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结构建筑工程承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防腐保护工程;质量控制;建筑行业;钢材腐蚀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5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2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59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支撑产业,变成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面,因为钢结构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在工业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程度,施工的周期较短,在工业乃至民用建筑当中,钢结构成为了普遍运用的承重方式。就传统砌体构造、混凝土构造来讲,钢结构建筑具有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与其相符的维护构造体系能够经由具有环保、节能效果的建筑材料反复进行使用。从标准方面而言,这一建筑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以钢结构建筑的建造和应用角度分析,钢材容易腐蚀的状况在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制约性。
钢结构工程是否能够解决防腐蚀问题,通常会对新材料新工艺乃至新技术的运用造成影响。特别对于当前钢结构建筑构件的等效性而言,构件运用的年限并不相同,通常对建筑的使用年限具有较大的影响。现代化的高压、高温以及处于繁琐腐蚀介质的设施,其腐蚀问题无法处理得当,会对正常的生产造成影响。钢结构防腐普遍运用的方式还存在喷铝或喷锌的状况,且通过防腐涂料形成长期防腐涂层或通过配套防护的防腐涂料。
1 当前钢结构发展迅速的原因
1.1 钢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
对于国外的钢结构而言,在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投入当中,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理念。对于单层工业厂房来讲,轻钢结构体系的工程总造价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乃至砖混结构体系要小。在人们对钢结构认知的改变下,令钢结构的市场所需量逐渐加大,以此加快钢结构的发展。住宅钢结构体系产业非常具有潜能,会成为未来投入使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1.2 钢结构的发展政策
在我国的钢材使用历程中,由节约钢材演变到合理使用钢材,由限制使用钢结构转变为极力发展钢结构。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推广的10项新技术而言,应当先规划到钢结构的新技术当中,有效展现出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具有的良好前景。
1.3 钢结构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钢产量逐渐增加,我国在全球中已经成为钢铁大国,钢铁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成为了买方市场,为极力推动运用钢结构打造了稳固的物质根基。
1.4 钢结构建筑的优点
1.4.1 延性良好,抗震性乃至塑性变形能力较佳,可以较大地提升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1.4.2 相较于传统建筑,能够与建筑大开间及灵活分隔标准相符,并且可以经由减少柱截面面积和使用轻质墙板提高使用面积。
1.4.3 构件易于标准化,将建筑技术提升为集成化、产业化,对减少成本十分有利。施工符合环保建筑的标准。
1.4.4 施工周期较短,相对于传统施工的工期,能够缩减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较大程度提升投资的效益,令资金周转更加迅速。
1.4.5 自重较轻,约为混凝土结构质量的50%,可以显著减少基础造价。
1.4.6 钢结构材料可以反复运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相符。
2 钢材腐蚀的特点
