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研评估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BOSS系统;风险评估;广电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10099-01
1 项目背景
随着公司整体融资上市,陕西广电确立了“管理架构集团化、产业发展多元化、经营运作市场化”的“三化”战略构想,并在全国率先完成网络整合,实现有线电视业务和数据多业务等全业务运营,公司从传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供应商转型。2010年,伴随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陕西广电将加大全业务运营的步伐,有线电视数字化、数据业务、高清、互动业务等蓬勃发展。为适应企业业务的转型和业务的飞速发展,陕西广电于08年开始建设自己的运营支撑平台BOSS系统,这是陕西广电业务运营上台阶、管理上品质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举措,将全面优化陕西广电的业务运营,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因此,BOSS系统建设的成败、是否安全稳定的运行对于陕西广电至关重要。
根据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的三同步原则,陕西广电决定同步着手构建BOSS系统的信息安全体系。从风险控制以及安全经济效益的角度,“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避免来自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实现BOSS系统安全可管理、可运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大限度实现间接的安全经济效益的提升。
那么,BOSS系统的信息安全如何建设、如何运营管理,依据是什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信息安全建设中关键的第一步,它将明确告诉我们BOSS系统有哪些信息资产,信息资产存在的漏洞、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主要的信息安全风险点在哪里,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和建设提供最直接的决策依据,使得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能够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2 项目实施
2.1 项目实施范围
本项目属于企业信息化中信息安全领域,陕西广电网络BOSS系统风险评估项目的重点是对BOSS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同时,鉴于地市分公司之间在信息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共性,因此以抽样的方式,抽取了3个节点进行风险评估。
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信息资产的清理和重要性赋值
3)安全管理漏洞和威胁的调研评估
4)全面分析BOSS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5)提出BOSS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建议
6)提出合理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建议
7)提出若干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
2.2 项目实施内容
2.2.1 系统业务调研。业务调研的目的是使评估活动业务密切结合,安全建议能够与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通过调查BOSS系统上运行的所有业务和应用,了解主要业务流程,清楚的掌握支持业务运行的网络系统基本结构和安全现状,收集评估所需的资产属性信息。调研范围包括:评估的业务或应用、信息资产、人员、环境、活动、IP地址信息。
2.2.2 资产识别与估价。在BOSS系统的评估范围内,按照网络安全拓扑结构图的业务系统为主线,列出所有网络上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并为每项资产赋予价值。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对资产属性进行权值定义,然后对进行影响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违反了有关法律或(和)规章制度、影响了业务执行、造成了信誉、声誉损失、侵犯了个人隐私、造成了人身伤害、对法律实施造成了负面影响、侵犯了商业机密、违反了社会公共准则、造成了经济损失、破坏了业务活动、危害了公共安全。
2.2.3 威胁评估。BOSS系统威胁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组织需要保护的每一项关键资产进行威胁识别。用于威胁评估的信息能够从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人员,以及相关的商业过程中获得。
接着要做的是对每种威胁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最终为其赋予相对等级值。评估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其中,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受下列因素影响:资产的吸引力、资产转化成报酬的容易程度、威胁的技术力量、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
2.2.4 脆弱性评估。针对BOSS系统需要保护的信息资产,找出威胁所能利用的脆弱性,并对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脆弱性评估主要从技术、管理和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在技术方面主要是通过远程和本地两种方式进行系统扫描、对网络设备和主机等进行适当的人工抽查、对关键外网服务主机进行远程渗透测试;管理脆弱性评估方面主要是按照ISO27001的安全管理要求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策略脆弱性评估方面主要是从整体网络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网络安全策略进行全局性的评估。脆弱性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顾问访谈、工具扫描、人工检查、文档审查、渗透测试等。
2.2.5 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BOSS系统安全措施可以分为预防性安全措施和保护性安全措施两种,预防性安全措施可以降低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入侵检测系统;保护性安全措施可以减少因安全事件发生对资产造成的影响。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是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防止安全措施的重复实施。对于确认为不适当的安全措施应核实是否应被取消,或者用更合适的安全措施替代。
2.2.6 现状与风险的分析管理。首先是对各种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得出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输出安全现状和风险报告。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完成相关的安全建设方案,明确保护哪些资产,防止哪些威胁,如何才能保证系统达到某一安全级别;所提出的安全方案需要多少技术和费用的消耗等。
