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生产风险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
安全风险是指安全事故或意外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产生严重后果的组合。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管理是指通过辨识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辨识、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生产风险也随之增加,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形成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势必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建立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清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责任,实现风险和隐患的受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安全生产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员工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生产环境以及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这往往与企业员工安全风险意识淡薄、对事故预防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有关。比如,车间门口醒目位置明显设有“禁止明火”标语,在角落还能发现员工丢弃的烟头;吊车司机对行吊钢丝绳磨损严重、吊钩缺少防脱钩装置视而不见,对违规操作现象更是习以为常。企业不注重安全生产,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影响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从根源上杜绝人为事故的发生。
2.2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通常大中型企业规模大、资金力量雄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能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实现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的良好运行。但是,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设备人员少,安全投入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内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企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不会辨识岗位安全风险或者风险辨识不全面,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形同虚设,事故隐患排查不出来或对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改,纠而复发,岗位责任制度难以有效落实。此外,员工遇到突发事件不会进行应急处置,自救逃生能力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
2.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
风险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就会形成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就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预防事故发生必须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然而,企业在实际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隐患排查不全面,更注重排查物的危险状态,比如,灭火器是否完好有效,粉尘涉爆场所是否使用防爆灯具等,却忽视人的不安全行为,比如,不正确佩戴安全帽,违章操作等。(2)不重视隐患治理。部分企业以生产经营困难、资金不足等为借口,不及时治理隐患,或者隐患治理敷衍了事,达不到治理要求。(3)过度依赖专家查隐患、政府监管执法。现阶段,“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对于发现事故隐患,指导隐患整改,执法整改验收,形成隐患闭环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企业过多依赖专家排查隐患,被动接受政府执法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忽视了发动员工发现事故隐患的重要作用,导致岗位现有事故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理。
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对策
3.1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技术保障,要以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出安全隐患和危险源,从而起到预防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控制能量设计。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能量大小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利用控制能量的方法来降低故障概率。比如,可以尽量用36V安全电压来代替220V交流电,降低事故后果。(2)危险最小化设计。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如果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或是工作态度主观随意,就很容易出现事故,如何将事故带来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也是安全生产风险防范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比如,采用平滑设计,尽量避免硬件设备中出现较为突出的棱角、尖端等,避免人员磕碰或者划伤。在软件设计方面,建立风险报警机制,以及各项设备运行的规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及时发出警报。(3)隔离、锁闭设计。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就需要将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隔离开来,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可以将易燃易爆物品放入防爆箱中,降低爆炸产生的冲击力;闭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人员或动物进入危险区域。(4)冗余设计,在保证设备运行正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功能或是部件,当某个设备发生运行故障时,其他设备可以及时关闭,可有效降低联锁事故的出现。
3.2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
企业要提升全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就必须实现分层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一是要对企业高层管理层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会加大安全资金投入,配备专业人员管理,为企业有序地实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员工安全风险知识教育培训。明确岗位存在何种风险,如何进行风险防控,遇到突发事故如何应对,通过事故案例警示、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能力。三是增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组织员工参加安全体验课程,邀请专家分享风险应对经验,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能力。
3.3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岗位责任落实
企业组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各部门岗位员工,或者聘请专家指导等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作业活动、生产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因素识别,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构建风险分级防控体系,并将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分解到岗位和个人,完善风险防控考核奖惩机制,强力推动企业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引导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确保企业安全有序发展。
3.4做好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企业要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因为隐患是事故的前奏。要遏制事故,关键在于消灭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容、频次,将可能引发事故的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排查出来,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实施隐患闭环管理,坚决避免出现对事故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治”“纠而复发”等现象。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于企业拒不整改或者隐患整改不彻底,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通过行政执法手段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全员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岗位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避免防控失效形成事故隐患,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隐患闭环跟踪管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元凯.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防范[J].农电管理,2021(03):69-70.
[2]宫程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20.
[3]徐晓丹.物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措施研究[J].山西农经,2019(11):121-122.
[4]杨佳伟.HG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5]赵锋.电力建设工程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及防范[J].企业管理,2018(S2):244-245.
