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板;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115-03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推出以来,至2010年6月底已有i60家公司的IPO申请报送监管层审核,通过审核的公司高达124家,通过率高达77.5%。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多是网络、电脑、电信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不突出。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资产、技术特征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民营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创业板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如何建立其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分析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特点而面临着上市风险、退市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多种特有风险。

(一)上市风险

创业板市场可以缓解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但对于申请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发行失败或融资成本过高是主要的上市风险因素。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盈利偏低,昂贵的上市费用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如果企业付出大量成本却未能成功上市,将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创业板建立预先选择机制,民营企业要在创业板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硬件或软件条件,如创业板市场对发行人申请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以便发行选择:第一是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并且持续增长;第二是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等。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将不能通过监管层审核而导致上市失败。因此,部分企业为了上市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上市条件,可能采取修改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和中介机构串通等非法手段。凡此种种,一经查出,必然导致上市失败,而且会遭受重罚。同时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实行保荐人制度,如果选择的保荐人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对本行业不够了解,不能很好担当保荐责任,其结果可能会出现新股认购不足、发行价格过低、融资金额低于预期、后市股价低迷等上市风险。

(二)退市风险

统计显示,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其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比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则为6%;英国的AIM退市率更高,大约12%,每年超出200家公司从该市场退市。在我国,考虑到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制订了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包括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根据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连续1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2010年5月,深交所理事长陈远征表示“目前创业板直接退市机制已经上报证监会”,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实行长时间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不再强制退至下一层次市场挂牌继续交易,这意味着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比主板更加严格。因此,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面临着较高的退市风险。

(三)技术风险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技术是支撑高科技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企业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开发和创新投入较多,一般在技术开发上投入大量资源,技术进步的周期越来越短,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可能很快被淘汰,造成无形损耗。这些因素将会减少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产品附加值,削弱产品竞争力,从而减少市场占有率。同时,部分科技型民营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所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较为突出,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产品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一旦出现技术失败或技术落后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风险。

(四)公司经营风险

经验表明,在一些高科技公司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中小科技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失败率较高的问题。据相关统计,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呈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状态,中小科技企业投资失败率高达70%-80%。高科技产业一般前期亏损,后期才开始逐步盈利,投资回报期一般不短于3-7年。处于成长型的创业期企业,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稳定性整体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公司经营可能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其治理结构也容易存在许多问题,如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且实际控制人多为自然人及其家族;董事会设立存在缺陷,部分独立董事失职等,这都决定了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会面临人才流失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导致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五)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风险。由于民营企业资本金规模普遍偏低,为保证生产经营,很多企业被迫大规模借贷,从而造成了较高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等财务风险。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率变动、通货膨胀、政策体制变动、市场变动等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有时会独立影响形成财务风险,但更多的是交互在一起共同形成影响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除了外部宏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非理,尤其是投资者及管理者的非理。这种非理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为人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不确定条件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对企业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导致决策偏离最优,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损害企业价值。

(六)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主要风险外,创业板民营企业也可能会遇到以下其他风险:第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是指宏观经济走势及波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诸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等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既会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和发展,也能影响创业板市场。第二,金融风险。由于金融市场中的

汇率、利率、资本收益率等的变化给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创业板市场指数波动风险。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为创业阶段的企业,这一因素决定创业板市场指数的波动要比主板剧烈。由于中小型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稳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过分热情和盲目追捧,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及频率将比主板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泡沫成分极大,极易引发股市的大幅震荡。

二、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替机制构建框架

虽然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不是不可防范。只要民营企业能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做出反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尽管创业板上市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非不可防范。只要中小企业对其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及早做出反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预警功能,民营企业应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本文认为作为高风险的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应把预警组织机构作为预警组织管理的实务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可以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等组成,同时企业还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与。预警组织机构可以和其他相关部门优化组合,设立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是设置在企业各部门的最基层组织。风险分析层一般设置在企业预警组织管理部,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外部有关预警信息、对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预警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预防措施,上报领导层。领导层主要负责风险预警的重大决策工作,并对各预警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应设置在公司董事会或企业类似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预警组织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二)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传递系统

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风险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民营企业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机制:(1)根据所考察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2)根据信息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企业外部的统计数据、经济分析报告、报刊等宏观市场资料,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和同业的公告、规划等各种资料。(3)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计算、分析,寻找资料中所隐含的重要启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

