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6-01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在施工中建筑物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为此,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可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施工目标(工期,质量和成本)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是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程序的连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施工风险因素的分类,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施工风险分析,施工风险控制(即风险规避)。
2.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与识别施工风险分类和识别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连续地识别施工风险存在的过程。即确定施工风险之所在及其主要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其后果作出定性估计,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施工风险清单,以列出所有有意义的施工风险。要达到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合理分类。
2.1.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通常根据其特征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施工风险进行分类。 2.1.2施工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施工中各种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主观性较大,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和分析的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等。本文提出一种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即用表格把施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列出,在利用上表进行风险识别时,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填入表格然后汇总确认,在工程施工各阶段均可进行风险的识别,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2.2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施工中进行风险识别与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评估与控制,由于风险因素的差异很大,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施工中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2.2.1施工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量(值)=概率(P)×风险影响(I),在定性分析中主要依据是(1)风险管理计划;(2)已识别的风险;(3)概率范围与后果;(4)假定的条件;(5)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在定性分析中也可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和管理控制。例如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或工期的严重拖延,成本的大量增加,就需要加强管理。
2.2.2施工风险的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和最可能分类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明确施工成本,质量和时间目标的概率以及其所反应出来的趋势。
2.2.3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例如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目标就是要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即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规避,采取这种手段有时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花费,但较承担风险,这些花费比风险真正发生时的损失来说就少得多,目前建设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就其原因就是施工者赶进度,省成本,未能注意风险规避效应的辨证关系。施工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有时反而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如在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或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任务则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事件则可以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有发包方来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则是保险,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把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如施工中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的伤亡事故)转移到保险公司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种方式,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在施工合同条款中明确索赔权力,施工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进度安排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并就产生损失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明确责任,如是业主(发包方)的责任则要提出索赔。如业主付款延期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可提出索赔并可获得赔偿,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则可以采取加班加点,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普遍认识不足,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关键是(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
1.1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能导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延后处理。同时风险管理亦要面对有效资源运用的难题。
1.2 风险管理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风险管理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风险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风险管理;
(2) 按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技术、意外事故、震、洪灾、火灾等风险管理;
