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员工管理的思考

员工管理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员工管理的思考

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员工绩效管理 组织进化 绩效面谈

所谓员工的绩效管理是指在企业中对员工实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它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业绩考评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每个个体的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一、企业内员工绩效管理的难点

企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绩效管理平台,让员工通过考评,改进绩效,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外部环境,鼓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企业绩效考核管理需要思考的重点。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地域多元化,管理模式复杂化;同时,面临80后和90后个性化员工团队,如何科学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需要引发我们深度思考。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员工工作性质决定考核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指标中定性和定量指标的不均衡容易引发矛盾。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多数岗位采取团队合作方式,为不影响团队团结,部分员工绩效等级存在轮流坐庄的现象等等问题,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使绩效管理目标分解、量化和考核科学有序,是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难点。

绩效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内员工绩效管理问题各不相同,笔者就本企业员工考核指标合理设计和绩效管理的有效沟通两方面针对性提出几点思考。

二、员工绩效管理指标设计的合理性

现阶段多数单位和部门着重于员工年度考核,忽视员工月度考核;着重结果监控,忽视过程监控。对于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绩效管理方式侧重点应不一样,员工考核指标设计才能更科学合理。

1.区分岗位工作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李刚博士在其《组织的进化》一书中提出:创新性和模仿性是组织的两种基本性质,与此对应,组织的管理元素也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创新性管理元素和模仿性管理元素。创新性管理元素与模仿性管理元素循环组合,构成团队制、首席制、集体制和诸侯制的管理架构,分别代表组织的不同进化阶段。同时提到对员工的考核要区分创造性工作和模仿性工作,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激励。笼统地讲,创新性的工作任务是做出决策和创建规则,凭自选动作完成;而模仿性工作任务是执行决策和规则,凭借规定动作完成。创新性工作的属性是充满了变化,易于失去控制,易于引发参与员工的正面情绪,该工作的目的是创造新型业务,具备投入大于产出的特点;模仿性工作的属性是模式固定,易于陷入僵化,易于引发参与员工的负面情绪,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张处于可控状态的业务规模来创造效益,具备产出大于收入的特点。

电力企业无论是发电还是供电企业,都具有标准化程度高、规模效益明显的特点。按照组织进化理论,电力企业具有模仿性基因高度发达的特点,其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适合盛世阶段的集体制,即组织内的上、下级都应以模仿性的工作为主。当然,电力企业的诞生、发展、壮大过程也是符合组织进化理论。如当一家新电厂的筹建阶段,可能面临着土建、机电安装并存的局面,工作千头万绪,可以认为该单位此时处于乱世、萌芽阶段,需要所有上级和下级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建设安装单位实施对接,以实现“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理想境界;当机组发电投产,电厂进入稳定的团队或盛世阶段,应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优势,利用制度管事、管人,绩效考核指标也尽量以预算量化的形式为主,如发电量、利润、成本控制指标等。

通常我们没有按照工作分类进行员工考核,基本都是未达到月度或年度指标的全部扣罚。实则不然,在生产部门大多数从事的是模仿性工作,有规范的流程可循,有明确的操作指南指引,属于模式固化的重复性工作。按照组织进化理论,模仿性工作需要严格监管,处罚驱动,无过便是功,注重过程监控。而创新工作未有固定模式和规定动作,需要凭借创新意识完成,具有一定开拓性质的工作,科技创新或部分职能部门存在此类工作。需注重结果监控,以正向激励为主,完成或超出指标要奖励。创新性和模仿性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循环罔替,周而复始。其中,诸侯制筛选出最有效的自选动作,团队制开发全套的有效自选动作,首席制将有效自选动作转化为规定动作,集体制复制和遗传规定动作。

如果能理清模仿性和创新性工作,设计员工绩效管理指标则更有针对性。模仿性工作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主。考核目标应明确清晰,将年度考核指标分解到月度,及时监控。比如运行岗位多属于模仿性工作。创新性工作考核以结果考核为主,关注进步,考核目标时间跨度可与任务时间一致。比如人力资源部对人才开发的创新则属于创新性工作。由于生产单位基层员工多数从事模仿性工作,其绩效考核要强调过程监控,关注上下级的目标关联,同时上下级之间需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压力传递机制。实际工作中,部分员工的创新性和模仿性工作常常出现混合现象,以部门生产骨干为例,完成重点技术研究项目和日常岁修工作均为重要任务,但考核需区别对待。日常岁修工作纳入月度考核,注重过程监控,而完成重点技术研究项目则列入年度考核,注重结果考核,根据完成效果及时给与奖励。

