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准则;职业判断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93-02
审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自从1987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提出审计重要性概念后,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重点,并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但是,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以及方法的运用层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重要性标准。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实证研究,确定与我国审计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指南。
一、审计重要性的属性
(一)审计重要性只是一个经验数据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到目前为止,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的审计准则及其指南均没有为估计重要性水平提供量化标准。我国审计准则也没有为重要性提供量化标准,审计实务中应用的重要性水平数参数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观职业判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参数为:税前利润的5%―0%;总资产的0.5%―1%;股东权益的1%;营业收入的0.5%―1%。但是,国外的经验数据是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严密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支撑的,而我国的会计市场及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这些经验数据是否可以有效指导我国审计实务,尚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这就要求我国审计职业界,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重要性指标提供指导。
(二)审计重要性具有双重性
重要性是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它以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为准,因而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不可确知性的特特征。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重要性又是主观的,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量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谨慎对待重要性水平,宁肯低估也不要高估重要性水平。我国重要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这里的重要性水平即为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既然重要性是主观的,而且企业情况是复杂的,那么要确定一个能被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然而,在审计实务中又不能没有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因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中才总结出了一套重要性经验标准,并得到了审计实务只是的认可。尽管如此,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以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数据。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重要性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其水平(数量)高低不仅取决于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还取决于市场监管的严厉程度等。
(一)审计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可能性。重要性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强弱等。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所在行业及其业务性质不同,其重要性水平(客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就企业内部治理而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缺失、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等问题;就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而言,市场监管不力、监管指标不当。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缺失决定了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监管程度
如上所述,审计重要性以不发生信息误导为限,这是其客观性。但是,如果信息误导得不到惩处,即审计收益与审计失败的成本失衡,则必然会抵消一部分审计风险,从而导致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上升。从我国以往对审计失败的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因而会诱导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例如,2007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设置了四项诉讼前置程序,提高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诉讼成本,相应地抵减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
但是,近几年的情况有所变化,有研究者通过对近三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保留意见重要性水平均值的比较,揭示了近几年审计重要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说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越来越谨慎,这一现象与近几年审计失败诉讼案件增多、监管机构加大惩处力度不无关系。尤其是《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侵权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空前上升,出于风险导向的考虑,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从严考虑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经验
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业务类型、监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经过全面了解和评价基础上,才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推断。大量研究表明,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使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趋于一致,因而可以承受更高的审计风险,即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较高的水平,以提高审计效率。当然,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有意识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是从证审计质量角度考虑,与审计经验无关。
三、审计重要性基准的选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南,注册会计师在考虑重要性水平时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是,同时以利润、收入、总资产为基准,会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而且这些重要性水平往往相差悬殊。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有研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各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所依据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大都以资产总额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基准,原因是总资产相对稳定,且不是企业操纵的重点,相对比较真实。我国财政部连续多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均以资产不实比例达到总资产1%以上作为判断信息质量的依据,等于也认同了资产基准的合理性。
四、细化重要性标准的两难选择
审计重要性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具体指南,并有利于为司法判例提供合理的依据,并对注册会计师合理利用重要性原则以避免法律责任提供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机械的数量标准极易被滥用,并成为注册会计师推卸审计失败责任的借口。针对审计实务中滥用重要性的情况,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8月文告,强调了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并列举了八种情况作为性质重要的判断标准。我国审计重要性准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金额和性质,但是并未提供进一步提供重要性质量判断的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审计重要性指南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列举性质上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的各种情况,为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提供判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重要性进行性质判断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我国特殊情况。例如,由于会计盈余是股票上市、增资配股和停牌退市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为0%、6%、10%时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意图,如果管理当局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一重要性》,2006年2月15日.
