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部调研报告

农业部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部调研报告

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国现行农业补贴制度及其特点

(一)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补贴内容主要包括:

1、直接补贴。一是粮食直补。如2004年起,国家按照实际种植面积,直接给农户发放补贴;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06年起,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直接补贴;三是农机具购置补贴。2004年开始,国家针对有对农业生产者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部分补贴;四是畜牧良种补贴。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种改良加快畜牧业发展;五是农业保险补贴。国家为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而对相关业务的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2、间接补贴。即运用价格政策措施和市场干预等手段,向农民提供间接补贴。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4年开始,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时,政府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农粮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粮食,从而实现稳定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二是2008年开始,执行粮油临时收储政策等收储措施。

(二)我国现行农业补贴的特点

1、农业补贴具有特殊性。我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是不可替代。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强,市场风险非常大,同时农业也是食品供应的唯一来源,也是诸多工业生产领域重要的原料来源。所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和发展。

2、农业补贴具有政策导向性。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决定了农业风险大,利润低。假如完全靠市场规则,资本和劳动力不愿意流入农业产业。资本的短缺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发展危机。为了促进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补贴政策。

3、农业补贴的规模具有局限性。过度补贴不仅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对工业和其他产业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违反WT0相关的农业规定,造成国际贸易摩擦。

4、农业补贴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因受财政承担能力和WT0规则的限制,我们应集中财力,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农产品进行补贴,来提高类别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衣食需要。

二、现阶段农业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对稳定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加。但就目前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项农业补贴法规,《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农业补贴的政策与规定很少提及,且规定不明确,操作难度大,而且内容已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利于实现农业补贴最初的目的;二是不满足WT0规则的要求。

2、农业补贴实施效果不明显。一是实施农业补贴之后,农业的产出效益仍然偏低,无法保证农业稳定发展;二是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只根据承包或种植面积发放,但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直接种植农户没有享受到补贴款,而有土地未种地得到补贴款,挫伤了种粮户的种田积极性。

3、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补贴结构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为主的综合性补贴;第二类是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第三类是以粮食最低收购价直接补贴政策体系。而这些补贴大多数属于WT0《农业协定》中的黄箱补贴,黄箱补贴在短期内对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有明显效果,但对促进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三、关于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对十几年农业补贴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建议如下:

1、加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农业补贴实施。一是我们应借鉴国外对农业补贴立法好的经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最重要的是完善《农业法》,保障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力度,保持农业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兼顾工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尽快出台《农业补贴相关法》,明确农业补贴的相关原则、对象、程序、资金来源、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法律规定。三是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出台修订具体的农业补贴条例,保证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四是遵守WTO《农业协定》有关规则,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式。WT0《农业协定》将农业补贴分为三类,即黄箱补贴、绿箱补贴及蓝箱补贴。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大多以“黄箱补贴”为主,而“绿箱补贴”功能措施手段缺泛。所以,我国应加强对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粮食援助补贴、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如秸秆还田,有效解决秸秆禁烧抛问题)等“绿箱补贴”措施。

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现状及政策建议

新干县奖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郧西县四项举措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东营市多措并举支持生态体系建设

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浅谈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票据管理

浅析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有关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调查

漯河市强化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探讨

高安市财政局积极服务水利建设

长福镇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流转

中国包容性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

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安徽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及财政对策研究

竹山县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思考

重庆江津区积极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推行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

农网改造下半年435亿投资待启动

支持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部强化蔬菜水果茶叶用药监管

农业部公布通用类农机最高补贴额

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关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思考

北京市财政支持水务资金收支情况分析

从政策机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财政部农业司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

构筑财政保障机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关于加快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机制的思考

甘肃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浅谈县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承德市全方位立体进行扶贫攻坚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

新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与建议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不断丰富补贴内容加大反哺农业力度

加强县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循环基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西部经济增速今后几年将保持10%以上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财政透明步伐

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蚕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拥有67多万hm2,丝绸工业年产值愈3000亿元,蚕业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支柱,根据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提高蚕茧单产的指导思想及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规划桑园面积达150万hm2,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经深入调研研讨,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报告,主要内容是专项研究框架。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技术体系实施方案要求,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站构成,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遗传种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学,养蚕研究室依托农科院研究所,病虫防控研究依托农科院研究所,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依托广东农科院,设施与机械研究依托四川农科院,产业经济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一线从事研究专家组成,科研单位占58%,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5个岗位科学家聘用基本覆盖范围广蚕茧总量95%以上产区,整合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技术体系工作任务是对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及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产业发展储备性与前沿性研究,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可行建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户收入。我国蚕桑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带来系列产业技术需求变化,对产业技术需求广泛调研,提出产业技术核心任务,但随着亚热带蚕业的发展,必须从新的视角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技术支撑,要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必须改革创新,解决产业发展新问题。