针对不同组织结构,需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具体见表1。我们需依据企业内岗位组织结构特点,按照考核方式设计具体的考核指标。

表1

组织结构类型 岗位特点 上级考核方式 下级考核方式

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基层员工职业压力管理

一、思源:压力问题成关键词

2011年年初,某知名会计事务所一名女员工在高烧多天后躺在病床上再也没有醒来。这条“女员工过劳死”的新闻当下引来了众多网友热议。无休止的加班、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单位主管的漠然……“过劳死”被推上风头浪尖。

再次追问“过劳”,这个词汇已不再陌生。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压力是把双刃剑。作为一种有着持续性刺激作用的个体紧张状态,适度压力能激活员工潜能,为企业效能提升带来意响不到的积极效应;但过度的压力则会使员工产生失调反应,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随着员工压力问题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这一问题正逐渐走入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中成为“众矢之的”。职业压力管理不是单一的“去压力”,而应更倾向于“用压力”,也就是通过明确压力管理对象,提出减压措施,释放、转移、转化员工的超负压力,为企业管理“把脉”,化解并消除压力带来的不良反应。

二、思势:基层员工压力管理迫在眉睫

压力对员工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二氧化碳产生的窒息感,必须进行及时适当的疏导才能化负为正,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氧。一般来说,企业里挑重担的是其中的20%员工,在国外,这一部分挑重担员工的压力调整是公司人为关怀中重要的一环。 现在,中国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为重要岗位员工、基层员工装一道“减压阀”迫在眉睫。

(一)压力管理正在进行时

当前针对企业员工压力问题,国内外已有较多较系统的压力管理理论,如欧玛理论,注重自然疗法及心理疗法相结合;霍桑效应,提倡从社会心理方面对员工进行鼓励;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主要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绩效及改善企业气氛和管理。而中国企业要思考的是,在充分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汲取更加“本土化”的减压方法。

(二)企业改革发展正在进行时

目前的中国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在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企业发展充满了如经济效益、劳动关系、社会舆论等诸多挑战,基层员工承受着来自多种渠道的压力。压力源在哪?压力表现出什么特点?员工的职业压力超负减慢了改革发展的脚步。企业攻坚破难的关键时期,对如何做好员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三、思渠:基层员工压力管理实现“四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找到疏通渠道是员工职业压力管理的一道必选项。员工压力管理就是要通过紧扣压力源、压力管理对象、减压渠道、减压措施四个关键,通过调研分析、建议反馈的步骤不断循环往复,打通“沟通―正视”、“放松―释放”、“便利―转移”、“空间―转化”四条主通道,找到员工压力管理的一个模式、一条路子,化负压力为正动力。

(一)调研分析进行摸底诊断

调研和分析密不可分。调研分析需要全面撒网,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络建言等工具获取基层员工压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工作绝对量和强度较大的岗位则要重点抽样。多维解剖,在汇总统计的基础上找准压力源,并进行成因分析、类别划分、程度界定,形成一份系统完整的分析报告,作为减压措施的现实依据。

(二)提出措施进行开方疏导

提出科学可行更有效的减压措施是关键。围绕四个渠道,即“沟通―正视”、“放松―释放”、“便利―转移”、“空间―转化”,分别处理人际关系、工作、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减压要综合权衡。从压力成因、疏解规律入手,通过沟通互动、放松身心、提供便利、激励提升等方式为具体减压措施提供方向和思路;对症下药。对照调研分析报告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减压办法,确保减压措施有较高的“一次效用度”;先易后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采取较为容易和明显的压力先“减”,压力源较复杂、压力程度值较高的压力后“减”的方法。

渠道一:从沟通到正视,无缝对接

通过信息共享和情感互动实现无缝沟通,让员工理性而镇定地正视压力。通过谈心交流创造管理层与基层的沟通机会,了解员工对自我压力环境的判断;通过联谊活动让企业管理者在互动氛围中了解更真实的情况;通过搭建企业文化网络平台加快沟通频率,如开设领导邮箱、内部网站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助,建设正视压力的健康心理环境。

