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芪黄栓;肠道内给药;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其病程长、易反复,病情轻重不一,以大便次数多、顽固性腹痛、腹泻及大便中含脓血和黏液为特点。自2009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制剂”芪黄栓”肠道内给药治疗此病3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疗效及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期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患者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8岁,平均45.5岁;病程8个月~22 a,平均4.8 a;病变部位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23例,位于降结肠12例,位于全结肠3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42.9岁;病程5个月~20 a,平均4.3 a;病变部位直肠及乙状结肠22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全结肠2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予静脉补充能量。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加0.9%生理盐水150 mL保留灌肠,1日1次,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栓剂),1枚(10 g)塞入保留,1日3次,20 d为1个疗程。

2观察项目

大便常规检查,观察大便次数,大便形、色、质、腹痛情况,有无里急后重,食欲,体重。

3中医护理

3.1情志护理因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或忧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进行认真系统的治疗。凡是这类患者住院,将特别注意患者的情志护理。因为“心脾为母之脏,心火之热可温脾土”,心理负担会加重病情。作为护士要用和蔼的态度,耐心向患者解释疑问,安慰、开导患者,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介绍同类患者治愈的经验,使之消除恐惧、忧虑心理。

3.2操作护理塞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护士戴手套,取栓剂一颗,嘱患者放松,轻轻将药物塞入,让患者卧床休息1 h,待栓剂充分吸收后再起床活动。

3.3基础护理部分患者因大便次数增多,可能出现肛周湿疹,应督促患者在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外,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有肛裂及痔疮的患者,在塞药前用温水洗浴,塞药时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3.4病情观察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量。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口干舌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给淡盐水频服。如患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等危症,立即报告医生。

3.5饮食护理饮食规律,1日3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健脾食品,如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牛奶和乳制品、韭菜、洋葱、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等。禁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及饮酒。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水肿、充血,浅表溃疡,糜烂出血,肠黏膜表面脓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检查有明显好转但有一项未消失者,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好转但无充血。水肿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未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无明显改善。

4.2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5.7%。

5讨论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 10例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和便秘,易误诊;有8例病人通过X线钡灌肠造影诊断,有2例通过螺旋CT气钡双重成像诊断,均可显示结肠脾曲过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转,合并横结肠过长;10例病人通过手术松解结肠脾曲,切除冗长结肠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结肠脾曲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性结肠脾曲固定点过高、横结肠冗长、横结肠左角狭窄的疾病 ,易误诊,诊断主要依据 X线钡灌肠造影,手术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结肠脾曲综合征(syndrome of splenic flexure of colon,SSFC)是一种少见的顽固型假性肠梗阻,易致长期误诊[1]。是先天性结肠脾曲固定点过高、横结肠冗长、横结肠左角狭窄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反复不完全性肠梗阻。1996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1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78岁,平均(52±2)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肠梗阻症状,泻剂疗效差。可诱发急性肠梗阻(8例),易误诊,有3例误诊为慢性阑尾炎、3例误诊为慢性肠炎、3例误诊为肠功能紊乱、1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

非急性发作期肿瘤标志物、肠镜等各项辅助检查均无特殊表现,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升结肠扩张、粪便淤积。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均显示结肠脾曲过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转,合并横结肠过长。有2例合并乙状结肠过长。B超、CT显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气钡双重成像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结肠脾曲过高、横结肠冗长、迂曲成角。

1.2治疗方法

对发作次数较多,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10例行结肠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横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降结肠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镜下结肠脾曲松解,横结肠部分切除,术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状结肠排列固定手术,2例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肠管扩张,部分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住院期间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个月~6年。手术治疗后病人,3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体重增加,食欲正常,无临床症状复发。

3讨论

3.1发病机制

SSFC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先天性结肠固定点异常所致。肠道不同部位的固定点彼此独立,由于先天性固定点的异常,胎儿自发育期肠管在肠内容物压力下不平衡生长,过长肠管发生机械性扭转,少部分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组病例突出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长时间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女性病人占较大比例,也有年轻病人。可能与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横、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平滑肌松弛,无力克服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通过障碍而形成慢性梗阻有关,长期卧床可加重症状,当合并胃下垂、左肾积水、乙状结肠扭转或子宫肌瘤时,可诱发或加重脾曲综合征。

3.2临床表现和诊断

结肠脾曲综合征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上常常容易与其他专科疾病的表现相混淆,加上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且误诊时间长,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种检查。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突出症状为慢性不完全性结肠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出现食欲严重减退、全身无力、精神不振、消瘦贫血,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肿瘤标记物、结肠镜、B超、CT一般无异常发现。该病的特异性检查是X线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结肠脾曲过高、成角、狭窄或扭转,左结肠空虚萎缩而右半结肠胀大积粪,常伴有横结肠、乙状结肠冗长。SSFC易误诊,且误诊时间长,常诊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阑尾炎、习惯性便秘,急性肠梗阻、小肠神经官能症、盆腔炎、子宫肌瘤、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转贴于

