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 有效开展 员工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D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64-02

1、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是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1.1、危险源、危险源辨识的概念

1.1.1、危险源的定义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1.2、危险源的理解

危险源通常理解为能量物质,或者能量物质的载体。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对于环境而言,危险源又常常被称作环境因素。通俗的讲就是危险危害因素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什么东西,处于一种什么样子。

例如:洗煤厂洗煤用的水就是一种能量物质,它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源,淋到电气设备上就会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风包是一种能量物质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种危险源,超压就会爆炸;工作场所的煤尘也是一种危险源,得不到治理超标会使是人致病或发生爆炸。

1.2、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评估危险源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内容包括、风险、风险后果、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事故类型、危险源与风险的关系,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危险源风险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1.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重要意义

神东各选煤厂都是现代化程度较高,设备台数多,生产量大,各岗位员工劳动强度大,承包设备多的特点,在日常生产巡查、检修过程对于人员的安全防范是选煤厂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员工能持续做好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是增强员工日常作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预控能力,落实各岗位员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员工安全作业的基础。

2、选煤厂员工日常工作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日常工作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神东公司提出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对神东各选煤厂安全生产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部分员工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掌握不好,经常只停留在班前会上,辨识和评估不到位、不全面。在作业现场很少进行针对性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作业过程中常常把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忘在脑后。更没有在作业完毕后回头总结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是否到位,没有吸取经验教训,也没有对某项作业进行全员系统地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这样会导致作业现场人员和设备不安全因素的增加。

2. 2、选煤厂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部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有嫌麻烦图省事的心理。这些员工也是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重点人群。

2.2.2、部分岗位技能差、文化素养低员工,新员工、劳务工、驻厂服务队等不稳定人员。这些员工的自身问题,危险源辨识不熟悉。

2.2.3、对员工危险源、风险评估知识的培训不到位,厂部及车间管理人员没有作好对员工的危险辨识方法的引导,员工的危险源辨识会无头绪,没有让员工认真理解危险源风险评估的方法。员工无法与自己的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应用。

2.2.4、日常员工危险源辨识工作未建立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这样缺少管理激励机制,上级部门及车间管理人员对员工危险源管控、现场落实情况监督、管理不到位。

3.如何开展好选煤厂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员工安全防范能力

针对员工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不足,安全管理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如何组织好、管理好车间、班组员工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如何能切合每个车间、班组、岗位实际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开展好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3.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主要是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危险源辨识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或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

3.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常用系统安全分析法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等。

对于车间岗位来说,辨识危险源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工作任务分析法。

3.3、针对各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

岗位危险源一般指生产岗点和作业场所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环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岗位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原则上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时车间班组按工作场所进行。它可以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每道工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人、机、环、管进行分类。风险评估原则上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类。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工作任务梳理。从岗位入手,识别岗位的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

(二)工序梳理。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工序步骤,一般从准备、执行和收尾3个阶段分解。

(三)识别每个步骤中的危害与风险。按照任务执行中所暴露的环境、设备和行为,确定潜在的危险。

(四)认定风险类型。按照危险源隶属的系统,分人、机、环、管四类。

(五)评估风险后果描述。判定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失的情况。

(六)确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分为20类,即: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

13.放炮; 14.瓦斯爆炸; 15.火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七)评估风险等级。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危害的严重性,通过下述方法计算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矩阵法: 图略

员工风险评估举例:

更换重介浅槽刮板

1. 停电、验电、上锁、作业前工器具要准备到位,防止出现误起设备伤人。风险类型:人

2. 拆卸刮板:

2.1人员站立位置合适,以防在拆卸的过程当中摔倒受伤。风险类型:人

2.2拆卸刮板时作业人员相互要配合到位,防止在松动螺栓、防止刮板时造成人员伤害。

风险类型:人

2.3拆卸过程中严禁用大锤用力敲击刮板与链条连接处,以防损坏链条的相关部件。风险类型:机

2.4.现场照明不足,导致人员作业时由于光线暗造成人员意外伤害。

风险类型:环

3. 装配刮板

如拆卸刮板进行逐一辨识

4. 清理现场

4.1工器具或者其他物件清理不到位,导致刮板运行过程中出现卡阻等现象。风险类型:机

5. 送电试车

5.1试车时,人员没有全部撤出造成人员伤害。风险类型:人

5.2试车时安全链没有解开造成刮板链拉断或者电机过热动作等。

风险类型:机

风险等级:F1×H5=5一般(由于每个人作业的安全考虑程度不同,风险等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八)确定风险管理对象。找出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根据危险源辨识划分的风险类型确定相应的管理对象。风险类型为“人”或“管”,管理对象为对应岗位人员;风险类型为“机”,管理对象为对应的设备、设施、工器具;风险类型为“环”,管理对象为对应的作业环境影响因素。

(九)制定风险管理标准。针对管理对象制定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即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要求。

(十)明确管理人员。含主要责任人(管理对象或对象管理者)和直接管理人(主要责任人的直接上级)

(十一)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使管理标准得以落实的手段。要符合相关制度的要求,且具体、简洁、可操作性强。

3.5、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好车间班组员工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

车间、班组主要采用非正式风险评估方法(对于暂时不能消除风险的危险源要纳入正式风险评估成果表中),至少包括班前、作业前和作业中动态组织的风险评估;必要时要保留记录。评估方法、记录形式不做限制,一般按如下方式开展:

3.5.1、班前风险评估

班前风险评估是指召开班前会过程中或之前,根据现场反馈信息及当班任务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实践中,要与班前会工作任务布置、规程措施贯彻相结合。每班班前会,带班车间主任及班组长要组织当班人员对本班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和风险评估,对异常情况(发现新危险源或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管理标准与措施不能满足管控需要)必须明确现行的管控措施。班前会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如先让作业人员对自己工作任务危险源风险评估,其他人员及班组长车间管理人员强调补充,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评比活动等。

3.5.2作业前风险评估

作业前风险评估是指生产作作业前风险评估是指班前会后、上岗前及交接班过程中组织的安全风险评估。实践中要与现场交接班相结合;交接班除交待工作任务外,必须将存在的主要风险交待清楚。作业前,带班领导、车间主任及班组长要组织每个岗位人员对所在岗位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并落实管控措施。

3.5.3、作业过程中风险评估。

作业过程中,根据现场人、机、环管状态实施对现场安全状态进行的评价。实践中要与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执行相结合,逐步培育员工“五思而行”的习惯。即:

1.本项工作有什么风险?不知道不去做;

2.是否具备做此项工作的技能?不具备不去做;

3.做本项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不安全不去做;

4.做本项工作是否有合适的工具?不合适的不去做;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52-02

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将风险作为主要控制对象的具体体现。所谓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企业管理而言,它需要在相应的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中繁衍和生长,而环境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且各个因素又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这种多因素的变化性所带的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则会给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企业风险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或者毁灭,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去面对、预防和处理。通过对风险的有效反映,化解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而且可能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出现,因此,应根据对企业目标潜在影响来确认建筑施工的各类风险。

1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风险类型

1.1自然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自然风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预见、避免和阻止自然风险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小和弥补自然风险所带来的企业损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针对对自然风险所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体现于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释,即在合同中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自然风险规定为不可抗力事件,并明确涉及自然风险事件发生后双方的责任及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制约因素,以应对自然风险的发生。

1.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指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家政治时局及政策的变化而有意无意的给承包商蒙带来损失,它不以承包商及业主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前必须在全面、综合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形势及政策进行分析,特别是有关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更应再三斟酌,仔细考虑,以便及时准确的采取避免政治风险发生或补救损失的措施,如保险、索赔等。

1.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与自然风险及政治风险有所不同,它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预防、避免和缩小。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一系列的建筑工程建设相关经济指标来测算出来。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材料采购时,可以通过材料市场信息的收集、调研及分析,来准确掌握整个建筑材料市场,以便选择合适的供货商,选择物美价廉建筑建材,使采购方案更加科学化,在避免经济风险产生的基础,还节约的施工企业成本。另外,还可以通过分散、转移等方法来预防和避免经济风险。例如,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承包工程时,为了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发性,只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常常以分包的形式来处理其它部分工程。