(3) 按事故发生时受损失的形态不同,可分为财产、责任、人地身、利润等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风险管理需要按一定的流程进行,它的主要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3个关键环节。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的潜在原因。主要内容包括:防范事故的种类、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日常监控主要内容、现场风险控制重点措施等。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
(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专业各单位风险内容的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对产生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过程和控制结果进行评估,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等。评估方法可采取综合性的安全评估,如设备评估、安全性评价、三标一体认证等,也可进行专项调查、现场核查等定期或非定期检查。评估的结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并根据具体的评估结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风险评估主要分为三类。a基准风险评估;b基于问题风险;c续风险评估。
(2)风险评估的方法。在进行作业风险评估时,我们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即风险=后果×暴露×可能性,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2.3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由2个主要环节构成,即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对反馈的响应。评估结果的反馈内容包括:对综合风险的评定以半年度的目标管理排序和点评意见的形式进行反馈;对制定建设管理行为的评估结果以各种简报、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评估结果以隐患通知书、安全预警或其他专项整改通知的方式进行反馈;对控制措施的评估结果结合各种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形式反馈等。对反馈的响应是个互动环节:各单位对主管部门的各项反馈意见作出响应,根据意见的重要程度布置立即整改或逐步改进,并按照要求及时报告整改过程和效果,接受评估部门的随时复查;主管部门对于以书面反馈意见形式的响应,在要求的整改期限内要进行相应的跟踪复查,掌握改进情况;在有效期后根据复查评估结论,作出是否予以撤销的正式意见。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电网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选择有效的措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有计划地处理各种风险,以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早发现、早识别、早处理,以消除各种风险对生产经营造成的损失,使电力生产能够安全持续进行,以保证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可见,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是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
3电力安全生产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点
3.1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对电力行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既满足体系要求,又能体现电力行业特点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体系应用中,继续延用 ;同时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体系带来的新的、有效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风险管理也要适应安全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风险管理是统筹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员工素质能力、全面把握安全局面、改进安全风险控制的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转变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创新。
3.2安全生产管理的全员参与
全员的参与从而达到了全面、系统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的各个领域,如果没有全面、系统风险管理,就可能出现漏洞,就不可能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同时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参与,要避免应付敷衍、流于形式;风险评估小组成员所代表的专业、行业、阶层要全,切忌少部分人甚至个人去评价;风险管理的手段要求全面,不同级别风险应有不同的管理手段。风险管理要注意系统性,所有领域、环节的所有风险管理均应执行评估、管理、再评估、责任落实、检查、改进等环节,系统还体现在风险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有效结合、互相作用上,将各管理部门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最终让每个岗位做到:“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全面参与,不断回顾,不断改进”的状态。
3.3 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安全目标考核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将安全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与经验教训相结合,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取得实效。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采纳一线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意见、建议,吸取自身及兄弟单位事故案例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着重作业现场和过程管理,与作业方式、事故类型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保证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
3.4注重持续性风险管理
即当危险得到控制,风险得到降低后不能固步自封,要根据生产实际随时随地开展不断评估。一旦出现隐患、未遂、事件、事故后要及时检查管理制度的漏洞,就要及时补充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对现行管理工作已开展的,但与体系要求尚有差距的,应持续应用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
3.5坚持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相结合
