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逻辑思维 归纳 假说演绎 类比 分析综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逻辑思维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它是新课程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其在高考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 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理或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根据因果形式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其中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在生物实验中常常用到。
1.1 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对象具有某性质及结果(G)和不具有该性质和结果(G)的两种场合下,被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因素(A)不同,则此因素(A)就是该性质及结果(G)的原因,或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1】 (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 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表1实验设计。
(2) 结果预测: 。
【解析】验证蔗糖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蔗糖酶和底物,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1:蔗糖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分解,有颜色反应。
场合2: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不水解,无颜色反应。
结论1: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
验证淀粉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淀粉酶和底物,实验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3: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不分解,无颜色反应。
场合4: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分解,有颜色反应。
结论2: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专一性。
1.2 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被研究的结果或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有关因素是变化的,而其他先行有关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例2】 (2009年高考理综山东卷)(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表2:
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
【解析】该实验的先行因素有CGG序列重复次数、温度、原料等,研究的现象包括: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症状表现、F基因转录的mRNA。在只有CGG的重复次数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它就成为F基因编码蛋白质和症状表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转录,但影响翻译,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
1.3 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如果被研究的某一性质或结果是由某种复合因素引起的,已知其中有部分因素与被研究的结果没有因果联系,那么,剩余的因素就与被研究的结果存在因果联系,如表3所示。
【例3】 (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表4。
回答问题:(1) 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
(2)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
(3) 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 ,直接能源物质是 ,后者是通过 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
【解析】该实验研究对象所含因素有葡萄糖、空气(O2、CO2)、光照,实验结果是有无淀粉生成,如果用A、B、C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光照(因8组中都有CO2,故不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素),用G代表淀粉,则归纳推理过程如表5:
由此可知,合成淀粉的途径有2条:一是在光照下,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二是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有氧呼吸合成的ATP,合成淀粉。
2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包括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假说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在高考实验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就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结构可用图1表示: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86-01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更难。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综合能力;方法
创新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话题,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民族。时代在进步,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要求,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朝着从教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努力,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逐步掌握学习的能力,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新时代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谈以下几点:
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设适当的情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对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只会花费时间去死记硬背,很少会主动动脑思考,整个历史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上为学生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一种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带着问题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探索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与儒家的形成》的时候,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当时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让当时的流派代表来“教育”那些课堂上爱讲话的同学,他们会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时,学生就会开始讨论,这个过程中,那些流派的学说就派上了用场。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向学生讲述各个流派的观点主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通过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学生会重温历史,感悟当时的历史过程。如此以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加深,想象力得到培养。这样创设的课堂环境,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二、不断启发学生,适时提出疑问,层层诱导,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阅读历史能够使我们愈加明智,这里的明智是指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心中的疑惑逐渐被解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寻找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疑问,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一课之后,很多学生就会对当时负责外交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嗤之以鼻,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教他们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出发去思考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认真去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总结其中的客观规律。最后学生就会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时代决定的,即使没有李鸿章,还会有其他人做这些事情,这是当时的国家实情所决定的。从而帮助学生转变思维,纠正学生的观点。这样辩证地来看待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不断延伸,并注重方法的指导
创新的起源是发现问题。教师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给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并加强指导。例如,在学习战后阶段的国际关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能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类似于“巴黎和会期间,中国的身份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凡尔赛和约》中却说将原德国在青岛的权利转给日本?”的问题,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真正含义,并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在教学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很好地衔接以后学习的知识。
四、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发散式思维教学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掘一些隐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去提出设想,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推导,最后的出自己的论断,结合史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众所周知的一句历史古语“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这是历史变迁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但是仔细探索思考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后我们就会发现,在19世纪末的时候,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双方的历史战争中,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埃塞俄比亚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意大利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其政治过于腐败,因此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些真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不断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其具有的声音、图片及影像功能,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其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地去总结与探索。期望我们在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学校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当前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视频教学增加学生的认知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了解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形象的知识感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更形象地将历史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还原历史画面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高中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受到关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视频或者是图片或者声音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形象化,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各朝代的发展是相继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和历史有关的视频等等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和周瑜联合对付曹操的重要战争,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通过播放影片《赤壁》中一些相关的片段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2 运用历史人物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相似之处,学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历史人物的品格或者是做事的方法都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历史故事中有众多的优秀历史人物为学生书力了坚贞不屈的榜样,爱国英雄岳飞,杜甫,三国谋略家诸葛亮,等等这些人物的品格和智慧都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和效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方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德育工作也是当前高中丰富德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渠道。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事件的讲授可以掌握那个时代背景,历史思维方法主要是对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全面认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背景,历史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内容,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逐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主要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结语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