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银行 信贷 改革 发展

前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产生的连锁反应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警示,如何降低信贷风险,建立科学的信贷体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银监会也对信贷风险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颁布管理办法,力求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提出

在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银监会提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目的在于促进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调整与完善,推动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发展,防止信贷被挪用,特别是进入楼市和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调从流程上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严格限制不良贷款;而对优质的贷款业务,银监会持鼓励态度。这说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正在向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多个行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因为无力偿还贷款或新增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信贷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不仅不利于优质业务的开发,而且直接增加了危机环境下的金融风险,产生恶性循环。当经济形势逐步回暖后,银监会提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有助于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争取信贷工作的主动权。

二、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依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精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信贷风险防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创新。

(一)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存在风险惯性

原先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的审批遵循“三查”流程,即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贷款后检查。虽然这是银行提供贷款的工作基础,但仅以“三查”完成贷款审核,在流程上过于简单,并会造成工作漏洞。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定,对固贷、流贷和个贷的需求,银行应较原先的审贷标准加以细化,达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减少风险惯性的影响。所谓风险惯性,就是在传统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银行采取“三查”流程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或是资金回笼速度慢等问题。如果信贷业务审批的流程不能改革,那么这种风险以及损失的增加是持续性的,无法得到根本扭转。这就要求银行用新的审批流程提高信贷工作的严格性、严谨性,过滤不良信贷。

(二)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优质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主要是用于楼市和股市,泡沫经济的风险一旦发生,银行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以前,银行在吸纳信贷业务时,经常希望与大型企业或集团展开合作,主要是考虑到大客户的经营背景、还款能力、合作前景。这些信贷资金被挪用的同时,也直接挤占了优质信贷业务的比例。目前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有很多优质企业客户存在贷款需求,并且企业从事的经营项目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指导,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只是此类潜在优质客户受信贷资金挪用的影响,与银行信贷合作中还需从贷款政策、审批流程上进一步对接,这也是银行加强信贷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信贷风险控制需要相关行业联动

由于商业银行每年会产生一定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在流动资产信贷方面更难于控制。所以在固贷、流贷和个贷的审批工作中,银行会寻求与担保公司的合作。例如,个人客户在贷款购车时,往往都需要经过担保公司的审核。这说明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并不能绝对杜绝风险的发生,但通过与相关行业的联动,能够起到降低风险或风险共担的效果。从当前的金融形势来看,银行无论是降低信贷风险还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应积极建立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加速践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精神。

三、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为更好地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加大对审批环节的改革,实行传统与新型信贷业务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信贷风险,发展优质信贷模式。

(一)改革传统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

对于传统信贷业务,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改革审批流程。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审批应从借款人的授信调查开始,将贷款审批、合同订立、贷款发放、贷款使用、贷后管理等工作重新调整,使银行各个相关部门都参与到流程的修改工作当中,重新梳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分析潜在风险,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严格化的贷款审批流程。银行应在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增加监控预警功能,如果借款人资金流向出现问题,可及时在银行的系统中反应,便于银行追踪管理。

在审批流程改革的同时,银行应提高对借款人的征信标准。原先银行对借款人征信结果中的部分不良记录,可采取一些变相方式解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后,银行必须在原有的征信标准基础上更加严格,规避各种变通机会,服务于长期的风险控制。而且银行在信贷审核时要增强对借款人还款来源以及抵押物的评估,划分评估等级,重点评估还款来源的稳定性、抵押物的市值和未来价值、还款来源与抵押物是否便于资金回笼等等。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与评估结果,银行应在合同中加强信贷风险管控。

(二)以信贷转型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

为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新型优质信贷服务,扶植优质实体经济发展,调整信贷资金的占比。当前,企业投融资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迈进,银行在企业客户信贷方面应将贷款政策向国家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倾斜,吸引参与BOT和TOT项目的企业客户,扭转信贷资金被挪用的被动局面。