渠道二:从放松到释放,开闸放水

从组织文体活动入手进行负面情绪管理,透过放松紧张情绪释放、舒缓压力。首先是改善工作环境,如更新办公设备、保持办公场所的安静整洁等;其次是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目的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更有条理感和归属感,避免因职责不清、程序混乱“做无用功”;三是合理调整岗位、合理分配工作。这更适用于某些因自感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心理焦虑的员工,必要时对员工进行岗位调整,根据能力优势分配工作;四是按需开展员工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治标又治本”。

渠道三:从享受便利到转移,苦中有甜

注意力可以转移,压力也可以。组织健康体检,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开办业余兴趣培训班,让员工完成自行调节、自我转换;完善后勤保障,如提供食堂、休息室、班车、文体活动室等服务;帮扶困难家庭,减轻员工生活压力。

渠道四:从拓展空间到转化,化解助推

压力在了解、释放、转移的基础上还能被转化,最终成为推动员工自身以及企业整体的动力源。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鼓舞员工干劲;制定员工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打通晋升通道,将现阶段压力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建立中层后备干部人才库,透露给基层员工这样的讯息:有付出就有回报,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准管理者”。

(三)追踪测评进行验效反馈

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第3篇

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工具,是美国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简称MSQ),从四大模块来衡量员工的总体满意度: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领导的满意度、对外在奖励的满意度和对内在价值实现的满意度。国内各企业与调研机构所采用的员工满意度调查量表虽各有不同,但在核心内容上基本上没有脱离MSQ的框架。

一、当前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企业每年都做员工满意度调查,也期待该调查提供足够的管理价值,但在实际操作时,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其一,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不清晰。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员工满意度调查主要是供公司领导和各级管理者使用,然而领导层和管理者常常认为这个调查是人力资源部自己要做的,那么,员工满意度调查到底是为何要做、为谁而做,成了当下一个普遍的困惑。

其二,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数据可靠性问题。很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从量表的设计到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再到管理改善建议,都是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完成的,由于专业水平的可信度问题,使得调查的结果饱受质疑:调查信息真实可靠吗?对公司的管理改善真的有用吗?

其三,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应用有效性问题。有不少企业做员工满意度调查都相当认真,也根据调查结果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并不大,比如: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管理氛围的改善,尤其是并没有带来工作业绩的提升。于是很多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提出质疑: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的管理改善方向正确吗?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工作呢?可悲的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难以对此做出明确的答复。

针对上述困惑,笔者结合长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心得,谈几点员工满意度调查管理与运用的改进意见。

二、正确定位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管理价值

导致很多企业领导对员工满意度调查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调查所能产生的管理功效感到不满意。

一般来说,员工满意度调查的主要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系统了解员工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情况的看法与满意程度;二是掌握员工关切,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与改善焦点;三是作为一种员工信息反馈的渠道,收集员工对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四是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实施过程,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

从上述功能看,并没有体现出员工满意度调查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所产生的管理价值,主要是间接的价值。尤其是第四点,更强调了该调查所具有的间接效用——“无用之用”:即这个调查本身,能够让员工觉得受到重视。

不但调查过程无法体现管理的直接价值,甚至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之后,也未必能产生提高效率、提升绩效等人们期待的管理价值。爱德华·劳勒三世、波特等很多组织行为与激励专家,根据长期的研究得出了员工满意度与相关工作范畴的关联性如下:

关联范畴 相关性

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弱相关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出勤率 强相关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离职率 强相关

也就是说,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能够比较明显地提高员工的出勤率、降低他们的离职率,但是却未必能够提升员工个人及企业的绩效。爱德华·劳勒三世在《组织中的激励》指出: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只发现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有微弱的关系。这一点在笔者多年的实际调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员工良好的工作绩效往往意味着会得到奖励,而得到奖励进而会提升其总体满意度,这一逻辑表明,往往是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了满意度,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满意度决定了工作绩效(劳勒和波特)。也就是说,相比于激励机制,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更小。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使针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改善管理并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也未必就能提升企业的绩效,这正是令很多企业领导感到失望的真正原因之一。

