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岗位
岗位职责
风险点及风险迹象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部门主任
(1)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指示上传下达、内外部沟通协调;(2)部门工作计划制定与落实;(3)期刊出版任务安排及复审。
1
工作指示传达落实、工作协调是否到位
中
认真领会工作指示、研读通知文件,确保传达的准确性;工作协调中做到统筹规划,换位思考,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途径
2
期刊出版工作中对意识形态、出版质量等方面的把控是否到位
高
熟知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及各项最新标准,审读时认真细致,严把意识形态关、编校质量关等
编辑
期刊出版内容的策划、组稿、初审、校对等
1
内容策划是否科学合理
中
了解国家政策及行业动态,把握读者及市场需求,精心组织期刊内容的策划
2
对稿件意识形态及出版质量的把握是否准确
高
了解国家政策及行业各项最新标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工作中认真负责,杜绝意识形态隐患,消除编校差错
3
作者队伍的写稿能力是否保持高水准
中
一、工作目标
以解决司法行政工作中是否存在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隐患为重点,通过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市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管理,实现司法行政系统中不发生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不发生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舆情。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排查。对司法行政系统内的在编干部、辅助人员、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矫正人员、安置帮教人员、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上访者及法援中心、律师的案件当事人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是否存在反中、的情绪,是否在网上宣扬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排查工作要做到细致深入,必要时可向其组织、同时或村组干部了解情况,通过排查深入了解掌握上述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
(二)严格监督管理。排查工作期间,各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各类群体的监督管理,防止错报漏报。对排查评估发现的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等危险倾向的人员,要及时研判其政治目标、危害程度及问题原因,并给出措施建议,落实专门责任人严格管控,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市司法局国家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采矿;安全管理;事故防范
1实践过程中导致采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采矿业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必要仔细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并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法。采矿过程中采矿事故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采矿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
缺乏有关采矿安全意识和采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对采矿安全信息宣传较少,对采矿的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导致矿山事故不断发生,对采矿员工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部分矿企对制造业风量不足和易燃气体超限有很好的了解,教育培训安全问题没有及时完成,采矿工作安全无法及时实现,可能导致矿山发生安全事故。
1.2采矿中的管理不科学
管理松懈的问题在采矿作业现场经常发生。许多管理员不注意采矿安全管理,管理层施加更高的压力来执行管理任务而不了解矿井的具体工作情况安全。通常仅限于矿山管理以确保安全。矿山下的状况尚不了解。与此同时,许多外地办事处的监督和管理过于敷衍了事,威胁到采矿安全。这些方面客观地解释了某些矿山非科学管理的副作用。从长远来看,将会增加采矿风险,阻碍矿山开采计划的执行,并导致可能影响矿山管理,并出现一些全事故发生。
1.3安全培训活动开展少
对一些矿山安全管理的问题积极讨论表明,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具体的采矿安全措施的开展并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①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些矿业公司在实施开采计划时没有根据采矿队的实际情况提供安全教育。使得工人们的职业行为没有标准化,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理解偏差和认知扭曲。②采矿业的风险并不为人所知,因为采矿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一些采矿公司没有专门的安全或事故预防措施。由于缺乏安全培训活动,导致采矿风险增加。
1.4既有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机制不完善
在分析采矿安全事故原因时,确定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机制的有效性也很重要。在实践中,在一些矿企的采矿过程中,现有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机制没有完善,所以不能提供对采矿计划安全性的科学指导分析。导致大部分矿企仍然存在安全问题。同时,如果不能对若干矿业公司的现状进行有效评估和分析,可能会适时的更新采矿安全管理规则,并可能发生采矿安全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找到预防事故和改善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
2.1加强科学技术在采矿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在能源开采行业得到加强,从而提高采矿安全指数。通过科技有效提高矿业公司的安全系数。对安全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是重点,改进安全管理,以及制定战略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预防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带入科学技术,增加安全生产管理投入。但是,为了避免投入的盲目性,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采矿效率,确保有效科学合理的投入,确保投资的经济效益您需要制定投资计划。
2.2加强管理培训工作
通过适当的采矿管理教育改变我们对采矿管理的理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解决现场的各种问题,并减少潜在的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行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方法是相应的安全预警措施应该加以完善,以实施管理质量评估、风险管理、隐患和其他区域机制的检测.平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同时确保多项条例的合理性。
2.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能源开采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安全检查。应进行相应的检查,以直接确定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事故。因此,矿企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检查工作,建立安全检查团队,并赋予团队作为整个企业的核心并赋予一定的权力。为了进行安全检查,必须建立严格的系统操作规则,团队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一旦检测到安全威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及时报告问题。该部门解决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4加强监督力度,深化企业改革
面对不断先进的科学技术,矿业公司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强管理工作,加强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力度,工人违规操作的现象应该不断减少,促进问题的早期发现,便于及时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建立生产安全责任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改进区域监测可以将监测范围扩大到个人,以便在监测过程中改进监测并避免出现敷衍现象。有效保障矿山安全发展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5注重思想转变,落实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在采矿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过程中,矿业公司需要整合当前形势的变化,了解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提高对矿企安全生产的认识,具体表现:①采矿管理人员应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明确矿山生产安全管理要素,特别注重安全管理的预防,从思想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引起采矿安全事故的重视,促使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②管理者应根据国家指导方针和生产运行的实际要求,组织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采矿人员的思想中。为了安全生产。更好地改善采矿安全管理,以及增强事故预防的效果。
2.6提升实践中的事故防范水平
为了降低矿山开采事故,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提升事故防范水平。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内容:①控制火焰热源,避免因这些因素造成的事故,特别注意生产区域燃料的严格管理;②根据有效事故防范机制的指示,采矿人员应根据自身经验了解各类事故,防止事故的发生。
