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网络宣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日,由共青团内乡县委主办的“网络文明我先行、共建和谐新内乡”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县衙广场隆重举行。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等县领导及团县委、县文明办、县教体局、县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团组织负责人,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志愿者,学生,网吧业主,大学生村官等6个方阵共10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主持。
启动仪式上。团县委书记徐明宣读了《关于印发开展的通知》。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向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授旗。青年代表龚震宣读了《内乡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朋友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为加快内乡跨越式发展和构建文明开放新内乡作出积极贡献。学生代表、网口日业主代表也分别作了发言。
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就活动开展向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青少年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网上的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活动快速展开;要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并要求各乡镇、各单位通过会议、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在全县上下迅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网络安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同时,他还要求广大青少年加强自身网德教育,认真学习网络法规,提高识别和防范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让网络成为学习、工作、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平台,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仪式结束后,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倡议书和海报等形式,在县城各主要街道、路口、社区开展网络文明知识和青少年安全教育宣传,受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全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文明上网和安全自护教育宣传、“青少年维权岗”监督管理、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深化“安全施心网吧”创建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正确运用网络,文明健康上网,充分发挥好网络资源对提升自身素质、陶制情趣、增进交流的积极作用。并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内乡的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互联网宣传内乡,为内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言献策,自觉做好内乡发展的宣传员和执行者,为和谐美好新内乡的建设发挥青年人应有的时代主导作用。
根据“青春*”首届青少年文化节的总体安排,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推进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以及对网络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青少年追求真善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追求和创造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在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掀起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热潮,培养更多掌握一流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全市青少年信息化进程,共青团*市委、*日报社、*市少工委决定联合举办“移动杯”*市青少年网络作品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健康上网,快乐成长。
二、大赛时间
*年4下旬月—5月底。
三、主承办单位
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市委、*日报社、*市少工委联合主办,*市正阳网络公司、*信息港承办,浙江移动*分公司协办。
四、参赛对象
全市3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
五、参赛作品内容及要求
1、参赛作品分两类:网页设计、Flash创意。
2、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从它处抄袭、转载或改编。作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突出思想道德内涵,体现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价值取向。禁止出现不文明用语,不得有、暴力、恐怖和危害国家安全等内容。
3、主办单位有权并使用参赛者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作品获奖后,其作品的著作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但获奖者享有其作品的署名权。
4、参赛作品中除了作者署名外,不可出现商业性广告语和任何外部链接。
6、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可参赛:
(1)已出版或在传媒(不含网络)发表的作品;
(2)已向传媒或出版社投稿尚未得到退稿通知的作品;
(3)作者不拥有全部版权的作品。
六、参赛方式
1、参赛者通过网络登陆进入比赛页面进行报名,报名成功后方可提交作品。参赛者须以学生证或身份证报名,并填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学校和单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是否有团组织推荐等相关资料。
2、提交作品的截至时间:*年5月25日。
七、评委组成
1、评委分为专家评奖和网友投票两个部分。
2、专家评审将由相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
八、奖项设置
网页设计、Flash创意两类比赛各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最受网友欢迎作品奖若干名。同时,对组织宣传工作优秀的团组织授予优秀组织奖。对获奖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三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反社会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四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
【论文摘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巨大,它在获取知识、价值观形成、能力提高、个性和思维方式形成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也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上网人数中的8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已成为中国21世纪网络时代的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抓住了青少年就抓住了网络的未来,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秩序,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
1、网络有利于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互联网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迫切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现在许多青少年可以不看电视报纸,但是不能不上网,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网络上的虚拟学校越来越多,虚拟学校已经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育模式,网上上大学已经不再是梦想。通过互联网络了解学校的招生考试信息,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通过网络提问和交作业,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疑问。互联网成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一个便捷场所。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际交流和社会参与能力。
2、网络有利于青少年新的价值理念的形成。网络的发展历史就是从集中到共享和开放、从集权到平等的历史,共享、平等、效率和开放等是网络蕴涵的价值理念。首先,由于网络具有虚实两重性、平等交互性和大众化等特点,网上交往就打破了社会等级意识,这有助于青少年平等意识、共享意识的形成。其次,网络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效率观念。最后,“由于网络的广阔兼容性,时空概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尽收网中,这对于青少年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观念更新,增强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和多元化意识大有益处”。