3.3治疗方法

年轻、一般情况好、症状较轻以及无加重因素存在的单纯脾曲综合征可行非手术治疗,可试用纤维结肠镜通过左结肠角,或口服肠道动力药物以及轻泻剂通便。以下情况有手术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②病史虽较短,但症状严重,有伴发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术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肠道恶性肿瘤。④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示脾曲过高、扭转,右半结肠严重扩张、积粪。长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肠梗阻,结肠长期积粪、扩张,术前应反复清洁灌肠,洗尽肠腔内的积粪,以利于结肠吻合口的愈合,避免术后肠瘘的发生。手术方式应力求简单有效,不宜盲目扩大手术范围,术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术为最常用的术式,手术时应先松解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在内的整段左半结肠,切除多余的结肠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结肠通畅,不扭曲、成角、无张力,恢复左半结肠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组2例为腹腔镜下脾曲松解术,当钡灌肠提示横结肠过长、扭曲胀大明显时,需行肠切除。

SSFC患者术后一般约需经过3个月才逐渐恢复,故术后应常规口服缓泻剂,这可能因长期的胀气、积粪致使结肠慢性炎症,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应用肠道营养制剂如谷氨酰胺、金双歧等促进康复[3,4]。

[参考文献]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2]黄天立,黄志文.再论结肠脾曲综合征的外科治疗[J].广州医药,2004,35:19-20.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23―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是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之一,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易复发,效果不理想,笔者采用中药制剂“芪黄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取得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病人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8个月~22 a,平均4.8 a;病变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为23例,位于降结肠12例,位于全结肠3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2.9岁,病程5个月~20 a,平均4.3 a;病变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22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全结肠2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予静脉补充能量,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加0.9%盐水150 mL保留灌肠,1日1次,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栓剂),1枚(10 g)塞人保留,1日3次,20d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大便常规,大便次数,大便形、色、质,腹痛情况,有无里急后重,食欲,体重。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水肿,充血,浅表溃疡,糜烂出血,肠粘膜表面脓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检查有明显好转但有一项未消失者,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好转但无充血,水肿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未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异常,纤维结肠镜病变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5.78%。2组临床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部分患者可累及降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能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及精神心理等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使之免疫反应亢进,进而引起的肠道黏膜的炎症性反应。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26-02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 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1],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对便秘的定义经常是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质硬,每次排便时间延长,排便过度用力,排便不尽感等临床症状为标准。北美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2%-27%之间[2]。北京地区对18~70 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 07 % ,女性是男性的4.59倍[3]。慢性便秘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患者猝死;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密切相关[4]。临床上受便秘困扰的患者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临床上由于缺乏对慢性便秘分型的认识,治疗存在误区,忽视不同慢性便秘患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少患者治疗疗程长,成本高,疗效差,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更有患者滥用和/或长期依赖泻药,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因此,区分慢性便秘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在循证医学的原则上给予患者合理的诊治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对慢性便秘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国际上相继推出了对慢性便秘的诊断、病理生理及治疗的标准[5]。2002年我国也提出了适合国情的慢性便秘诊治指南[6]。 现就慢性便秘的分型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慢性便秘的分型

1.1 西医学分类[7]

1.1.1 慢性器质性(继发性) 便秘指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 3次) 、粪便呈团块或硬结、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常见的原因有:①肠管器质性病变;②直肠、器质性病变;③肠管平滑肌或肌神经系统病变; ④结肠神经肌肉病变;⑤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⑥神经系统疾病;⑦精神心理障碍; ⑧药物性因素。

1.1.2 慢性便秘指除外肠道疾病或累及肠道的全身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主要包括结肠慢传输型(STC) 、出口梗阻型(OOC) 及混合型[8]。STC: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低下。OOC:无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全胃肠道或结肠转运正常,直肠动力学检测或排粪造影、耻骨直肠肌电图显示功能异常(内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协调)。混合型便秘:具有STC及OOC、结肠及、直肠的动力学障碍特点。

1.1.3 肠易激综合征(IBS) 便秘是指与腹痛或腹胀有关的慢性便秘,具有排便次数少,排便困难,排便、排气后腹痛或腹胀减轻等特点。并伴有以下3条中的2条者: ①排便后上述症状消失; ②上述症状出现时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改变。

1.2 中医学分类[9]

1.2.1 虚秘 好发于劳倦过度、年高津衰或病后、产后及伤津过多者,表现为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而努挣乏力,挣而汗出气短,面色自光白,便后乏力,舌质淡嫩、苔薄,脉虚有的还会有坠迫,甚至脱肛等。

1.2.2 气秘 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不动的人,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能、嗳气、胁腹痞满、胀痛、舌质薄腻、脉象弦。

