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税务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针对不同收入来源采取激励和监控措施,保证全部资金来源及时、足额上缴财务处统一管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来源包括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回收收入、科研收入、捐赠、利息等其他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自主办学收入、和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筹资渠道取得的资金。
拨款收入现在都是以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下达到各高校;事业收入随着财政局对非税收入收缴的全面推行和网上缴款方式的开展,很多高校又实行了以缴费学生人数为基数的校院两级预算分配办法,使事业收入的来源及时入账基本上不存在风险;高校科研收入都是以学校的名义签订合同或任务书,另外大多高校还把科研到款的金额作为教师绩效考评的依据,这样就基本保证了科研资金来源的及时入账。
垫付资金回收的控制点在于工作人员是否会积极催交,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绩效考评的奖惩措施,根据历年财务数据确定合理的年度回收比例,在超过回收比例时予以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催收的积极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及时回收。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校办企业占用高校资源、利用学校的品牌向学校上缴的用以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不足的收入。这种资金来源曾一度在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高校对企业管理经验不足,校办企业鱼龙混杂,校企产权不清晰等原因,破坏学校声誉的事件时有发生,教育部出台规定校办企业取消高校冠名,校领导不得在校办企业领酬金和任职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种收入来源方式带来的风险。财务处应将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纳入学校预算并督促校办企业根据合同规定及时上缴收入。
银行贷款这种筹措资金方式是高校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种资金来源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分析学校目前的资金情况是否需要筹资、筹资的金额是否恰当、筹资的成本、偿债的风险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从财务工作流程上要求银行贷款这类大额资金的筹措执行“三重一大”的政策,按顺序完成申请、可行性分析、集体决策、审批、纳入预算的财务工作流程。
自主办学收入这种资金来源需要关注的风险点较多,从财务流程上应确保经过收费立项、审批、收费公示、领用票据、交款、核销票据的财务工作流程。高校收费是否合理合法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高校应设立收费领导小组,所有的收费项目都应经收费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其收费的合法性,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后,方可进行收费。其次,收费部门是否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是否将所有收费全部及时上缴财务处统一管理是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
二、规范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财务流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的优势,保证高校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报销付款业务
1、一般报销业务
需要经过申请、审批、会计审核、出纳付款的过程。申请人填写报销申请单、经济责任人审批后,会计审核该支出是否与预算相符,金额、标准、发票是否符合规定,审核通过后编制记账凭证转交出纳付款。
2、一定金额以上的报销付款业务
高校应设定一定金额以上的报销付款业务必须签订合同,合同应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签订和登记管理,以保证合同的规范和查找。尽可能使用标准合同文本,避免产生遗漏、条款有误或显失公平的条款,造成合同纠纷。财务部门有权对未签订合同或不符合合同签订条款的业务,拒绝付款。
一定金额以上的材料、办公用品等实物采购必须提供采购明细,并设专人负责登记、保管和领用,验收岗位要考虑不相容职务原则。达到规定限额标准的物资采购还应采用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避免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商业贿赂行为。
一定金额以上的报销付款业务,应采用银行转账、公务卡等支付方式,保留支付记录,以确保支出业务的真实性。
3、固定资产的管理
本人认为高校应组织具备设备采购知识的专业人才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购买固定资产的业务应由使用部门向国资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各部门的资产状况和高校主管部门设立的人均设备占有标准,核定是否允许购买。综合各部门的需求,合理安排设备的安放地点、协调各部门的使用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除教学外,还肩负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研究开发的很多产品申报了专利,非专利技术等,但从财务账上却看不到无形资产的价值。科研任务结题时结题报告中都会列明专利、非专利技术的申报情况,可由科技处确认是以高校的名义申报并对其进行登记管理,财务处根据科技处的登记备案表,为该项目出具财务结题报告等相应手续。无形资产发生转让和开发出的产品产生收益时,应归高校所有。
5、工程项目的管理
高校对于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立项、招标、造价、建设和竣工验收的流程,并关注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
(二)支付给个人的款项
支付给个人的款项存在资金安全和别人冒领、误领的风险,高校应全面使用网上银行和银行系统,将款项直接支付到收款人的银行卡内,不仅保证了资金安全而且保留有支付记录,为监督检查提供了依据。
(三)投资业务
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有两种投资业务,一是大额资金调剂形成的资金流动,但根据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资金不得用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二是对校办企业的投资。在资金来源中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一项中我们讨论了对校办企业管理存在的风险,如果高校新增对校办企业的投资首先应按“三重一大”的要求执行集体决策,然后报财政部门备案批准后方可执行。执行过程中应考虑高校声誉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如以实物投资还应以专业机构评估的价值入账。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实施资金运用过程的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高校在资金运用流程中几乎涉及了与企业相同的所有经济业务,除此之外高校财务还要承担比企业财务更多的管理职责,要认真执行各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和开支标准,要接受各拨款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既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办法,也是加强高校内控的措施。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办法,保证高校资金合理分配
(一)全面预算管理
高校应将全部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的分配标准和申报、审批程序应公开透明,按预算分配的口径,高校的资金可以分为两类,专款专用的资金和学校完全可支配的资金。专款专用的资金又分为两类,科研等指定专门用途的资金和纳入年度财政拨款计划的项目资金。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1)科研等指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的用于专门课题研究的经费,高校重点关注其是否按预算开支,是否取得预计的研究成果。