钢材腐蚀存在电化学腐蚀以及化学腐蚀两个特点,电化学腐蚀是指钢材在保存与应用中与周围环境介质相互间具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形成了腐蚀。化学腐蚀是指钢材表层与周围介质直接形成的化学反应而促成的腐蚀,此类腐蚀会随着时间与温度的提升而加深。对于潮湿的空气而言,因为钢材表面纤维组织有异、繁琐分布不均,还会被外力所影响而导致变形,使得建筑钢结构表面的局部相邻质点形成了电极电位差。在电极电位较低的阳极范畴,铁不具备电子后会变成Fe2+融入电解质水膜当中。阴极区在获得的电子与水膜内融入了氧作用后,变成了OH-,通过结合变成了Fe(OH)2,从而不断被氧化为Fe2O3,这是因为变成微电子以及电子流动而促成钢腐蚀则属于电化学腐蚀。大部分建造的钢结构建筑以及运用均在常温当中进行,也就是在大气环境当中,所以对于钢结构建筑的腐蚀则为电化学腐蚀。
钢结构的腐蚀现象是一个尤为繁琐的化学物理过程,不仅表现于材料腐蚀方面,更加关键的则为减弱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会影响到建筑的安全以及运用。腐蚀会对钢结构的建筑形成以下影响:
钢结构产生腐蚀以后,会在构件的表层产生众多细小的损伤,并且这些损伤会由于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发展,所以降低了构件的截面面积,令建筑结构的性能以及承载能力减少。腐蚀令钢材大量耗损,而其中大多数可以透过正确的防腐蚀方式免除。腐蚀会影响到钢结构的外层,对于大部分钢结构的件数而言,其外表层在涂装当中应当对构件表层进行处理,构件的表层在锈蚀以后,会产生出凹凸不平的状态,不仅加大了解决构件的成本,还需对构面表层防腐涂料的涂装量进行加大。钢结构形成的腐蚀由于表层特征造成了较大的改变,虽然并不严重,但依旧会对建筑物的使用人员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状况。
3 钢结构在防腐方面的保护方法
3.1 尽可能挑选简单有效的钢结构形状与形式
通过圆柱形钢结构形式有利于解决并检修防腐问题,圆柱形钢结构形式的结构较为简单,表面积较小,较易进行钢结构的防腐处理。对于处理钢结构防腐时,需简单处理钢结构主体部分的完整性。钢结构分段结构的衔接位置并不具备良好的抗腐蚀性,处在最易被腐蚀的环节,所以需要尽可能挑选总体性的钢结构。在钢结构不能简化时,需要分离腐蚀位置与其他部位,并且也需确保钢结构利于拆除,便于维护和防腐。
3.2 钢结构在最大限度中免除产生缝隙与死角的问题
钢结构的缝隙与死角会时常产生腐蚀的状况,特别对于钢结构的衔接与支撑之处而言,较易令钢结构产生缝隙与死角的状况。所以对于钢结构的设计而言,打造钢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将其焊牢,也可以通过堵缝剂填堵钢结构的缝隙及死角,以便减少钢结构缝隙产生的腐蚀状况。
3.3 降低钢结构产生磨损腐蚀的状况
钢结构处在流动系统当中,需尽可能免除因为湍流、涡旋乃至流体等对钢结构的冲击,以此降低钢结构产生磨损腐蚀的状况。对流速进行有效的设定,保障流速的方位与截面积不会发生突变的状况。在钢结构管道被液体内含有的气泡冲击时,会加大钢结构磨损腐蚀的力度,所以需分离和排除钢结构。如果钢结构无法免除湍流及冲击,则能够相应加大钢结构承载湍流位置的厚度。
3.4 选择有效的防腐材料
对于防腐材料的选择,应当对钢结构所受腐蚀的浓度、性质乃至作用条件给予仔细分析,并且需对材料的防腐性能、物理力学性能、重要性能乃至材料提供的次数进行融合,之后判断防腐蚀的材料。防腐蚀材料在被不同介质混合作用中,会影响到防腐蚀材料的性能,所以需要对防腐材料采取良好的试验,以便能够判断防腐材料。在涂抹钢结构防腐材料时,需要对钢结构的表层、底端乃至中间给予涂抹,需有效地融合图层的
配置。
3.5 镀层保护
为了有效提升钢结构在抗腐蚀方面的性能,可以通过金属镀层如电镀乃至热镀锌等方式,从而对钢结构的表层进行施加。在解决钢结构表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热镀锌、加喷铝而对钢结构的表层进行复合涂层。对于钢结构表面运用热镀锌或加喷铝时,即便钢结构处在露天状态下,也可以延续钢结构的防腐时间。通过喷涂油漆乃至防腐涂料而处理钢结构表层时,为了确保钢结构不会被有害物质所影响,大多在室内进行钢结构的防腐工作。
3.6 在钢结构防腐保护当中,可以通过有机涂料进行搭配
对于钢结构的防腐保护措施而言,对处于特殊氛围内的钢结构材料,例如处于沿海地区的钢结构,大多被海洋空气所影响,钢结构的金属部位大多会产生腐蚀的状况。钢结构金属位置被腐蚀时大多会被温度、湿度乃至含盐量等因素所作用,令钢结构受到十分严重的腐蚀状况,所以可以通过有机涂料搭配体系的方案,能够防止并控制钢结构的腐蚀状况,以便提升钢结构的防腐
性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钢结构建筑的持续升温,钢结构的防腐性能愈发被学者所重视。在防腐的方法方面,涂料的防腐体系在最初时期会投入较少的资金,经过十年左右,则需在钢构件的表层再次进行涂抹,对于钢结构建筑使用的时间当中,需要维护涂料的防腐体系,但是热浸镀锌防腐体系在开始的时期会投入较大的力度,但是在服务期限以内,大多无需进行维护。通过具备良好工业化能力的体系,作为钢结构建筑进行长时间防腐,愈发受到工程设计人员以及建筑业主的重视,也会在钢结构的建筑范围被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佳宁,吴二强.对目前的钢结构建筑防腐保护工程
浅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6).
[2] 杨洪敏.建筑钢结构防腐及防火涂装质量问题的预防
[J].江苏建材,2010,(1).
