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风险防范

供应链风险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风险防范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由于供应链金融既能有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又能有效地扩展银行的业务,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于其资产规模相对较高,而它们又是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进行经营,品牌效益不高、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外在或内在原因,导致其违约成本低。而且一旦遇到了问题,它们甚至可以关掉原公司,另立新公司来掩盖以前的问题,从而使得违约率较高。因此,研究供应链金融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论述对其的防范措施。

二、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信用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防范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下,其通过完善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完善考核交易真实性的制度。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交易内容、交易目的和交易时间进行核查,并着重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材料以及双方的购销合同、运输单据、提货单据等,通过确保其待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来控制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问题出台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而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估主要是审核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以及担保形式,是一种基于数字财务控制的评价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并不适用,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在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过去对传统融资的一系列静态,单一,被动的授信模式转变为动态,多渠道,主动的授信模式。

再次,妥善监管和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这是整个内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很可能会使中小企业在拿到资金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范畴来使用融资资金,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使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用途和去向,而且督促其将资金按照合同来进行使用,并定期核审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

最后,着重提高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了复杂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多变途运作模式,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背景,这就要求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人员具备相当好的专业素养和足够多的信用风险评价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高素质人员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应该重视对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加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三、供应链金融的外部信用风险防范

因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是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信用担保屏障,而物流企业又是银行监督中小企业能否履行合约的重要渠道,能够为贷款企业提供配送、监管、仓促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服务的信息反馈给银行,降低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所以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整个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开展以及财政的不透明性,商业银行在监管中小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上其他主题的交流力度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谨慎选择合作的核心企业。因为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所以核心企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核心企业是一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则这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就要依靠市场进行交易,相关对象的随机性比较大,供应链的稳定度就会降低,因此垄断企业一般不太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所以银行应该对供应链金融当中的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择稳定、信用度高且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第二,加强对物流信息以及物流程序的监控。在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的供应链金融当中,银行应该设法和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物流信息和物流程序的监管,并加强操作和监控的保密性,防止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泄露而发生信用风险。

第三,努力增强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抵押物的选取标准已经是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必备措施之一,价格透明、变现简便、质量合格、品质标准是银行选取抵押物的重要准则,并实时监控抵押物的价格变化和品质变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审核商业银行、物流公司、信用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五,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库,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使人员分析的感性因素降低很多,从而增加理性分析风险的可靠性。

第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国家应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每个不同主体之间义务和责任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自的行为,并监督调控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运行。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过程当中,应该呼吁政府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避对方因法律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第3篇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它一方面优化银行业务结构、改善银行盈利模式、提升银行竞争力,另一方面顺畅企业资金流、增强供应链整理竞争力。

与国外商业银行发展差距

尽管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热门话题,但是该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国内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客户丁文、营销策略和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呈现粗放式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西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趋向成熟,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加速发展。

一、授信主体

西方银行将核心企业作为授信主体,对下游中小企业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则集中下游中小企业中。在国内业务中,银行关注整个供应链风险,如果下游中小企业不符合授信标准,便依托于信誉较好的大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供应链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管理和实力,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上某个成员出现问题,风险会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扩散。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会收到最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金融对自身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具有很大的考验。

二、信用体系与信息管理

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和银行之间没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和资金刮泥体系,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也就无法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增加了银行授信风险。银行在于大客户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银行所接受的信用评价信息往往来自于授信企业,缺乏真实性,很难客观准确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同业竞争

由于国内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渠道建设、产品设计和客户偏好方面基本相同。银行间只能采用低价战,造成授信风险增加。通常变现为多头授信,即多家银行向统一客户授信,导致授信扩张。除此之外还会引发授信过度,银行用非承诺性贷款授信争夺优质客户,造成授信过度。

四、流动资产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与物流公司合作,将流动资产作为抵押物,但是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不一致,造成融资风险升高。而国内动产担保法律不健全;监管部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信贷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的了解有限;缺乏供应链金融相关规范、引导和监督导致供应链金融操作和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

供应链金融具有较高的操作成本,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应用程度和操作成本。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商业平台有有机结合的益处,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的额外割裂成本。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品牌宣传力度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在探寻独特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道路,竞争尤为激烈,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口碑是抢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关键之处。

二、优化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

商业银行的业务组织架构总前台负责拓展业务,通过分析宏观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情况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后台职能是业务交易、渠道管理、战略管理等职能。从实践上看,在国内银行当前的技术手段层次和管理结构背景下,在地区或城市分行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集中操作后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分行层次的集约化操作,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规模经济。同时,分行的统一操作后台,有利于对新的操作政策及时、准确执行,避免政策传导的时滞和疏漏。

三、设计适当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业务流程,采用第三方监控可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外包服务,将风险评估环节移交给第三方操作,提高风险控制有效性。很多商业银行一经采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监管的方式,提高物流监管有效性,保证货物总价高于银行授信所要求的最低价值,降低风险。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如电子商务平台、政府扶持小企业担保部门,建立风险补偿金,一旦自己不能按期收回,可先用风险补偿金垫付,同时进行追偿。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供应链金融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还需要了解供应链业务行业相关知识。因此银行应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运用更多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搞得优秀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银行还应建立法律知识强、业务也只是广的专业风险控制团队,设立动产和质押物监管部门,并制定应急方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降低到最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一、审慎选择合作企业

我国正处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阶段,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不多。鉴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新兴业务,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在行业中具有较高商业信誉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通过查阅财务报表、查看以往交易记录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发展。

