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要正确认识自己从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特点

1.语文学习是求知求真的过程。语文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系统的接受各种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的过程。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根的话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的高度概括。

2.语文学习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体验是语文学习中所固有的。从语言的运用来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心的情感的反映,从文章学上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语文学习正是以这些语言、文章为媒介,在与社会历史的交流中在吸取人类智慧的同时体验各种人物的情怀,体会作者和思想缔造者的精神。

3.语文学习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思维与学习关系密切。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思维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作为语文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的语言是思维独一无二的工具,离开语言,思维就不复存在。然而,语言训练必须靠思维去组织。

字、词、句、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一项可以游离于思维之外。其次,语文学习的各项内容都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肥沃土壤。听、说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阅读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写作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记叙文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议论文可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文可以提高思维的简捷性、缜密性……

二、要努力培养适应语文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习动力一方面决定语文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就要对语文这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明确学好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同样的环境,别人能学好,我也照样能学好,甚至比别人学得更好。只有具备这种自信心的人,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2.保持语文学习的良好情绪,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要是学习情绪不佳,就会严重影响语文学习时知觉的范围,记忆的程度,思维的方式,阻碍语文学习的进程,降低语文学习的效率。

3.鼓励学生发言,养成敢想敢说的好习惯。那么,怎样有利于鼓励学生把他们经过思考后得出的具有个人的独到见解的问题,系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认为教师看轻学生答案本身的正误,而注重学生的态度和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由于受到世界观、知识面等因素的限制,发言时往往有对有错,如果答对时教师喜笑颜开、赞不绝口,一旦答错就“怒发冲冠”,横加指责,那么,不仅答错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以后不敢再发言,就是当时答对的同学也不会觉得轻松愉快,因为他们不敢保证自己下次也是正确的。其实,回答错的学生,他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研究问题的方法上,往往还是有他独到之处的。对此,教师若能给予充分肯定,那么,他在接受老师或同学的纠正时,积极性绝不会受到打击。相反,会学得更主动。

4.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语文学习的难关。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毅力主要是指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在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调节、支配自身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一要确立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所追求,才能产生学好语文的内驱力,才能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

二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语文知识涉及面非常广,语文学习又是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作好长期努力的打算。只有具备锲而不舍恒心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语文学习常常与困难伴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困难与挫折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时有积极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毅力。因此,在语文学习中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吸取教训,按照既定目标继续努力。

三、要掌握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1.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法。语文学习,集听、说、读、写于一体,这种特殊的组合训练,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一方面扩大了感知的范围,加快了信息加工、交流的速度,另一方面加深了记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目前,多媒体语音室已在不少中学建立,它的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一定要充分加以利用。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第2篇

课改的本质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势在必行。

何为“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个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呢?教师应转换角色,将自己的导演角色让位给学生,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其次,教师也是指导者。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并且要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最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第3篇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比如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提出这么个问题:阮恒献血时心情怎样?这是一个好问题,便于由此理解阮恒的内心。但一位教师的点拨令学生费解:①阮恒痛哭了几次?②他每一次痛哭的时间和程度有什么变化?③他这样不停地痛哭,可以看出他心情怎样?其提问的严密逻辑性恰似解几何证明题,其思维过程也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对每个小问题的思考都存在误差,终于,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败下阵来。另一种点拨方式是直觉式的。“这时候,阮恒心情怎样?如果一时说不上来,你们可以读出来。”,学生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去读读、说说,思维又活跃起来。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20-01

九年级语文内容十分广泛,包含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文言文以及诗歌等,而九年级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期,探究九年级语文的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深度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其更加深入了解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九年级语文深度学习的意义

1.1深度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大多学生对学习并不一定存在天生的好恶,仅是在于对学习方法或是内容的不满。深度学习注重挖掘语文知识的内在本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进而沉浸于语文的天地中,主动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困惑与疑问,进而展开思考与提问,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也实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1.2深度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实现了语文有效自主学习的可能。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其积极、主动探究与搜集问题,以及解决技巧,进而实现或处理所获取的知识,帮助新旧知识的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与想法,进而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1.3深度学习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持续、有效学习。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据学生自己的身心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性来开展有效教学,而深度学习为语文的持续而有效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促使其主动探究问题,搜集与处理语文知识,沉浸于语文的天地中,欣赏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气息,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进而构建新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

2.促进九年级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2.1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深度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在语文深度学习中获取快乐,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有效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教学,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等手段,将教材中较为单板、抽象的概念、知识变为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充满乐趣的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在深度学习中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故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闰土在幼儿时期与成年时期的图片,以及几张动作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自觉发现这些图片的不同之处,促使学生从闰土的形象以及动作中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反映出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有效促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寻求生活中的语文。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语文的痕迹。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要重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九年级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课业的负担较重,把语文引进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负担,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春联是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春联是我们春节的重要习俗,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从春联中发现语文知识,自觉探索语言的奥秘,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春联知识的印象。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也有助于强化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其有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把日常生活点滴融进自己的写作中,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的情感,拥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也会更加顺利,可以有效避免无话可写的情况。语文本是源自生活,生活又为语文服务,最大限度借助生活这一资源来促进九年级学生深度学习语文,可以有效提高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2.3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拓宽思维深度。相关教育专家指出,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习、全球意识、批判性思维是新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的重视,并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目前,我们的教育又是如何呢?欠缺批判性与盲目趋同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思维缺陷。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极易促使学生养成被动听讲与理解,以及接受知识的惯性,久而久之形成缺乏主动性的习惯,宁可信赖教师的权威性,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与质疑。语文思维表面化与浅显化,如果给予学生独立进行故事与任人物的形象评价,极易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借助探寻的方式与态度来看待世界,用创造和动态观念看待周边的事物。语文的批判性学习,有助于积极引导我们学生的思维向阅读和文本的深度探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2.4注重合作学习。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围绕同伴间的探讨与合作分享来实现的。语文深度学习的实现,获取关于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不能只是依靠学生单独的努力,必须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同伴共同分享彼此的成果。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促进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努力,及时纠正错误,弥补彼此的不足以及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引起具有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借助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各不相同的理解过程来互相冲击与碰撞,进而形成对于学习材料与学习活动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与效率。

总之,九年级作为中学时期重要的学习时期,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寻求语文的深度学习策略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一定的深度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其对于语文的兴趣,进而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寻求生活中的语文,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拓宽思维深度,注重合作学习,全面强化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深度,提升其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教材的设置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彻底改变了“为语文而语文的单一性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性为基本性质,以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广泛性、丰富性等为必备性质。因此,也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养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所以综合性学习应该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开展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一)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是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

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性,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第三、体现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二)坚持“两观”统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坚持语文核心观和大语文观的有机统一,既要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惟智主义,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唯语文”倾向,又要防止对其他学科的侵占或被其他学科所淹没的“无语文”倾向。

另外,教师一定要研究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意图,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观指导教学。只有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水平整体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活动内容等才能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读、写、听、说等得到全面提高,从而真正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三)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