[3] 左华.钢结构建筑防腐保护工程的质量控制[J].浙江
2001年7月张铁平担任吉林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2005年11月企业改制后,任吉林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铁平按照市场形势发展要求,以特有的理念、胆略与智慧,领导和组织全体职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管理不断加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社会回报不断增加。公司荣获市“建筑业优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最具社会责任企业”、省“建筑业优秀企业”、省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省和国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殊荣。因此,张铁平被选为吉林市人大代表。
企业改制后,张铁平针对职工的思想观念还没从旧的、传统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际状况,在全公司开展了“查、转、建”活动和为新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活动,广大职工共提出17个方面、130条事关企业发展的建议。在此基础了,公司制定了“做强企业、富裕职工、回报社会”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顺利实现了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过渡,领导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张铁平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重在市场。要求公司上下把承揽工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开发和承揽工程上。制定了“站稳吉林,开拓外埠,发展联合”的市场开发战略。决定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晋升为一级,将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晋升为一级。他多次南下山东、河北、辽宁、北京等省,北上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市洽谈承揽工程。同时,树立以诚信开拓市场,以建设精品工程满意建设单位,以优质服务取信用户和市场开发理念。公司不仅占稳了吉林市建筑市场,而且在省内开发了长春、松原、桦甸、公主岭、扶余、德惠等市建筑市场,在全国开发了北京、烟台、秦皇岛等市建筑市场,海外俄罗斯市场也开始启动。2007年公司在建施工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
张铁平经常告诫职工,信守合同是一种诚信,保证工期、提高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工程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论工期有多紧,质量有多高,工程承包合同一经签订,必须保证完成。张铁平经常深入到重点大项目施工现场,研究解决问题,保证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2006年完成施工产值34974万元,2007年完成施工产值66458万元。2006年上缴税费905万元,2007年上缴税费1662万元。两年来,公司承建的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有6项工程获市优质工程“江城杯”奖,有3项工程获省优质工程“长白山杯”奖。2007年11月公司被评为全市“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连续六年荣获吉林省和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称号。
张铁平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了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根本的“一建人”形象塑造工程,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目标的企业精神培育工程,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为目标的舆论宣传工程,以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为目的的构建和谐企业工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的职工凝心聚力工程,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力度,推进建筑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企业对外拓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和节能降耗能力,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建筑业对相关产业和扩大就业的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增加值150亿元;发展建筑业总承包一级企业5家,总承包二级企业30家,建筑劳务分包企业80家,力争发展建筑业总承包特级企业1家;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5亿元的企业5家;平均每年争创“长安杯”3个,创建省、市级文明工地100个,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达80%。
三、政策措施
(一)深化建筑业企业制度改革
1.加快国有、集体建筑企业改制。省、市政府对其他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兼并、破产的有关政策可全部适用于建筑业企业。改制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处置时,应优先用于安置企业职工和企业增资减债。
2.创新企业承包经营模式。改进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扩展资质内容,发展公路、市政、电力、水利水电、机电安装、矿山等施工总承包企业,支持发展钢结构、节能环保、建筑智能化、园林绿化、古建筑、消防等专业承包企业。
3.大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大力支持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县市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并为其技能鉴定提供方便和支持。县市区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建筑劳务人员的培训经费,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3—4个建筑劳务输出大县,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农民工劳务服务中心,有组织地输出农民工,规范建筑施工用工行为。要切实提高建筑劳务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建筑劳务人员从业行为和完善工资待遇保障制度。
(二)积极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
1.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为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鼓励支持已改制的中小型建筑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采取专业化、股份化、集团化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支持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勘察、设计企业强强联合,组建设计——施工——项目管理总承包企业,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方式改革,逐步推行建管分离、用建分离、专业化管理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方式。
3.支持建筑业企业开拓市外市场。鼓励我市二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在市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参股外地企业,总包企业与重点输出建筑劳务企业打捆输出,鼓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加强劳务输出,依托我市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与市外大中城市和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立长期定向建筑劳务输出计划,扩大建筑劳务输出。到2015年,力争市外市场份额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5%以上,外出建筑劳务人员达到5万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我市建筑业企业承接工程较多的区域可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建筑市场构建区域间的协作关系,帮助指导我市建筑业企业开拓市外市场,积极为我市建筑业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承接工程,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提供帮助和服务。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可发展对外分包,走出国门,实现我市对外工程承包零的突破。
