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29—01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增大课堂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我把《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明白了“体积”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而数字化技术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例如,“圆的面积”这一课重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难点所在。为了化难为易,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在电脑大屏幕上画一个圆,然后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第一步:把圆平均分成3份,4份,6份……16份,让学生试着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生的什么图形。第二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把切开后的图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第三步:展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出所拼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汇报完后,教师在屏幕上闪烁圆的周长的一半和近似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圆的半径和近似长方形宽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大信息量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数学教师的任务,而数字化教育资源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比如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经过教师整合、处理后,建构资料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资料,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理念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理念:
1.系统性
网络教育资源作为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正确处理资源建设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真正从系统观出发,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才能避免重复建设。
2.规范性
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资源的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各类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促进各类资源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网络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中山大学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学习元数据规范(CELTS-3)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结合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山大学教育资源描述规范与技术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程技术规范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件技术规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研究规范要求》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规范要求》。
3.开放性
中山大学的教师、学生和校友可以用中山大学的网络身份证(NetID)登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站,访问、点播、下载网络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将逐步向社会开放,网络教育资源公平地开放和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
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和应用,必须依靠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在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的框架内,中山大学引进和开发了五大数字化学习平台。这五大数字化平台,构成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为中山大学的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1.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resource)
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由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集合而成的公共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内容广泛,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学课件(网络版和单机版)、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学案例和试卷等。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由学科老师根据教学所需要进行建设、更新和管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
2.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于多年前引进了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采用负载均衡架构技术,把该平台分为本科、研究生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分别用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校内跨校区的远程教学和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远程教育。目前,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校内本研系统上线网络课程1347门,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系统上线网络课程468门。
3.逸仙网络大讲堂()
中山大学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是一个集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的视频点播、实时直播平台。目前开设的栏目有: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理医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博雅讲座、名师名家讲坛、医学名家讲座和院系讲座等,内容十分丰富。目前,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有各类讲座1090部,点播超过165000人次。
4.知识社区()
中山大学知识社区旨在为中山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将个人的想法、技能、观点和经验等通过该平台进行归类、管理,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空间,向人展示,与人分享。
5.移动学习()
2010年8月25日,中山大学正式登录苹果iTunesU。中山大学通过iTunesU平台,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免费的下载内容,包括教学讲义,语言课程,学术讲座和演讲,校园新闻和学生活动等,用户可以一次下载iTunesU的音频和视频作品,也可以订阅整个课程,订阅下载项目可以自动推送更新,从而获得实时可用资源。
三、问题及对策
1.资源搜索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运行的教育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给资源的搜索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每个资源平台都有自己的资源搜索功能,但对于广大师生和校友、甚至社会大众来说,这样的资源搜索功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基于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五个统一的理念,建立一个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把多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集中起来,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这样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资源搜索难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为教师、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经验。
2.教师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并不积极,或有参与,但不积极维护和更新资源。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知识的更新。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要比传统教学多。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史隆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APLU-SloanNationalCommissiononOnlineLearning)2009年的调研报告显示,64%的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比传统教学多;涉及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开发时,更有85%的教师认为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要对症下药。对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额外付出,应该建立稳定的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另外,要关注教师在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的额外付出消耗在哪里,如何通过技术支持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尽量减少他们的额外付出。只有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优质的服务,以及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3.网络教育资源评价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
