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庄规划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实施贯彻五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决策管理、教育、卫生、法律、环境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拓宽和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妇女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妇女参与经济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我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调整产业化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妇女参与社会经济领域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5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6070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长2.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955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5万元。
2、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县总人口21.6万人(公安年报数),其中女性10.2万人。0-4岁人口1.2万人,女性0.6万人,0-17岁人口5.7万人,女性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由于政策宣传到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少生、优生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妇女儿童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3、财政收入增长,各项投入增加,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9098万元,同比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4768万元增加到2005年39260万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2619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768万元,增长74.7%,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727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9350万元,增长127.8%,年均增长17.9%。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4.4:33.5:22.1调整到2005年的34.1:35.3:30.6。实现了由农业经济的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性转型。
(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加强,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十五”时期,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妇幼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儿童保健效果明显。
1、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卫生经费投入495万元,防治防疫经费168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254万元。分别比2004增长14.8%、增长7.0%和21.5%。全县婴儿死亡率为16.67‰,比2001下降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67‰,比2001年下降6.3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11%,比2004年下降0.35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22.47%,比2004年上升17.45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7.69%,比2001年上升0.16个百分点。
2、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427张,县级医院拥有病床210张,农村医院拥有病床217张,专业技术人员681人,其中医师237人,助理医师153人。原创:全县都建立了能够开展妇幼保健系统服务和对基层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的妇幼保健院。7乡2(镇)配备了妇幼专干,每个村配备了妇幼保健员,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网点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时期卫生系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与安全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有计划地开展了多次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专项检查,对超市、个体商店、商贩及学校、幼儿园食堂进行了重点检查,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利地维护了全县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妇儿受教育人数增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2005年全县各类学校128所,其中:高级中学、中等职校、完全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所,完全小学44所,初级小学36所,教学点19个,私立学校2所,幼儿园10所。
1、学前教育稳步推进。2005年,3-6岁儿童在幼儿园0.14万人,其中:女儿童0.07万人,占儿童入园率的50%。
2、义务教育明显提高,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为100%;小学5年巩固率为99.9%,其中女生99.99%;小学生辍学率从2000年的0.3%下降到0.01%,其中女生由0.06%下降到0.01%;初中入学率为97.10%,其中女生97.10%,比2004年上升1.8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7.9%,其中女性97.9%比2004年上升0.8个百分点。
3、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成人识字率女性上升。2005年成人识字90.28%,其中:女性84.98%,比2001年上升0.64个百分点;青壮年识字率98.02%,其中:女性92.94%,比2001年上升0.9个百分点。
(四)妇女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
“十五”时期,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再就业工作,把妇女就业作为妇女发展重要内容来抓,劳动和妇联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妇女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使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明显增强。妇女就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达到目标要求。
1、妇女就业领域逐步拓宽。200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11.7万人,女性5.9万人,女性比重占50.4%。城镇登记失业率4.2%;分行业看,女性较集中在农业、贸易餐饮、社会服务业和教育卫生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女性择业就业领域逐步拓宽,金融、保险、电子通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妇女就业新渠道。