(一)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根据“边组建、边磨合、边运行”原则,主动承担消防、森林防火、防汛防台防旱、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救灾等方面工作职责,并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及时与经信、民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对接相关工作职能,按时完成三定方案编制和人员转隶工作。重新调整了县安委会、县减灾委、县三防指挥部、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健全完善应急值守、情报会商、协同联动等工作制度,出台了《岱山县三防指挥中心联动运作机制》和《岱山县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并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岱山县海上小型无证船舶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首次对4个乡镇、8家部门开展了安全生产巡查,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地。积极筹建县应急指挥中心平台,依托县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建设,拟整合公安、交通、海洋渔业、海事、城管等部门资源,完成指挥大厅建设,具体方案正在设计中,将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应急指挥于一体。
(二)强化预案编制管理,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组织落实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起草修订县级总体应急预案(草案),对全县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明确部门专项应急预案管理清单25项,涉及专项应急预案管理单位15家。重新梳理机构改革后的应急联动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和24小时值班信息,共确定应急联动单位51家,开展应急联动拉练4次,确保应急联动工作开展有序,应急指令畅通。摸清应急救援队伍家底,现有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1队8组159人,其中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65人,消防车11辆;专业应急救援队16队455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类应急救援队伍46支396人;乡镇应急救援队伍15支455人。今年9月,新组建成立了县内第一支社会应急力量-岱山民安公益应急救援队,为应急救援力量添新军、作补充。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增添应急救援设备,投资1079万购置55米进口云梯消防车1辆,已完成合同签订。
(三)夯实防汛基层基础,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对全县838名各类防汛责任人进行重新明确,对84个社区(村)和1个经济合作社的防汛防台形势图进行补充完善。组织修订了《岱山县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基层防汛体系及防汛物资储备情况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易洪易涝区、避风渔港、避灾场所等157处,检查乡镇、社区村21个,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7处。有效应对6轮梅汛期强降雨和5个台风侵袭,2次启动防台风Ⅰ级响应,共转移群众55540人(包括渔船人员、鱼山人员),出动抢险救援队伍26支3856人次,未发生大的灾情险情,达成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积极推进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对全县37个避灾场所进行调查摸底,通过重新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员、完善标志设施和提升改造,已完成高亭养老服务中心等11个省级规范化避灾场所建设,进一步有效提升我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突出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守牢安全生产防线。一是牵头开展海上安全铁拳专项行动。深刻吸取浙岱渔02611号船“3.12”碰撞沉没事故教训,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高”行动,严厉打击涉海涉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整顿海上交通安全秩序和渔业生产安全秩序,共检查44个渔业村社,核查渔船“一船一档”1967艘,整改问题渔船187艘,强制停航12艘,移送公安7起17人,治安拘留15人;水上交通方面开展现场检查51次,检查运输船舶152艘、港口企业10家,查获违规船舶10艘次,共立案40起。开展海上联合大巡查2次,3名无证船员移交公安边防处理。二是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大检查。“3.21”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我局迅速行动,邀请危化专家对照危险化学品安全大检查隐患清单表和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对危化品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检查危化生产企业3家、油品储运企业2家、加油站6家、经营带储存企业3家和烟花爆竹批发企业2家,下发整改指令书5份,均已整改完成。并制订了《岱山县危化船修理安全基本技术要求(暂行)》,进一步规范危化品船修理行为。三是部署落实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整治。深刻吸取宁波宁海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9.29”重大火灾事故教训,组织召开全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及时制订下发了《岱山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岱山县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包片督导工作机制。目前,各乡镇、部门开展安全联合检查12次,排查企业225家次,排查隐患251处,整改223处,整改率88.8%。
(五)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一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出资139.6万元引进安全生产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对全县规模以上船舶修造企业、重点危险品企业常年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安全服务。目前,已完成检查指导船舶修造、危化、涉燃爆粉尘等各类企业286家次,帮助企业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826处;核查在修油轮26艘,提出整改项148项;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52家次,取得较好成效,并得到广大企业认可。二是推进科技兴安工作。继续推广使用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并专门发文明确各单位任务,督促各单位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完善事故防控体系,切实推进智慧式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已推广安装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1082台,比去年增加了158%。三是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创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矿山、危化、涉燃涉爆等企业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目前,已完成小微企业规范化创建验收20家,在4家矿山、1家洁具、2家涉燃爆粉尘、7家船舶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四是加大重大隐患单位治理力度。挂牌督办市、县二级(市2家、县12家)14家重大安全隐患事故单位,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整改期限,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完成2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增配改造任务。同时,积极落实《舟山市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办法》,确定2家住建、3家交通、4家工矿商贸为示范企业,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六)加强全程监管,进一步维护安全生产良好秩序。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省“八统一”工作要求,不断精简材料,缩短审批时限,推进网上办、掌上办等。目前共进驻中心16主项23子项,进驻率100%,今年已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10家,危险化学品设施设计审查2家,重大危险源备案2家,均做到最多跑一次。梳理并公开了第一批部门间最多跑一次事项4项。强化源头管控,实施重大项目引进安全预审制,严格危化行业安全准入,加强与发改、招商、经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拟引进的招商项目、落户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估,做到提前介入,已预审项目8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重点时段的安全大检查,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船舶修造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1-11月共检查企业934家次,查处各类隐患662处,下发整改指令书187份,复查意见书147份,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1起,已办结21起,处罚单位15家,个人6个。同时,积极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推进掌上执法,共抽查企业196家次、日常检查136家次,其中掌上执法193家次。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设安全文化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观念,论述了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安全法规的生命力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3.申维辰,科技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