存放于干燥、清洁和没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对于非金属壳体的电机、电器,在存放和使用时应避免与汽油等溶剂接触。

三、手持电动工具的常见安全隐患

(1)手持电动工具是在人的紧握之下运行的,人与工具之间的电阻小。一旦工具外露部分带电,将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容易造成严重后果。(2)手持电动工具是在人的紧握之下运行,一旦触电,由于肌肉收缩而难以摆脱带电体,容易造成严重后果。(3)手持电动工具有很大的移动性,其电源线容易受拉、磨而漏电,电源线连接处容易脱落而使金属外壳带电,导致触电事故。(4)手持电动工具有很大的移动性,而且可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移动,容易损坏而使金属外壳带电,导致触电事故。(5)小型手持电动工具采用220V单相交流电源,由一条相线和一条工作零线供电,如错误地将相线接在金属外壳上或错误地将保护零线断路,均会造成金属外壳带电,导致触电事故。(6)操作手持电动工具时没有握持稳,用力不均匀或用力过猛时,导致钻头或部件损坏伤及自己或旁人。

四、手持电动工具事故的预防措施

(1)手持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建筑安全管理部门验收,确定符合要求,发给准用证或有验收手续方能使用。设备挂上合格牌。(2)一般场所选用Ⅱ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并装设额定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的漏电保护器。若采用Ⅰ类手持式电动工具还必须做保护接零。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或站在绝缘垫上。(3)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必须选用Ⅱ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并装设防溅的漏电保护器。严禁使用Ⅰ类手持式电动工具。(4)狭窄场所(锅炉、金属容器、地沟、管道内等),宜选用带隔离变压器的Ⅲ类手持式电动工具;若选用Ⅱ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必须装设防溅的漏电保护器,把隔离电压器或漏电保护器装设在狭窄场所外面,工作时应有人监护。(5)使用砂轮的机具,应检查砂轮与接盘间的软垫并安装稳固,螺帽不得过紧,凡受潮、变形、裂纹、破碎、磕边缺口或接触过油、碱类的砂轮均不得使用,并不得将受潮的砂轮片自行烘干使用。(6)作业中,不得用手触摸刃具、模具和砂轮,发现其有磨钝、破损情况时,应立即停机修整或更换,然后再继续进行作业。(7)机具起动后,应空载运转,应检查并确认机具联动灵活无阻。作业时,加力应平稳,不得用力过猛。(8)严禁超载使用。作业中应注意音响及温升,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在作业时间过长,机具温升超过60℃时,应停机,自然冷却后再行作业。(9)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禁止使用塑料花线。(10)电动工具在使用中不得任意调换插头,而将导线直接插入插座内。当电动工具不用或需调换工作头时,应及时拔下插头,但不能拉着电源线拔下插头。插插头时,开关应在断开位置,以防突然起动。

作者单位: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庆洲主编.建筑安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武明霞主编.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卜一德主编.建筑安全工程师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赵运铎,孙世钧,方修建编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冬季施工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5篇

美国曾发生过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值得反思。

2009年1月,美国的Peanut Cooperation of America (PCA)提出花生酱产品召回,召回的范围涉及到2007年1月1日后生产的400种产品,这些产品导致美国43个州的8人死亡和500多人生病,且病患半数是儿童。PCA位于乔治亚州Blakely的加工厂被认定是危机爆发的源头,检查人员发现现场很多方面不符合FDA的GMP要求,而最近一次来自第三方的检验,对现场GMP的评价极高。2011年9月至12月,美国受到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导致30人死亡,这是25年来因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美国联邦的调查结果表明,生产这些香瓜的农场(Jensen Farms)没有按照官方的食品安全指南操作。FDA官员在现场提出很多缺陷,而在最近一次的第三方食品安全审核中,Jensen Farms得到96/100的高分。这次是基于“检查表打分方法”的审核,而不是基于过程的审核。

这两个事件提醒我们,审核过程中,仅仅依靠“检查表方法”去关注现场的良好/最佳(GMP/BMP)的符合情况,是不充分的。要结合对管理体系的评价,关注体系的运行对现场状况的推动和维持作用,才能最终确信现场管理体系是稳健的,保障现有业务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贯彻与良好/最佳操作规范的结合,才是帮助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的最佳选择。