(三)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预警指标能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是用于预测危机的财务指标;预警指标临界点是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要启动应急计划或者预警预案。本文认为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应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来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指标体系。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指标参考体系如表l。

民营企业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运营状况,各指标之间既相互补充,又互不重复,所以每个预警模块应分别选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如果原始财务指标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还可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以更加综合的指标代替原始指标,选择其中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参与计算,以保证财务比率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民营企业选取预警指标之后,应根据预警指标确定企业警度。警度指警情的级别程度,预警的警度一般设计为无警、轻警、中警和巨警四种。警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警兆指标的数据大小,找出警限相对应的警限区域,警兆指标值落在某个警限区域,则确定为相应级别的警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项指标处于某个范围对应的得分数,设定每个指标的权数,计算综合值,根据计算的综合值进行分析,确定警度。

综合值:每项指标所得分数×权数

(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风险预警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警兆分析、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警兆分析是对企业存在的财务危机隐患进行识别,根据警兆分析的结果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即确定警情的种类级别,进一步分析该诱发警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提出初步对策。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从事风险预警分析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作为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层人员,不仅要收集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报表等公司内部资料,同时也要搜集诸如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平均成本、行业资产负债率等相关的外部资料。风险预警分析层根据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结合以上收集的相关数据,利用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风险警度,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和有关重要资料上报领导层。

(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处理系统

风险预警处理系统就是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决策主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阻止风险范围和损失的进~步扩大,或者转移风险的损失,并及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民营上市企业在风险分析之后,领导层根据风险分析层上报的预警报告和建议做出决策,下发预警指令,要求执行层实施。预警部门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及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企业上市退市风险、经营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可控风险,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对于宏观政策环境、金融风险等不可控风险因素,则可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方式。

三、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全员风险意识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时,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先进的危机理念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将其植根于企业文化,使企业从上到下都有强烈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这种高端产业,首先要把握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和国内的政策动向,一旦出现或形成风险要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等具体应对措施。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方法及程序,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责权分明、内部稽核制度健全、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独立客观、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警模型中的各种指标即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并一贯执行,否则预警系统的功能将大大折扣。

(三)利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武装风险预警机制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面临风险特殊多样,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MIS),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信息、销售信息、资金信息和商品信息等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可以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结合预警模型,为预警功能的快速发挥提供可能的技术支持。另外,要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预警临界标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等有序更新,保证各项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企业成长的河南民营经济竞争力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FJJ028。

参考文献:

[1]梁毕明,卢相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探究[J],财会通讯,2009,(08)

[2]周兴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3]崔青涛,我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及其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05)

[4]王婷,何学忠,舒海棠,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4,(02)

[5]廖正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潘薇,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09,(03)

[7]王成莉,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风险研究[D],四川大学,2003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的研究中,Fitzpatrikc(1932)最先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开启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之后,美国学者William Beaver于1966年提出了一元判别模型,通过对79家失败和成功的公司的研究,发现债务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最强;两年后,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Edward Altman,又将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应用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并以1964年到1965年的33家经营失败的公司和33家正常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提出了多变量判别模型——Z计分模型。在此之后,相继又有学者构建了多种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如,以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为代表的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引入非财务信息的模型等。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周首华、杨济华、王平(1996)将现金流量指标引入了Z分数模型中,提出了F分数模型,并运用Compustat Pcplus 会计数据库中得47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Z分数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准确的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陈静(1999),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27家正常公司和27家ST公司的财务指标,发现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错判率是最低的;吴世农、卢贤义(2001)通过对70家正常公司和70家ST公司的研究,得出Flisher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均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财务危机预警。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引入非财务指标等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101 家制造业公司为全面选取样本的依据,剔除其中数据异常的5家,共选取了有效样本96家。所有的样本数据均源自2010年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和新浪财经()有关个股资料。其中,在计算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时每股市价选取当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

(二)指标选取 具体指标如下:

X1:■,X1用来测定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越强。

X2:■=■,X2用来测定公司筹资及再投资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能力越强。

X3:■, X3用来测定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需要说明的是,折旧费用也属于公司创造的现金流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清偿债务。