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所调研省区各类农资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普遍略低于上年。一方面,由于农资生产行业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农资价格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近年来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与农资供应商对接购买农资,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农资的采购成本。

化肥价格小幅低于上年,新型肥料受农民青睐

吉林省国产尿素、氯化钾、复合肥、磷酸二铵的市场平均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跌9.12%、8.85%、2.66%、6.22%;黑龙江省尿素价格2020元/吨,二胺3400元/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江苏省尿素平均市场价格1860元/吨,比上年同期下跌2.6%;山东省尿素、复合肥平均价格分别为1854.45元/吨和2928.82元/吨,下跌5.88%、3.82%;河南省尿素平均市场价格1765.77元/吨,下跌2.58%。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化肥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约5%~8%,每吨下跌200元;河北辛集市尿素价格1700元/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复合肥2600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3.7%。

此外,吉林省的调研显示,各种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备受农民青睐。手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吉林省大面积推广,”农民站在自家地里就知道这块地缺什么肥,咋个配比”。这样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避免了浪费和防止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结现象。

种子价格品种间差异大。自主研发品种受欢迎

由于不同地区使用的种子品种差异较大,其市场价格有涨有跌。黑龙江玉米、水稻、大豆种子价格分别为21.25元/公斤、5.65元/公斤、5.3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辽宁省玉米、水稻种子均价分别为18.5元/公斤、10.80元/公斤,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0.5元/公斤、0.37元/公斤。河北辛集市棉花种子价格20~30元/公斤,玉米种子16~22元/公斤,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品种间价格差异大。吉林农安市和公主岭市种子价格基本稳定,国内自主研发品种销量较好,较受农民欢迎,玉米种子“利民33”由于在2012年“布拉万”风灾中表现出极强的抗倒伏能力和叶面向上抗粘虫特性,销售情况较好,每袋(10000粒)价格为140~150元;“良玉99”的价格为每袋(5200粒)为100~110元;“源玉3”的价格每袋(10000粒)为110~120元;“先玉335”的价格每袋(8000粒)为80~85元。

农业部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资源配置效率;农户模型;不完全市场条件;要素需求;要素供给;农村土地市场;市场均衡条件

中图分类号:F224.0;F3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30001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增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来源多元化、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盛来运,2005)。按出乡务工3个月以上口径统计,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1.18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人员1.36亿人,剔除重复计算部分,估计非农产业的农民工人数大概在2亿人以上(韩长赋,2006)。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过短,并且在转让过程中的约束过多,因而不能形成稳定的租赁关系,导致土地转让的规模很小,并且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熊祥强等(2006)对重庆市忠县三汇镇的调查发现,该镇土地抛荒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2%,其中常年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分别占62%和38%。董晓波(2007)的调查表明,安徽省2002年土地抛荒面积为895.323千公顷,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后劲不足。在农村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从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面临工人短缺的境遇,很多民营企业为招不到员工而发愁,不少工厂由于工人不足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民工荒”是我国劳动力就业供需方面出现的新矛盾,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农民是否愿意从事非农业劳动,主要取决于农业工资水平和非农业工资水平的差异。“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表明二者的差异在缩小甚至出现了倒挂。因此,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在理论模型方面,Rosenzweig(1978,1980)在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基础上建立了体现劳动异质性的一般均衡竞争市场模型,研究了土地重新分配对工资的冲击效应,并利用印度159个行政区1960到1961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理论分析认为,在一定的假设下,由于的财富和闲暇的作用的反向变动,局部对工资的冲击是不确定的;而实证分析表明从大农场到小农场的土地重新分配显著提高了农村工资水平而使无地农户受益,但同时扩大了工资的性别差异。姚洋(2004)的模型则在农民劳动异质性的基础上考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并讨论了在没有土地租赁市场和土地租赁市场具有不同活跃程度时农户行为的变化。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农户模型进一步研究不完全市场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以期能为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提供参考。

陈训波:农村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效率二、完全市场下的农户决策与资源配置

由于农民的收入较低,进城的农民工拿的是低工资,干的却经常是高风险、高危害、超长工作时间的工作,可以看出农民的目标主要是追求收入。因此,后面的分析均假设代表性农户决策时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生产时则表现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户有两种初始禀赋,劳动时间L0和土地Z0,并且在土地不变时劳动相对过剩。