对于食品链,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通常基于下列原则:

1 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

食品链组织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不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ISO 22000标准,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风险管理,以落实对食品安全危害进行的有效控制。

近年来一些食品链组织协同编制了一些标准,例如由英国标准化组织(BSI)出版的有关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的PAS标准(公共通用标准)。这些PAS标准,结合了相关领域中现场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管理的经验和理念,为食品链组织落实ISO 22000标准中的前提方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ISO/TC34食品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SC17,全面采纳了PAS 220标准,经过一些编辑性改动,了ISO/TS 22002-1标准,即“ISO/TS 22002-1 Prerequisite programmes on food Safety — Part 1: Food manufacturing ”(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第1部分 食品制造)。

2008年,荷兰独立非营利机构“食品安全认证基金”开发了“Food Safety System Certification 22000”(食品安全系统认证22000,简称FSSC 22000)认证方案,该方案基于ISO 22000、PAS 220及ISO 22002-1,应用于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的基准认证方案。2012年,基金会又推出了ISO 22000与PAS 223标准,即应用于食品包材制造的认证方案。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2000/ISO 22000),中国认监委已对食品链的24个领域食品类别制定了认证规则,其他类别的规则正在补充,以完善对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领导和监管。中国认监委也正在与GFSI联络,推广中国HACCP(CHINA HACCP)被GFSI承认作为基准标准,促进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认证经验被全球接受。

2 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第三方评估该如何工作

食品安全危害,是食品或食品存在状况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为了有效地消除或预防潜在危害,食品链各组织需要识别并管理风险。为达到此目的,“基于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有效的方案。

传统的审核方法经常是使用者在设计的检查表方框中打勾,对现场状况进行评价。前面的两个案例已经表明,这种审核方法是有缺陷的:仅能够告知今天您的产品中没有沙门氏菌——但是不能确定明天是否会有。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能确保评审所有相关的过程,例如:

对现场与食品安全相关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和有效进行判断;

各过程接口的职责划分和效率;

危害分析是否覆盖可能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控制辨识已经识别的显著食品安全危害;

评审关于CCP参数的有效性,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确认;

询问偏差并提出纠正措施与预防行动;

对过程中的测量以及其他设备的校准进行评审。

根据审核发现,审核员可以跟踪有关的审核线索,包括偏差如何引起管理层重视、如何通过纠正措施推动持续改进等。

3 采用系统的方法管理过程“网”

应采用系统方法,管理所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同过程。任何食品的生产过程都会牵涉到一些交互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

识别要求——顾客、执法者、相关方和组织本身的要求和期望;

产品实现——把原料转化成成品;

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监视所有阶段的危害;“分析”帮助组织建立要实施的标准;最高管理层使用这些活动的结果,推动改进;

管理职责——为开发、实施及其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承诺提供证据;

资源管理——包括人员、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很多大型组织已经着手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中小型组织则需要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投资,但是这样做可以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总体上改进绩效,优化整个组织成本结构,降低能动体系运作成本,从而推动持续发展。来自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为评价食品链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 可信的第三方独立审核——最后的证据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经建立,下一个步骤就是可信的审核。组织通过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评价基于过程的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控制识别危害的能力。

来自第三方审核员的外部独立审核也非常重要。独立审核的目的是对现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结果是增强相关方的信任,包括食品链的合作方、顾客和执法者。第三方审核员通过公认、独立的管理体系评审,以及过程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帮助建立并维持信任。

独立标准、认证机构以及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发现,作为衡量一个组织对食品安全承诺的证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主管部门的信赖。从长远来看,最终可能形成一种模式,即执法者利用第三方的评审结果,作为风险已经受控的保证;而他们的目标是对那些没有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公司进行检验。

独立可靠的认证,对开创成功的食品安全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食品链上,相对于食品安全控制失败而造成的生命、品牌荣誉、金钱的损失,第三方认证的成本将是微乎其微。

认证证书是认证过程的结果之一,但并不是终点。认证机构将在整个认证周期内策划对组织管理体系的监督。对组织运营的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确认组织内体系和过程的持续有效性,这就是独立认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