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 县域经济 建议

金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县级金融服务与农村社会需求仍存在着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本文对制约县域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就这些因素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改善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做好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作。

1 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农村金融供求反差强烈

县域经济资金需求方式增多,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而从县域经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大量撤并,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且业务布局偏向优质客户和盈利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加大了信贷责任追究,信贷权限普遍上收;政策性银行不直接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遍及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网点成为县域资金的抽水机,在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部分仍然较少;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显得势单力薄。

1.2 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县域贷款主体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大多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抵押品,县域担保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营权抵押等信贷产品,中介收费环节多、手续繁杂,制约了客户的贷款需求;二是保险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不明显,通过保险提供经济补偿、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县域经济主体只能利用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瓶颈”局面。

1.3 金融生态建设欠缺,形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县域信用怪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信用环境差,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遭受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不良贷款率偏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信心,出现“慎贷、惜贷”现象,造成企业借贷无门、银行不敢问津的两难局面。加之县域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许多县域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体系落后,普遍出现逃废债务的现象,客观上也制约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投入。

2 促进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1 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服务完善的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体系

一要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将支持重点由专营粮棉油收购贷款逐步扩大到全方位地支持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二要加紧培育地方中小商业金融机构,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强大、差异化的县域金融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2 县域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要摒弃 “零风险”的保守观念,把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业务增长点,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业务品种。

2.3 国家要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尝试建立对政策扶持项目和产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制度,在宏观上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保证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加强县域担保机构建设,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减小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可以推行经营周期贷款、票据融资等模式,创新土地抵押担保、特色产品抵押担保等方式;三是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框架内,结合县域情况,针对形式多样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增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和引导能力。

2.4 完善经济金融监管体系

继续在银行推行信贷投向统计报告制度,人民银行从保持县域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报表数据进行金融风险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措施,确保信贷投向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同时,结合货币政策积极引导,加大对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监测考核。

2.5 加强金融服务手段创新

一要完善资金结算、清算制度,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创新,畅通资金流通渠道,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和转账等方面的服务,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二要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逐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信托、租赁、资金融通、现金管理等。

2.6 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重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建设

始终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全面提高诚信水平,使金融与相关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阳孝.县域经济发展亟需县域金融支持:以达州市为例[J].金融参考,2010(12).

[2]王曙光.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徐晓东,解元态.构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

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县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发展的缓慢与滞后,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它有明显的区域界定,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突出。

1、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临沂市各县域因其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矿产、生物以及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资源。特色资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许多特色资源甚至不为外界所知,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流失之中。

2、产业结构层次低

临沂市各县域之间第一、二产业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差距较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各骨干企业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大部分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

3、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临沂市各县域劳动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二是人口质量较差,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4、政府管理体制滞后

县级政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地方严重,县乡机构臃肿、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恶劣,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短期行为明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1、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活跃县域经济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调整临沂市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型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对于临沂市政府及各县级政府来说,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免费试点等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

目前应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等产业集群为依托,增强产业竞争力。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4、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

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县域科技创新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要增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必须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财经.

(2)杨炎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4)临沂市统计局.对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分析与思考.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http://stats—/disp/gzdt/disp_new.asp?id=2004003502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1、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乏力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治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金融机构数量减少。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县域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目前各县级支行信贷审批权很小。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

四是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由于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在逐步减少,县级农行的信贷审批被上收,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成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县域金融整体处于供给严重不足的状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但农信社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治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

2、县域规划无序、项目开发零乱,不能有效推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县域规划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级政府经济意识的影响带来的相互竞争、互挖门槛、盲目引进、重复布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发展无序、重复建设的状况。要特别重视在快速城镇化形势下,由于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滞后造成的无序开发,城乡区域发展、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不足的状况。