[关键词]石化;安全;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86-01
1.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石化行业不仅事关企业发展,更与我国国民经济紧密相连。然而,石化生产过程中却存在许多安全风险。因为设备、管理制度、个人疏忽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现实当中,石化企业由建立到正常投产运行许多很多中间环节,例如环境评价、生产装置以及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等。尽管表面层面很多企业利润较大,然而隐患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所以说,只通过环保及安全监督等部门进行企业管理无法达到理想要求。
因为石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为易燃、易爆、有毒以及强腐蚀性的物质,其操作流程十分复杂,各种高温高压设备较多且对操作都有严格要求,一旦操作失误或者管理疏忽,很容易引发爆炸、火灾或者其他安全事故,导致无法正常生产运行,严重者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现实情况已经证明:石化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
只有安全生产,才能为石化生产提供基础保障,才能使现代化工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势必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降低生产能力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安全生产是石化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此外,在进行新产品开发与试生产阶段,也必须确保安全生产,不然正常生产就无法开展。
2.石化企业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
2.1生产原料不稳定引发的事故
石化企业生产所用的化工原料大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引发爆炸、火灾或者其他安全事故。但是,有些压力容器以及反应物爆炸燃烧,均可能形成强大的冲击波而引发安全事故。
2.2生产过程中引发的事故
当石化生产处于处于临界状态、副反应以及接近爆炸极限状态时,均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
2.3设备损坏引发的事故
企业的生产原料发生腐蚀,生产压力发生波动,生产流程发生机械振动而损坏设备,高温、深冷等导致压力容器破损,以及相关设备设计不科学,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不合理等原因,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4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
部分石化企业因为人为因素而直发的安全事故十分普遍。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作业过程中,任意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删改,或者发生误操作问题,以及进行设备检修时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尤其设备检修过程中,进行焊接、切割等操作时,需要使用电钻、砂轮以及喷灯等设备,产生的火花、火焰以及赤热表面等很容易造成化工装置区域发生爆炸燃烧等问题。
3.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防范策略
3.1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工作
石化企业在选址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必须对周边环境情况、可燃气蒸气散况、可燃粉尘厂房的方位风向、安全距离以及水源情况等各种因素都给予充分考虑,最好在将地址设置在城郊或者城乡结合部,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范围和程度。
3.2注意建厂审核与设备选型
石化企业的生产厂房以及生产工艺必须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制定,要做好防火分离、预防爆炸和泄漏以及通风等工作。并且设备选型、设计、以及安装布置等也要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需要针对不同的工艺流程选择适宜的防爆材料、耐温耐腐蚀材料等,以满足压力的要求,并运用最先进的制造安装技术,以便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问题。
3.3加大生产设备管理力度
通常情况下,化工生产设备由于高温、高压以及腐蚀等因素影响,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性能下降以及焊接老化等问题,极易发生压力容器和管道爆炸。再有,做好生产装置系统安全评价工作也十分重要。
3.4开展好事故预防和教育培训
石化企业应该确保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必须开展好针对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与特殊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企业必须制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同时开展事故应急演练等,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操作和应变能力水平。
3.5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具体操作人员,都必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尤其是对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发生事故追究其责任,对于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行为,在追究责任人责任的同时,领导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杜绝因管理不严而引发安全事故发生。
4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模式分析
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一直都非常重视,其安全管理模式大致与其他的国有企业类似,分为以管理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样两种大的管理模式。而具体来讲,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来阐释:
4.1安全管理模式以岗位责任制作为中心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时,大多数都设立了岗位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其中有很多企业都以此作为中心来构建安全管理模式。这种境岗位责任制度作为安全管理模式中心的管理模式,可以切实地把每一项安全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加入到质量及安全管理中来,从而保证企业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做到具体人员负责。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没能做到有效地将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的地位摆正,而是依然只看重产量,这就使得安全以及质量管理的任务很难实现。
4.2安全管理模式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中心
通过安全生产委员会这样一个组织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是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前提下,使企业的各单位及工作人员自觉的进行安全工作,它有助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在优化的领导及组织环境下得以顺利实施。但是,企业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只是一个虚拟的机构,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严重地缺乏实际的监督指导,这就导致了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出现。
4.3专职部门及安全生产委员会合作的管理
石油石化企业采用专职部门与和安全生产委员会合作的形式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委员会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实施指导及监督,推动专职部门按照委员会的指导来安排具体的安全及质量管理活动,这样两者一为指导一为执行,可以有效地将促进工作的落实。这种模式更加适合组织化的安全管理的计划,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的程度,从而利于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的实施。专职部门和安全生产委员会合作进行管理的模式,在现代的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中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