【关键字】学习型组织;误区;启示;建议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许多大咖预言: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
从银行发展的角度讲,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人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资本”发展转化为“知本”运行是实现打造一流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创建学习型银行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中“形而上学”式的误区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把学习转化成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助力。着眼当下,很多部门和个人将学习型组织建设只求形式,不求本质,“形而上学”式的尴尬使得学习日渐变成生活和工作一种累赘,而这已与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本质南辕北辙。
1.认识不到位,学习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与保障,要想在银行创建学习型组织,则推动实践落实,就必须要解决组织内部的思想问题。但往往现实中,即便是银行管理层仍然有一些人员将组织学校简单地理解为培训学习,而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那么自然就不能从银行管理层面来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2.机制不完善,学习自觉性仍需加强
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根本上是组织内部的机制调整与优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则应该至少包括领导干部的创新、员工的持续学习与内部的学习交流等。但银行内部培训中往往很少涉及领导干部,员工们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甚至有部分人员将学习看做是一件应付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地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
3.方式欠灵活,学习形式应更加多样化
方法是导向性的因素,不同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能引发不同的后果。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场面上非常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将不同级别的员工全部纳入进去,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法的单一性,影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程度。仅仅是传统培训,教育模式的学习,很难激发组织内部学习的自觉性与灵活性,这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利。
二、学习型组织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对于提升银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地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符合银行系统特殊性的学习型机制就至关重要。
1.学习型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和虚拟组织的优势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有助于推动组织扁平化与虚拟化建设的,而扁平化的组织形成是基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下,系统内部信息技术覆盖、塑造扁平的信息传递机制,提升组织内部运行效率的。在扁平化组织中,最下层单位有较为充分的主动性、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基层单位的业务结果负责。同时,学习型组织建设中,以银行战略为核心,强化内部学习、互动与合作,这就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的组织,配合银行战略执行,降低管理成本。
2.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化解传统组织分工、竞争及反应不佳的问题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能够比较好地化解传统银行组织内部的分工、竞争等方面的不佳反映。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逐步学出了传统组织的业务分工隔离问题,减少分工的冗杂或者缺口,实现业务分工的流程优化。在此情况下,组织内部的业务执行能力就会比较强。学习型组织也会影响银行的竞争,传统经营阶段会强调精准而相对弱化合作,部门之间本应该互动合作、信息共享,而过度竞争则不利于合作的实现。学习型组织可以化解这个矛盾,促进合作并保持正当、有序的竞争。在银行组织的反应性方面,学习型组织建设强调创新、注重创新,并以创新思维来促进银行改革与发展。
3.学习型组织强调信息管理,顺应时代要求
建设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创新等知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就能够提升银行组织对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适应性,不断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与发展,提升银行竞争力。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建议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银行发展与坚持的,但是这个健身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努力、坚持,在思想上、方法上做好准备和选择,坚持打造“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的大气候,才能真正实现。
1.引导全员对终身学习、团队学习进行再认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构建学习型组织,则需要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组织内部的思想觉悟,确保领导干部以及一般职工,都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型组织安排,积极学习、努力创新。这就需要:
(1)抓紧员工利益,激发主动学习。银行内部应该借助于有效的经营文化调整、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让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保持学习、积极学习创新,对于自身、对于组织的重要性,逐步扭转被动学习格局,建设主动学习机制。
(2)抓紧工作创新,关注学习目的。在打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方式方法,改变培训为主的被动学习,建立主动的学习、考核与激励机制。学习活动开展中,要关注前期动员,中期跟踪与评价,后期的总结与反思。积极打造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竞赛,动员组织内部的学习创新积极性。
2.从完善机制入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学习型组织长期得到落实,发挥其功能。这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机制层面作出改进:
(1)教育机制。逐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开展内训、技术竞赛,充分借助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推动内部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开展微培训、视频培训、在线培训等,并组织在线考核监督等,来节约内部学习成本费用,提升学习效果。注重“创建”、形成共识、塑造合力、形成机制,塑造符合现代金融业需求的学习、教育模式。
(2)运行机制。强化对银行业的思想政治、业务等的培训,结合银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构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创建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内容,并且要兼顾科学、规范和合理等要求。
(3)激励机制。促进银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学习积极性。调整用人机制、塑造结构合理并且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建立物质激励、福利激励等配合的激励制度。适度开展内部轮岗、福利激励等,配合下激励银行内部学习积极性。
(4)考核机制。制定学习型组织发展规划,明确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通过目标分解来确定各阶段的任务。以目标为核心进行考核,并通过考核来分析学习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及r发现并解决,来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效果。
3.从行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形成金融行业学习活力
银行等金融业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应该积极结合银行、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坚持诚信、调动员工参与热情,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这就需要做到:
(1)群策群力,深化学习型单位建设。要以金融行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等为主题,开展内部教育,调动内部人员深入地参与、支持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提升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性,在组织内部战略管理层面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
(2)诚实信用,深入员工职业道德建设。银行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需要注重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工的主动服务意识与能力。