BOT和TOT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和政府的关联。政府根据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得到论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无论是承包商还是分包商,从事此类项目的风险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特别是有政府的领导、支持和监督,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也有所降低。而且BOT和TOT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也同样更具保障,企业申请贷款后的还款来源明确,能够根据项目进程提供明确的还款计划,符合“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从事BOT和TOT项目的企业也因为资质的不断提升而获得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因此,银行应运用政策杠杆,对此类优质客户群体给予更多的支持,逐步提高优质信贷业务的总体占比,推动新型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与保险公司联合防范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注意联动优势的发挥,以降低固贷、流贷、个贷产生的风险。所谓联动优势,就是借助银行在金融领域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运用各自的审核机制,分别对借款人进行审核,达到双重保障的风险控制。其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联合尤其值得开发。保险公司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并且保险产品丰富,能够和银行信贷工作有效对接,从多角度防范信贷风险。

在保险业务层面,商业银行可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协议,借款人必须投保相应的保险,才能具备审核通过的资格。在目前的产品中,企业和个人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可投保的保险产品包括出口信用保险、房贷险、车贷险等。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服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客户。贸易是我国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为确保出口产业链条的发展,出口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时应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防止出口受阻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房贷险、车贷险更多地服务于个人客户。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险时已对客户资质进行审核,并且银行可与保险公司商定贷款政策,如趸交保费客户优先获得审核,以便挖掘优质客户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降低传统贷款业务的风险。

四、总结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也是收益的源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提出给予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新的启发。改革与发展正是前进的需求所在,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步伐,用前瞻性的举措引领信贷业务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宏.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第2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推进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主体,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创新。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指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不断的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来构建新的组织,开辟新的市场。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金融创新,例如金融产品、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人员准备、机构设置、制度安排、战略决策等,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1]。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创新力度不足,原创性匮乏。原创性是创新的灵魂,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原创性,才能够对市场进行拾遗补缺,扩大市场占有率。然而,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都呈现出原创性的匮乏,导致没有足够的创新力度,只是对国内外同行的产品、模式和经验的简单吸收和模仿,而没有独创的市场规划、客户定位,在开发和营销中缺少针对性,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虽然很快,技术含量却很低。

(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任何创新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创新也不例外。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甚至法律风险。而很多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进行金融创新之前没有对金融中介机构的评级进行谨慎的审核,也没有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更没有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这就会增加金融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创新的整体不够协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从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大多集中在金融业务上,而对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创新则相对落后。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创新多集中与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业务之间很不均衡。此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也远远多于西部落后地区,这种不协调影响了金融业务创新作用的发挥。

(四)金融创新受到了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仍然很不健全,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重点在于小企业,而小企业要面临较高的贷款风险,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小企业经常出现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现象,致使银行不愿意发展小企业业务,小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难以展开[2]。

三、提高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对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进行明确。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之前首先要做好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金融创新战略。金融创新发展规划必须对金融创新的战略决策、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管理模式、人员准备以及创新业务的流程等都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战略。在制定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划时要对自身进行合适的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和资源优势,并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明确金融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在成本、人力资源和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量力而行,增加创新的原创性,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上,要不断开发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金融品牌。

(二)提高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必须要针对全行的创新意识进行强化,使总分行、前中后台之间的衔接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使自身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升,促进有效的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针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创新人才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进,致力于专业的金融创新团队的打造,不断的对研发基础进行夯实,最终能够对持续稳定以及发展的金融创新工作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以及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从而能够使银行在激励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针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工作。现在我国很多人在投资理念上表现的比较不成熟,没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预期收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的特性等,一旦有异常的情况出现在投资理财当中,这些人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工作,对投资者进行帮助,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投资目标,并且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以及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能够对投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规划,最终可以有效的杜绝出现盲目投资的行为。