2、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步伐加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0.8万人,女性0.4万人,占5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0.7万人,女性0.2万人,占28.6%;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0.5万人,女性0.2万人,比重占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万人,其中:城镇0.2万人,农村0.5万人。社会救济总人数达1.5万人,其中城镇0.4万人,农村1.1万人。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分别是40人和1800万人。
(五)妇女儿童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我县政法机关积极开展打击各类侵犯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斗争。一是始终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等刑事犯罪开展各种打击行动,2005年破获案件3起。二是不断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依法处理了一批人员,查处妇女案件3起,净化了社会风气,保护了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三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
(六)妇女儿童发展生存环境。一是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规划》的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重视支持妇女发展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五好家庭”,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改善妇女儿童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全县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活服务设施的投入。2005年,农村自来水受益率48%,卫生厕所普及率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20%,但与目标还有较大差别。
二、目前××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县妇女儿童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妇女自身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儿童优先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和陈旧观念的影响,目前××妇女儿童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儿童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2005年底,我县农村尚未解决温饱和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仍处于绝对贫困的人口3.14万人,占全县乡村总人口的16.5%,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生态脆弱边远山村。由于受当地自然、社会条件限制及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较慢,妇女儿童发展水平较低。
2、妇女儿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比较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还有待加强。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在严打下并未绝迹,少数企业在利益驱动工资任然比较低。三是对弱势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娱乐场地、影视作品不足,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影视厅、赌博室等仍然存在。五是“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儿童性别差异还未缩小”。六是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生殖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儿童入园入学等应如何管理,是全县妇女儿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3、全县女性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为3例,其中女性2例,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30例,女性职工享受生育保险覆盖面不高。
4、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须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传了进来,如社会上黄色、暴力的书刊影碟泛滥,黄色网站暴力游戏屡禁不止,这对广大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轻者荒废学业,重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县乡发展不平衡。一是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县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不愿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差的地方去任教,聘请他人代课。二是在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技术比较落后,村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够健全,服务功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妇女儿童是祖国的末来,原创: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列入重要日事议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边远贫困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要进一步拓宽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状况,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进而有效降低农村辍学率,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精神。
3、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合理安排和增加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和规范化服务管理。一是要建好农村基层医疗保健网络,提高其妇幼保健的服务功能。二是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急救、产儿室建设,创造安全分娩的必要条件,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切实抓好母婴安全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要合理解决乡、村两级保健人员的待遇问题,稳定基层保健队伍。四是继续推广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并大力推行农村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妇女儿童享受保健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1分类原则和方法
1.1充分考虑村庄用地特点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不能简单套用城镇用地分类,应充分考虑村庄用地特点,突出村的特色。
1.2与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衔接“新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和城市用地分类,本次用地分类要充分考虑与城乡用地分类的衔接,与城市用地分类保持相对一致。
1.3与国土土地利用分类的衔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规划,为加强与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应充分考虑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的衔接。