摘要:刑法中有句古训:“无行为即无犯罪”,可见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概念据说是引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行为要件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核心要素,与人格、后果并称为现代刑法与刑事科学的三大支柱。然而,随着人们对犯罪研究的深入,过分关注行为已经不能再科学地评价犯罪构成的实质与各要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重新审视行为理论是我们准确定义犯罪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客观要件 行为 主观罪过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规划;生产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对于社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筑规划,也是人们所期待的。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生,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建筑规划工作,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内容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
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点。建筑物,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城市,其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会有所不同。建筑规划设计要求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有效统一,更要做到建筑物与城市整体环境的统一。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追求建筑的外在美观度与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其在城市象征方面意义的发挥。
(二)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城市针对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所制定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利用计划,是针对城市经济与文明发展目标而做出的全面建设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分析与设计。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通过城市建设活动对人们的活动区域空间以及城市其它空间进行协调处理,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落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城市规划建设,让城市满足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让城市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
二、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独立
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像城市的整体外观设计以及不同性质城市区域的划分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针对对象为城市空间,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事情。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大量的实践探究中,逐渐完善起来。对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设计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就是要坚持二者相互独立的原则。建筑规划设计,需要以城市规划建设为基本前提,结合城市的风格对建设物的外观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进行优化。
(二)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联系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一种动态的空间设计。在动态角度下对城市各个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协调各部分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是以城市发展为主要目标,从城市的建筑布局入手进行调整,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特色与象征所在。在进行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时,要先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将建筑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筑规划设计让城市规划建设更加顺利,给人们创设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才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所在。
三、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第一,辅助城市规划建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对于当代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力度,就要关注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将一个城市规划得更好,建设的更好,就要先将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做好。建筑设计者不能只从建筑物本身的建筑追求开展设计工作,更要将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和城市本身的文化与人文特色结合起来,让建筑物成为城市的特点,成为城市的名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完全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限制,建筑物设计者更要将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让城市这个整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将城市发展的大理念融入到建筑物规划设计中,才能促进二者规划质量的共同提高。
第二,突出城市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面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的表象象征。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特点以及整体面貌,因此,建筑的规划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关注建筑物的形象特点,把握好建筑物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度。建筑规划设计应当具有别样的风格,具有个性。能够在简单中彰显复杂,在复杂中突显简单的建筑设计,才是值得肯定的建筑设计。于复杂中简单明晰地阐述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变化,在尊重整体特点的前提下做好个性突显,会让城市的整体环境得以优化。只有将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才能让建筑物与城市氛围相和谐。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物已经成为文明的一部分,理性进行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将建筑物规划设计的方向与文化传承的方向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档次与意义。
第三,约束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规划设计不只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建筑规划设计不只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规划与设计,也涉及到建筑物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场地的设计。所谓场地设计,就是从建筑物设计目标出发选择一个适合建筑物建设的地点,而在这个地点,会有一系统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场地的设计包括的要素有很多,像环境、建筑物功能等,只有这些要素的关系得以协调,才能促进一个健康的建筑群产生。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在建筑场地上,除了建筑物本身,还会存在一些满足场地设计需求的其它组成部分,像城市的绿化带与居民基本娱乐设施等。所以说,建筑物规划设计约束了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只有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才能让建筑物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如果二者相冲突,则要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是不可分离的,倘若在建筑规划过程,不考虑城市规划建设,或者说城市规划建设者无视建筑规划设计的需求,则会造成规划建设矛盾的产生,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产生。