(四)针对金融创新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保证,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必须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自己监管金融创新的水平进行动态的提升,全面监管金融创新的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尚不成熟的金融创新制度,因此监管部门还要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予以必要的协助,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3]。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省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金融 调查与思考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88.3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9621.83亿元)的比重为25.9%,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的比重为2.9%;同比增长39.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4%)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9.8个百分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宅类和商业类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住宅类开发投资完成1642.40亿元,同比增长42.5%,增速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商业类开发投资完成410.97亿元,同比增长60.4%,增速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二是办公楼类和其他类开发投资放缓。全年办公楼类开发投资完成117.50亿元,同比增长36.0%,增速较上年降低51.9个百分点;其他类开发投资完成317.4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较上年降低45.5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供应充足,销售市场趋于平稳

1.商品房供应充足。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18260.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1%,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2969.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481.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4529.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商品房竣工面积2019.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576.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

2.商品房交易市场趋于平稳。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3309.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商品住宅销售建筑面积2855.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全省商品房销售额1487.24亿元,同比增长9.1%,商品住宅销售额1192.55亿元,同比增长10.7%。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市场延续了前期的成交势头,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国五条”出台后,市场预期出现较大变化,购房需求加快释放,4月和5月的商品房销售速度明显提升;下半年,在前期购房需求集中释放的影响下,商品房销售速度下降,7月和8月出现负增长,之后逐步回升,在4季度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图1 云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三)重点城市住房价格运行基本稳定

1.新建住宅销售情况。2013年12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昆明环比上涨0.5%,大理环比上涨0.1%,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63位;昆明同比上涨5.8%,大理同比上涨5.5%,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61位、第63位。总体上看,2013年昆明和大理两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二手住宅销售情况。2013年12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昆明环比上涨0.4%,大理环比上涨0.2%,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25位和第42位;昆明同比上涨8.0%,大理同比上涨3.1%,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2位和第54位。

(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013年,国家下达云南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30.32万套,计划基本建成16万套。至2013年末,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30.36万套,基本建成23.4万套,完成投资315亿元,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全省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46.6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2.58万户,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作用明显。

二、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

(一)房地产贷款稳定增长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产贷款余额2606.83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6.2%,占全国房地产贷款的比重为1.8%,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0.9和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3.2%,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房地产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491.31亿元,同比多增155.02亿元。全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自2012年3月份以来逐步回升,2013年保持在21%~25%的区间范围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

图2 2009年以来云南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二)房产开发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产开发贷款余额625.77亿元,同比增长55.9%,较年初增加224.40亿元,同比多增138.84亿元。其中,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77.20亿元,同比增长53.4%;商业用房开发贷款余额136.48亿元,同比增长93.5%;其他房产开发贷款余额12.09亿元,同比下降38.8%。2013年,部分金融机构加大对商业用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及部分金融机构获得总行下放一定的商品住宅项目审批权限,得以加大对优质住宅项目的信贷投放,促使全省房产开发贷款保持高速增长,4-12月份的同比增速均超过50%,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三)地产开发贷款调整效果显现

截至2013年末,全省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72.57亿元,同比下降7.4%,较年初减少13.76亿元。其中,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余额为142.41亿元,同比增长17.5%,较年初增加21.21亿元。自2012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先后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以来,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地产开发贷款的结构进行调整,在压缩融资平台公司地产开发贷款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使得2013年全省地产开发贷款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降低,并在下半年连续6个月负增长;二是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保持12%以上的增速,占地产开发贷款的比重从2012年末的65.0%上升至2013年末的82.5%。

(四)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力度加大

截至2013年末,全省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506.47亿元,同比增长16.1%,较年初增加209.35亿元,同比多增94.72亿元。2013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活跃,金融机构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力度加大,全年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1.99万笔,合计43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47.1%,其中首套房贷款10.87万笔,占全年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笔数的90.7%,表明金融机构对刚性购房需求的支持力度较大。从利率水平来看,2013年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0.98倍,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1倍。在首套房贷款中,下浮利率占23.9%,基准利率占69.8%,上浮利率占6.3%。