4.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为扶持建筑业发展,在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政府投资工程,本地建筑企业凡资质符合承包该工程的,招标资格预审后本地企业数量应占一定比例,不得拒绝本地的潜在投标人参与投标。本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资质等级符合工程规模的,招投标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充分考虑。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与大型建筑企业、重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与施工能力相匹配的信贷规模和授信额度,积极开办银行保函业务。组织建筑企业入股,探索建立“建筑行业互助担保基金”,发挥众多企业资金聚集优势和担保基金的资金放大功能,以创新的融资方式解决建筑企业资金困难。允许建筑业企业进行民间融资,提高建筑企业融资能力。
(三)提高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对纳入国家、省、市计划的建筑技术科研开发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建筑业企业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的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成本的150%摊销。企业通过开发应用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奖励。因技术创新而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应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贯穿到勘察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促进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建筑业企业因技术进步,确需加速折旧的,若采取缩短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2.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建筑业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使用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向科技人才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设立科技股份,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各建筑业企业要注重选聘、招聘人才,使企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各建筑业企业应按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并保证60%以上足额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培训。人事、建设部门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对长期从事建筑施工管理的一线人员,只要具备一定工作年限和实践经验,并取得必要的工作业绩,在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定中应给予优先解决。
3.提高建筑行业装备水平。支持大型建筑业企业以承建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设备。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建筑业,建立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指导企业加大投入,尽快实现生产过程的大型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小型作业机械化。鼓励组建设备租赁企业,为建筑业企业提供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社会化服务。定期公布建筑业鼓励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和强制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名录,强制报废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机械设备。
(四)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
1.理顺管理职能。各县市区应结合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建筑业行业管理机构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人员经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管理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筑业的规划引导、监督管理和协调服务,为建设工程创造良好施工条件,规范检查执法行为,相关部门的专业性检查力争一次性完成,检查前及时联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进行,杜绝多头管理、重复检查。各类经济开发区、工矿区、以及工业园区的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必须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不得以任何理由规避监管。
2.加强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平台,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和“不良行为记录”计入信用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应与资质管理、市场准入、招标投标、工程担保、表彰评优等挂钩,并逐步实行信用档案与工商、金融、税务、保险等部门共享,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3.加强工程结算管理。建立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建设合同备案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施工合同、监理合同、业主支付担保、承包商履约担保、劳务分包合同备案管理。建立形成建筑成本的人工、主要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调节机制。加强对项目到位资金情况和工程款支付过程的监管,同时要严格工程结算管理,对不按国家规定时限办理工程结算或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有关部门应暂缓办理行政许可事项。
4.规范建筑市场行为。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格履行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法定程序,依法查处阴阳合同、虚假招标、明招暗定、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恶意拖欠、偷工减料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招标投标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积极创新招投标方式,拦标价同时设置下限价,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加强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备案管理,提高拦标限价的编制质量。严格招标文件审查备案,重点审查招标文件中设置的超越有关规定额度的保证金、抵押金以及一般工程要求更高资质等级投标等不合理条件。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严肃查处恶意压价或抬高最高限价、低于成本价中标、在招标中设定不合理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安部门要坚决打击强装、强卸、强卖和阻扰施工等黑恶行为,对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各类黑恶行为,要出重拳、用重典,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5.加快推进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各司其职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切实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结构、功能、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积极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6.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规范建筑市场计价行为。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建设项目,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加大对建筑市场计价行为的引导力度,及时反映社会实际水平的消耗量标准和价格信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取费标准。凡国家和省规定单列的税费不得参与工程招标竞价,直接进入工程总造价。