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强调事前的分析与控制;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强调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风险管理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流程化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科学管理,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006年,世界客户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WCO)以WCOSAFF(Framework of Standards to Security and Facilitate Global,SAFE)标准架构实行优质企业(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AEO)安全认证,以提供更加安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针对国际贸易交易上的所有参与者,通过各国海关设定准则的AEO安全认证资格,以确保货物从原产地至目的地的全球供应链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间各国已陆续实行“优质企业安全认证”计划,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配合国际贸易安全发展趋势,以提升我国经济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的AEO优质企业安全认证制度对申请的企业有基本的门槛要求。对于进口业、出口业、制造业、仓储业、运输业、货运承揽业、港口经营业等十大行业,各有其应符合的项目。想要取得AEO认证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安全管理的制度,对于曾经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SO)认证的企业,会相对容易的将AEO要求转换为企业内要求。其中,优质企业安全审查项目及验证基准共包括十四大项审查,具体内容包括200余项的验证基准。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先后收购法国索玛公司、意大利高嘉公司、参股德国亨利安公司等,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研发中心,产品也销往全球,那企业风险管理与安全控制就很重要,为此企业从销售,技术,生产,服务各环节加强控制,确保企业高效运行。
二、风险管理的需求及步骤
(一)风险管理
WCOSA规范内容中的主要精神就是要求各国海关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展开各项导入工作的建议,以确实维护货物全程供应链的安全。风险被定义是某项足以影响目标达成的事件发生的可能,以影响程度及发生机几率加以衡量。风险不完全有害,因为风险往往伴随着机会。但风险容易或影响阻碍管理者和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能够摧毁组织。然而,货物在供应链的移动过程中,安全管理环节众多,相关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及人员复杂,货物在不同界面中移转,若仅依靠法令规范或待由执法单位稽查,难以全面性的防止货物于供应链上遭到非法活动介入或破坏。
风险也不仅是“发生坏事",有的风险是失去了的潜在的业务机会,对组织来说,不仅代价昂贵,也是致命的。实质上,成功的经营需要把组织的资产和资源与风险结合起来,以实现组织策略和经营目标。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帮助组织理解和提前对经营风险做出响应,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
(二)步骤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分为五大步骤:
(1)建立风险管理执行背景体系。此步骤主要为建立企业策略及组织的关联性,包含:建立环境要素、建立机会要素、建立风险管理架构、发展风险评量标准、定义风险分析对象。
(2)风险辨识。辨识风险方面,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加拉斯维尔最早提出的一套传播模式,经过人们不断应用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亦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术,都要以原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例如,风险为何发生、何种风险会发生、何处发生、何时发生、谁造成的及如何发生的,以作为更进一步的分析。
(3)风险分析。首先确认既有的风险控管机制,并计算出风险发生的几率及评估风险等级后,即可评量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4)风险评量。风险层级可以最普遍的高、中、低三种层面显示,在比较复杂的环境可以1~100显示其层级的高低。
(5)风险处理。列出、评估及选择风险对策,接受并监督不须优先处理的较低风险,对于须优先处理的高风险则衡量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订定管理计划,并据以执行实施。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从我国情况来看,自2009年底起开始导入实施AEO以来,已构建起“须就其营业事项涉及的供应链安全”、“定期从事风险评估”、“建立适当机制,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等规定,实行国际通用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并且搭配供应链商业伙伴管理机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作业方式。
虽然风险评估的精确性很重要,但对风险作精密、详尽的量化也可能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风险衡量过程,容易使评估工作变得复杂并延迟了评估进程。所以,以“风险对实现组织目标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为基础,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级将是较有助益的方式。安全风险评估的五大因子包括:资产价值(Asset)、威胁等级(Threat)、弱点(Vulnerability)、后果(Consequence)和可能性(Likelihood)。评分标准设定依据五项风险评估因素进行评分标准设定,将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即极低度风险、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与极高度风险,最低等级1分至最高等级5分。
对于其它的风险,可用复杂的财务或日常的方法来为组织衡量风险。风险的量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极高度风险应该放在被关注的首位,并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当风险被定位成低度风险时,就可以很少提交给有关人员进行检查,控制也可能会由此减少。按照这样一个简单的风险优先排列顺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就可充分的利用时间、资金和资源,完成更好的风险管理的目标。
四、结语
关键词:隧道施工;岩溶处理;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引言
隧道岩溶处理技术是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超前预测、监控量测以及对涌水段进行管理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隧道岩溶处理的效果。另外,由于隧道岩溶处理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所以在岩溶处理施工中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风险管理,做好施工过程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等工作,保证隧道岩溶施工的安全性。
1隧道岩溶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1.1监控量测管理
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利用新奥法来实现对工程的量测和观察,为隧道施工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不仅可以通过对量测结果的分析来掌握掌子面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及时将掌子面的数据传输与后续施工,为其提供施工依据。监控量测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实施、操作,才能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通过正确利用监控测量方式来实现对围岩结构的整体强度管理,从而为后期的隧道建设提供帮助。
1.2涌水段管理
在隧道岩溶施工中,存在的较大裂缝以及较大偏差的围岩断岩等区域很容易引发大范围的涌水,所以一定要对该区域进行涌水段管理,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1]。基于此,对于这些敏感性较强的区域一定要提前做好位置预测,再根据预测结果对这些区域进行注浆处理,从而有效减少涌水事故的发生,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另外,为了有效进行涌水管理,除了要对敏感性较强的区域进行注浆处理外,还要对其他区域进行防水处理。在排水过程中,排水电源不能与施工电力共用一套电力系统,一定要保证电源的独立性,同时还要设置备用电源以防万一。由于比分围岩有可能会发生水化反应,所以在排水时必须要保证水泵的压力和功率能够满足排水要求。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围岩的冲刷问题,避免地下水对围岩的过度冲刷,减少空洞的出现,进而为隧道建设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1.3溶洞处理技术