X4:■,X4用来测定公司的投资价值。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投资价值越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在非流通股,其无市场价格,因此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

X5:■,X5用来测定公司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资产的现金流量创造能力越强。

(三)F分数模型构建 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利用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提出的F分数模型中的F临界值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的判断标准如下:F0.0274,说明该公司财务状况良好,预测其为将继续存续的公司。

三、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F值分布情况及财务风险判断 从样本公司2010年F值的分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F值落在[1,2]、[2,3]、[3,4]这三个区间的公司数最多,达到了69个,占样本公司总数的71.88% ;其次是位于[0,1]、[4,5]这两个区间的,比重分别为6.25%、7.29%;处于[5,6]、[6,7]、[7,8]的样本数均为4,所占比重为4.17% ;其余两个样本公司的F值则分别位于区间[8,9]和[9,10]。整体而言,样本公司的F值均高于临界值0.0274,说明2010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预测样本公司均为将继续存续的公司。

(二)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落在[8,9]和[9,10]这两个区间的样本公司数均为1,相应的区间均值也就失去了代表性。因此,在进行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时,将不考虑这两个区间,具体如下:

其一,X1。X1代表的是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当F值较小时,X1的大小是构成样本公司F值差异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当F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F值差异不再是由X1引起的。所以,相关人员在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时, 只需适当的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相应的,对于F值较小的公司, 可以通过增加流动资产, 减少流动负债达到使F值增大,即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目的。

其二,X2。X2代表的是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由图2可知,样本公司的X2值差异很微小,可以认为X2并不是导致F值不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不应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当然, 公司在寻求改善其F值即财务风险的办法时,也不应寄过多希望于优化其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

其三,X3。X3反映的是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对其债务的清偿能力。通过图3可以看出,X3是导致样本公司F值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在充分证实了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说明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是预测该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也为欲改善其财务风险状况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指明了方向,即无论其目前的F值处于哪个水平,均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其现金流量的状况使其F值尽可能的大,即公司可在控制或降低其总负债的同时,通过增加其税后纯收益和折旧的总额来达到降低其财务风险的目的。

其四,X4。X4衡量的是公司的投资价值。由图4看到,F值大的样本公司相应的也拥有较大的X4值。鉴于此, 可认为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是预测公司财务风险时不可忽视的因素。设法增加公司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也是公司在寻找降低其财务风险的措施时应优先考虑的方面。 具体的, 在流通股数和非流通股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和每股净资产来降低公司得财务风险。

其五,X5。X5测度的是公司总资产的现金流量创造能力。从图5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X5值在0.15~0.06这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变化,考虑上它在F分数模型中X的系数0.4916,变化范围会更小。因此,可以认为X5并非导致样本公司F值相异的主要因素。即公司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大,不应将其作为预测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对应的,公司也不应将改善其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作为降低其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通过上述对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合图6,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X2和X5这两个变量在不同样本公司间的差别不大,即样本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以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差异是很微小的。样本公司F值的差异,主要是由X3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不同造成的,其次是公司的投资价值X4。此外,对于F值相对偏低的样本公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X1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即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应将公司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和投资价值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然后再适当的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因素,而公司的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功能以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只需作为辅助参考方面。当然,公司在寻求优化其财务风险的途径时,也应将提高其全部现金的偿债能力作为其首选措施;其次考虑增加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F值特别偏小的公司也可考虑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最后,在公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强化公司的筹资和再投资能力以及公司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F分数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样本公司的F值均位于临界点之上,说明2010年我国创业板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第二,相关人员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应重点考查公司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和投资价值,其次是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最后还应适当的考虑其筹资和再投资能力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