(2)纳入年度财政拨款预算的项目资金,存在校内分配问题。需要严格执行项目
负责人填写申报表、使用部门初审、项目主管部门复审、专家评审、项目排序、上报和预算批复的流程。
(3)高校经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扣除上述专款专用预算金额后,其他资金为学校可支配预算资金,高校将预算资金安排完必保人员和必保的公用经费后,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
(4)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复的预算具有严肃性,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二)绩效考评办法
高校应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学院为单位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将来预算分配和绩效工资、职务晋升的依据。
四、内控制度要成文,责任人要相互牵制
完善后的财务工作流程最终要形成内控制度,并明确责任人,以责任人的书面签字来确认是否完成了相应流程,在确认签字的每一步的责任人时,要充分考虑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验收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责任人为不相容职务,这些职务不能由同一个人兼任,以保证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牵制目的。
五、联合校内审计部门,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补充修订内控制度
高校每年应通过实物盘点、调查问卷、历年的财务数据和其他院校的参考数据进行比较、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方式,分析本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查找原因,修订内控制度,保证本校内控水平的稳步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本人认为以高校资金运动的规律为主线,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对高校的财务工作流程重新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点,采用适当的内控措施,并根据执行情况分析,及时的修订和补充内控制度是提高高校内控水平的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立信会计出版社
[2]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3]张雪奇.我国高校财务监督的机制、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控制措施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只有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面对企业全面实行“营改增”和金税监管下的各类财税风险,各个行业该如何采取有效内部控制措施防控企业的各个环节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运用风险管控的手段获取最大化的税收收益,成为目前各类企业的首要任务。对此,房地产企业应对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与完善,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注重提升税务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税务,从而有效规避各种税务风险。
一、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分析
(一)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营改增”政策虽然已经全面实行,但是很多房地产公司仍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仍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领导与管理人员纳税观念和税收遵从意识不强,工作上只关注财务风险,忽视了税务风险,这样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税务风险机构
很多房地产公司还未成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也没有安排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个别公司虽然有税收管理岗位,也仅仅是承担报税的职责,未履行税务风险管理职能。且一些房地产公司的税收管理人员由出纳或其他会计岗位人员兼任,其税收专业素质不能满足规定要求。
(三)税务风险内部防控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很多房地产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首先,各部门涉税信息传递与交流不及时;其次财务人员与税务机关沟通与交流较少,不能第一时间了解税收政策变化情况;最后未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及时识别税务风险,缺乏对税务风险评估、应对措施及控制、风险控制评价等环节。可见税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将防范措施做到位,是税务风险控制首要任务。
(四)会计制度与税法不统一
当前会计制度和税法还有着很大的差异,营改增后税法产生了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改革后的财务和税务知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将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协调好。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系着对税务风险的控制效果。
二、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增强税务风险控制管理意识
首先应在公司内部创建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公司领导要带头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税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员工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部应根据各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报销制度,并进行全员培训,强调各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明确违反报销制度的奖罚措施。将税务风险管理与员工利益相挂钩,促使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
(二)健全税务管理体制
健全税务管理体制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前提,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设置税务会计岗位,由专业人员负责涉税事项,明确职责权限。负责定期收集税收政策并汇总上报,根据各项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筹划计划并监督实施,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保证税务工作顺利运行。二、成立合约规划小组,合理分解项目成本,编制合约规划。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签订、执行、付款审核过程中的权限。编制采购、施工等关键环节合同模板,明确重要条款内容,减少税务及法律风险。三、根据税法规定做好纳税申报工作,避免出现错报、漏报情况。将纳税资料及时装订成册,妥善保存,确保其完整性。积极配合税务检查,防止因资料丢失带来不必要的处罚。四、财务部应加强发票管理力度,为避免出现不合规发票的情况,应明确可抵扣进项,不可抵扣进项业务范围,制定详细的审核及付款流程,保证财务核算准确规范,促进税收筹划工作正常运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房地产公司企业组织架构、营销模式、集中采购、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合同涉税、信息系统等各环节都可能出现税务风险,为确保将所有税务风险问题解决好,除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健全税管理体制外,还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房地产公司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部分,且各部分有着一定的联系,需要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事前预防方面,应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将各业务流程中的审批、执行、记录、资料保管等职权分离,将不相容业务分离,形成权力制衡。