(五)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末,全省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488.57亿元,同比增长24.7%,较年初增加96.88亿元,同比多增37.50亿元。随着全省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活跃,市场对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需求增加,拉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快速增长。

201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普遍活跃,一些热点城市的住房公积金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张状况。我行及时对昆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昆明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为54.23亿元,同比增长117.39%;年末贷款逾期率为0.03%,存贷比为62.9%,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增势良好

截至2013年末,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为239.23亿元,同比增长40.5%,较年初增加69.00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131.65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发放41.31亿元。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国开行、工行、农行和建行发挥信贷支持主力军作用。2013年,由国开行牵头,工行、农行和建行参与的对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银团贷款积极推进,在6月底实现放款,到年末已发放42.98亿元。截至2013年末,四家行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合计197.66亿元,占比达到82.6%。

2.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廉租房和公租房。2013年,全省金融机构向廉租房和公租房发放贷款99.15亿元,占同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发放额的75.3%,廉租房和公租房贷款余额占比达到74.5%,“两租房”贷款在全国排名前列。

3.贷款业务主要发生在昆明市。2013年,昆明市共获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99.97亿元,占全省的75.9%;年末贷款余额200.65亿元,占全省的83.9%。全省16个州、市中,仅有普洱市和怒江州尚未发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业务。

(七)房地产贷款质量保持稳定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7.10亿元,较年初减少3.75亿元,不良率为0.27%,较年初下降0.2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为0.32%,较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24%,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宏观调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房地产信贷准入门槛,促使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三、关注的问题

(一)全省房地产市场供应增量明显,待售面积增长速度加快

从房屋供应量上看,2011年至2013年,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速分别为20.6%、30.4%和27.1%,实现了稳定快速增长,但3年的商品房施工面积中,住宅施工面积占比分别为75.9%、72.6%和71.0%,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全省房地产市场优化投资结构的发展趋势明显。

从房屋待售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分别为334.3万平方米、511.7万平方米和1167.8万平方米,增速分别为52.3%、53.1%和128.2%,反映出随着房屋施工面积的快速增长,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融资增长势头明显

我行在2013年下半年委托部分金融机构对全省60家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201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以定金及预收款等销售回款为主的其他资金占比为32.5%,较上年减少11.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占比分别为14.3%和52.7%,较上年分别提高4.2和7.0个百分点,显示在房地产市场成交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所上升。

(三)预期房价上涨的购房者占多数,个人住房贷款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根据我行委托部分金融机构对昆明市100名贷款购房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占54%,预期房价下跌的仅占4%,预期房价稳定的占42%。在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情况下,不排除有少数购房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提前购房的可能。在调查中,有12%的借款人房贷月供收入比高于50%,其中月供收入比高于60%和70%的分别占4%和1%。月供收入比过高,借款人将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旦出现收入来源不稳定或是住房价格向下波动等局面,贷款本息的偿还将可能出现困难,其潜在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

(四)购房者贷款难问题突出

据数据显示:2013年9月至12月,全省金融机构单月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笔数从1.1万笔下降到0.7万笔,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从9.3%下降到2.4%,房地产市场购房贷款难问题显现,到年底更加突出。据调查,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信贷规模较为紧张,部分金融机构把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统筹安排,而小微企业贷款受监管部门“两个不低于”的考核,个人住房贷款受到挤压,加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低,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放贷意愿有所降低。

四、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

(一)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仍将趋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执行好既有调控措施;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应;库存较多的城市要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开发总量。整体来看,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出现调整与松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房地产市场销售也不太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面上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回款进度难以发生明显改观。

二是房地产市场分化的特点进一步显现。岁末年初,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土地拍卖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地价高出同地段现售房价、商品房市场供不应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再度出现惜售以及云南城投进京拿地开发等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报道。这表明全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聚集人口和资金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包括土地和资金等优势资源向全国优势房地产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从全国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楼市回升乏力以及中小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发展维艰的状况可能延续,甚至加剧。