1.4管理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对企业发展不利因素或事件即为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存在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到投标、生产、竣工等各个因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管理风险是最多的,包括技术风险、材料风险、设备风险、安全风险、人员风险等,而且时常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最致命的,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过实时动态控制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①从外部环境看:金融市场汇率急剧变化,导致以外币结算的项目发生汇率损失;政府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发生大的调整,市场竞争对手大规模进入,大幅度增加了竞争程度或造成了企业市场范围的变化;承包市场的竞争程度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加大了企业应对范围和难度;资本和金融市场政策调整,造成资金链管理出现问题从而给企业造成灾难;国际形势发生动荡或战争,使部分工程项目的正常履约、工程结算和回款无法实现等。

②从内部环境看:重大的投资、并购失败;产业结构调整失败;产业结构调整失误;新的区域承包业务拓展没有取得成功,导致发生的成本无法取得弥补;授权管理出现偏差,被授权单位超出权限,违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资金管理过分下沉,造成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企业支付能力和企业声誉受到伤害;合同谈判不力、订立审核不严造成企业合同风险和合同损失;项目成本管理不善,造成项目亏损和企业亏损;项目履约管理出现问题,给企业声誉和竞争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业主处罚与指责,给企业造成损失;财务信息质量下降,导致决策失误,也造成公众形象受损;对外违规担保导致企业损失等。

3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中的关键问题

3.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的主要任务是定性地判断和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风险是否存在,若存在其属性如何,因而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方法通常是一些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由于风险分析的方法非常多,因此,各种风险辨识方法在分析路线、分析角度以及分析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具体风险辨识对象权衡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风险辨识方法,这些因素包括风险环境、各阶段风险管理资源、施工特点等。例如,对某一分项工程进行风险辨识,由于此时施工环境还未形成,诸多风险因素还未出现,因此,风险辨识过程中采用资料法、专家调查法比较合适。

3.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路线的选择

企业风险辨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险辨识的路线不同,最终的辨识结果也有可能不同。例如按照工程承包的标段进行风险辨识,以每个标段作为风险辨识的单元;按照施工顺序进行风险辨识,以每道施工工序作为风险辨识的单元,风险辨识是在施工实施之前开展的,因此可以根据类似工程来模拟施工顺序,从模拟的施工过程中预测风险发生的原因、时段及影响程度;按照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的划分来进行风险辨识,以每个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作为辨识单元。按标段或按施工顺序来辨识风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细化内容较多,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建议按照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来辨识风险。

3.3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系统的预测和以往资料的利用

建筑工程领域按不同的规模、结构等将工程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同一类别工程不但在施工工艺方面有相似之处,而且在风险环境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类似之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将其它同类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辨识经验借鉴到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辨识之中。即借助以往类似工程的风险辨识资料,来预测或模拟目标工程的风险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风险辨识意见,来预测目标工程风险系统。

3.4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识别的具体步骤

风险辨识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要按照特定的程序、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逐阶段、逐层次地分析各种现象,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估。对于风险的界定,一般有真假风险之分,当然也就出现了真假风险之辨,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某一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该事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则认为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有的认为该风险不会发生,有的且认为该风险会发生。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必须正确的辨识风险、在统一认识之后,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辨识的过程包括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辨识风险必须系统、持续、严格分类,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严重程度。

4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4.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的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人员状况、管理水平、风险现状、发展目标等因素,在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管理和全员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风险管理负责人、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和非专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队伍,以及由风险领导体系、风险制度体系、风险组织体系、以风险管理体系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另外,必须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的阶段,实时动态调整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风险管理体系与建筑施工企业其它管理机制相融合,与建筑施工企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2风险管理工作的步骤

风险管理机构应按以下几个程序和步骤进行风险管理:认真研究企业战略、出资人要求和回报责任、企业内外环境;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分析并评估有关风险对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及影响几率;针对各个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设置具有综合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制度,并建立风险反应机制和反应手段;在施工企业内部具体实施风险反应制度及反应方法;对风险管理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并对风险管理实施的效率、收益和存在弱点的保障机制总结;及时或定期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报告风险管理实施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针对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5结语