3、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促进了个性的张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的发展也离不开需要的发展。网络的产生是人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体现,它不仅通过有限地“固化”人的智慧而“延伸人的体力”,而且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直接演绎人的精神世界,并且这种演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网络在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也是青少年喜爱上网的奥秘所在。由于网络是交互性的活动空间,在网络社会中,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在虚拟空间里,由于没有权威、没有统治,个体的自主性、自为性了选择性和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为个性的张扬和自由创造了条件,人们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4、网络有助于青少年能力的提高。网络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青少年能力的增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具体表现为:第一,提高了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青少年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而且增强了加工处理信息和记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学习、想象、判断和推理等能力。第二、提高了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的方式更新奇,形式更为多样,例如E一mail,BBS、网上论坛、腾讯QQ、在线游戏和聊天室等,这些交往方式更能促进主体的社会活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保守性和民族的狭隘性,对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更加包容、理解,促进了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开放,他们的交往能力大大提高。最后,网络强化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青少年要想在网络交往中展示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展示自己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青少年已经充分意识到如果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在在网络交往中立足。
5、网络有助于青少年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平面的,它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从时间上说,是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空间上看,是与事物有直接关联的周围事物”。互联网络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球体,在这个网络球体中,每一个交往主体所面对的信息和交往对象不仅有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还有虚拟的和现实的,这就要求交往主体再不能仅仅从平面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而要从立体和网络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从而使主体逐渐养成一种立体网络式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络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征,使人们抛弃过去那种孤立和片面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念的错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社会道德逐步失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制约,人们的价值选择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网络文化中的每一个问题也是多维的,要想找到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用同一个价值观念去评判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引起了青少年网民的思想混乱,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有人说:“进人交互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人美国文化的万花筒”。西方霸权主义奉行的民族观上的大国主义,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对我国青少年网民的影响很大。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错误的思潮面前,容易盲目吸取并受到蒙蔽,受西化时潮影响而迷失方向,价值观念发生错位。
2、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引起了青少年责任的淡化。在网络空间,大众传媒正在向个体传媒发展,人们在网上自由选择和信息,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人们不必面对面直接打交道,摆脱了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时空。在这种自由的时空里,人们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和空间,以及“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的表达意见的空间,从而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里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拥有了极大的自由度,往往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3、网络的非人性化容易引起青少年网民的情感冷漠。由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是在计算机既定程序的作用下进行的,计算机程序编制的非人性化原则,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精神麻木症”,失去了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逐渐没有了是非善恶观念,也失去了自尊和羞耻心。随着网络交往的增加,现实交往的相对减少,不少网民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其最明显的症状是,上网时间失去控制,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许多青少年学生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和社会及其他人的交往,长期在网络虚拟环境里漫游旅行,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孤僻、不合群和冷漠,从而迷失了自我。
4、网络为青少年实施犯罪和青少年遭受侵害提供了机会。由于不正确的宣传和青少年富有冒险性,一些青少年效仿黑客行为,甚至挺而走险实施犯罪。同时,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对象,成为犯罪的牺牲品。有关青少年上当受骗、被坏人骗财骗色、被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应对措施
1、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政府牵头建立网络化的组织机构,把禁止未成年人进人网吧提高到法律层面上来。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同时,也可将此项工作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发挥各部门的资源,将网吧问题化解到最低。同时要优化监督机制与技术,创设青少年健康“绿色生态网络”。优化监督机制,采取机构监督、人力监督技术监督的有机结合。机构监督,大力加强相应监督机构的工作力度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人力监督,公布一批监督电话,对举报者,情况属实,给予奖励,并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技术监督,由于青少年本身控制力差,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来确保网络的“健康”和安全。
9月17日至23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进一步推动网络安全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宣传,xx市妇联围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活动主题,多措并举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一是线上通过市妇联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和相关活动情况的宣传推送。9月20日在“xx女性”微信公众号头条“想要上网安全?妇联有妙招!”的信息,同时要求各级妇联进行转发、推送。
二是深入村(社区)“妇女之家”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进社区活动。9月17日刊江办事处妇联主席朱喜玉在朱木桥社区“妇女之家”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向社区的妇女群众宣传讲解了网络安全知识。让广大妇女群众了解网络宣传知识和防护技能。
三是线下组织巾帼志愿者宣传网络安全知识。9月22日,巾帼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解答咨询等多种形式向过往居民宣传讲解。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切实做好妇女群众、青少年网络安全工作,为创建平安xx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