在隧道岩溶施工中对于溶洞的处理通过从5个方面着手:绕、截、排、堵、越。(1)绕处理。如果施工中遇到的溶洞体积较大,则最好采用绕处理的方式,通过施工绕以及选线饶等方式成功将溶洞绕过[2]。在施工中通常在后段对溶洞进行专项处理,有时候为了施工便利也可以在不影响工程的前提下进行路线的更改,所以,绕处理的方式在较短距离的隧道施工中应用较多。(2)截处理。在对隧道施工之前就需要对各路段进行勘察分析,确定岩溶水源是否来源于水洼等地段,确定水源。如果水源会因雨季的到来而受到影响的话,则需要对沟槽等位置进行排水处理,减少积水的形成。(3)排处理。在排水时,一定要对水源的水量进行提前分析,对水源的流向以及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要充分利用排、截共用的方式来有效缓解水量较大时的排水问题,并将水排向暗河。如果水量较小,直接通过水沟进行引导即可。(4)堵处理。如果隧道施工中填充物不足或者水源较少时,则可以利用混凝土或者浆砌片石来进行填充,从而提高隧道溶洞的密封性。另外,在输水管预埋过程中要保证排水顺畅,成功将水排出洞外。(5)越处理。岩洞处理中如果利用堵、截等方式不能有效时,则可以采用越方式[3]。也就是通过管道以及桥梁等方式实现成功跨越。如果隧道底部的溶洞体积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暗道的方式穿过溶腔,并用混凝土填充底部的缝隙,这样就可以保证原来水流方向的同时实现对溶洞的跨越。如果溶洞边墙支撑力不足,可以通过架桥等方式来提高边墙的支撑性能。
2隧道岩溶处理施工的风险
隧道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相比,同样具有加强的安全危险性。此外,由于岩溶作业本身的高危特性,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安全风险性。(1)在隧道岩溶处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岩溶,并且要与其进行直接接触,这样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突泥突水事故,对岩溶施工造成严重影响。突泥突水将会大大增加突出物的承担风险和作业风险。(2)隧道岩溶处理中主要使用石土等材料进行洞穴的填充,在填充施工中如果突发突泥事故,事故处理难度也会增加,导致整个施工的风险增加。(3)隧道岩溶处理施工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地下水排放施工中,由于我国排水技术水平有限,加大了我国隧道建设地下水的排放难度,从而也使其成为影响我国隧道施工的危险因素之一。(4)隧道建设中必须要保证洞顶的支撑性,如果支撑性能不佳便会引发隧道的坍塌风险。(5)在隧道施工中还要控制洞穴支护的变形,这是保证支护强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隧道岩溶处理施工的特殊性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在施工中要重点考虑事故的高发阶段,并根据事故风险的具体特征制定有效措施,并保证其能够满足安全理念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各项因素的不安全状态,减少隧道施工事故的发生。
3隧道岩溶处理施工风险管理策略
3.1加强风险识别
安全风险识别是隧道岩溶处理施工中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施工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出发点。其中,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风险识别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做出准确的识别,从而有效规避岩溶处理作业中的各项安全风险。同时,在识别的基础上对已经给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与其相关的关联点:①根据岩溶处理中岩浆等物质的实际数量和性质来判定风险的源头;②对可能会形成风险的相关条件进行评估,确定引发风险的必要条件;③对之前得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如支护变形程度、突水突泥的发生率以及隧道洞顶坍塌的概率等;④确定可能引发的风险因素以及对隧道岩溶施工的影响程度,结合相关标准确定各种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
3.2做好风险评估
隧道岩溶处理中,科学分析安全风险是保证隧道施工顺利开展以及降低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可用于风险评估的技术手段逐渐增多,分析方法也逐渐趋于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在评估过程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来保证分析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隧道岩溶处理施工提供更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风险管理的正确实施。目前,我国在隧道岩溶处理风险分析中大多数应用经验法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所以单纯地应用经验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差异性较大,不能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在未来隧道岩溶处理风险评估心中要综合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保证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和一致性。
3.3加强风险评价
在岩溶处理施工中,风险识别和评估完成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和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为施工事故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可用于风险评价的方法多达十余种,应用效果良好。在隧道岩溶处理过程中应用较多的就是事故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检查表法等,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要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各!!!!!!!!!!!!!!!!!!!!!!!!!!!!!!!!!!!!!!!!!!!!!!!项风险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以及人员的整体承受力。
3.4做好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工作是整个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阶段,也是保证隧道岩溶施工安全的重要内容。(1)在对整个岩溶处理施工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评价之后要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总结出危害施工的主要因素,并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规避和预防。(2)在风险管理中为了有效避免突发事故可能会对整个隧道施工产生扩大性影响,管理人员要运用有效的预防手段来缓减风险,从根本上减少人员和财务的损失。(3)对隧道岩溶作业做好整体优化工作,同时可以利用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转移风险。(4)针对隧道岩溶处理整体影响不大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保留的方式予以处理。针对隧道岩溶处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所有的施工企业都希望能够完全规避所有的风险,特别是大型的隧道岩溶施工。事实上,所有的风险不可能被完全规避,形成彻底的安全真空,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对所有的风险因素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案,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及时应对隧道岩溶施工中的突发事件,降低隧道施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