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教育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37-04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教论坛,2012(16):48.
[3]张屹,寇洪丽.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6.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12-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叶继英.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关键词】实践教学;双塔式;管理类专业;数字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104-04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在逐渐加大。实践教学通过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领域,其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科领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效果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反映出来,也没有严格的规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理论上说得通的管理方法或技巧在特定的管理条件下可能不适用,这就要求实践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被各高校广泛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文献[1]中研究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单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文献[2][3]指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模型,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文献[4]中已经研究了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1+4”的教学模式,即通过ERP平台实现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和ERP沙盘模拟四种实践教学方式。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本文基于数字化企业建设研究新型实践教学模型,解决传统实践教学遇到的困难。
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管理类专业较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审计等,管理类专业从学科角度进行细化分类,几乎涉及企业的全方面,管理类专业的一大特点是各个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专业化知识的具体实践等。
2、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我国专科和本科高校开设的企业经营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实验、实习、经营管理实训、综合设计、沙盘模拟等。主要说明如下:
(1)实验。实验一般指课程实验,是对应理论教学,由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一般是实验室),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并熟悉企业运营的单项环节。
(2)实习。实习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内部,通过观摩或亲自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实践本领。高校在设置实习课程时,一般有生产认识实习、管理认识实习、课程专项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是在企业内部,学生可身临其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经营管理实训。经营管理实训是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学生对企业业务的了解,来模拟企业的业务,由指导教师或者是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实践经验,了解工作方法。
(4)综合设计。综合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管理技巧、专业技术等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校本专科教学中,一般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设计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比重较大。
(5)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依据管理学、决策学与博弈论等理论,运用主体原则进行综合设计,试图为管理知识的学习创造实验环境,通过提供企业经营全流程的动态与竞争模拟实验,让学生领悟总体决策、宏观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与战略财会等经营活动的真谛。沙盘模拟是建立在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管理才能,目前开展较为广泛。
(6)其它形式。一般包括基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调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是由专业教师指导,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实践本领,并针对某一方面,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项技能。
三 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
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从实践入手,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技巧。所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是传统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的模式,多年来,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优秀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难”。
1、实践基地建设难
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或实践活动的场所,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选择能满足实习要求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导致对实践基地的需求成倍增加。然而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以及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这些因素导致学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实习需求,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此外,由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特殊性,往往容纳的管理专业实习学生数目极为有限,这也为实践基地建设带来困难。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