3、县域经济起步晚,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落后,作为借款主体的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近年来,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大多借款主体是国有投资公司,但该类借款主体大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保证投资后资产保值增值。国家为了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将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政府投资行为的载体。这一举措使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开发性金融借款法人主体,通过公司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进行国有资产资本运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投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政府,国有资产人虚拟的状况并未作根本转变,对营运范围内的资产产权控制力较弱,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将风险转移银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只负责融资,没有对项目建设和资金运用的管理权;同时,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由项目单位享有或直接上缴财政,借款人不能参与分配,这种借款人和用款人分离情况使得银行面临贷款使用失控和贷款归还无保障的风险。另外,政府作为实际的国有资产产权人的特殊身份,使其仍保留干涉企业运营的权利。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

4、县域财政力量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框架下,绝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微薄,县乡债务负担沉重,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迅速萎缩,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严重虚弱,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

5、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金融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较为明显地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熟悉项目运作与融资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会计、律师、支付、信用、业绩考核和执法等金融基础设施、基础制度落后;市场不能聚合社会的各种能力和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扶持、增加县域金融组织与机构

扶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湖南县域经济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新增网点给予一次性的开办费补助。

(2)加大对助贷机构的支持力度

开发银行坚持“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助贷机构和平台建设为手段,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四台一会”(组织平台即合作办、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监督平台和信用协会)组织架构为基础,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各类合作平台并向下延伸,由助贷机构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担保情况作客观公允的考察评估,再由助贷机构受理开发性金融贷款申请和确定支持项目,并对申请按照合作协议加以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开发银行批准。但由于受到业务特点的限制,开发银行须借助政府协助,才能实现对实际借款人的贷后跟踪监督。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助贷机构进行扶持:一是制定规则,改善外部环境,扶持并监督助贷机构;二是资金支持,政府财政直接出资建立助贷机构;三是对助贷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四是分散风险,提供再担保,对失败项目承担补偿责任。

(3)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产品和服务项目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直接面对农户的小额授信业务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创业予以贷款扶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完善现有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坚持以扶贫效果为导向,取消扶贫贷款的计划控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短平快生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等。

(4)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地下金融“阳光化”

湘西非法集资事件涉及非法融资70亿元。该事件暴露了监管方面的不足,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活跃。为更好的引导民间资金,建议在坚持管理体制不变、县级联社法人地位不变、为农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企业法人入股的银行,以促进和规范地下金融合法化。

2、加强财政资金激励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1)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激励作用

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省财政可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对于开展农户小额授信试点的金融机构,省财政按试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小额贷款月均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

对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所发生的培训费用,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对于以农业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如1年内农业项目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量50%以上的,省财政按其注册资本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省财政按其当年为涉农(含农民创业)项目提供担保月均额的2%给予风险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信贷投放,省财政按金融机构上述贷款新增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

(2)发挥财政性资金的组织增信作用,增强担保与补偿功能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省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用于鼓励涉农担保业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组建担保公司。省财政可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专项支持建立省级再担保体系,为县(市、区)农业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2008年5月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政府就明确安排财政专项借款(每县500万元)用于支持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市县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增强,近3年注册资本金大多增长1倍以上,担保能力大幅提高。

鼓励各地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尝试和探索建立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省财政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可设为年末涉农贷款余额比上一年度末余额净增额的2‰。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市、县财政也可相应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3、通过财政性资金撬动贷款资源,利用行政手段体现并实现市场意图,形成最佳配合,实现多赢

财政性资金具有量大、稳定、利息成本低等特点,是最受银行欢迎的资金之一。财政性资金在银行资金总量中占比大小是衡量一个银行与地方政府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整财政性资金在各银行的存款比例,可促成各金融机构将财政意图与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多赢。

4、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批整合

(1)立足实际,做实县域经济规划

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县域应根据地理区位条件、资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方法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快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加快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各县域在编制县域经济规划时,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要立足县域实际,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不受时间限制,要直接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突出可操作性。县域经济规划内容上应从产业上划分,以专项(专题)规划为主,重点对全局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重大事项进行规划。同时,各县域要加大吸引域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至并购投资的力度,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和劣势,整合构筑“零资源经济”的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对初具规模的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进行科学规划,组建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的平台企业,通过与平台企业的对接实现县域零售金融业务的批发化