1.2.3 冷秘、寒秘 多发于年老体衰、久病者,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面色觥白、舌质淡、苔薄、脉沉迟。

1.2.4 热秘 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或热病之后之人,表现为大便干结、腹中胀满、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身热面赤、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

1.2.5 燥秘 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结如羊粪兼口舌干燥、或胸痛、舌焦苔黑、脉细数。

2 慢性便秘的治疗

2.1 西医学治疗[7]

患者需接受综合治疗,恢复排便生理。重视一般治疗,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治疗时应注意清除远端直结肠内过多的积粪;需积极调整心态,这些对获得有效治疗均极为重要。在选用通便药方面,应注意药效、安全性及药物的依赖作用。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 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 、乳果糖) 。对慢传输型便秘,必要时可加用肠道促动力剂。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需注意成药成分,尤其是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内痔合并便秘,可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剂。对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者,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而对便意阈值异常的患者,应重视对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对便意感知的训练。对重度便秘患者尚需重视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手术疗效需作预测。

2.2 中医学治疗[9]

中医认为导致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针对便秘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使便秘症有根本性的改善。按照以上中医分类,脾虚型便秘可大剂量用生白术,以健脾补气通便;血虚肠燥者可大剂量用生白芍、火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肾阴虚者重用何首乌、生地,以补肾滋润通便;肾阳虚者重用肉苁蓉,以温补肾阳通便;脾气虚重用生黄芪 成药可用补中益气丸,益血丹、苁蓉丸等。气秘,治宜疏肝理气通便,可用槟榔、沉香、木香、枳实,水煎服。成药可用六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等。冷秘,寒秘,治宜散寒止痛通便,可用肉苁蓉、牛膝,水煎服。热秘,治宜清热泻腑通便,可用大黄、番泻叶泡服。中成药可用牛黄上清丸、三、新清宁片等。燥秘,治宜润肠通便,可用麻子仁、苏子二味等份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

综上所述,便秘的分型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上要针对不同的分型,不同的症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到达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恢复正常排便功能,解除患者的苦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tewart wF,Liberman JN,Sandler RS,Woods MS,Stemhagen A,Chee E,Lipton RB,Farup CE.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EPoC)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ion of clinical sub.

types to sociodemographic features.Am ,Gastroenterol 1999;94:3530―3540

[2] Higgins PD, Johanson JF.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North America: a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750-9

[3]郭晓峰,柯美云,潘国宗等. 北京地区成年人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0)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 2004,24 (1)

[5]DrommanDA,R(xneII.The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The second edition[M].U.S.A:DE non associate,2000.21―22

[6] 柯美云,罗金燕,许国铭.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2002,7(5):306―308

[7]刘新光.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及方法[J]. 医学新杂.2003,13(4): 185-186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结肠息肉的产生是多因素的,有的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有的可能与慢性结肠炎症有关,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的与目前的检查器械有关。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医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的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现率确实有明显提高。

对结肠息肉感到恐慌的患者,是因为知道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把息肉看成即将发生的结肠癌,所以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而且发现结肠息肉,内镜可以切除或灼除治疗,本身就是避免其发生癌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至于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根除息肉的治疗,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结肠直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来认识:

1.直肠、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之分。有的有蒂,似乎葡萄一样,或像草莓一样;有的无蒂;有的匍匐在结肠黏膜表面;有的单发,有的多发。

2.息肉有炎肉、幼年肉、增生肉、错构瘤息肉、腺瘤肉,结肠息肉病、癌肉等。

3.炎肉是指肠道慢性炎症所致的息肉,如常见的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菌痢、肠道寄生虫病等,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种黏膜改变。

4.幼年肉常见于小孩,常是潴留肉,临床可以表现为便血,也常由此而被发现。

5.增生肉常在直肠区域发现,多半很小,直径0.1~0.3厘米,扁平,呈白色,常多发,这些息肉癌变率很低,无需担忧,但是病理学性质需要多部位活检才能确定。有些息肉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类癌等。发现这些息肉,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或灼除的方法消融或根除。

6.炎症肉,除了内镜治疗局部息肉以外,还需用药物积极控制肠黏膜炎症。

7.错构瘤肉,多见于息肉黑斑综合征,也称P-J综合征,属于非腺瘤肉,但有一定的癌变率。这部分患者,常在口唇、手掌、手指、脚趾皮肤上有黑斑,偶尔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有结肠息肉,可定期在肠镜下切除。

8.腺瘤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这种息肉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治疗,因为该类型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癌变风险较高,首选内镜切除治疗。

9.如果同时发现多个腺瘤,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病理活检,建议分次内镜切除治疗。尤其是直径大于1.0厘米、病理提示有绒毛状结构的管状腺瘤,以及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改变的腺瘤,是高危险肉,因其癌变风险高,需要及时处理,并定期复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