社会教育资源指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组织资源五方面资源类型。从宏观上,社会教育资源可分为三个方面:(1)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包括自然、社会、自我等可供研究的内容;(2)作为指导力量的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3)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相比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它在教育资源种类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具有差异性特征,在教育方式方面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特征。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它受社会转型、价值取向与教育思潮的影响而不断演化,随着时代变化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和看法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各学科知识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要提供教学所需的学术和文化信息,只有在教育资源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实施完整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承载学生有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责任。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条件。社会教育资源要致力于形成一个非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特定空间限制的、可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的、具有以责任为导向的学习资源支持的教育资源平台;第三,丰富教师专业教学和自身发展的内涵。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自我完善提供支持,使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达到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第四,创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需求的环境。社会创意教育资源除了为学校教育和专门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之外,还应具有贯彻全新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功能,如学习社会化需求、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方式、继续教育机制等,构架符合信息社会学习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体系,形成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资源氛围和空间。[1]社会教育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一种资源角度,亦是一种资源境界。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它是人们基于当前的资源优化程度或状态,对未来教育资源发展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也是人们扎根于现实的努力并试图超越提高的一次尝试,是基于现实基础而建构的一种崭新的资源形态,虽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但绝对是可望又可求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为基础媒介的新媒体环境逐渐形成。新媒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延展的概念,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以内容共享、渠道汇流、媒体融合为发展趋势,具有丰富强大的功能并对位于其中的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明确社会教育资源存在的信息环境、媒体景观的关键所在,是寻求资源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搭建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媒体环境格局的变化,审视其对教育资源的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一)教育资源质量的标准
社会教育资源质量取向既要彰显资源的教学服务功能,还需提升质量标准,从而保证优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望。这要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以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而且,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教育资源的信息结构、类型和内容,还要涉及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人文内涵和情境。另外,社会教育资源还要注重与学生认知心理相适应,强调自主学习设计,运用协作学习方式,形成有利于信息交互、情绪感召的教育资源空间。
(二)教育资源整合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整合取向是使分散、分化的资源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和谐整体的过程,是实现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面对信息媒体的格局变化,媒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重组。资源整合是资源优化和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资源效益和价值的最佳途径。为此,社会教育资源的建设要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实际,淡化资源的界限和区别,防止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各类资源之间要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
(三)教育资源共享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人们随时随地、任意有效地使用、共享和管理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资源共享无疑可以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不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解决分散资源建设方式造成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达成教育公平。
(四)教育资源服务的要求
教育资源建设应树立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的观念,使教育资源平等、透明地面对使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尤其应当以服务为价值取向,要从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根本性转变,创设良好的教育资源条件、氛围与环境,搭建创新型教育资源平台。另外,社会教育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舒适的学习情境,畅通、亲和的信息资源检索、交互界面,有效的信息导航、信息量控制,满足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知识信息服务。[2]
三、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
1.有的放矢,主线突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一条主线是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多媒体概念的。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要将以往的模拟资源形态转向数字资源形态,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使广播、电视、图像、音视频、文本数据等信息统一成“0”和“1”比特流的数字化表达。这样的信息形态无本质区别,系统通融性强。信息传播系统和处理平台是网络化的、多媒体态的,使原来泾渭分明的系统结构和划分变得模糊、无区别,形成信息资源系统之间的融合,由此整合出的系统是高效的,其教育资源信息实现了全覆盖,满足了各类社会人群及各种教学模式的需求。由此构建的教育资源系统和平台具有开放、兼容、多能、灵活的特征,在教学应用中表现游刃有余,充分体现出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价值。2.软硬兼施,相得益彰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硬件、软件环境。硬件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物理化的、实体化的资源结构,软件则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信息、数据、指令等虚拟化资源结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必须改变面子工程的思维,大力开展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推动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及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等。在新媒体环境下考虑整合问题,首先要针对已有教育资源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材料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弄清硬件系统的结构、功能是否符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什么问题,若有问题是否可通过改造、升级等途径解决,从而构建优良的系统。优良的系统必将呈现最佳的性能,能承载符合教学需求的教育资源责任。3.错落有致,照应有序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组织和资源结构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广、分布面大、媒体格式或平台多样、资源质量不一,存在内容混乱、不成体系、无序化等问题。教育资源建设可按照学习目标、教学模式、学科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类别、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进行分类。按照学科特点和内容表达的适宜性组织媒体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设计媒体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体资源的表现方式,按照媒体资源平台安排媒体内容结构。对逻辑性差、内容质量低、层次不清的教育资源内容予以去除,使教育资源的内容组织、体系结构、等级层次错落有致、照应有序、逻辑分明、层级递进,具有最佳的体系结构。
(二)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共享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又具体规定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等内容,计划“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2003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35号)。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制订与下发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教育也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
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适应时展新趋势的背景下,国内高校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自身网络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基础与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如何将已建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快资源建设与应用步伐的问题摆在了各高校面前。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资源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撑平台、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等构建的网络环境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和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网络服务等都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的,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管理应用,以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目的。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搜寻、共享、评价,并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处理技术数字化。数字化处理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号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使其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进行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2、处理方式多媒体化 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形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纯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信息传输网络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传输,学习者可以在异地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4、教学资源系列化 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由资源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对进行系统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系列的教学信息。4资源建设可操作化 指教学资源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