政府可在金融部门的协助下设计参照类似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式,使其在内生地成为平台企业出资人之一的同时,以自身的组织协调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入股,形成有利于减少同类企业重复投入、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形成共同品牌和打开销路的特色产业平台企业。政府可以现金、土地或标准化厂房等形式注资。平台则可依据公司制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建立适应产业市场的组织制度。根据市场化原则,平台企业管理层采用社会公开招聘,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同时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确保平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由于平台企业连接县域内众多企业或者千家万户,平台企业通过类似高新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金融租赁的原理,可以降低相关企业具有共性的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预付销售款等方式相当于给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经营户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样,通过支持平台企业的方式,可实现用金融批发的模式间接为众多零散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县域金融业务低效的问题。特色产业平台企业可以成为开发性金融的直接合作主体。

5、加强县域政府类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整合政府投资资源,增强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能力

从湖南县域经济实力来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融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资源整合力度,则很难影响资金的流动和聚集。各县政府要像重视项目建设一样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通过融资平台开展引资合资、资本运作和借贷融资,凭借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吸引外埠资金。各市(县)政府可以投融资平台现有盈利性存量资产为基础,通过划转存量国有资产、赋予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增加国有资本金投入和提供专项补贴资金等方式,增强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扩大现金流量,使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性资产规模、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符合市场化融资的要求。此外,投融资平台还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债务风险,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在完善政府对平台“输血”机制的同时,不断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并逐步摆脱对政府资源和财政补贴还款的依赖。

(2)政府赋权,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以政府赋权的各级融资平台为借款主体,采用“省带县”、“市带区、县、镇、村”和“县带镇、村”等多层级的融资模式。使用该种融资模式,需重点把握、整体推进,逐级孵化、逐级落实;同时要抓住贷款投向、运作方式、还贷机制三个环节;把好申贷项目、申贷额度、贷款决策三道关口;坚持城镇、村镇综合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探索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的过程中,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融资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的资源,建立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的“三个一”贷款模式,逐步形成由一个融资平台帐户管理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和贷款发放、回收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行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教育、医疗等行业融资平台,将行业部门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与开行贷款资金相结合,采取统借统还的方式,重点支持县域民生领域工程项目。三是龙头企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和“万村千乡”流通等项目,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融资平台担保平台模式。开行可以间接方式,支持县政府及地方龙头企业建立支持农村发展的融资担保公司。农村担保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担保公司在为农村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可扩大开发银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3)政府引导,创新“保增长、扩内需”背景下的贷款品种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沟域经济;重要性;发展思路;建议;陕西留坝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15-01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越,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林业资源优势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人口小县。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依靠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沟域经济。

1 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沟域经济是一种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两山夹一沟”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以山沟区域为单元,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沟域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址和产业资源为平台,以生态建设、特色农业、民俗文化、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的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形成聚集效应,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外延式发展。一是沟域经济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日益提高,在享受青山绿水、美味佳肴之余,对采摘、休闲、养生、垂钓、狩猎、探险等个性化的休闲项目更加好奇、更感兴趣。发展沟域经济,通过合理开发自然景观,高标准建设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既可以有效扩延产业链条,也可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沟域经济是建设生态留坝县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沟域经济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民生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沟域经济坚实的基础,而沟域经济发展则是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强县、药菌兴县”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三是沟域经济是留坝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留坝县境内沟壑纵横,以沟域为单位,打造一批形式多样、产业融合、各具特色、规模适度的产业经济带,符合留坝县县情和村落实际,是科学化落实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具体体现[1-2]。

2 沟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方向

留坝县沟域资源十分丰富,但沟域经济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沟域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发展优势。加快沟域经济发展,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按照“规划先行、主体(农民)清晰、多元投入、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原则,合理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建设、大力引资,促使沟域经济有特点、有亮点、有增长点,发挥以沟带村、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方向: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点,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根本,以休闲旅游为重点,强调文化和谐,注重山乡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的气候贯通、文脉融合。从一镇乃至全县视野出发,形成“一沟一品、一沟一业、一沟一景”的发展格局[3-4]。

3 沟域经济发展建议

3.1 科学规划,坚持高标准与高起点

在实地调查、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沟域沿线现状、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编制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沟域建设打造成拉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台。