综上所述,建筑,可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象征,是城市规划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规划是否得当,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繁荣程度,因此,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建筑设计会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也能够彰显城市发展的活力。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建筑时,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入手,将建筑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建筑物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概念,才能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韦玉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立交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关系探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5)
[2] 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 2010(02)
[3] 邓秋野.城市规划中地域特色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北海市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1(08)
[4] 窦以德.建筑规划设计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J].城市住宅.2011(01)
[关键词]樟树中药传统产业产业化
樟树市位于赣江中游,面积1280平方公里,水陆空交通发达,素称“八省通衢”,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粮丰林茂,水产丰富,经济作物多。建城设治历史悠久。樟树药业肇始于东汉末年,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那时,药材行、饮片店已遍布樟树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大小药店二百多家,药行四十八家,三分之二的人“吃药饭”。樟树被誉为“南国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名。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南国药都开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樟帮”工艺。“樟帮”用丰富的理论、精湛的技艺及实践的积累铸就了“药都”品牌。由此,“樟帮”中药曾被明清皇室钦定为“国药”,成为我国三大药帮之一(另两大药帮是“京帮”和“川帮”),对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樟树仍以“药都、酒乡、商埠、盐城”而名重江南,药业仍被地方政府视为第一位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樟树药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药都之名很不相称。振兴药都,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南国药都中药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中药产业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朝阳产业”。据2003年2月9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药工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中药加工为主体,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中药以其确切的疗效和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就全国而言,江西的发展处于中下水平,而樟树药业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振兴“药都”樟树,加快“药都”的发展,对于振兴江西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以后,我国药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整体上讲,有利于我国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产品的出口。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进出口政策的松动,为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若干年后,中国医疗消费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拉动医药经济增长,为医药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化学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医疗模式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不断改变治疗思路,重新认识评价中医药,传统的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积极促进中药的合理运用,参与中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受到世人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外,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纳米技术、电脑技术以及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于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中药产业出现了百舸争流、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都非常重视中草药的生产和研究。国际中草药市场已达30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我国仅占3%,剩余份额都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给瓜分了。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已经出现逆差。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最近10年,全球植物药的销售市场大约会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面对世界中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广阔前景,国内其它省区的中药行业正在重整旗鼓,快马加鞭。如浙江省医药行业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其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投入30个亿,争取到2005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四川省也制定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计划,争取国家的项目资助,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很显然,药都必须尽快实施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依靠科技,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勇敢地迎接挑战,否则,将会导致樟树的中药产业长期游离于国际、国内的主流医药市场之外,振兴药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甚至是假话!
二、樟树药业现状及其发展优势分析
樟树药业的现状是:一是许多质量标准还不统一。二是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例如中药传统饮片的生产,目前大多还是采用手工操作的炮制方式,劳动强度大,过分依赖经验,炮制质量因人而异,与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技术手段,但从整体来看,生产仍很分散,集约化程度差。三是优质道地药材没有发挥生产优势,不仅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拳头产品,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蜕化现象。四是药材育种程序不规范,种源混杂,多数药农使用自己留用的原种,药材遗传性能、稳定性能无法鉴定。五是药材种植没有统一标准,药材质量控制力薄弱,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六是药材市场拉动力小,市场经营范围窄,不规范,企业和公司收购药材只求便宜,不顾质量,不利于药材的资源配置。七是药材资源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无序利用和粗放性开发现象还较普遍。八是缺少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九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畅,药材种植专业化程度弱。九是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不够,在高科技产业投入、良种培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还缺乏拉动力。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所以目前樟树的中药材生产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低。
但是,樟树发展药业还是具有其良好的发展优势的。具体体现在: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视其为支柱产业。
(二)樟树地理位置非常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利。樟树地处赣中腹地,是江西的心脏。京九铁路纵穿南北,浙赣复线横贯东西,昌樟、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及清高(清江―――高安)、清宜(清江―――分宜)省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赣江水道直通长江。市区距南昌昌北机场90公里,全市开通程控电话2万门,并开通了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药材资源丰富,是有名的中国药都和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之一。1985年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樟树有野生药用品种500余种,常用的有236种,采集样本216种,估计中草药总蕴藏量约10539担。
(三)在药材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生产方面有一定基础,在以信息引导药农生产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初步具备了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基础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投资软环境大为改观。