1.4与村庄规划管理的对接村庄规划是实施村庄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村庄建设用地的分类将直接影响到规划管理的工作。因此,在编制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时应考虑与村庄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对接。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
综合考虑村庄建设用地特点,与城市、国土用地分类的衔接,与规划管理的对接,本文提出了村庄建设用地分类的框架体系,共分为村民住宅用地(VR)、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VC)、村庄产业用地(VI)、村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VS)、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U)、村庄绿地与广场用地(VG)、空闲地(VX)等7个大类,10个小类。用地代码采取加前缀“V(village)”的形式,以区别城镇建设用地。
3建设用地分类研究
3.1村民住宅用地(VR)我国农村类型不一,居住的形式也很多样,但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的村民住宅,以宅基地的形式存在;一类是打破分户宅基地界线,统一建设的村民集中住宅。这两种居住形式均为村民住宅用地,但又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土地使用方式上,宅基地是以户为单元申请获得的用于建设自住房屋的土地,可以长期使用;集中住宅用地是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村民只拥有住房,没有对土地的无偿使用权。从建设方式上,宅基地上的建设由村民自行出资建设;集中住宅则是由村集体或村集体委托建设单位统一建设。从用地范围上,无偿提供给村民的用地仅限于宅基地的四至范围,不包括宅前道路和周围的空闲地,是纯粹的住宅用地;村民集中住宅则是按城镇居住小区的形式建设的,其用地范围不仅包括住宅用地,还包括小区内的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用地。从规划管理上,宅基地与村民集中住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如《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四十一条就明确规定了“村民集中住宅”和“原有宅基地”建设在规划管理程序上的差别。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将村民住宅用地(VR)细分为宅基地(VR1)和村民集中住宅(VR2)。
3.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VC)村庄虽然规模较小,但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基本一致,包括村务管理、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设施。此外,农村的农机站、兽医站、育秧房、农具存放处等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也承担着为村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建议将这类用地也归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中。村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是村民利用自家宅基地改造提供的,如家庭诊所,这类设施虽然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宅基地是国家提供给村民用来居住的生活资料,强行划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将失去宅基地的法定意义,不利于村庄的规划管理,因此仍将其归到宅基地内。村庄的超市、商店、饭馆等小型商业设施虽然也承担着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但由于有一定的营利性,本文将其归到产业用地范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别虽然很多,但规模一般较小,经常是在一个村委会大院里既有村务管理设施,又有文化站、体育活动室、卫生室等其它设施,用地兼容性很强,且可根据需求相互转换。这种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的方式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一个特点。因此,对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细分小类。
3.3村庄产业用地(VI)笔者根据多年对村庄的跟踪调研,发现村庄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由于村庄规模太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极易受外力影响。昨天是建材企业,今天可能就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明天可能又改成了旅游接待,一个村庄能人、一个市场机遇或是某个偶然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类型的更换。如果参照城市的用地分类,用地性质可能需要不停的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仓储用地之间转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对乡村实施规划管理,过细的用地分类必然会对规划管理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对产业用地的分类宜粗不宜细,建议统一为“村庄产业用地(VI)”,其范畴为村集体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各种营利性的商业设施、集贸市场、旅游设施机构等及其附属设施,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不包括用于产业经营的宅基地、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用地。
3.4村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VS)村庄道路与城镇道路有很大的不同:城镇道路是经过统一的规划、定线、征地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建设的,其宽度严格遵循红线要求,边界与周边建设用地吻合一致;而村庄长期以来都是先确定宅基地四至边界,宅基地确定以后剩余的中间供人车通行的用地即为道路,这些道路没有经过严格的设计,有宽有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因此,村庄道路的范围不能按照城镇道路红线的形式确定,而是应该根据农村实际,可以呈不规则的锯齿状。与“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保持一致,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村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和村庄各类交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公共汽车首末站、停车场(库)等用地,以及渡口、索道等的地面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内部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广场用地和临时作为停车场所的场地。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村庄有渡口、索道等特殊出行交通方式,把渡口、索道的地面部分等特殊交通设施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计入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3.5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U)与“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保持一致,村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村庄各类供应、环境及其他公用设施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范围内的公用设施。供应设施主要包括供水站、变电站、燃气调压站等独立占地的工程设施;环境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站、垃圾站、公厕等独立占地的工程设施;其他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和防洪、消防、殡葬有关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对于一些在其他各类用地范围内的公用设施,如村委会内的公厕,道路沿线的垃圾池等,应计入相应的用地性质,不单独划出用地。