(四)加强会计核算实务与税务风险管控
随着营改增全面落地,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财政部也出台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文件,同时,“金税三期”系统的上线实施也使得税务监管手段不断丰富,稽查力度进一步强化,增值税的处理成为纳税人每月都要面对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理清增值税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与之相关的纳税申报思路。其次财务人员要熟悉商品房销售与交付流程,掌握各项目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时申报纳税。项目开发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要合理归集分配,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完税凭证由专人负责保管、认证及抵扣工作,提前做好土地增值税测算工作。财务人员既要熟悉营改增相关政策又要做好会计核算和申报工作,才能规避相关税务风险。
三、结语
总之,房地产企业如果不及时解决税务风险,将不利于自身的稳定发展。税务风险存在于房地产企业所有业务活动中,需要企业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方能保证经营管理工作更加安全。此外,房地产公司还要结合税法政策变动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升税务风险控制能力,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60-61.
【关键词】 互联网+税收 难点 建议
一、互联网+背景下税收治理难点
1、海量信息整合困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海量的信息构成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可以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财富。税收工作设计了企业的经济信息和信用信息,必须能够有较高的信息处理技术手段。但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并没有迎合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税务机关缺乏统一、高效的涉税信息处理思路和办法,在涉税信息的归集、分析上并没有取得成效。征管系统的设计只能涵盖税收的日常活动,但却不能带来创新的效果,对开发新系统的能力也远远不够。当国家颁布新的税收政策时,税收征管系统不能及时的更新,与海关、工商部门系统的联办效果也处于开发阶段,部门间协同工作的效果差。税务系统掌握着海量的信息,但并未发挥整合的作用,对信息也未能充分的进行开发利用。
2、智能化管理经验缺乏
互联网+背景下,数据的交换、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税务部门在信息收集上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而在信息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核算等系统逐渐完善。税务部门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了解上相对缺乏,不能深入企业核心部分。许多税收管理人员只能掌握税务征管系统的操作,却看不懂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内容数据。这就是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存在被动,对一些税收决定的下达也缺乏针对性。税务机关只能获取到经过企业处理过的经营数据,却不能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信息,不能对企业的收入进行准确的核算及评估,不利于税款全额入库。在智能化管理经验上的欠缺,会使税务机关在税收治理上的难度提升。
3、第三方涉税信息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交易、线上支付变成了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方式。天猫商城在双十一当天创造了190亿的成交额,互联网交易的营业额非常大。但目前税法在针对互联网交易方面的约束还远远不够,各项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在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获取上,税务机关并未设置关于网络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实时强制监控手段。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取得纳税人的网络交易信息,网络交易产生的营业额也不能实时缴纳税款。这造成互联网交易成为税收管理上的盲区,让纳税人利用网络之便规避税收义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税收治理建议
1、实行电子税务登记
税收应紧跟时代潮流,接着登记制度改革的时机改造税务登记手段,实行电子登记方式。2015年,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三证合一、一证一码”的商事登记制度,工商系统、税务系统、质监系统统一采用社会信用代码,体现为一张证件。对纳税人的信息,形成了全流程的网络办理,纳税人在各部门的信息形成了共享机制。税务机关应完善税务登记的流程和方法,充分地利用电子化手段,保障税收系统在提取登记信息的便利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在登记信息的修改上,要做到痕迹化的处理,规范审批流程,保障信息录入的准确。
2、推行电子发票
针对互联网交易的不可控性,应引入电子发票的开票模式。即在纳税人发生网上销售时,由交易系统自动为纳税人开具电子发票。具体操作上,税务机关要与网络运营商、线上支付商取得联系,有他们作为中间联络人为线上纳税人安装电子税控设备,发生交易时,直接由税控设备将交易信息发送到税收征管系统,税务机关可以定期的汇总纳税人的开票信息,责令纳税人进行税务的申报和缴款。这就弥补了税收在网络交易监管上的盲区,使税务机关及时的掌握商家的交易信息、开票信息。电子发票可以有效地杜绝纳税人的偷税、漏税情况。
3、构建涉税信息收集体系
税务机关应在当前税收征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涉税信息收集体系,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在立法的角度明确网络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按时向税务机关上传涉税信息的义务、履行义务的期间和方式等。建立健全线上交易税收监控手段,保证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款征纳时的主动地位。畅通工商、税务、质监等各部门间的涉税信息传递通道,消除监管盲区。同时要加强信息系统的保密建设,防止涉税信息的外泄,消除第三方和商家对电子发票等手段的安全性顾虑。
4、开展税收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对信息的甄别也尤为重要。税务机关要加强在税收风险上的管理,以“金税三期”为依托,定期调取本辖区内的纳税人信息,将信息进行汇总。利用税务机关自主抽调的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比对和校验,及时掌握纳税人在申报上的出入,对纳税人提供的信息质量进行甄别。只有税务机关掌握数据的主动权,才能及时防控税收风险,将纳税人的违规纳税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三、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与税务治理探究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的流失外泄。转变工作方式,在使用网络技术下整合财务资源,提高互联网操作水平。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规范层层审批的流程,做到财务事项的日清月结。引入无现金报账、网上预约等服务,使财务工作在信息手段上得到提高和改善,加快财务工作处理速度,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按时履行纳税义务,积极配合税务机关,严禁账外设账、内外两套账等情况的发生。互联网+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也能影响和促进税收治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内容
