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教学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上述问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痛定思痛、深刻思考,扎实有效地突破教学困境。
1.以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改革是历史教学有效推进的重要源动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领会和有效落实这一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广泛吸取历史教研刊物上的经验,从教学网站中汲取灵感,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更加灵活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情境再现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这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积累提炼,既吸收他人的教学精华,同时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炼总结,使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沉淀,日积月累形成系统性的感受。笔者经过数年积累,成功探究出了历史五步教学法,从课前强调预习到课堂自主探究、营造情境交流、梳理检测以及课后拓展延伸,将整个教学设置为五个有效步骤贯穿于课内外,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成效非常明显。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定要勇立潮头,站在历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
2.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
历史教学离开了丰富的信息将寸步难行,只有搜集大量信息才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教学更加生动,教师教得更加顺心,学生听得更加有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多种途径搜集补充历史教学信息。例如,在《“”的十年》教学中,笔者在设计环节就搜集了大量信息,如十年前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对比,前后同一地方不同景象的图片对比,以及期间一些典型的画面等。这些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大家对十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退步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要求学生事先通过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搜集、了解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讲述。这样的生动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
3.渲染情境增强历史情感渗透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思想情感教育不能放松。当今青少年一代正处于信息多样化时代,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成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更需要历史学科发挥正能量、主旋律的引导功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深刻引领,这是历史学科所承担的独特职责。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渲染情境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记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永世不忘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国家公祭日的庄严肃穆场景,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牢牢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段屈辱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接着联系当前东海纷争归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宁愿经济倒退十年,宁愿勒紧裤带过日子,也要支持国家维护。这样的情境氛围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远比任何口头空洞的讲解来得更为深刻。
4.组织课外研究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引领。例如,《钢铁长城》教学后,许多学生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充满了浓厚兴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所在地区的军营,到驻军营地去真切感受部队建设的成果,听部队军官讲述我国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作战人员构成、现代武器装备,以及在一些高端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等。这些方面既满足了学生对军营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强大的思想震撼,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比自豪、无比振奋,这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总结
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与新课标精神的领会,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而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问题二:课件越精美越好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正是看到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优势,而片面地认为多媒体课件越精美越好。因此,在制作课件前盲目追求课件外在表现形式的华丽与优美,插入了太多的图片、视频、影视剧资料等,只是这些素材的简单叠加,而忽视了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这些素材上,而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少,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策二:课件要实现外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有效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顺利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不能只求素材的优美,而是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各种素材的选取。要选取最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增强课件本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做到既要以课件形象直观的素材来吸引学生,更要以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达到准确掌握与全面了解,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可以发动全校历史教师,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建立素材库,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将各类素材收录其中。这样在制作课件时便可以从素材库中直接提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其中,使课件更具特色,更具个性,以独特的风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赏者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的单向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将教师与学生推向了教学的对立面。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而为多媒体所奴役,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观赏者,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都没有了,都被多媒体所代替。教师只是埋头于电脑前,忙于操作课件、讲解课件,学生也常常是停留在精彩画面与图片的欣赏上,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与探究的空间。
对策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机械的传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所形成的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构建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将全部精力与视线都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启发下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提高。问题四:多媒体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认为多媒体就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而将其他教学手段完全排斥于历史教学之外。新课的讲解要用多媒体,习题课也要用多媒体,讲评课也是用多媒体,就算是讲解一个语言就能讲清楚、学生理解容易的小知识点也要采用多媒体,可以说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用得多了,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与审美的疲劳,甚至这种消极的情感、多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压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与多媒体的优势,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鸡肋。
1.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习惯性地以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为主,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常常忽视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直停留在理解和领会历史知识水平的角度上,不仅仅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还难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2.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形成了思维惯性:唯书唯师。简单来讲,就是在学生的思维里,书本和教师是历史课堂的依据。在这样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慢慢消失,也就很少去提问、去参与。这不仅仅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还难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历史事件。
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是束缚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涉及:其一,积极改变教师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设计中的同时,还要将探究的实践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以便构建其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二,改变学生的思维惰性,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历史,解读历史,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以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呈现出更加活泼的氛围;其三,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使得学生破除对于创新的神秘感,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去分析、去研究、去解答历史事件。
2.奠定历史基础知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依靠传统观念的改变,还应该奠定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这是促进历史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够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问题,往往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其前提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达到一定的层次。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好的问题。
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更多兴趣,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彰显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对于学生的提问做出过度的批评或者鼓励,倡导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历史教学实践中去;其二,注重教师教学用语,避免给学生形成刻板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不敢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其三,注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以便消除学生的顾虑,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其四,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讨论的形式来开展,使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参与进去,激发其问题意识。
4.授予历史提问技巧
一、珠海市四所高中历史教学状况调查研究结果简述
(一)历史课堂教学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情况能直接反映课程改革的进展。因此,我们从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原因、课外知识的补充等方面调查了四所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虽然许多教师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但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调查却显示,超过60%的教师在实践中依然选择了传统的讲授法。约有85%的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时会优先考虑学生成绩的提高、课时紧张程度。在历史课外知识补充情况及补充形式方面,统计显示,超过90%的教师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课外历史知识;在这些教师中,约有75%的教师采用的是简单的口头介绍,使用图片、计算机、视频等方式辅助讲解的仅占少数。