三、提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量表设计优化

员工满意度调查在不少企业之所以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量表的设计存在缺陷。为确保所采用的员工满意度调查量表有效、可靠,最好经过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简单照搬所谓专业机构的调查量表。包括MSQ在内的很多国外专业机构的调查量表,由于翻译与文化心理的作用,这些量表在使用中并不好用,主要是员工对题目的含义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背离原意,从而导致调查结果的差异。国内一些所谓“专业机构”的量表的科学性、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第二,题目表述方式要正反匹配,预防惯性填答,同时要有单项与总体满意度区分。即问卷中有些问题用正面表述,同时也要设计一些题目是反向表述,这样可预防填答人不假思索惯性选择。比如下面的问题:

显然,第1个问题属于典型的正面表述(即在1、2、3、4、5五个选项中,选分越高,表明对该项目越满意),而第2个问题则是反向表述(即选分越高,表明对该项越不满意,统计时要反向取值)。这样的设计加上填写前的说明,比较容易引起填写人的重视。

表中第100个问题,是让员工对公司满意度作一个总体评价,前面的所有问题是对单项工作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我们后面的统计分析,特别有助于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抓住影响员工总体满意度的关键点。

第三,题目的设计要简洁易填。主要以单项勾选题为主,同时也可设置少量(1~2个)开放式问题,让员工自由表达意见。全部问卷正常填写完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如果过于复杂、耗时过多,以后再让员工填写就会有抗拒心理。

四、提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提高数据分析与挖掘质量

导致不少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无法有效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够深入。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少企业针对问卷只做了平均分的统计。其实,这个平均分很可能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比如,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企业无论薪酬水平多高、员工的福利有多好,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员工仍然会对薪酬的满意度打分很低。如果HR简单地把这个数据呈现给公司领导、老板,并据此判断:员工们认为薪酬低了。那就很可能不但令负责人感到愤怒,而且会丧失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影响力。

根据笔者的经验,调查统计分析时,除了平均分,最起码要做相关性分析:员工对单项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也就是说,要分析每一个单项的评分对总体满意度影响度的大小。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很可能会拔开迷雾看到问题的本质:一些得分很低的项目(比如薪酬)如果对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很小(当然每个企业不一样,有些企业相关性很高、有些很低),那么我们大可不必在意这个绝对分值。比如下面这个案例:虽然员工们给“薪酬激励”打分相当低(3.08分,倒数第二),不过其对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只有0.41,属于偏低项目,也就是说该项目对员工总体满意度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工作气氛与环境”、“员工发展”与“公司奖惩”才对总体满意度有更大的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不仅如此,将单项的平均得分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相结合,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确定管理改善的焦点:

五、加强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应用管理

员工满意度调查工作能否收到较好的管理成效,还跟我们对这一工作的应用管理紧密相关。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公司领导与各级管理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员工满意度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员工工作情绪、企业工作氛围的重要晴雨表。如果对该调查反映出的员工抱怨和不满置之不理,则很可能导致企业氛围的紧张和管理冲突的增加。

其二,人力资源部门与直线经理要分工合作,关注焦点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经理尤其要对关键员工的抱怨(不满意)项目予以高度重视,跟踪其是否出现离职意向。对于员工普遍关注且有抱怨的事项,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向领导层反映动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 人力资源 思考

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要紧扣和谐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变革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坚决破除那些束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观念与做法,树立人力资源优先的理念,确立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人力资源结构优先调整,人力资源制度优先创新,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在搞好人才规划,确保持续发展方面有新突破

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调查摸底工作,特别是了解掌握紧缺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情况,对人才进行分类,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库,将人才分成尖端型人才、高级型人才、中级型人才和基础型人才等不同阶梯层次,重点建设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技能类这“三支关键的人才队伍”,把人才配置到最为合理状态。认真分析、科学预测地方企业一些重点科研课题、攻关项目和支柱产业的智力需求情况,做好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人才战略储备机制,大力选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后备队伍,建立企业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多元化、合理化的人才结构,明确企业现阶段及未来所需的人才种类,合理地从社会和企业内部予以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