3.2 因地制宜,特色创新

利用不同沟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探索、创新立意,做到有特色、有亮点、能实现。突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园区规模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 以人为本,多方参与,共同开发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现金、土地、森林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有计划地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有组织地引导产业发展,有目标地以群体优势参与市场竟争,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沟域经济建设多方参与、共同开发。

3.4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明确政策资金支持的优先次序,重点向沟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5 强化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合作,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各类技术培训,转变农村普通劳动力的经营理念,提升生产技能。二是注重发挥现有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的作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开展科技合作、科技攻关,破解(下转第317页)

(上接第315页)

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3.6 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推介,展示经济建设新成果

建立科学规范的宣传推介长效机制,加强宣传营销。适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沟域旅游产业营销网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持续宣传;通过产品交易会、旅游文化节等节、会的组织形式,强化与外界的勾通、联系与推介,展示留坝县沟域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塑造留坝旅游的新形象。

4 参考文献

[1] ,韩洁,马兴,等.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1):14-17.

[2] 欧志文.沟域经济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持的选择[J].中国市场,2013(44):92-93.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玉米;高产潜力;建议;甘肃泾川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22-02

玉米是泾川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从海拔930 m的川道河谷区到海拔1 460 m的南、北二塬均能种植。常年播种面积在7 666.67 hm2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4,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35%。玉米的丰欠对全县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全面分析玉米生产潜力、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玉米生产水平、确保全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玉米高产潜力分析

1.1 玉米具有高产的生物学特性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玉米由于呼吸消耗少,干物质积累多,因此称为高光效作物。据测定,玉米叶面积生产干物质51.6 g,水稻为35.8 g,油菜为27.8 g,大豆为26.7 g,可见玉米的光合生产量是名列前位的。也就是说,玉米本身的生产潜力居于第1位。玉米是喜温作物。一般早熟品种需要有效积温2 000~2 200 ℃,中熟品种2 300~2 600 ℃,晚熟品种2 600~3 000 ℃。玉米是耐旱喜水作物。据测定,在生长旺盛期间1株玉米24 h需耗水1.5~3.5 kg,每生产1 kg玉米籽粒需水332 kg,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为4 500 m3/hm2。

1.2 自然气象条件满足玉米高产需求

从自然气象条件看,完全满足玉米高产开发的需要,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泾川县境内的海拔为930~1 460 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74 h,平均气温10.4 ℃,≥10 ℃的天数178 d,年有效积温3 320 ℃,无霜期174 d,年平均降水量554 mm,合5 542.5 m3/hm2,完全满足玉米高产的需要。但是该县目前的玉米产量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就是自然降水不匀,降水利用率不高,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只有349.3 mm,占年降水量的63.1%,合3 493.5 m3/hm2,远不能满足高产需要。因此,如何让全年降水为玉米生长需要就是实现高产目标的关键。

1.3 玉米生产水平存在提升空间

从泾川县近10年的玉米生产水平分析看,玉米生产潜力很大。2001―2010年该县累计种植玉米面积7.31万hm2,总产量41.1万t,平均产量达到5 625 kg/hm2,略高于全国同期平均产量5 394 kg/hm2,说明该县在玉米高产潜力研究开发等工作上做出了成绩。但是,与全国的潜在理论产量36 210 kg/hm2、最高记录产量19 890 kg/hm2、区域试验产量9 315 kg/hm2比较,分别相差84.5%、71.7%、39.6%。这种差距充分说明了泾川县玉米生产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可开发产量潜力空间巨大。

1.4 玉米生产试验研究分析表明生产潜力很大

一是玉米生产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玉米平均产量11 185.5 kg/hm2,半膜覆盖种植玉米平均产量8 481.0 kg/hm2,常规露地种植玉米平均产量7 147.5 kg/hm2。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常规露地分别增产量2 704.5、4 038.0 kg/hm2;增产率分别达31.9%、56.5%。二是全膜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0万、6.75万、6.00万、5.25万株/hm2平均产量分别为12 625.5、13 206.0、12 367.5、10 539.0 kg/hm2,种植6.75万株/hm2产量最高。三是玉米测土配方“3414”肥效试验和测土配方参数校正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为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180.45、76.05、85.20 kg/hm2,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为1.00∶0.42∶0.47,产量为11 460.9 kg/hm2。参数校正试验结果表明:配施区平均产量10 957.5 kg/hm2,比习惯施肥区增产1 120.5 kg/hm2,增产率11.4%,比空白区增产2 482.5 kg/hm2,增幅29.3%。以上试验结果充分说明泾川县玉米生产技术创新空间大。