二、优化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在对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尤其应针对中小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改造。中小企业融资去求额度小,频率高,需求速度快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审批制度不相符,因此需要适度放宽审批权限,简化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加强准入管理。从产品办理条件、资金使用条件及客户信用等级等方面加强准入管理,严格准入条件落实。加强产品搭配,设计搭配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避免重复融资,在为核心企业上游供货商或下游分销商发放单笔供应链融资产品过程中,应与牵头行及时联系,避免不同分行对同意交易重复融资。

三、加强信息沟通及风险预警

各分行应定期进行信息沟通,规范风险预警流程。重点加强对物流、自己留和单据流通的跟踪监控、加强对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的监测分析,建立加速反应机制。定期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不利于融资安全的情况,应及时要求企业追加保证金、补充担保或暂停办理新业务等措施控制风险。

四、建立法律检查和应急反应机制

银行和客户应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上业务开展时间短,目前并没有可靠地法律条例约束业务操作,也没有行业稳健依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完善相关法律合同文本,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房地产 供应链管理

一、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风险

根据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风险的来源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类型。内部风险与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合理有关;外部风险是在所有节点企业合作良好的情况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1.内部风险。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不当、能力和技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或者由于节点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理解不充分、缺乏信任、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风险。非理性的合作,不一定与追求个体利益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出现扭曲、节点企业之间理解不充分,或是在技术和能力的支持上发生了问题,从而致使供应链成员无法采取合作行为。

2.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指的是与供应链内部各节点合作情况无关的情况下,所有能够导致供应链整体低效或损失增加的危险。根据其具体来源,外部风险又可分为人为风险和行业风险。

人为风险,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竞争者,比如恶意竞争者通过某种手段,对供应链的有意破坏。行业风险,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物价变动、消费观念等,从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也产生间接影响。

二、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风险的防范

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重要意义。相互之间良好的合作,可以创造出多赢的格局,给各节点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其中通过,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努力控制各种不稳定性,降低采用该模式所带来的风险。

1.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加强供应链成员选择评价体系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征具有惟一性,决定了供应链评估标准的动态性,要适时变动、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内部风险和相互之间的信任紧密相连,增强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可以降低内部风险,更有利于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一般来说,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文和详细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减少节点企业不确定行为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正式合作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企业应当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

除了完备的合同外,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监督。采用供应链模式之后,相互应当密切注视其他企业的发展和决策动态,及时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淘汰机制。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部绩效评价,主要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内部绩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开发成本、质量、期限等;二是外部绩效评价,主要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指标有用户满意度、生产能力饱满度等;三是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不能只注重单一企业的效率,综合绩效并不仅仅是核心企业的事情,要从整体上对供应链进行评价。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供应链上每个成员对供应链的贡献大小肯定不同,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整个供应链优化所产生的效益,在供应链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订单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获得更多的订单,是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一种极大的激励。比如,承建商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订单越多,激励作用就越大,可以对于那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满意的质量和服务、及时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给予更多的订单。

商誉激励。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非常重要。商誉来自于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

3.加强节点企业间的沟通。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有时会产生相互冲突的目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供应链中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加强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而且要有长远的眼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掌握足够的信息后再进行决策。

建立房地产供应链知识共享机制。比如成立房地产知识咨询协会、组建自愿学习团队等,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步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有效促进知识的相互学习,各自加强自己核心能力的建设,提高新知识的转化率,提高各企业动态的学习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的迅速响应能力,进而增强房地产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工nternet等科技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横向化、制度化、规范化、灵活化和安全化。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企业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由于消除了相互之间的猜忌,可以共同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降低了风险。

总之,风险防范与规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也非常得细致具体。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学发王宏王靖: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P31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食品 供应链 风险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并直接导致消费者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不足。这些不仅制约国内的消费,而且影响到我国的食品出口的创汇。

一、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1.食物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机构运行不畅。在这种体制下,很容易出现两种结果。第一是各部门互相推脱责任,但是这种推脱有时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但是结果是造成管理上的盲区。其次是各自为政,不能够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造成资源浪费。

2.食品检疫机构庞杂。这其中的突出问题是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过多,而且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在建立的时候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因此造成建设重复、技术水平低;对于同样的检测项目重复检测,加重了执法成本和食品供应商的负担。

3.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性。一方面消费者有权利知道他们所消费食品供应链质量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生产企业有权利也应该了解上游生产企业提供的原料产品的全信息.但是对于目前这种具有公共性的信息,市场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提供.因为企业公布信息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一些商业机密.消费者如果主动去了解信息所花费的代价又比较高昂.不完全竞争现象在目前食品市场上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旦出现就会危害很大.

4.质量安全风险形成

按照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食品生产可以看作由生产资料到成品的一个5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对应一个生产环节.每一层的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添加有害物质,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制造者和主动传递者;企业本身诚实守信,但由于忽视入厂检查,使用了不合格原料,被动地产地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企业严格检查采购的原料,而且产品按照标准加工,出售前自检,没有向下游传递产品质量风险.

由于在自上层环节积累的有效物质,可能为最终的产成品质量埋下隐患.如果缺乏合理的方法与有效的技术手段界定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产品质量责任,即使某一层的企业自身诚信经营,也可能会由于承担了超过应付的责任而产生逆向选择.这种道德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将随着产品附加值增加而向下级逐级放大,造成更大的危害.每一层的质量都有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在进行调节和控制.但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某一层或者某几层的存在,企业就会有动机和机会生产劣质食品,这些产品经由消费者食用触发,造成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事件。

二、关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在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当中,也应当加入新的控制元素--食品行业协会。本文所提出的食品行业协会属于社会中间组织、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各类中介组织等一个广义上的准政府团体。社会中间组织的权利是从政府的权利以及公民的权利中让渡过来的,可以较好的弥补政府---市场两元控制体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