4.4HSE的管理模式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HSE是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安全管理模式,它兼顾健康、安全、环境问题,应用控制理论和信息理论来实施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达到对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使石油石化企业的职业健康及安全、环境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运作,对于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很多的石油石化企业都在积极地引进这种先进模式,试图通过这种先进模式实现安全管理与国际的接轨。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石化企业发展迅猛,企业的改扩建项目也越来越多,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石化工艺技术的应用,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安全防范策略的制定,来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确保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总之,安全生产是石化企业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安全防范策略,使石化企业的生产更加科学、实用和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安全生产 市政工程 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质量不仅关系着工程的实施,更关乎着人民和国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随着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市政工程的扩建逐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因此,我国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方式,从方面加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一、市政工程的事故
根据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规定,市政工程安全事故包括坍塌、触电物体撞击、机械伤害等。市政工程的项目大多是露天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而这些基础设施又收到地下水和地质因素较多,因此,施工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极大的程度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城市的文明,安全。
二、基于安全生产分析市政工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
即使施工过程中具有多个工程项目,但它们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某项工程出现问题,就会涉及到其他的建设工程。例如铁路施工就会影响到地下管线,建筑物和一些地下设施的迁移和在建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其中一道工程工序发生问题,而其他工程出现生产安全的问题,从而引发施工的安全隐患增加。
(二)偶然性
市政工程一般是露天工作,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较深,从而导致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增大。尤其是在城市中进行工程作业时就必须面临着地段的狭小限制,城市的各种噪音,而材料和设备的运输和使用都十分的不方便,还要顾及市民的情况,尽量避免对市民的影响。除此之外,施工又极大程度的受到了恶劣的季节气候的影响,例如在进行一些铺设路面的工作时,就要求天气温度不要太高,以免造成施工人员的中暑现象,而温度太低会导致路面的温度不够,不易成型。而有些工程不能接受过长的日照时间,因此,施工人员只能在夜里通宵完成工作,光线太暗,从而使得施工隐患的不断增多。
(三)不确定性
市政工程包括很多小工程项目,而工程项目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其中形成各个工程项目的生产工艺方式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还存在着交叉作业的现象,使得施工风险系数增大。在一个施工场地会有很多的施工部门的不同工艺进行作业,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协调,从中选取一个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由于沟通不善导致一些管理盲区发生安全问题。施工环节流水作业频繁,施工环节的操作和规范都不一样,这就使得施工环境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临时性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必要的场地变更和工作工序的变换大大增加了安全防护的难度。而每一道工序的不同致使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也就大有不同,因此,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大多是临时性的,临时性也就说明了防护设施本身的防护能力比较低,由于施工的工作量大,很多人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施工防护上,因此这种设施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而一旦发生情况,这些临时性的防护措施难以起到大作用,就会使得工作人员措手不及,从而给工程和城市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基于安全生产分析市政工程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制度
基于安全生产的市政施工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整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具有完善的安全教育理念,使得安全意识影响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从而呈现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过程顾及着方方面面,一道工艺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引发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所构建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避免一些管理盲区,可以召开回忆会议,让各个领域的施工人员进行共同讨论,使得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做到从细节出发,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而安全管理也同时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单位应该逐步建立安全教育体系,对于施工人员也要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理念教育,从而使得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二)做好非固定和露天机械设备的检查
由于现在的工业技术的逐渐进步,施工现场会有很多机器设备运作,而其本身又具有线网广,流动性强,在施工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设备接线停歇的情况,就有可能由于看管不力或者是自然因素导致受到破坏和影响。因此,施工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无论是在使用中,停歇中还是移动中,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三)做好施工前的安全预测
由于市政工程自身工程量比较大,收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作业的周期长,潜在的安全隐患多,而想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相关的工程检测人员就应该对现场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对于可能出现在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避免在真正施工时产生危险。其次,检测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设施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在进行水下作业时,检查地下保护装置是否安全,而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更是要注意检测作业的环境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四)完善人定机管理
在进行市政工程的机械作业时需要专人进行指导,高空施工时更是要安装平面网等,而在施工中所使用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例如挖掘机,吊车,碾压机等是必须要定人定机的。而这些大型机械设备一旦没有看管好,发生了安全事故,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在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时,应该有专人进行作业指导,让工作人员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有些单位为了减少开销,在安全防护设施上偷工减料,使得防护设备远远达不到标准,而有些施工的环境异常险恶,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很有可能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由于我国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的建设发展也就越来越迅速,同时,对于市政工程的硬性规定也就越加严格,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生产安全。我国发展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作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点。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施工安全生产的合力,进而完善我国的基础设施,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大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席禹,邹俊雄,苏忠阳,蔡泽祥.基于报文识别与流量管控的智能变电站保护控制信息安全防护方法[J].电网技术,2017,(02):31-33.