7.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工作,重视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和建设事业服务体系。发挥建筑业协会作用,建立“建筑行业互助担保基金”,吸纳建筑企业和众多社会资金,以创新的融资方式解决建筑企业资金困难。各级协会应当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会员诉求,规范会员行为,切实维护会员利益。经建设、人事部门委托授权,建筑行业协会可承担起民营建筑企业技术人员职称初审、申报工作。
(五)着力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1.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的负担。除国家、省、市政府规定的费用外,其它各级各部门不得针对建筑业企业出台收费文件,或者以各种理由拉赞助、推销书籍等。依法征收的规费应严格按照规定征收,不得加重或重复征收,不得对符合规定的检测评定重复检测收费,也不得借助中介机构收费。建筑企业在参与建筑市场各项活动中按规定需缴纳保证金、抵押金时,应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不得任意扩大限额。
2.加强和完善建筑业劳保统筹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办法。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业劳保统筹的征管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减免应征收的建筑行业劳保统筹费用。各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建筑业企业之间劳保统筹费用的公平返还。
本文从电力工程建设实际出发,对电力建设工程前期、生产过程、运行移交的各个方面信息文档管理管理进行了总结,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旨在电力建设工程信息档案管理的交流和探索,为同行业管理者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施工现场;电力建设工程信息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业整体实力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和壮大,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规模和业务的不断发展,施工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更加显得不言而喻,作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重要环节,信息文档管理是整个工程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文档管理的必要性
1.1各级建设部门包括企事业、省建设厅、中电建协对电力建设信息档案收集、编制、相关法律法规、验收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电力建设行业来说,信息档案管理规范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1.2根据合同约定,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完毕后,经过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业主方使用。除了按合同要求将所有建设项目完成,移交方还必须保证所移交竣工档案内容齐全。
1.3建设工程生产过程完成后,文件、图纸、往来联系函等信息档案完整的保留了生产过程的记录,作为日后企业生产、设备维护的重要依据,为业主广泛应用,更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
2.建设项目信息文档的特性
2.1分散性和复杂性
生产过程中收集的信息文档可能来自参建各单位,而电力生产建设又因它的专业种类(土建结构、电气、热能控制等)繁多,涉及安全、进度计划、费用控制等等各个方面所以变得复杂而分散。
2.2时效性
生产过程中根据进度计划要求传达的信息和根据合同约定,竣工后整体移交资料都具有时效性要求。因要求不同,时效性也有所不同。
2.3全面性和真实性
电力建设工程信息档案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审批、设计、施工、调试、试运行、竣工移交等活动中形成的信息档案文件,内容要涵盖各方面,同时要求真实反映生产过程,又具备真实性。
3.建设工程档案概念及责任
3.1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也可简称工程档案。
按项目进度程度分类,应归档的建设工程文件的种类及每个阶段的档案文件内容包括:
(1)基建文件;
(2)监理文件;
(3)施工文件;
(4)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
对一个工程而言,归档不光意味着竣工向业主单位移交,还要向本单位移交。
3.2责任
3.2.1责任:工程参建各方应该把工程资料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3.2.2信息档案资料应该实行组织机构分责管理: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各尽其责。
3.2.3技术方面负责人组织各自单位的资料管理的过程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应由熟悉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审核。
3.2.4信息文档资料应该随着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和立卷、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移交,各参建单位应该确保各自资资料的真实、准确、有效、完整、齐全、字迹清楚,无末了事项。所以表格应按相关规定统一格式。
3.2.5各参建各方所提供的文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电力建设文件归档要求》及等相关法律规定。
4. 施工现场资料形成及管理过程
4.1基建文件:基建文件是建设单位从立项申请并依法进行项目申报、审批、开工、竣工及备案全过程所形成的全部资料。按其性质可分为立项决策、建设用地、勘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开工、商务、竣工验收及其他备案文件。一般由业主单位自行管理,并注意保密。
4.2监理文件:监理资料是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监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资料。由监理工程师收集整理,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建设单位代表应共同签署竣工移交证书,并加盖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公章。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编写监理工作总结并提交建设单位。
4.3施工文件:施工资料是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资料。按其性质可分为: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施工测量、施工物资、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及工程竣工质量验收资料。施工管理资料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施工组织及监理审批等情况资料的统称。主要有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施工过程中报监理审批的各种报验报审表、施工试验计划及施工日志等。
4.3.1施工技术资料:施工技术资料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用以指导正确、规范、科学施工的技术文件及反映工程变更情况的各种资料的总称。主要内容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技术交底记录、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变更洽商记录等。
4.3.2施工物资资料:施工物资资料是指反映工程施工所用物资质量和性能是否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的各种质量证明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的统称。主内容有:各种质量证明文件、材料及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设备及管道附件试验记录、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各种材料的进场复试报告、预拌混凝土、砂浆、运输单等。