3 项目推广情况及前景
3.1 贯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原则
科研开发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是企业不断发展和成功的关键。科研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获取顾客需求直至顾客接受并满意为止的全过程。国企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过程主要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企业战略定位偏离或科研开发与服务超出企业战略目标范围及企业发展时期,盲目追求与市场接轨,致使科研开发举步维艰;科研管理程序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课题的选题从上至下,不能紧密地结合生产、经营、销售实际;科研开发过程控制过于陈旧,大多数采用以时间要结果的简单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在科研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缺乏使用价值,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科学、客观地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价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科研项目的选择依据是考虑影响经济发展,有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为原则。
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现状
关于科研项目评价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计划(如英国的阿尔维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都十分重视项目的评估。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就开始尝试对其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产出、成果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现在对科学研究开展的评估已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其中美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已成为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行为,特别是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立法形式确定绩效评估制度,完善了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欧洲各国大学的科研评价机构,如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RAE)、荷兰大学协会(VSNU)、芬兰科学院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等,对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和大学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使高等教育拨款机构能够以“质量”为基础,有选择地分配科研经费,每年大约有10多亿的研究经费依据RAE的结果进行分配。
我国对科研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逐步得到重视。有些单位和个人进行过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过很多的学术论文。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科技项目的评估已被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开展过类似的评估探索,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评估、国家“863”计划的十年评估、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项目评估等。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基本上与国外所采用方法相似,只是指标体系、评估程度、规范性、独立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这与我国评估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我国科技评估工作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统计数据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学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相结合,以学术专家为主。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学研究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未形成一套严格的科研评估制度。因此,有必要根据从国内外开展科研项目评估的现状来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评估活动既是通过立法保障的、制度化的工作行为,又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二是为决策服务是评估活动的基本宗旨,独立性、客观性是评估活动的首要原则;三是评估目标的明确化是确保评估质量的关键要素;四是坚持决策导向与重视评估理论方法的创新。
三、提高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思路
现在所使用的国有企业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依托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的,通过多年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该指标体系在数据的系统性、时序性和灵敏性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完全否定它而设计一套新的指标体系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况且在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应用上,也存在诸多的技术难点。因此,在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指标的扩展与测度系统的创新,是目前解决评价有效的思路。因此对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所涉及的指标进行筛选与整合,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利用现有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扩充对绩效分析的研究范围,针对现有评价指标分析上的模糊性和雷同性问题,建立具有在一般绩效分析基础上的反映总体与局部科技资源配置特点与绩效的创新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指标体系中的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2、利用现有指标体系的连续性加强对绩效的动态研究。该研究要满足两类绩效评价要求,一是要满足科技资源动态配置过程的绩效测度要求,二是要满足对科技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的绩效测度要求。3、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基础上,加强指标分析中的规范化和贯通性。