一、充分认清《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办法》(下称办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一是加强教师学习《办法》的有关内容,认清《办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安全风险管控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与“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二是把学习宣传《办法》作为2020年度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主动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努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宣传
我园通过微信群和张贴标语形式,大力宣传,引导全体教师和幼儿及其家长提高安全意识。
三、加强培训教育
将《办法》纳入全体教职工安全培训学习内容,让老师们熟知运用,提高思想站位。
四、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排查与整治活动
Abstrac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s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its safety concerns not only itself, but also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r industry; so it's very important to introduce risk management into power enterprises safety production. Through analysing safety situation of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and experts investigation, to identify risks of safety production; safety risk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clu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other risk. Using AHP method to rank the importance of risk factors, get the key risk factors with human factors, emergency plans, function design,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risk control,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rantee system on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afety production.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safety production;risk identific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26-04
0 引言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万起,死亡4.1万人,其中电力行业较大安全生产事故45起[1],近几年电力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如图1[2]所示,纵观整个电力生产行业,安全事故仍然不断发生。
这些事故在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反映出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降低和消除安全生产风险,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电力企业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转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3]。
1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识别
1.1 安全生产的范围界定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包括电力生产安全、力基本建设安全、电力多种经营安全三大部分[4],本文研究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主要指电力生产安全。
1.2 风险识别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识别,调研的多位具有电力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其中包括45%的工程师、55%的高级工程师,工龄少则6年多则17年,分别来自电力行业的不同领域,包括技术支持、运行生产、财务及行政管理等;专家单位或者主营电力生产,或者承包电力工程,或者电力多种经营,充分保证了调研对象的广域性、全面性、权威性。
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方式,了解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风险问题主要有人身伤亡事故风险、设备事故风险、电网事故风险等。通过对访谈结果和文献研究的整理,归纳出主要影响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风险因素有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劳动管理失误、违章指挥、交叉作业管理混乱等二十多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进行细化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特性(系统整体性、过程连续性、劳动环境复杂性、高度密集性等),进行归纳整理,可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其他风险等五大类。
2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2.1 技术风险
安全生产过程中因设备、工艺技术等引起的风险统称为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艺流程,生产工艺自身未有充分的安全保障,人机界面设计是否符合人因工程原理,工艺规程有缺陷以及再设计及变更可能导致人身、电网、设备等的事故;功能设计,主要包括抗震设计、强电设计、暖通设计等;设备系统,指生产设备尤其是关键设备,如变压器设备、开关设备、调度自动化设备等,因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隐患等危险;应急预案,指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设计出的应急处置方案,必须保证它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
2.2 管理风险
安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力因素(生理及心理),例如作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作业能力、行为方式、随机应变能力等会直接左右作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影响工作效率,严重时引发安全事故;管理组织,管理者需具备沟通、协调、决策等的能力,应注意防止出现管理决策失误、违章指挥等问题;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操作程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等,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懂,都记的清楚,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警醒状态,安全意识差,凭老经验办事、侥幸心理的存在以及员工教育与培训的落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以上因素均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3 环境风险
安全生产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期间必然受来自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不可抗因素,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作业环境,包括空气状况(有害气体、固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噪声状况和微气候等因素,而作业现场涉及的高压和低压电气设备多,高速旋转机械多(如发电机、风机等),特种作业多(如高处作业、焊接作业等),因工作场地光线不足或光线太强,容易使视线受阻而引发操作失误等风险;市场环境,主要指行业竞争和市场消费需求变动引起的风险。政治环境,国家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稳定性,一旦涉及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动,而这一变动是企业掌控不了的。
2.4 经济风险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率,法规,汇率。外汇汇率引起的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会直接或间接促使电力企业调整生产进度而可能引起生产风险。目前国家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并不健全,其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导致我国电网事故频频发生。