4.3.3施工记录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各种内部检查记录的统称。主要内容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交接检查记录、地基验槽记录、地基处理记录、桩施工记录、混凝土浇灌申请书、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构件吊装记录、预应力筋张拉记录等。
4.3.4施工试验资料是按照设计及国家规范标准要求, 进行的各种测验统称。
4.3.5过程验收资料:是生产过程对质量控制的过程验收记录。
4.4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各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均应编制竣工图。竣工图包括建筑、结构、钢结构、幕墙、建筑给排水与采暖、建筑电气、燃气、智能建筑、通风空调、工艺布置、规划红线以内的室外工程。
5.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问题与解析
技术资料是建筑工程全过程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依据、凭证、参考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技术资料采用复写的不能永久保存、资料不真实竣工图不能反映建筑实体情况、与监理资料重复内容过多、技术资料利用率太低等,严重影响了技术资料的存档作用,不能为今后工程改建扩建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不能为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原因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不利于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5.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越俎代庖,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5.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其它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5.3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工程资料的影响也很大。有的施工单位无办公场地或办公场地简陋、无资料存放柜或资料柜不合要求、无电脑设施、文印设备和办公台凳等均对工程资料的编制、保管、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5.4监督检查不严格,监督服务跟不上。有的监督人员对工程实体存隐患能认真严格处理,但对工程资料往往疏于检查、不严格检查或检查发现问题不处理或轻处理。有的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对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无法提供权威、有效的指导意见和监督服务。
5.5存在问题解析:
从工程项目立项抓起 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通常采取的是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程资料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册并归档,针对承建单位的工程资料情况予以指导和建议。现在不少的建设工程规模较大,建设的时间也较长,参与建设的单位不但多而且较为复杂。工程资料既要实现在立项之初就要收集资料,而且还要做到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能够形成相对应的工程资料,在工程完工的时候进行资料验收,这样的“三同步”对工程资料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贯穿整个建设工程的始终。
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在建设伊始,项目管理部门需要依照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打造与该建设工程特点相适应的资料管理规章制度要能够确定好建设项目各个参与方对工程资料所应负责的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责任追究,不但要实现明确的分工配合也要做到责任落实。工程项目的管理方与监理方也要配合好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依照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来构建出切实可行并能够符合要求 的表格与样本。这样就使得建设参与方在工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便于施行同时也有了真实的凭据,同时也可以让工程资料实现规范化。
加强过程控制,工程项目的参与人员不仅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分内工作,也要充分认识到工程资料的重要性,认识到工程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时进行的重要意义。这样方可杜绝施工与工程资料脱节的现象发生。承担工程资料的项目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传递、流转、及时整理、保存。各相关技术人员及时进行过程资料的报验或编制,杜绝各种弄虚作假的情况。
运用合同法律手段,现在工程建设项目大都是采用招投标与监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实行对于工程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作条件。工程资料管理部门需要积极使用招标制度对于资料管理的便利条件,对建设合同的内容起草可以要求加入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理的规定并使之成为单列的一个条款。在条款中要将工程资料的各个要求明确细化,也可以考虑要求工程承包商通过缴纳资料押金来提高其对于工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视。
重视档案知识宣传教育,在建设工程施工工作开展之初,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就需要按照事前拟定的计划对建设项目参与方的工作人员进行工程资料重要性的教育与培训。对工程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工作进行过程指导、检查、监督,下发项目资料管理的相关细则。这样不但能够让参与方的工作人员重视工程资料的整理而且对于项目管理单位的资料工作人员的资料移交提供的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严格把住竣工验收关 进行竣工验收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是工程资料达到验收要求。因此,在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监理工程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要严把审查验收关,对各参建单位编制的施工报告、技术资料要进行认真审查。着重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真实性和工程变更单的落实情况,认真审查竣工图及文字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签证是否完备,组卷是否合理等等。总之,建设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建设工程参与方共同配合方能有效完成的工作。为了能够实现工程资料真实可信并能够完整的实时记录工程的施工与 验收情况就需要强化建设工程参与方的管理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严格竣工验收审查把关。
加强对计算机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应用 ,传统的技术资料管理模式,采用资料入册入柜,人工搜索整理。由于人工作业模式的难以避免的误差、疏漏等弊端,很难保障资料的安全性、准确性、实时性和完整性这都为施工现场正常指挥工作埋下了隐患。 随着施工资料逐步电子化和信息化,加之结构的合并,人员的精简,使得技术资料人工管理模式与现代化施工生产的高效率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无法满足生产保密性、规范性、标准性和实时性的严格要求。为此有必要引进和开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系统。通过开发档案资料管理系统,工程师能够方便快捷的在线查阅图纸资料。管理者能够在线审核和审批工程师需要借阅的图纸,并能查看图纸资料的使用情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图纸资料的安全性。从而使得档案资料的管理更加合理、有序、安全达到企业管理精细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名军. 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建筑学院学报, 2005,(02)
[2] 金立华.企业信息化档案定位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05,(02)
[3] 黄培. 档案 [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企业版) , 2008,(01)
[4] 何果胜. 档案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实施难点[J]. 中国管理科学化 ,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