可以看出,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又存在的不同的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需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以预防和消除建筑施工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干部学院.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M].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浙江省水利学会,浙江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余姚市水利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二、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一、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航空公司一旦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就看不到飞行过程和运行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只是在事件和差错发生之后,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风险识别也可以称作危险源识别,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导致人员受到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公司设备或财产遭破坏或受损,或者环境受到破坏的任何现有的或潜在的状况。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任何具有引起人员伤害、设备或结构损坏、材料损失、或执行指定功能能力的降低隐患的识别过程。航空公司的特点决定了危险源广泛存在于各系统、过程、环节的人机环任务管理之中。在完成危险源辨识后,应建立公司和部门的危险源数据库,对危险源进行等级评定和动态控制,并将危险源动态变化信息随时,让全体员工知道。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辨识范围应覆盖各生产运行过程、环节和外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危险源;在系统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辨识应满足业务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的要求,利用反推法确定不满足这些要求时的行为或状态,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二、提升风险分析的能力

风险分析是研究危险源可能导致的有害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和该后果的严重性。目前我国航空企业各级人员受业务素质和飞行能力的限制,对运行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航空公司应根据运行环境,通过讨论、调查、现场观察、头脑风暴等方式,界定后果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的等级标准。后果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等级的界定可以是定性的,但应尽可能定量。风险分析过程中应对所辨识的危险源(建议仅对重要或重大的危险源)进行“根原因分析”,深入分析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方面的缺陷,以便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果所辨识的危险源已有风险控制措施,还应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航空公司应列出危险源可能导致的有害后果,然后确定该危险源导致的有害后果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的等级。有害后果包括人员伤害、航班正常性、财产损失、环境影响、名誉损失等。

三、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中(GB/T28001-200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最重要的条款,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开端,直接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在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危险和危害呢?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做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对危害的辨识要充分,包括组织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同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种时态,以及兼顾七种风险因素类型进行辨识;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也作了规定:

1、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2、确定风险级别。

3、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4、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

5、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6、规定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7、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就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

8、同时还应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信息。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控制过程是,通过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措施达到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在没有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前,我们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认识和理解是初浅的,单一的。如果说过去我们进行过有害因素的识别的话,那就是在职工中进行了“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三不伤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员工根据自己所从事岗位工作的性质、特点或者具体某项作业活动,按“三不伤害”活动三个方面的要求,把自己从事某项作业活动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可能被别人伤害到的种种情况填写在个人安全防护卡上,作为安全学习的材料,且在每隔一定时期温故知新,以此时时提醒自己,在生产活动中要防止哪些伤害。这种安全防护卡,在员工劳动岗位发生变化,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补充识别,修订,使员工生产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作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从而做到将事故防范于未然。

利用填写“三不伤害”安全防护卡进行危害辨识的方法:

员工填写“三不伤害”防护卡简单易行,危害认识和防范措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容易在企业基层班组运用推广。开展“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对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修订安全操作规程,防范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把这项活动放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总体来比较分析,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观点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此也决定了它在不可承受风险的防范方面的局限性。

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比,“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上主要的不足和缺陷:

一、在充分性上考虑不全面

1、辨识者只考虑现时条件下,正常状态时的两个伤害对象的危险因素,相关的第三方危险危害没有注意到。

2、辨识者注重的是生产作业条件下的人身安全,忽略了可能造成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其它危害因素。

3、对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危险和有害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4、对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注不够,有片面强调权利轻视义务的倾向,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保护。

二、在方法上不够合理、严谨

1、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不是按照作业活动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分析判断,而是完全由识别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出现遗漏,辨识不完整的情况。

2、有关管理部门在辨识出的诸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中,对识别的结果没有进行归类、确认,没有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清主要或次要,一般的和重大的危险,因此,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无法确立,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仅是个体的自我防范,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3、对识别并认识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措施,难以监视和测量,往往到事故发生后,翻开当事人“三不伤害”防护卡才发现危害因素已经识别到了,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差。

4、因为有关方面对危害辨识没有组织进行风险评价,没有风险等级划分,也就没有具体的风险控制计划和措施,完全由员工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去防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