1、设计原则
考虑到项目评价的复杂性、各类项目特点、指标的连续性与、时效性和灵敏性特征,特提出指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下一步的指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的指标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际。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还要能够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
第三,动态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仅在数量上要根据行业的不同而动态改变,并且在影响权重上也要动态调整。
2、评价目标设计
评价目标是项目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决策的依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欧盟、韩国和我国都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有:1、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质量;2、研究方向是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社会是否关系重大;3、研究结果的应用性、适用性、经济意义;4、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科学空白、前沿性、创新性;5、研究目标的确定性;6、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计划是否周密。
在此,选择目标1和2作为评价目标。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质量决定了项目研究意义和是否能获准资助,其社会价值决定了研究的实际意义,目标量化如表1所示。
3、指标体系设计
在进行项目评价之前,必须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原则考虑到项目类型、指标的系统性、时效性以及灵敏性。在实际调研中,将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测量而不需作分级处理的定量指标;另一类指标是需要结合人为的或主观上的分析才能得到其值的定性指标。最后总结出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评议指标和效能指标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指标包括:项目负责人职称、项目负责人学历、已完成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相关研究基础、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等。评议指标包括:选题难易程度、研究现状、创新、研究方案、研究条件、研究团队、技术路线等。效能指标包括:研究成果形式、理论意义、实际意义、社会价值、预期经济效益等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依据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环节分为三个过程:决策过程、管理监督过程和审议评价过程。这三个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阶段:目标阶段、投入阶段、中间阶段、产出阶段和结果阶段。其中一、二阶段属于决策过程,三阶段属于管理监督过程,四、五阶段属于审议评价过程。三个过程分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评价过程也有不同的侧重方式。
4、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贡献率可以用权重来表示,贡献率大的指标所占权重也大。已有的指标体系采取预先分配给指标一个固定的权重,再根据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效益值。这种固定分配权重的做法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真实贡献率,也不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这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权重至一个合理的值。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由于它具有非线性和鲁棒性等突出的优点,具备了一个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因此,用它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是可行的。科研项目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把评价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则对应的输入是一组指标值,即:y=f(x1,x2…,xn)。
ek为第k个中间结点误差,h是学习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采用梯度下降法,即根据误差反向传播的原理计算wi。BP网络的学习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里对于给定的网络输入,通过现有连接权重将其正向计算,获得各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在第二阶段里,首先计算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误差,这些误差逐层向输入层方向逆向传播,以获得调整各连接权重所需的各神经元参考误差。
四、结论
井美莹、杨钋在《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中撰文,梳理了应用科技大学科研的类型,剖析了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功能、定位及机制保障,进而提出了对我国地方大学科研转型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的观点,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斯托克斯的批评,他从科学与技术互动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纯粹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属于波尔象限(Bohr’s Quadrant),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研究属于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纯粹面向应用的研究属于爱迪生象限(Edison’s Quadrant),此外还有一个既没有探索目标也没有应用目标的象限。应用科技大学科研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在跨学科情境下整合各种智力资源和知识,属于巴斯德象限研究和爱迪生象限研究。已有文献常用两种方式来区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科研活动与传统大学的不同,一是借用知识生产的两种不同模式来区分,二是以上述的“巴斯德象限图”来加以区别。