假定土地只生产一种产品,具有二阶连续可导、严格凹的生产函数ef(L,Z,K),且满足:f″ii0;i,j=L,K,Z。其中,L代表农业生产使用的劳动,Z代表土地,K代表资本;e表示农户家庭组织生产的能力,由农民的个人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决定。用r表示资本投入的单位成本,P表示农产品的价格,w表示工资水平,R表示土地租金水平,且都以农户消费品的价格表示。农户可能的收入来源有三种:从事农业生产的利润、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存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时,农户决策的最优化如下:

其中i的取值为1、2、3,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和土地;j的取值为1、2、3,分别代表工资、利率和土地流转价格。

由上述分析,有命题一:影响农户决策的三个价格变量w、r和R的其中之一变化时,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量将同时反向变动。

三、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农户决策与一般均衡分析

1.不完全市场下的农户决策

假定农民可以兼业,Lf表示农户在农业部门的家庭劳动时间,Ln表示农户在非农业部门的劳动时间。要素可以流动,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为简化分析,假设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的;而土地市场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Cn表示农户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成本,C(M)表示租出或租入农村土地的成本,并假设农村土地和劳动的交易双方具有相同的交易成本;M表示土地交易的自由度,且满足C′(M)

假定土地只在农民之间流转。用Zr表示农户租出的土地,Zh表示农户租入的土地,则农户拥有的总土地为Z= Z0+Zh-Zr。用Lf表示农户投入自己土地的劳动,Lh表示农户雇佣的农村劳动,Lr表示农户向农村劳动市场提供的劳动,则农户投入生产的总劳动为La= Lf+Lh。

设θ(e)为农民在非农业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且θ′(e)>0,则农民在非农业部门就业时,可以获得的工资水平为θ(e)(wn-cn)。

农户的家庭收入最大化问题为:

根据一阶条件,农户劳动的配置情况如下:

(1)非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当θ(Wn-Cn)>max{Wa,pef′L}时,非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户生产的边际收益,农户将选择向非农业部门供给劳动。

(2)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当Wa>max{θ(Wn-Cn),pef′L}时,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非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户生产的边际收益,农户将选择向农业部门供给劳动。

(3)农业部门的劳动需求:当pef′L>Wa时,农户将选择以工资水平Wa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根据一阶条件,农村土地的配置情况如下:

(1)当R-C(M)>Pef′Z时,农户将出租土地;

(2)当Pef′Z>R+C(M)时,农户将租入土地;

(3)当R-C(M)≤Pef′Z≤R+C(M)时,农户将自给自足,既不租入土地也不租出土地。

2.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记a=Wa1Wn-Cn,则θ(e)>a时,农民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实得工资高于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工资,反之则农民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工资高于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实得工资。

(1)农户的劳动边际收益曲线与非农业部门实得工资水平线的交点方程求解如下:

由pef′L=θ(e)(wn-cn),有e1θ(e)=wn-cn1pf′L。

记e=g2(L,K,Z,P,cn,wn),可得L = g-12 (e,K,Z,P,cn ,wn ),其中g-12 (.)为g2(.)的反函数。

记e*2为农户使用全部家庭劳动L0进行生产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非农业部门工资水平时的生产效率值,则e*2=g2(L0,K,Z,P,cn,wn)。

(2)农户的劳动边际收益曲线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线的交点方程求解如下:

由pef′L=wa,有e=wa1pf′L。

记e=g1(L,K,Z,P,wa),可得L=g-11(e,K,Z,P,wa)。

记e*1为农户使用全部家庭劳动L0进行生产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时的生产效率值,则e*1=g1(L0,K,Z,P,wa)。

在人多地少、土地相对稀缺时,只有生产效率较高的农户才能保持较高的劳动边际收益,从而使用较多的劳动量。一般来说,非农就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生产。为简化分析,假设生产效率为e*1的农户能在非农业部门获得比农业部门高的工资水平,即θ(e*1)>a。同时假设:e,e*1,e*2∈[emin,emax],则不同类型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情况可以总结如表1:表1不同类型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家庭e的取值区间1家庭劳动1农业劳动需求1农业劳动供给1非农业劳动供给[e*2,emax]1L01g-12-L01010[e*1,e*2)1g-111g-12-g-11101L0-g-11[θ-1(a),e*1)1g-111g-12-g-11101L0-g-11[emin,θ-1(a))1g-12101L0-g-1210注:g-12(.)和θ-1(.)分别是g2(.)和θ(.)的反函数