(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已建立起了占地15.5公顷功能齐全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五)“药交会”在樟树举行已成惯例(自1980年以来,一年举行了一次)。每年十月举行的“药交会”,全国各地医药同仁、代表蜂拥而至,数百家企业之展品各具特色,是我国中药企业界相互交流的盛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可进行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
(六)樟树具有一定的药业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如大活络丸、史国公药酒、养血当归精、参茸黑锡丸、石斛夜光丸、肾宝、VC银翘片、乌鸡白凤丸、樟树儿宝(颗粒)、健脑安神片、眼神口服液等。
(七)有一批掌握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知识型人才和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如隶属于樟树医药集团公司的江西药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新药开发、中药免煎饮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医疗器械、中药鉴定、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药材引种栽培,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江西省两家从事中药研究的机构之一,有着较雄厚的科研实力。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公司中药研究所则是江西省惟一一家从事中药、中成药开发研究的省级企业。自1995年组建以来,该所引进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仪器,荣获多项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同时,还有一些世代相传、身怀传统制药绝技的经验型人才,在中药新产品开发和医药制剂等方面在国内都具有领先水平。樟树集团、仁和集团等都是省内外有名的企业。
三、对南国药都中药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振兴药都药业,必须注意突出樟树的特点,抓住重点,在“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俗语中,“灵”和“齐”是核心,应在这两字上作文章。恢复历史上的“药墟”,做到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长年不断,努力把“药都”樟树建设成国内(以至国际)具有重大影响的药材商品基地。同时,加强中成药工业的建设,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中成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提高和创新,将“樟帮”的加工炮制技术发扬光大。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下述几方面作努力:
(一)充分利用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国家科技部已经制定公开了我国新世纪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六大发展重点。这就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中药标准化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优势产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实行清理整顿,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快扩大樟帮中药饮片厂的生产规模,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香港“中药港”工程及相关地区、企业的联系,争取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兴建较大规模的中药饮片加工中心。
(二)切实搞好樟树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
目前科技部已认定樟树的“三子一壳”(黄枝子、蔓荆子、车前子、枳壳)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要建立起优质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对全市的药材种苗市场、种苗基地实行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在种苗基地的品种选择上重点建设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葛根、山药、蔓荆子、厚朴、辛夷、白莲、瓜子金、金银花等,到2005年力争种苗基地达到500亩。在品种结构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坚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相结合,以道地药材为主;坚持草本、木本、藤本药材相结合,以木本药材为主;坚持种植植物药材与养殖动物药材相结合,以种植植物药材为主。种苗基地与商品药材基地同步发展,在近期和中期突出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远期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引种发展名特优稀及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
为此,要切实抓好“三大基地和五个中心”的建设(三大基地是:符合GAP标准的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国内外中药工业企业原料药材基地和全国中药材出口商品基地。五个中心是:以各地道地药材为主、品种齐全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以发展中药材加工、深加工为主的全国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心;以本地科研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力量为主的中药科技研究和培训中心;以樟树医药集团销售网络和种销大户营销网络为主构成的销售中心;以市中药材系统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
(三)尽快组成振兴药都顾问团(或智囊团或其它名称)。
应坚持科技兴药方针,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成立樟树市中药业产业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市中药业产业化建设。樟树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聘请省委党校省情资料中心、省中医学院、省科协等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做顾问,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研究专等优势。
(四)进一步做好中药业信息工作,办好“药交会”。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国药都信息网”和“药都国际商务网”以及“农村经济信息网”,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内产业政策方面的信息,市场经营和技术成果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安排网络内容,搞好网络建设。同时,应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必须对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进行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办会宗旨应由原来的以赢利为目的转变为吸引客商参会、弘扬“药都”品牌为宗旨。二是要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办会逐步转向为政府和企业合办,或由政府主办,企业或个私业主具体承办。三是丰富药交会内涵,将药交会由原来的单纯开展合同交易、现货交易转变为既开发合同、现货交易,又开发中药业技术研讨、信息、GAP标准研究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
(五)挖掘和提高“樟帮”的传统加工炮制技艺,充分发挥老药工的作用。对经验丰富的老药工要在生活上重点关爱。建议建设“樟帮”大厦,既作为老药工生活栖息、切磋研究的空间载体,也可为境外人员了解“樟帮”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六)切实搞好中药饮片的药材加工和产销。江西樟树中药饮片厂是在百年老字号“长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中药饮片厂年加工中药材近200余种,年生产销售饮片3000多万元,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10%,但还远远不够市场的需求。根据该厂对市场的分析调查:全国医院的药店临床用饮片年需求量约为8万吨。而目前这部分饮片绝大部分为医院制剂室自己生产或从作坊式企业购得,随着国家对医院制剂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实施,中药饮片必将逐步走向大中型中药饮片厂生产供应的道路。所以,“樟帮”中药饮片的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潜藏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传统饮片的主要需求在国内市场,现代饮片(配方颗粒和微粉饮片)在国内外正方兴未艾,且主要被日本、台湾的企业所占据。药都药业在继承革新传统饮片的同时,也应适度发展现代饮片,既可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又可用于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振兴药都樟树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清江县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药学会江西分会樟树中药研究会1986年编。
2.《清江县志》,柳培元主编,1989年。
3.《千年中药史,百年老字号》,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工业销售公司主办,2000年第1期。
4.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药都樟树》,谢文玉、谢兴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