三是全省房地产市场库存化压力与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压力同时存在。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供应的连续快速增长,全省商品房的消化周期延长,给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总量基本平衡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云南省主要城市住房价格呈现逐步抬升趋势,加上城镇化带来的住房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与住房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稳定住房价格任务仍然艰巨。

四是电商的迅猛发展给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开发带来冲击。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的异军突起,给实体零售商业带来巨大冲击,并由此给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带来挑战。

(二)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一是2013年底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云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云南省城镇化率的目标任务是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4.0%左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房地产业仍将在这个过程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积极推进,都为云南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2014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可见全省房地产业发展仍然有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三是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全省150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稳步推进,形成有力项目支撑,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抓住旅游业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以及云南省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云南旅游地产正逐步成为全国旅游地产的重要板块,不但本土的城投、城建股份和星耀等实力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开发经营业绩,更吸引了雅居乐、万达、中坤、龙湖、碧桂园和华侨城等重多全国性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云南重点旅游城市。一批有品牌、上规模、影响大的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云南省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总体来看,全省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将处于上升期。

(三)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综合以上因素,总体上2014年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市场供求总量上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房地产贷款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重点城市住房价格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并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政策建议

(一)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防止出现各类变相放松政策的情况,通过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和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等措施,提高投机投资性购房成本。加强稳定市场预期,通过舆论合理引导居民理性消费,配合对中小套型、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鼓励政策,促进自住性需求的有序释放。

(二)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多元化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支持开发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开发资金的合理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住房产业投资基金、住房债券、房地产信托等融资工具,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住房开发和保障领域,积极探索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住房融资模式和运作机制等,加快企业销售回款速度。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2)以高校学生当代中国社团为辅助手段,推进大众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任何一种教育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必须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当前,在高校要使当代中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就要切实发挥各种高校社团、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作用,引导其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交流学习心得、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高校学生中形成自觉学习宣传当代中国的氛围。例如,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更好地认识了金融危机的本质,摒弃了各种消极心态,提高了自我修复能力,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理论研讨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将之纳入到推进大众化的教育体系当中来。例如,学校可为社团提供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并对社团骨干定期进行培训;还可鼓励社团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推进大众化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也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和阅读理论书籍,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等等。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第5篇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诱因

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与以往不同。从经济层面上看,在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部门中,至少存在两重诱导因素,驱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过去的扩张融资难过渡到现在的生存融资难。

第一重诱因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这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因为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越不景气,企业的信用风险就越高,从而融资成本越高,在原本可贷资金渠道就少的情况下会更少。一旦陷入这种境地,经济稳定时期所依赖的来自企业自我积累的内源融资就会首先消耗殆尽,当最后转向外部融资支持的时候,资金供给情况已经变得比稳定时期紧张得多。

第二重诱因是深层次的,产生于导致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根本原因,即需求下降、成本上升推动的市场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将同时诱导经济、金融资源向垄断企业或大型企业倾斜和配给,从而进一步削减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渠道。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与系统性风险暴露都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逆转的必然结果。再从推动这一进程的具体成因来看,则主要表现为总需求下降与全面成本上升两个方面。首先,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暴露,全球总需求开始明显下降。外需下降已经对贸易依存度依然上升的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接下来尚不能排除内需下降的后继冲击。

其次,伴随总需求下降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企业成本的全线上升。摆在国内企业部门面前的成本清单(汇率、利率、物价、工资等)中,生产资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在全球通胀形势下已经大幅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具有向下刚性的特点;同期,利率与汇率成本也在宏观需求管理下维持升势。这样,全线的企业成本上升几乎完全卡住了企业在各项要素成本控制中的回旋余地。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从人民币升值中所能获取的进口成本分担格外微小。

作为成本上升压力下的典型案例,民营制造业,包括其中的中小企业,富有竞争性的、几乎透明的财务平衡点就变得不堪一击。相比价格变量的调整速度,整体上企业技术的调整是滞后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体制下,能够在需求下降、成本上升压力下生存的只有垄断企业、大型企业或中小企业中的极少数技术进步型企业。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足及其体制短板