2.5 其他风险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金风险,能源风险,合同风险。相当一部分电力事故发生是因为企业资金链的短路、合同管理的不规范,雇佣缺乏专业知识的临时工,采购劣质个体防护用具等;电力生产的能源类型有火电、风电、核电、水电等,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评估
基于上面风险识别、分析的结果,本文采用AHP法[5,6]进行风险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3.1 建立风险评估层次结构
结合以上风险分析结果得出一级指标有5个,分别为环境性风险、技术性风险、管理性风险、经济性风险、其他风险;二级指标为18个,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
3.2 判断矩阵和相对权重的确定
抽样选取调研专家中的部分专家(50%),采用九分位比率标度法[7]进行指标间两两重要性的比较、打分获得判断矩阵中的系数,根据比较判断得分表可直接得到比较判断矩阵结果,如表1-表6所示。
采用方根法求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w1,w2,…,wn)和最大特征根λmax。经过对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略,详细计算可参考文献[8、9],结果如下:
W=(w1,w2,w3,w4,w5)
=(0.3403,0.3248,0.2037,0.0789,0.0523)
w1=(0.3452,0.3701,0.0997,0.1850)
w2=(0.1320,0.5541,0.1715,0.1423)
w3=(0.1504,0.0901,0.6017,0.1578)
w4=(0.5499,0.2402,0.2098)
w5=(0.2000,0.2000,0.6000)
根以上计算结果,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表,如表7所示。
3.3 重要度排序
依据W中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大小,按相对权重从大到小顺序给出下列风险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
因素层:技术、管理、环境(权重>0.1);其他、经济(权重
指标层:技术风险:应急预案、功能设计、设备系统、工艺流程;
管理风险:人力因素、规章制度、安全文化、管理组织;
环境风险:作业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
其他风险:能源、合同、资金;
经济风险:汇率、利率、法规。
根据上面结果可知,技术性风险中“应急预案”指标和“功能设计”指标分别约占37%、35%,管理性风险中的“人力因素”指标约占55%,环境性风险中的“作业环境”指标约占60%,应将其作为关键风险因素重点研究,如图3所示。
4 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
控制风险是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 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措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电力企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
4.1 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落实安全教育与培训
管理风险在系统中占32%,其中人力因素指标占该类风险55%,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
①必须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首先,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个体防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维模式;其次,定期举办电力生产风险控制方面的讲座和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最后,电力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标准程序、实施安全检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去,保证员工有章可循,防止人因差错的发生。
③定期进行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技能竞赛和安全培训,树立员工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个体防护意识,有效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操作失误。只有进行适时、内容合理、方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才能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位。
④监督管理是搞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因,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对安全生产起决定作用。只有加大安全监督的管理力度,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有效地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发展。
4.2 不断优化技术设计,做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
技术风险在重要度排序中以34%排在第一,而其中的应急预案和功能设计两项指标又是该类风险中的重中之重,分别占37%、35%,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尤其是火灾应急预案、防地震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等的管理。定期进行应急培训和事故演练,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的处理能力,并在演练结束后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同时,电力企业应针对情况的不同,遵循综合协调、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包括预案体系及相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和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②定期M行设备系统的维护检查和更新。通过对设备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对过时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新,不断降低故障设备诱发的风险事故。在土建安装阶段,严格做好检查和监督;在设备系统的运行阶段,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员工熟练掌握设备的详细性能,依据指南操控设备,从而降低设备破损,延长设备使用周期;在设备的检修阶段,应严格执行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拆解检查,保障设备系统的安全性、整体性。
③不断优化功能设计,如抗震设计、给排水设计、强电设计、弱电设计、暖通设计等,以降低后期因技术变更带来的安全生产损失和风险。
④及时调整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人机界面,充分考虑人的特性,满足能见性、清晰性、易操作性要求,避免不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人机设计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
4.3 提高作业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安全性
环境风险在整个系统中占20%,其中作业环境指标占该类风险60%,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
①对于定义极高风险的作业,提前做好防范,及时关注空气浓度,做好疏散工作;如遇极高危险作业,或者放弃改选其他方案,或者使用机器人代替,避免人身事故等发生;针对危险区域,加强保护措施,如适当地屏蔽电源、热源等;通过实施现场6S管理,改善作业环境等。
②针对性地选择个体防护装备工具,不仅是预防和减少风险发生、防止人员受到伤亡的必要手段,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屏障。例如进入生产现场配备安全帽、防砸鞋,焊接作业配备护目镜,粉尘超标的场所配戴口罩,带电作业配备屏蔽服,进入高辐射区域配戴防辐射服等。
5 结语
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将风险管理理论与我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任重而道远。我们需不断深入研究电力领域风险管理的特点,切实做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力求为我国电力行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北极星电力网.国家能源局2016年12月全国电力安全生产情况-电力安全事故[DB/OL].http://.cn/special/?id=805156, 2012-08-03/2017-01-22.
[2]http:///newpage/.
[3]田振雨.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4]杜明峰.电力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化工管理,2013(10):41-41.
[5]钟登华,张建设,曹广晶.基于AHP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2,35(2):162-166.
[6]苗后营,王伟,宋波,等.改进AHP方法在工程评标定标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2):23-25.
[7]程安顺.城市综合体项目风险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