以上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显而易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地点及学习教材。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从任何章节开始任何内容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 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依赖于教师讲授与课本知识, 而是完全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
尽管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许多优势,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数字化环境与基础。但是,在实际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不足,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关注与研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不足归纳如下:
1、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国家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起到了显著作用。各高校在最近几年内纷纷引进或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了各级精品课程与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然而,教学资源建设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只有与教学同步,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才能通过应用优化资源质量,切实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作用。在“以评促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为评而建”的问题,导致课程资源多为课程评审前突击建设,“一切为了评审,时间短,任务重,临时凑数。至于资源与教学的适用性,可学习性根本顾不上考虑。”是这类资源的典型特点,一旦评审结束,所建设的课程往往被束之高阁,其界面、栏目、内容几年内未有任何变化,更谈不上与课程同步,及时更新、补充、完善。
2、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多,质量差,重复现象严重,优质资源匮乏。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过于分散,可能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在建设。由于开发能力、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所谓的“建设”是通过互联网将已有的资源下载后,进行简单修改后应用于教学。真正具有创造性、自主开发性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研究
1、树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积极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发展和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选择性、开放性相结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基于平台与工具的资源库和基于互联与沟通的资源模式。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由一般的资源库建设向开发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以互联、共享为方向, 以应用为目的,推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系统。麻省理工、耶鲁等国外名校都推出了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公开课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3、积极调动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参与到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纷纷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资源库的建设。然而, 无论是大规模的区域性资源库,还是学校自建的小型资源库,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数量不足以及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不力等缺陷,导致了资源库的实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必须依靠集体优势,只由各尽所能、互通有无,才能建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资源共享系统,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4、建立健全共享资源建设技术标准。所谓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就是使不同的资源建设者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标准与办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统一的模式下, 资源能够更好地兼容、复制、扩展、交流和移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建设者的工作效率, 又方便了使用者。目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属于上层的技术规范,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通用性, 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 但在实施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这一规范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标准。
5、以应用为导向, 重视共享资源建设的实用价值。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最终目的,教学资源只有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以应用为导向,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应充分重视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应的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及其共享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问题已经成为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此进行的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又可以为网络信息服务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和重用 ,能有效整合与管理校内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 ,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这对扩大学校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和科学化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彦钟.基于XML 的教学资源动态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2]徐兆明.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3).
[3]刘万年 施春明.对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J].教育传播研究,2006,2.3.
[4]李晓锋.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5.
作者简介:
扈文英(1975-),女,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信息化教学。
课题项目: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该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有意义活动总称。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措施,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速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这里的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应根据教育信息的特点,教育过程的要求展开。
3、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目前,在我国多级、多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认为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和重要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促进更好的应用社会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徐徐走来。教育的信息化必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加强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校本培训扎实有序进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从而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2.学校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综合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得到高速发展,师资队伍和生源素质均有了较大改善。在管理上,由于学生人数的膨胀,迫切需要学校在各个管理方面上一个台阶。因此,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感觉需求比较迫切。基于这些认识,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到校园网建设,再到数字化管理“一卡通” 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高校频频出现。校园网,即在校园范围内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还包括校园网与因特网的充分互联。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
3.对校内教学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4、对图书馆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有力保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求知欲旺盛的莘莘学子,为适应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变化,对新的文献信息、研究动态的了解、收集、研究有着强烈的主动性,他们需要把握各自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教师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些科研任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居于国家或地方的研究课题,需要图书馆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但是,近年来书刊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购买外文原版书刊经费严重短缺,只能在书刊采选上压缩复本,或者是竭力保证重点专业与学科的用书,却又难以配合新学科、新专业开设的需求,新的专业期刊极有可能挂一漏万。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确能弥补学校教学科研对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知识传播与更新的有效手段。人们对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也逐渐表现出认可的态度,网络教育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的新形式。学校应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面向生产第一线,开设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远程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中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宫立波.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8).
[2]柯和平,郭向勇.高棱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