1.5 近年最高产量记录表明玉米产量潜力很大

自2006年引进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玉米产量稳步提升。年年有典型,岁岁创记录。据统计未应用推广全膜覆盖技术前6年泾川县玉米平均产量为5 056.5 kg/hm2,应用推广该技术后,从2007―2010年玉米的平均产量提高到6 456 kg/hm2,增产1 399.5 kg/hm2,增长27.7%。高产典型户不断涌现,2008年玉都镇官村80 hm2全膜玉米的平均产量11 928 kg/hm2,较露地玉米增产4 071 kg/hm2,增幅51.8%。西庄组一农户1 333.33 m2全膜玉米取得13 797 kg/hm2的高产。2010年项目区全膜玉米平均产量11 715 kg/hm2,玉都镇官村117.97 hm2全膜玉米平均产量达12 697.5 kg/hm2,该村大庄组一农户3 333.33 m2全膜玉米取得了平均产量15 525 kg/hm2的大丰收,创该县玉米生产最高产量记录,全膜玉米的推广使玉米产量达15 t/hm2不再是奢望。泾川县玉米平均产量(5 625 kg/hm2)与最高产量记录相差9 900 kg/hm2,差63.77%,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2 发展建议

玉米已发展成为供作饲料为主的粮、经、饲兼用作物,人均占有玉米数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调查,泾川县玉米总产量的70%用作饲料,且近年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迅速,对玉米生产的需求增长较快。

2.1 集成组装新型技术,不断提升玉米高产水平

据近年生产实践经验,成功组装了适合旱塬区玉米高产开发的新技术,为不断取得玉米高产创出了新路。一是全地面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是推广优良品种。四是推广机械化覆膜技术。五是适期早播,合理密植[1-2]。4月上旬泾川县土壤5 cm地温稳定通过10 ℃后,从4月5日开始播种,播种方法用点播器在播种沟按株距28~33 cm点种,每穴下籽2粒,留苗5.70万~6.75万株/hm2左右。六是玉米病虫害检测防控技术。主要做好土壤消毒和种子包衣处理工作,其次是生长期间主要病虫害检测防控,如玉米大小斑病、瘤黑粉病、粘虫等[3-4]。

2.2 全面提升机械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率

要进一步引进、开发机械应用化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强度,特别是机械化收割、秸秆处理等方面的机械化程度还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多向转移,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新技术、新措施的应用都必须与相应的机械化程序对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劳动生产率。

2.3 区域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泾川县主导产业发展,将来玉米高产创建要向山区、坪地等中低产田的开发探索,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4 重视发展玉米加工业,加速玉米的转化增值

玉米市场利用开发前景广阔,加快其开发速度是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全面推广应用。玉米是一种自然界可以永续利用的周期短、产量高的可再生资源。玉米综合利用主要有2个方向:供作畜禽饲料以发展畜牧业,称为“过腹”转化;按玉米所含成分加工工业产品,称为“过机”转化。一是将大力发展配合饲料工业作为玉米加工转化的重点。泾川县畜牧业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在玉米集中产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地转化玉米,使“粮仓”变为“肉库”。要多渠道投资,多形式办厂,实行种、加、养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二是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泾川县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粮食400 kg左右,玉米在该县具有使用上的双重性:丰年可作饲(料),欠年可转粮(食)。三是稳步发展现代玉米工业。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高果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

3 参考文献

[1] 刘魏魏,赵会杰,李红旗,等.密度、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8):75-78.

[2] 杨飞,李桂林,刘忠.无定河流域玉米大面积单产800 kg/667m2技术规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