3.6村庄绿地和广场用地(VG)村庄绿地和广场用地是村庄的开敞空间,并承担着村庄绿化美化的功能,与村务管理、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同,因此建议单列出用地分类。考虑和“新国标”的衔接,将广场用地纳入绿地和广场用地,不再细分。
3.7村庄其他建设用地(VX)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经常会有一些空闲地或边角地,如宅基地与宅宅基之间的边角地、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闲地等。这类用地是在村庄长期以来村民自主分散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属于以上建设用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更不能简单的归入其他非建设用地。因此建议单列出来,以便于在村庄整治中给予合理利用。
4结语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
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3] 郭朝清.开发种植石榴拓宽致富门路[j].河南农业科学,1995(10):38.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整治;示范村;村庄规划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已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村庄整治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构建现代化的村镇结构,对于农民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在农村的整治工作中,村庄的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1村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1.1对村庄整治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村庄规划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干部过于注重城镇的规划,对于村庄的规划不够重视。尽管随着国家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基层干部对于农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重集镇、轻村寨”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干部错误地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们的经济收入,首先就要将农村经济赶上去,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导致农村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新旧建筑的混同,不仅影响村庄的面貌,也影响农村村民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现代化的新村庄建设,既注重村落布局、整体美观,更注重环境保护,能够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1.2村庄规划不合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基层干部对农村的规划认识还不够,着眼点比较低,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在村庄整治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村庄的规划用地比较小、功能比较局限,只要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进行村庄的一般规划便可。这就严重局限了村庄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另外,村庄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时间比较长,建设任务比较重,无法根据实际地形进行统一规划,导致许多村庄规划没有层次感和美观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农村规划方案往往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建筑档次不统一,村庄与城镇之间严重脱节,造成比较常见的“农民街”“路边村”等现象。在土地规划方面,部分规划人员不清楚发展用地和农田基础用地之间的关系,导致两种土地规划相混淆,难于有效地践行现代化农村建设。1.3村庄规划资金缺乏。在新村庄建设过程中,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村级的集体经济比较有限,这就直接影响现代化新村庄建设的发展。加上县乡镇财政部门缺乏对新村庄建设的专项资金,导致新村庄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致使新村庄建设工作难以开展。同时,相关的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时,很少考虑农民意愿,导致在新村庄的建设中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必然使得新村庄建设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2“示范村”整治规划思路
2.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农村规划作为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规划编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尊重农民意愿,以新建、改造、规划控制3种形式进行编制。在建设“示范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示范村”整治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建设队伍中,提升农民对“示范村”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宣传工作一旦到位,有利于减少建设“示范村”的阻力,加快“示范村”的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在“示范村”建设中,应始终将农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合理需求,量力而行,不得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执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多层面、多角度地推进环境治理,注重村庄改造,将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村庄,满足时代的需求[1]。2.2注重生态保护,整治需统筹兼顾。村庄整治作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因为建设导致环境污染,还应注重供水、排污等情况进行综合治理。针对村里的古树、名人故居、遗迹等,应进行重点保护,避免被破坏。在实施农村整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土地的作用,将村庄整治工作与土地的利用率相结合,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2.3注重地方特色的挖掘,发展景观风貌。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规划人员应充分认识村庄建设的实用性能和艺术性能,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考虑新农村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使得新农村建筑富有时代性、地方性、文化性,充分彰显田园风光、现代建筑、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形态。总之,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村庄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注重村庄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为村庄建设增色添彩,从而丰富新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展现现代化的农村形态[3]。