(3)令φ(e)为e的概率密度函数,根据上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LAD=∫e*2θ-1(a)(g-12-g-11)φ(e)de+

∫emaxe*2(g-12-L0)φ(e)de

LAS=∫e*2θ-1(a)(g-12-g-11)φ(e)de+

∫θ-1(a)emin(L0-g-12)φ(e)de

由LAD=LAS可得均衡的劳动量和工资水平(L*,W*a)。

农村向非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为:

LNS=∫e*2θ-1(a)(L0-g-11)φ(e)de

3.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均衡

(1)农户的土地边际收益曲线与土地租入成本线的交点方程求解如下:

令PefZ ′ = R + C(M),则e = R + C(M)1PfZ ′。

记e = R + C(M)1PfZ ′ = h1 (R,C(M),P,L,K,Z),则Z=h-11(e,R,C(M),P,L,K)。

记e*h为利用自有土地生产的边际产值刚好等于租入土地的价格的农户的效率,则e*h = R + C(M)1PfZ ′(Z0 ) = h1 (R,C(M),P,L,K,Z0 ),效率比e*h更高的农户会有土地需求。

(2)农户的土地边际收益曲线与土地租金收入线的交点方程求解如下:

令PefZ ′ = R-C(M),则e = R-C(M)1PfZ ′。

记e = R-C(M)1PfZ ′ = h2 (R,C(M),P,L,K,Z),则Z=h-12(e,R,C(M),P,L,K)。

e*r表示利用自有土地生产的边际产值刚好等于土地的租金收入的农户的效率,则e*r = R-C(M)1PfZ ′(Z0 ) = h2 (R,C(M),P,L,K,Z0 ),效率比e*r低的农户会有土地供给。

根据上述分析,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总结如表2:表2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家庭e的取值区间1家庭类型1土地供给1土地需求[emin,e*r)1土地租出1Z0-h2(e)10[e*r,e*h)1自给自足1010[e*h,emax)1土地租入101h1(e)-Z0

(3)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ZD=∫emaxe*h(Z-Z0)φ(e)de

=∫emaxe*h(h-11-Z0)φ(e)de

ZS=∫e*remin(Z0-Z)φ(e)de

=∫e*remin[Z0 -h-12 (e)]φ(e)de

由ZD=ZS,可以得到土地流转市场的均衡租金水平R*和均衡土地租赁交易量Z*。

四、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土地市场改革(即M增加)对农户家庭资源配置的影响

按照土地市场的三种家庭类型和劳动力市场的四种类型进行组合,共有12种可能的家庭类型,下面按对土地的需求类型分三大类进行分析。

(1)需求土地的家庭:土地市场改革将减少土地的实际租入成本,按照前面对农户决策的分析,农户作为要素需求方时将增加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下同)需求,作为要素供给方时将减少要素的供给。

(2)土地自给自足的家庭:对于前后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家庭,改革对其没有影响。而一部分原来属于土地自给自足但效率较高的农户经过改革转变成土地流转市场的需求方,从而增加对所有要素的需求;一部分原属于土地自给自足但效率较低的农户转变为土地流转市场的供给方,从而增加土地和劳动的供给,减少对资本的需求。

(3)供给土地的家庭:土地市场改革将增加土地的实际租金收入,此类农户作为要素需求方时将减少对要素的需求,作为要素供给方时将增加要素供给。

命题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活跃程度提高将使供给土地的农户减少要素需求,增加要素供给;使需求土地的农户增加要素需求,减少要素供给;而对土地自给自足的农户没有影响。

由于供给土地的农户生产效率较低,而需求土地的农户生产效率较高,由命题二可以得到命题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活跃程度提高将使资源由效率低的农户向效率高的农户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

2.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对土地流转市场均衡的影响

参照姚洋(2004)的方法,可以证明:

由上述两式有命题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活跃程度提高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和土地需求曲线同时右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增加,并且将增加均衡时的土地量Z*,即dZ*1dM>0。

五、结论

本文在农户劳动的异质性和土地相对稀缺的假设下分别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农户的行为决策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发现:(1)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单一要素价格的变动将使农户对所有要素的需求反方向变动;(2)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将提高土地市场的完善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使资源由效率低的农户向效率高的农户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3)土地市场完善程度越高,均衡时的土地交易量越大。

参考文献:

董晓波.2007.耕地抛荒问题的实证研究[J].技术研究(8):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