尽管F分数模型充分考虑了现金流量指标和现代公司财务状况的演变和有关标准的变化,但该模型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对临界值的精确选取还需深入探讨。从实证结果可知,我国创业板企业的F值普遍偏高,仍按照模型原来的临界点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可能会有差错。第二,公司的财务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凭借几个既定的指标就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状况做出评判难免有些武断。所以,该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提供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有效信息,但如果要更科学的对公司的财务风险做出预警,还应综合考虑一些无法量化的公司资源和能力,兼顾公司的实际情况。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 实体经济 协调发展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引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的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者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根本所在。而实体经济的高效运转又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辅助,两者之间需要协调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金融体系,因此,无论是资本市场改革以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是金融产品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都将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比较明显的是,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对称的是,其难以从现在的金融体系里获得足够的服务;农村需要金融支持,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更多的商业银行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考虑而将农村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农村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资金的输出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善当前的金融体系,使之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并维护创业板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从而推动社会产业不断向前迈进,促进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需要引导科技创新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发展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增加经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配合下,风险资本将积极推动新兴产业,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的IPO对公司当前和历史的盈利能力有严格规定,这种制度安排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也把一大批具有盈利潜力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创新型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进而延缓了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利。我国自2009年9月推出创业板以来,目前已经有300多家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与现有的中小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在功能定位、风险特征、企业选择标准、发行审核、公司治理要求、信息披露、交易与市场检查、退市条件及保存制度等方面有着显著提高。创业板从融资、交易制度及投资等方面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创新思维(曹新,2008)。

创业板为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是也不能把创业板作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由于创业板的高风险性,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监管体制。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在于其迎合了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收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不完善的一面:过于追求新的概念而带来的巨大泡沫,创造一系列神话的背后却损害了很多投资者的利益,伤害了一个市场发展的根基,这一点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我国推出创业板除了可以增加审核的专业程度之外,还可以鼓励投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开展更多业务。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构网点布局有空白、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信贷供给和信贷管理能力差、配套扶持政策不足等。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因此,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农村实践来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减缓农村金融的供血不足情况,还要为其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随着全国商业银行的“去农村化”加剧,一些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营业网点都已经撤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日益低下,导致很多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问题。发展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改善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府已经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允许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高培勇,2008)。这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广西柳州市的柳州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城市银行,按“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柳州银行下辖43个营业网点遍布柳州市区,在柳江、柳城、鹿寨、融安、三江五县设立县域支行,并且发起设立了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广西融水元宝山村镇银行、广西博白柳银村镇银行、广西陆川柳银村镇银行、广西北流柳银村镇银行和广西兴业柳银村镇银行等多家村镇银行,今后会继续向广西区内其他县域乡镇开发营业网点,这就大大缓解了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机构设置改革的同时,需要对农村信贷服务持续改革,发展农村信贷服务,比如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进一步完善农村小企业信贷制度,探索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合作机制,大力开拓银团贷款,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制度框架。同时也需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金融创新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

金融体系必须具有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够正常行使其所应该承担的各项职能,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提出的各项要求。金融体系的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变迁是互动的,一个僵化的金融体系只会让经济运行受阻,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创新又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现状而进行,金融创新超越了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水平,都将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从而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鼓励市场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严谨的监管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依托稳固的实体经济

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未来开展金融创新是难得的一部反面教材。从表面上看,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发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自由经济理论所提倡的“最低监管”和市场自律原则,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被证明是完全失效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的情况下,美国采取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美国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杠杆的过度运用超越了实际的风险控制能力,金融业追逐利润的贪婪导致风险失控。市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无法对市场进行与时俱进的有效监管。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而不能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但过快的发展又可能导致大量风险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此次首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过于追求金融工程带来的利润而没有配套的、真正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市场过于强调自由化而监管不利。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创新需要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金融产品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监管,如何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我国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又要兼顾我国经济的内部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个体经济、低成本竞争与民生改革、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等,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深化以及金融市场化进程要相当慎重,无论对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金融创新,都应该有所控制,给市场足够的适应和自我调整的时间,降低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徐伟呈、范爱军,2012)。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需要控制在实体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服务于实体经济。

市场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金融体系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与之配套的监管体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金融产品出现,普通投资者无法对其做深入的风险分析,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投资只能是盲目的,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因此,需要有监管机构对复杂的金融工程产品做出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力求风险披露的充分性。对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应该有条件、有控制地进行,让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积极参与区域化合作并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此次金融危机加大了市场对美元前途的担忧,也再次把我国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推到了风口浪尖。中美两国既统一也掣肘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是想撤出来就能撤的。何况撤出来后换何种资产作为储备也是一个问题。如此大的资产,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将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可借助于这一时机,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适时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金融危机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东盟和中国内地、港澳地区都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而且相互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数额巨大。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推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将有助于我国与该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减轻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我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东盟大多数地区,人民币都可以在其境内使用,在少数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货币(张鹏,2012)。这为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行,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是货币互换的现实基础。现有国际储备货币仍然是美元,这就要求货币互换后面需要美元来做最后支撑,而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与亚洲各国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如果协议国想维持币值稳定,可以转而依靠中国。货币互换协议是我国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合理途径,但离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管制,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使得人民币尚不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在目前发展阶段,金融业发展满足实体经济需要的现实选择,这样既可以保持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同时又享有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好处,比如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市场风险等。货币互换今后将更多出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经济时报,2008(6)