集团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组织结构模式,一般由母子公司构成,研究其税务管理工作,有效降低税负并规避涉税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集团公司税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税务管理组织分工;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纳税申报;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税务审计及税务稽查;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的奖惩办法。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税务政策及法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收集、税收法规;建立健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 ;研究会计、税务制度的差异,处理好二者关系;做好税务筹划,降低运营成本。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遵守国家税务政策,打造公司诚信纳税形象;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下面从七个方面论述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组织分工
大中型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服务、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子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论证并促进实施;建立与税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和谐的税企关系;负责集团本部的纳税申报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子公司税务管理职责:执行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本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申报;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及筹划;负责本单位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涉税问题进行把关,在重大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前与集团税务部门协商沟通和汇报,防止出现重大涉税问题。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制定业务流程中的税务处理流程,并执行税务处理流程的规定。
二、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一)税务登记方面
集团新设子公司办理税务登记前,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管理部门,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根据税收征管范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指导子公司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国、地税登记;子公司因经营场所变动需变更征管范围时,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指导、协调办理;子公司宣布歇业或清算时,原则上应先对清算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问题解决完毕,再办理税务及工商注销手续。
(二)税务核算及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做好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避免出现如兼营行为没有分开建账导致从高征税,核算不清导致核定征税,缺乏有效凭证导致企业所得税汇算调增损失。子公司应充分考虑税务成本,事前对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并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事后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税收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税收法规节约税收支出之目的。税收核算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开展,当公司税收筹划涉及到调整税收核算的,应按照税收筹划要求进行核算;对经济事项的处理涉及到税法和会计法中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与会计法之间存在冲突时,应作出一个合理选择。
(三)纳税申报方面
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流程。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税务会计每月依据应交税金明细账与相关涉税科目等资料填制纳税申报表,经主管领导审核无误后按规定上报,同时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子公司需延期申报时,应按有关规定向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在集团备案。
(四)发票管理方面
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领取、开具、接收和保管本单位的各类发票。在经济业务运行中,应按发票使用规定,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开具和取得合规的发票,严格杜绝跨期发票或过期发票列支成本费用;避免业务人员人为压票影响增值税抵扣和不能按期抄报税的情况。
三、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税务档案管理,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及时整理、装订本单位的税务报表,对每年所得税汇算中调整的明细事项,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对每次国、地税稽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专项整理归档。税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办理税务资料、档案的移交手续,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实施监交。
四、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集团本部各单位应及时向集团税务部门提供有关纳税申报的资料,承担税款;集团本部单位的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在年终由集团税务部门负责收集清单,报董事会申请核销,经批准后向税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集团本部各单位在对各类资产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查明损失原因、分清损失的责任、完备损失的原始手续、资料,准确计算资产损失的计价金额,需做进项税转出的按要求转出。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参与合并纳税的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在年终时按照集团公司财务部统一部署进行所得税汇算工作,股权发生变动不再符合合并纳税条件的,应及时将股权变动情况报告集团公司财务部。子公司进行财产损失申报、所得税汇算需聘请税务中介机构时应服从集团统一安排;各单位聘请中介机构作税务顾问,要将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双方合作的业务范围、费用等有关事项报告集团备案。
五、税务审计及检查方面
(一)税务审计方面
原则上由集团税务部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专项审计。集团公司对审计过程实施监控,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集团沟通;子公司税务审计报告必须经集团审核确认,正式审计报告要交集团备案。
(二)税务检查方面