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核心使命之一,具有以下几点功能:1.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2.促进区域创新;3.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4.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欧洲大学的应用研究类型丰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研究连续体”模式,强调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共存和互动,既立足学术研究又兼顾产业研究。2.“应用研究及开发”模式,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从而开发出新产品。3.“实践性研究”模式,强调研究要根植于专业实践。在欧洲各国应用科技大学科研的发展中,高校、企业和政府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催生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科研类型,主要有以下特点:1.政府在制度上的保障,立法保障应用科技大学的地位,并通过“核心资金”的配置予以经费支持。2.高校科研定位明确、科研组织模式灵活、科研评估方式多样。3.企I与行业通过竞争性经费促进高校竞争,从而促进科研整体水平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作者提出我国地方大学科研转型发展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科研定位,立足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2.根据院校的科研功能定位,确定恰当的应用研究类型。3.注重研究的科学组织,发挥研究优势,形成合力。4.积极争取政府的科研经费扶持,并大力拓展合同资金,取得企业和产业的支持。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建筑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建设以及竣工阶段做好投资管理极为重要。新时期,工作人员应在建筑项目建设全过程之中强化管理,严格管控,方能预防设计变更、决策不合理、建设质量不过关、竣工验收不合格等不良问题,以合理的投资赢得最大化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应合理选择体现较强技术性以及经济性的施工建设方案,有效明确建设规模,参照项目实际要求明确建设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确定具体投资规模,并优选具有高适用性以及可行性强、先进科学的工艺设备系统与技术手段,真正完善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应做好投资估算,创建良好的投资系统,明确投资管理工作各项责任,严格预防项目形成三超问题。再者,应做好建筑项目工程投资评价,尽量由多方渠道入手做好经费筹措,实现优化投资效果目标。评价阶段中应合理应用经济分析手段,对项目工程建设经济性做好评估分析,通过调研评估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之中包含的多重因素,进而提升决策管理整体水平。
3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做好投资管理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涵盖下述几个层面工作。首先,应强化设计标准管控,该过程中应通过招标管理制度有效选择设计单位,令其在提升设计质量水平的同时尽量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目标。为夯实基础,可合理选择限额,增强设计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责任感,引入竞争制度,令其选择多元化技术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进而确保选择方案体现良好的选择价值以及性价比。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工作人员应依照设计工作标准,参照具体投资额度设定可靠的投资方案。再者,应基于此基础制定执行力强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设计单位审核监督,在恒量对投资影响成因的基础上,全面激发投资管理在预控工作中的核心价值。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做好现场控制监理、变更管控以及采购管理尤为重要。建筑工程项目监理管理工作可对其施工环节管控发挥决定性影响,为此应注重施工建设现场监理。基于建筑项目施工建设周期持续较长,包含较多变化因素,因此需要具备较强实力同时取得优质社会效益,拥有高公信力的监理单位方能辅助建筑单位行使监理管理工作职能,合理管控施工建设环节投资。为此,在选择监理单位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同监理单位明确各自权责范畴,构建形成互相信任的双赢工作模式。令监理工作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管控目标。
工程项目变更在施工阶段中极为常见,只有通过严格管理监控,方能预防建设成本的不良增加。为应对该类问题,应合理的管控项目变更,完善管控方案,降低由于不科学变更引发的投资增长。而后应通过工程项目总量、引发变更的成因、经费等按照月份形成变更台账,通过细化分析统计,做好监督管理,构成更加完备的工作机制。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备、应用材料、施工技术手段日益完善。该过程之中,建设单位应全面考量现实状况,由施工建设质量、工作进度目标、成本管理等多层面入手,衡量利弊,依照现实需要明确投入怎样的资金经费来配置新型设备或采用更环保的新型材料、技术手段等,合理的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建筑工程项目材料设施采购经费为一类较庞大的投资金额,在项目承包合同总价格中达到高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为此,做好采购设施材料投资的科学管控,对项目施工环节投资经费严格管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采购设备材料的阶段中影响投资施工的因素包含两个层面即材料设备的成本以及质量水平。为此,为有效管控上述两类因素,在签署合同前期,应针对该类设备材料的具体价格、质量品种做细致的摸底调查,依照项目建设具体目标以及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价位,契合质量品牌,制定更加科学的供应方案,并在签署合同过程做进行细致规定,清晰工作责任,明确应急管理方案,预防由于材料进场没能及时到位,或是材料设备各层面无法明确的因素而导致工期延误而形成投资经费的不良提升。一般来讲,建筑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中,不能有效预防投资现实状况同预算管理存在的偏差。施工阶段中,分步骤环节的细化各个分项工程投资管理目标,对具体投资状况作分析研究,建筑机构应同监理单位就整体项目施工各个环节做实时管理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力度。倘若引发偏差现象应快速核查引发偏差的因素,并应用合理的措施有效处理,预防由于偏差等多层面因素的累加导致偏差问题无从处理。
5建筑项目竣工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竣工计算为最终的环节,在验收合格后,应针对结算报告以及有关资料做整体的分析整理,通过发包方评定审核之后,明确最终结算的项目价款。审核阶段中应依照建筑工程竣工、施工图与有关合同材料做核对分析,衡量手续有否齐全,还应明确各类经费文件与收费管理标准,做好竣工决算管理。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