二、在科学选用人才,把握准确导向方面有新突破

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每人都有价值,每人都有才华,但人不可能是全才,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只要放在合适位置人人都可成才。为克服人浮于事,事无人做、人事不适宜、岗人不匹配的现象,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科学合理作出定岗设计,建立岗位说明书,中层及中层以下实施公开竞聘上岗,准确、科学、全面的评估应聘者,经筛选挑选出合适的人选,让受聘者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用企业领导及中层干部,坚持将道德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程序进行选拔。一定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唯才是用,唯才是举,让人去做自己专业对口,擅长的事、喜欢的事、熟悉的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重文凭、重能力与重业绩相结合,树立“不惟学历看能力、不惟职称看技术、不惟资历看业绩、不惟身份看素质”的思想观念,不拘一格选准用对人才,量才适用,克服纠正当前一些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存在论资排辈、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做到既看学历又不唯学历,鼓励有能力的人提高学历层次,有文凭的人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要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形成公开赛马、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选人用人着重看工作业绩,晋升要以业绩为基础,实现以“能力选人、民意选人、实绩选人”,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员工选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上来,让“要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各显其能,发挥作用,创造创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三、在坚持以人为本,人企和谐发展方面有新突破

企业要认识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成就人及凝聚人。人到企业工作既是为了待遇、赢得尊重,同时又是为了充实自我、成就自我价值。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把人才看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把管理由管事逐步转向管人,开展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加强理想信念、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心怀感恩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尊重人才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才的思想、个性、能力、兴趣和爱好,共同规划设计美好的企业目标和个人愿景,加深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命感、安全感,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三者关系,把自已的职业前途命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姿态做事与干活,积极踏实工作,努力锐意进取,不断立功建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身的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争取一流业绩,获得一流报酬,使人才深切感到在企业这个大团队里工作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人才与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

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计划、有目的的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形式上要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搞好定期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日常培训和自我教育,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规等,熟练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岗位操作技能,改变工作作风,有效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培养成为工作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将培训效果录入到员工个人档案并纳入经济考核,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充分调动人才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在培训目标制定上融入人才的个人目标,鼓励人才自主、业余和终身学习;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互动教学,现场感受性训练,引导人才竞争上岗制度,择优录用人才;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提高职业技能,加强技艺鉴定,多渠道引进技能操作人才;根据人才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变化,不同时期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水平得到提升;从企业实际出发,组织技管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脱产培训,使其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在企业尽快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管理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操作模式,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队伍;通过级别晋升使其得到相应薪酬待遇;按照贡献大小,实行特薪和特奖等提升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增强企业事务公开力度,让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参与讨论企业的重大决策,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减少员工尤其是人才的抱怨,增强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掌握每个员工的心理变化,使岗位、工作、专业得到及时适当地调整,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才意愿,形成员工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依据员工能力和特性合理安排工作,重视扬长避短,相互依托、相互支持、和谐合作,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最大潜能,确保企业持续安全、稳定和发展。

四、在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绩效考核方面有新突破

尊重员工的工作价值,加强相互间的业务合作,以业绩为主要衡量检验标准,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建立员工的岗位说明书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有效改进员工工作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首先,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在绩效管理结构上要有突破。根据企业总体工作目标计划,制定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部门根据企业下达的工作目标,结合部门特点和员工个人因素,建立部门考核评价体系,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企业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员工绩效管理三个层次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更贴近实际状况。在确定企业工作目标考核指标时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重点工作目标和日常工作目标相结合,并分别设置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的考核内容,明确考核要素的权重。内容规定上避免过细,要给部门发挥的空间。在下达业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把握尺度。三是考核工作坚持“以过程为主、以记录为证”的原则。被考核人员要求谈思路、谈进展、谈成果,突出重点和亮点,着重看平时台帐记录,减少人为随意打分,增强考核公平合理性。其次,要不断探索考核新方法:一是考核方法上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方法和360°评价法相结合,吸取二者的优点,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员工和单位绩效的提升,使评价效果更科学。二是考核手段上坚持“专业考核”的原则,实行领导、中层和基层员工共同参与,部门横向交叉分组考核,为增加部门之间相同考核内容的可比性,应按不同内容分块设立考核组,使考核结果更加公正合理。在纵向程序上,班组对组员考核,部门对班组和组长考核,企业对部门考核,形成由下而上的过程。这种考核方式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是部门班组的管理职能和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得到有效加强。三是考核时间上部门对员工采取一季一次,企业对部门半年一次为宜。四是绩效管理职要责明确,从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部门主管和员工四个层次明确职能分工,有效地发挥了绩效管理的作用。第三,加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如晋升、绩效奖金、培训发展、岗位论调、先进评定等方面的体现程度,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企业领导与部门主管,部门主管与员工要经常保持绩效沟通,使下级及时了解上级的看法与评价,从而有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大对绩效考核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培训,使绩效管理工作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员工管理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思考