(二)学生历史学习情况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活力的来源之一。然而,从问卷抽查中可以看出,不喜欢历史课或无所谓的人数约占22%,持淡漠态度的人约占52%。这一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联系。表1显示了学生常用的几种学习方法所占的比例。
有将近80%的学生是靠经验、机械记忆、突击复习等方式学习历史的,这表明大部分被抽查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原因有可能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对这一方面进行指导。
(三)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情况
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首先调查了四所学校历史类书籍的储存量与借阅情况。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历史类图书的藏书量占总藏书量的比例不大;二是很少有学生去借阅历史类书籍,图书馆中历史类书籍的借阅量不足五分之一的情况占了66%,而借阅量超过一半的情况仅占9%。
在四所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情况也不乐观,这或许与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有关系。表2数据显示,只有少量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在随机走访调查中则发现,师生对于本地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实物历史资料以及本地风俗习惯资源的利用率几乎为零。调查问卷显示,主要原因有二:一为缺乏资金;二为观念问题,教师认为离开教室,学生便难以学习。
二、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存问题
虽然本次调研抽查的仅是四所高中,但它们层次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管窥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存问题。
1. 课前备课:以教科书为中心,缺少资源开发。现行高中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节课内容多、跨度大,这意味着,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更应该研究、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紧张的课时安排等等,都限制了教师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拓展,更不要说充分地利用网络、历史文物、风俗习惯等各种资源。最终结果是,教师在备课时基本上以教教材为中心,过于依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过于关注课本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使本来活色生香的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缺少人文教育。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人文底蕴”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教授的主要是历史知识,从学生的学案设计到教师的教案编写都以高考考点为落脚点。这一有意或无意的做法,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如在问卷调查中让学生对历史课提对策时,一些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划重点,以便于复习考试”。这样的结果是偏离历史教育的本质的。
3.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学生互动。在听课调查中发现,在上课过程中,虽然n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例如,在提问方面,经常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问“对不对”。又如,在设置问题时从教师视角出发,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逻辑。
4. 教学方式:以形式为中心,缺少实质性突破。讲授法作为一种容易操作、效率高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部分教师注意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很多时候过于强调外在的形式。比如当下很流行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传统的“习题课”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课堂中,这恐怕不是课改所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二)珠海市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 思维定势导致恶性循环。在以往教学中,历史学科被定为所谓的“副科”,会考、高考是它存在的意义。这种思维使得许多历史教师的工作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另外,大部分高中生仅出于考试目的而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历史的热情。在社会、教与学之间的恶性循环下,历史教师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遑论实现历史学科多样化的育人功能了。
2. 功利化评价机制导致课改进程缓慢。由于高考的引导,从社会到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看高考成绩,看重本率,看升学率。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方式使得珠海高中的课程改革进度缓慢。授课教师虽然注重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是让学生以“学教材”为主,学生缺少发散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仍然处处充斥着应试教学的影子。
三、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当前珠海市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深入发展,必须要解决现存的问题。为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改变思想,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首当从教师处着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把“工作目标”改变为“职业理想”。教师在工作中应该经常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获得发展性的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传道、授业与解惑的同时产生更大的教育热情。其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周期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也更多,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
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发挥统筹作用,为历史教师继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可以建设历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者,通过必要的技术、资金、精神支持,激发教师“课程建设者”的意识,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创造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这一点上,相关部门不能想当然地“一刀切”,例如不顾课型特点,一律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其实,任何教育技术的运用,都只能为教学服务,否则便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既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改变评价,提高教学创新水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继续像以往一样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地方高中历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要推动评价机制的改变。
珠海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该推动社会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一个学校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最终的教学结果,也要关注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教师的评价方式,则应该逐渐转向发展性评价价模式。现在,对于教师的评价,运用得较多的是奖惩性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目标本位的评价模式,它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果是否符合校方与相关部门的期望作为奖惩依据。这一方式,因其片面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受到指责。发展性评价,则既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关注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具有长远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06-01
历史知识是一个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非常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以应试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豆芽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名物的沿革,事件的梳理,人物的成长,全都受到割裂,学生的理解力得不到锻炼,甚至完全想不到所学的知识跟这个从历史演变而来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2、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研究现在的由来,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只当它是博物馆里的动植物标本,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点分析能力。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失败,必须要好好反省的。
3、标准答案心态
历史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但是传统历史教学设定了一套价值观,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解释体系。这样,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也被抹杀,课堂上没有参与感,只得到一堆前人留给他们的标准答案。接受这些答案的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僵化;不接受这些答案的人,要么没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见却找不到生长和讨论的空间,时间一过,这些苗头也就熄灭了。反正,不论接不接受,他们的眼界和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局限,对于现实事件难以产生自己的、近情合理见解。
4、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依然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组织学习――课前复习――学习新课――巩固新知识――完成作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但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几点想法
1、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体到历史学习,在于扩大学生的眼界,通过接触各种曾经发生的事件加深他们对人情事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成绩虽然还是要考虑,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来,要把带给学生历史课程所能给的真实受益当成首要目标。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讲课中重点的转移。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这种转移的必然结果。新的教学模式大概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情境模式。可以带学生去一些历史遗迹游览,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把握一些历史细节;甚至一些小物件的展示,也能增加学习的兴味。二、问题模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做开放性的思考。可以结合情境模式,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设定成某个历史角色,让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主动的探究,也相当重要。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
3、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心态的弊病而发。我们的教材是统一的,虽然有所改革,但内容、观点总还是有所局限。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这一点对历史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丰富的文献掌握,并且对有价值与无价值的观点要能够辨别。因此,历史教师也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4、师生关系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老师讲授,学生吸收,老师管理,学生服从。这种关系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把学生当朋友,给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惑、不满等等表现出来。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老师才能够得知自己教学的成果,并且及时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们的思考和看法,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以权威压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成为一个健康而又独特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金 磊.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及相关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