从资金供给方的表现来看,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与市场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能力与便利性都仍然是非常有限的。首先比较明显的是,当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融资能力甚至相比过去有所下降。同样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下行风险不仅与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价格暴跌一起逆转了过去金融部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资金流动性开始转向紧缩,而且还直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使其资产头寸比过去更容易遭受损失。这一点对于过去业务扩张较快的股份制银行与地方银行而言,业务成本扩张与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对其构成的压力,并不亚于经营性的中小企业。

作为资金流动性趋紧的结果,金融部门所提供的融资渠道的便利性,仅仅是取得了形式上的进步,还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伴随过去五年多来商业银行的改制与业务转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早已被列入国内银行业的新兴业务。除此之外,在证券市场上也增添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尽管对于资金需求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这些便利性的改善理应化解过去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的,或缓解当前不稳定状态下的融资难题。然而,最近现实的压力测试表明,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内银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还仅仅是形式上的,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其脆弱性不言而喻。这些服务不仅解决不了中小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实施救援以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当然,追究中小企业融资难或金融服务不足,还有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原因。概括地说,这就是由于在国内金融部门中,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大企业与国内统一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相比,在面向中小企业与国内区域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效应”。过去在经济繁荣时期,问题在大金融浪潮的掩盖下没有显露出来。但是,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随着水落石出,短板的存在及其经济利害关系已经格外清晰。

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无疑是国内金融服务短板的自然显露。在当前金融服务体制中,大型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所制定与执行的金融服务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在这类机构的硬尺度下,个性化较强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通常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的甄别成本也非常高昂,从而在中小企业或区域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济激励。尽管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去努力尝试金融创新与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在当前法定存贷款利率基准、银行资金运用渠道、银行高层治理等方面,面临刚性约束,导致进展缓慢。

同样,这种体制也会严重削弱货币政策的执行。即使监管部门制定货币政策,准备收紧大型企业或相对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动性,但是由于全国性银行在资金调配方面的便利,很容易根据其商业利益将调控压力转嫁给中小企业或相对落后地区,从而在支持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缺乏经济责任的对应。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自20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就已经验证了这种逻辑的存在。

对于这种情况,国内也早已关注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发展地方金融、社区金融或微金融,从概念到实施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发展相比需要而言仍然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从局部来看,也有生不逢时的遗憾。譬如,在2006年后的经济高速扩张时期,在金融概念投资的怂恿下,一些地方金融机构采取了冒进的扩张政策,结果在经济形势掉头向下时落入了“顺周期”的悲剧。如果事后可以发现这波区域金融发展浪潮的“裸泳者”,或许会对未来的发展积累有益的经验教训: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产权与责任关系,而是简单地交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来兜底,那只不过是为下一波危机埋下了火种。

技术性难题与技术性对策

作为习惯性应对策略,解决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仍然需要从引发问题的经济与金融成因入手。

在经济领域,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维系其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头等重要的。为此,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支持。但是,问题并不如通常设想的那么简单。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在其回忆录《动荡的年代》(Age of Turbulence)中,看淡货币政策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作用。每当人们试图借鉴这种感悟来审视国内问题时,难免会升起一丝同感。当然,这并不自然意味着运用传统的财政政策,或与货币政策进行配合就会变得多么有效。因为在人口老龄化逼近与社会保障的内部压力与外部需求下降的外部压力下,减税的空间毕竟有限。另外,过去热衷的公共投资的运用空间也并非自如。在过去一轮基础设施投资接近尾声时,剔除应对自然灾害的被动投资,加大公共投资无疑会对私人投资,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投资,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

在金融领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同样模糊不清。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不具备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市场环境。平稳时期没有发展起来的事业,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刻意为之,显然会变得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形下,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动荡环境中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管理比过去要更加需要参照物。至少从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历史经验的连续积累几乎是不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