对子公司税务稽查事项的规定:对各级税务部门的纳税检查,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子公司财务主管为税务检查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受询问和解释,向税务部门提供的各类资料,应经本单位财务主管审核批准;在得知纳税消息或接到纳税检查通知书时,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部门,对本单位存在的税务问题应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检查中,要积极与检查人员沟通,时刻关注整个检查进展情况,对涉及到集团层面的涉税处理事项,在了解事情全貌后给出答复;检查后应及时将稽查结果整理归档并交集团备案;税务检查结束后,子公司应积极取得税务检查结论草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复核税务检查结论,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税务筹划
子公司财务主管和税务会计应积极关注和学习各类税收法规,要认真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在经济业务发展过程中积极取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种申报材料。各单位开展的各类税务筹划,实施前应征求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意见,筹划方案应提交集团备案;集团定期组织子公司讨论税收筹划论证会及举办讲座,提高税务人员税收筹划意识。
近年来国家对增值税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也相继出台重要法规,企业应研究这些政策法规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从税收筹划的角度适时在企业所辖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和合理的安排。笔者就企业开展涉税风险评估业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建立适合的税务管理体系,规避涉税风险。
一、构建以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 “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和模式下,企业机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被动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企业税务问题。
(1)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使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直接对接,共同运行;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效地推动公司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角度,规范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
2.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设计
(1)企业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构架。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税务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基于组织架构和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全面管理。
②职能。将税务安排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达税务信息;制定年度税务整体计划并实施监控。
③流程。流程中应包括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2)企业微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政策。建立适用本企业经营业务税收分析的构架和税法政策的归集系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企业应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税收政策系统;企业对内部发生业务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其对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并在公司相关部分传达,对企业涉税业务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②风险控制。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涉税事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部门应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尤其是重要交易的过程以及合同的谈判必须有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涉税事项必须保证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③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基于纳税风险防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进行考核。
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在主要经营业务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二、研究和分析税收环境变化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影响
1.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准确实施
企业通过对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的问题,在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对下设企业进行涉税业务处理的指导。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陆续出台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设专人对税收政策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将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有关的税收法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进行传达。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税法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培训。鉴于当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业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填列质量较差,所得税和会计差异调整不准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错误,纳税风险产生。
2.应对税收管理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重点也在不断调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对大企业实施税收管理,作为当地重点税源企业一直被税务部门所关注,是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企业面临税务部门的管理和检查比较频繁。
企业在加强内部税收管理的同时,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税务部门对企业涉税业务的指导及检查时,企业应建立核定税务部门适用税收法规是否正确的制度,并对税务部门执法存在异议的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
三、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是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其制定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纳税风险的程度。 部分涉税风险的形成,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笔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企业财务和预算管理制度;
2.根据税法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