2.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 现状 风险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远超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九成还要多。中小企业通过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在第三产业和经济总量上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的60%,成为新时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中坚力量,为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虽然中小企业作用如此重要,但是其也具有自身缺陷,比如资金不足和技术不高,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银行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风险性高等问题,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融资现状并不理想,呈现直接融资渠道窄、民间借贷不规范、融资模式陈旧等特点。

1.1直接融资渠道窄

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探索和建设之中,政府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直接融资设置了严格的条件,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作为资金、技术及规模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我国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直接融资条件,导致其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不利于企业融资[1]。虽然我国开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但是这些机构为了保护股民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发行证券和股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指标。即使现在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其门槛依然较高。即便是能通过创业板块市场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但是通过有价证券融资在企业外源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在高标准的融资门槛面前有心无力,资金的筹措力不从心,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1.2民间借贷不规范

中小企业在除了进行股票和债权发行直接筹资外,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融资。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它是一种独立于我国法定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拥有者和资金借用者直接达成协议,进行资金的转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获取高于银行信贷利息和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的一种国家认可的方式[2]。民间借贷有多种形式,比如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民间借贷虽然经过国家行政部门法律的规定和政策的引导,但是在民间借贷的操作上仍然有些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我国明确规定,高利率借贷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看到民间融资手续简单,监管薄弱的特点,不顾其利率高的弊端而进行融资。

1.3融资模式陈旧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的难题还有融资模式陈旧。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一套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只有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模式确实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这两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传统的融资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也不能让资金所有人和中小企业直接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达成资金的有效应用。比如对于桥隧模式,对小企业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其核心在于能够成功地吸引风投等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当风投未到来之前,桥隧模式便无法继续运行,所以桥隧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3]。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现状不理想也会给企业的直接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筹资费用高、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特点。

2.1筹资费用高

中小企业在不能充分获得必需的企业资金情况下,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必然把目标转向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在吸纳直接融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技术和资金都不占优势,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最具诱惑力的条件就是高利率,许诺给投资者的就是高投资、高回报。这样直接融资虽然带来了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必须支付的高额利息。高额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盈利情况,设置适合企业自身的资金吸纳利息率,否则会因为企业筹资费用高让企业得不偿失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民间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很大,在给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秩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2资金稳定性差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制度和自身企业实际能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融资的对象上具有多家性,在融资金额上具有分散性和单家出资金额少的特点。这种融资对象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动性大和资金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本的利用带来一些困扰。企业必须吸纳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外,还必须吸纳一定数额的储备资金拥有防止出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撤资,企业多融资本即不能用于生产经营,也不能进行其它投资收益,只是作为一种应急资金,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资金稳定性差还制约着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因为企业要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必须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供应,但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差给企业带来无数的未知数,让企业决策者轻易不敢有大手笔最终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

2.3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出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给直接融资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板股票融资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国家政治方针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及国际市场的影响,股票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给企业融资带来不确定性,同时股民也会根据企业的各种利好消息进行股票的购置和抛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造成企业资金充满变数。对于民间借贷更是如此,如果一旦企业有不良信息传出,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和担忧引发撤资情况的爆发,并有爆发趋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金融风险,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的危险。

3.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面临筹资费用高容易加重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利润的风险及资金稳定性差容易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引起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融资,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森.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9-05).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一、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