一、园林工程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园林工程的施工就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绿化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在进行园林绿化施工的过程中,精细化的管理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人们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施工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园林工程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也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园林工程,供人们使用。精细化的管理使得施工过程更加透明,以前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人偷工减料或者是施工单位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导致园林工程施工不能符合要求,甚至会使得园林工程毁于一旦。所以,只有进行园林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高质量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当前园林施工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管理中各管理人员沟通不好

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管理的各个人员要在施工前就要设计好管理的细节,和每个环节所要进行的工作。随着社会对园林工程施工的重视,现在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团队中不乏会出现学识渊博的管理人员,但是一般这些人的工作经验很欠缺,而一直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的人员专业知识可能不是很专业,但是经验丰富,他们之间在开展工作时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在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看来就是很不正确的,如果沟通交流做得不到位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交流方面出现问题是小,园林工程施工出现问题是大,这样是很可能出现大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加强沟通。

(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意识低下

精细化就是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精细化管理。部分管理人员意识不到位,认为关键的地方加强管理,其他的地方都是可以通过的。还有部分管理人员由于惰性而在园林工程施工时疏于管理。这两种情况都是易出现问题的,第一种方法只是在比较关键的环节进行监督,容易出现小细节的失误,这样园林工程的质量会受到影响,部分环节的施工质量可能不会很好,虽然不会出现大的事故,但是小事故却频频不断。第二种方法则是比较严重的,管理人员不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施工人员或者是施工单位投机取巧,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由此一来,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施工事故,园林工程的质量也会大大下降。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们都不想看到,所以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真正的做到精细化管理,争取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监督,每一个环节的技术都要符合技术要求,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要求的园林工程。

三、强化园林工程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出现错误则很容易对园林工程的质量造成损害,所以我们要针对上述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让园林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精确的施工前准备

我们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前,要对所要建设园林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把施工过程中所要求的数据和地形考察清楚,回来之后,技术人员要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规划做到最合理。针对上述问题所说的一些管理人员的沟通问题,我们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让管理人员们进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好很多,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商议决定,这样管理的过程就会变的很顺利,园林工程的施工将会顺利的进行。

(二)精算园林各项施工成本

对园林施工单位来说得到的施工资金是一定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资金下合理的将资金最大化的利用,这样才能把园林工程建设的更好。所以我们在进行建设前,要对所有可能的花销计算清楚,在什么地方可以节省,在什么地方不可以节省,要合理的利用资金,在有限的资金下,做更多的事情。另外,政府下拨的用于园林方面的资金肯定也是有限的,我们为了缓解当前的环境压力,就得多建设一些园林工程,这样的话每个园林工程获得的资金就会减少,所以我们更需要精算各项施工成本。

(三)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所说管理人员意识低下的情况,施工单位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科学技术方面的要求,还要对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进行引领,或者是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也可以发动所有的参与人员进行互相监督,进行有奖举报制度,对于举报者一经查实就要严加处罚,不能留情,这样才能起到震慑效果,其他管理人员才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

(四)重视工程验收及结算

工程项目竣工之后就是工程验收及项目款项结算阶段。所谓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工程竣工后验收及结算中的表现,就是严格按照施工合同γ恳桓龉こ滔附诮行验收,如要精细到植株的数量、长势、种类甚至栽植的深度等。款项结算是每一个工程中最后一个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工程款项种类繁多,在结算过程中不能出现名目模糊、数额异常、去向不明、无具体责任人等情况,一定要在落实到项目名称、经手人员、款项数额、采购发票及使用记录的前提之下进行核算,从而确保结算工程款项的清晰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