2.4听取各方意见,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在建设现代化的农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化地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考虑农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有效地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群落。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加上农民的生活习惯,为农民构建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如此既能满足农民的正常需求,还能彰显现代化的农村建筑面貌,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内涵。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建设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不影响已有的农居和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已经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代化的农村建设中,还存在整治工作不重视、规划不合理、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分析研究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罗发德 单位: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鲁屯镇村寨建设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建,韩铮,杨鹏.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庄村容村貌整治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4(5):56-5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规划调整
根据国务院精神,吴江市震泽镇人民政府于06年初开始了新农村的规划调研工作,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在两年后才制定和施行,所以当时编制村庄规划的技术要领、规划手段等都没有国家标准,但江苏省在此前已颁布《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为当时的规划编制工作找到一定的依据。震泽镇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由镇建管所负责,配合设计单位按照市规划局初步预定的布点为依据,展开了一场历时近一年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从2006年至今,吴江市规划部门总结了近年的规划建设经验,进行了新农村规划的修编。震泽镇此次修编,在原来19个村43个规划集居点中对7个村进行了适度调整,从力度上来说比4年前的小。且从类型上此次调整的也仅为当时四类中的一类,说明原规划是成功的。通过本次修编,对现状和几年来的建设做出分析和建议。
震泽为古镇,目前城市与农村空间形态发展良好,特别在318国道以北地区,村庄原始形态保留完整,留下了江南水乡特色的记忆。近几年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在震泽形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为打造吴江市副中心,支撑起西南片区中心镇重担创造了条件。
在06年的规划中,我们把整个震泽镇村庄按照现状和布点规划归纳为以下四种布局形式:
一、 以花木桥村为代表的一个中心规划点(这里把它称作“中
心村”)附带一个或多个规划点(这里把它称作“自然村”)的多规划点行政村布局形态。在布置中,村委会、活动室、医疗卫生站等行政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布置于中心村,行政村中其余自然村仅布置少许简单的商业及辅助用房。这样的布局形式节省土地,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目的。这类村庄的特点就是原生态较好,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建设,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二、 以前港为代表的一个行政村只设置一个规划点的形态。这
些自然村落,本身形态较集中,人口较少,集中于交通条件较好的现有自然村位置上设置一个较大的规划点。这类村庄的特点是村域建筑相对密集,人口较少,基础设施配套较少。
三、 以曹村为代表靠近原八都镇镇区的行政村,这部分村庄经
济较发达,但因村域内土地大部分已经划为工业用地,能作为规划安置居民点的土地较少。这类村庄的特点就是规划点少,规划面积小,规划基础设施完善。
四、 勤幸村,村庄的公寓安置点在整个镇区规划点上比较特殊,
因从镇区总体规划的角度,不设置中心城区的新农村点,这些村庄的人口搬迁就考虑使用城市小区的形式解决。
根据四年来的建设和总体规划的推进,四种村庄形态中后三种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论证。这三种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分散土地的规整、生活设施的配置等公共配套工作,都能方便完成或已有部分配套。一个村庄仅一个点,本身村庄规模有限,基础设施等容易集中,村庄管理上方便易行,交通配套直截了当。靠近原八都镇区或要建公寓安置点的村庄,更是方便易行,所以在这几年的建设中,均取得不小的收获。特别是在318国道两侧的村庄,这些年来利用交通便利条件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下面从2005年和2008年震泽镇部分村庄经济收入表格可以反映出新农村建设来几年内的村庄经济状况:
震泽镇部分行政村经济情况比较
村名
2005年 2008年 2005年 2008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勤幸 2769 3250 8230 11788
朱家浜 11982 14648 8861 12850
三扇 11931 14606 8820 12690
众安桥 6381 7252 8687 12284
兴华 12813 16084 8698 12700
大船港 15660 24347 8258 14858
贯桥 6923 8206 8984 12479
曹村 9179 10513 8940 12293
夏家斗 11120 3436 8568 11950
龙降桥 20912 29517 9019 13000
花木桥 9485 12749 8644 12175
数据来源:《吴江统计年鉴2005》、震泽村镇统计卡片2008.
经济建设得到大力发展之后,06年编制的规划就和现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矛盾。比如工业用地和规划点的矛盾、村民经济条件提高而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宅基地审批的矛盾,所以修编工作势在必行。
2010年的修编中主要针对第一种规划形态进行调整。在06年规划过程中,考虑目前震泽镇村庄历史上进行过合并,大部分村庄都为原来2个或2个以上村庄合并而成,在居住区域感、耕地区域划分、村庄现有交通等方面都形成一定的分区和模式。所以在规划形态是一个中心规划点,然后根据村庄规模和组织形态附带一个或多个规划点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发现,这样分散布点的模式,和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有矛盾,且管理上存在缺点,镇村两级政府推进缓慢,特别是新建宅居地的审批上更是困难。并发现在有限的建设资金条件下,多点规划布局模式难以做好多点的交通、市政、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修编工作开始,震泽镇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与村委会多次调研协商后,上报吴江市规划局并根据规划局组织修编的布点规划,在原部分村庄多规划点的基础上做如下调整:1、中心点调整为规划点,其余布点适度减少并调整为保留点。2、加强或调整规划点的建设力度和规划力度,其中包括适度扩大规划点范围,加强规划点连接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加强规划点基础设置的建设。3、对其余布点从规划点变为保留点后。保留点不允许新批宅基地,仅同意村民翻建现有住房。4、行政村范围内村民达到新建住房标准的,一律在规划点内安排宅基地。5、远期发展上,保留点逐步取消,村庄都形成一个大集居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