处于创建初期和成长早期,融资问题几乎成了创业企业经营者的核心财务问题。由于创业企业过窄的融资渠道,因此创业企业经营者往往精心网罗资金,竭力从有限的融资渠道中挖掘财务资源,并且不失时机地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此时,创业企业在融资决策中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融资的阶段性特征。创业企业完整的财务生命周期主要由不同的业务发展阶段组成,即研发期、创立期、成长早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创业企业基于不同的业务重点有各不相同的资金需求。因为创业企业财务主要是一种商机驱动型财务模式,可以概述成“商机引导并驱动了商业战略,然后又驱动了财务需求、财务来源和交易结构以及财务战略”。在商机明确的前提下,创业企业经营者就要从营业需求和资产需求等方面来考察财务需求。而全部直接驱动财务需求的力量包括现金流出率、销售、运营资本以及营业需求、资产需求等五种。商机驱动背景为精心制定财务战略、创造性地识别融资资源、设计融资计划和安排交易结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在不同阶段,由于直接驱动力量的不同,企业的财务需求各不相同,企业所面对的可取得财务资源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研发期和创立期,个人储蓄和家庭、朋友融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企业家无法得到更多的股权融资,这很难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成长早期,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吸引风险资本的介入,加上公司较高的内部积累,使公司的融资渠道有所扩容。尤其是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相对于被驱动的财务需求,原有资金规模仍然显得太小,同时企业的快速成长吸引了更多的风险资本和私人证券投资的介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创业企业往往把公开上市作为一个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在存在创业板市场的经济环境中,此阶段上市则意味着正好利用资本市场来丰富企业可利用的财务资源,以满足创业企业高成长下的资金需求。在创业板上市,这不仅是创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性企业的重要通道,而且也能满足参与创业资金(如风险投资)退出的要求。

2、融资的风险管理。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大都有“融资饥渴症”。经营者满足于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其中易犯的错误是忽视融资的风险管理。融资不仅是有代价的,而且还蕴涵着不同的风险,这往往易被“融资饥渴症”以及“公司的高成长”所掩饰。

事实上,到了快速成长期,创业企业就不再是以融资最大化为最重要的财务目标,因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处于成长初期的创业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股权资本,而银行的信用也难以取得,因此通过其他可能的债务融资渠道和方式,如财务公司、商和租赁公司、应收账款融资、动产抵押等融通资金将不可避免。根据不少创业企业的教训,这些融资中应该注意两大问题:

首先,要注意融资的成本。企业面对的融资渠道不同,融资成本也不一样。过高的融资成本对创业企业是一个现实的负担,而且会抵消创业企业的成长效应。因此,创业企业仍然要寻求一个较低的综合资金成本的融资组合。在投资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的权衡中做出选择。

其次,要注意“焦油陷阱”,即避免过度负债而造成的短期高投资收益率(ROI)假象。创业企业的过度杠杆(负债)融资比成熟企业的过度杠杆融资更危险,因为创业企业对市场因素的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根本上来说,负债融资形成的资本结构不具有容错性,投资收益率(ROI)短期可能增加,但是一旦由于市场因素变化(如商机变化、市场识别失误等),债务危机将毫不留情地淘汰一个看似发展良好的高负债创业企业。

二、以有利的并购加速成长

在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股权变更,如经历兼并和收购活动。并购对于创业企业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利用并购可以使创业企业得以迅速地扩张规模;另一方面并购是迅速增强或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可以并购相关企业,获得其核心技术或有效的营销网络。可以看出,并购往往成为创业企业获得高成长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要进行成功有利的并购,必须做好几项基本工作:

1、认真做好并购的财务分析。这事关并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并购的财务分析主要从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并购成本分析、并购风险分析和并购后对企业财务影响等方面来展开。进行缜密的财务分析,以进一步做出合理的、有利的并购决策。在创业企业自身力所不逮的情况下,借助于咨询机构来完成此项任务往往成为首选。

2、选择适当并购方式和寻求适当并购资金的配合。从并购的实现方式来看,并购方式主要有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票交易式。企业要在并购决策中,选择适当的并购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如并购对象的质地和所拥有的核心资源),针对创业企业自身的并购意图(如是谋求管理协同效应还是谋求财务协同效应),以及创业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如在一个高负债资本结构的创业企业,就可以考虑股票交易式并购方式),做出并购方式决策。并购方式的决策是与并购的资金来源选择相关联的,如果采用股票交易式的并购方式就需要较少的资金,但须充分权衡由此带来的股权结构变化的利弊;而承担债务并购更多地要考虑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风险和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因并购而承担的负债的偿还。现金式并购对于并购资金的要求最为严格,企业在并购方案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现实的资金来源。

三、建立有效的长期财务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