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远不如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广泛且深入。通过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1 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

1.1 调查概况 调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主要调查该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师中发放了180份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6份;电脑测试31人。同时还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一是对测试结果作进一步的确认和分析,二是对不同个体调适心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焦虑,担忧,郁郁不欢,遇到刺激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低分表明情绪反映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孤独、不关心人,难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过一定分数表明测试不可信,不真实。在限度内的高分,表明被测试者遵守规章制度,属于循规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测试可信,且被测试者较纯朴。

1.2.2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结果分析(表2、3) ①阴性:心理健康。阳性:心理不健康。②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③偏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夸大等。③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懊丧,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该因子得分较高。④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适表现。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闷,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还包括失望、悲观等与抑郁相关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1.2.3 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

1.2.3.1 情绪化反应突出,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男性情绪化反应强于女性 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析发现,不论哪个年龄段,情绪化比例都比较高,而且男性的情绪化反应明显高于女性。这部分教师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虑、担忧,常常郁郁寡欢,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同时,在EPQ中表现出明显情绪化的被测试者,其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中,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四项因子分可能一项呈阳性,甚至四项同时呈阳性。表明这类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产生深刻影响,已使之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1.2.3.2 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忙”已成为“共识” 调查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岗位、职务、性别等选取了部分教师进行访谈。100%的访谈对象认为: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太忙。这种状况已明显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表现在:一是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加剧了情绪化反应,遇事容易冲动发火,有时会直接影响同事间关系和工作的协调合作;二是容易烦躁,从而在特定时间里,表现出暂时却很明显的抑郁状态;三是焦虑感强烈,总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觉“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对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表扬的心情明显,害怕来自领导的批评、否定。甚至在少数问题上已表现出不能理智的对待领导的意见;五是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已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倾诉对象,心里“不痛快”时难以及时排解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多元化,相当一部分老师遇到事情喜欢闷在心里,想说但不知道该向谁说,想发泄但不知道向谁发泄、怎么发泄,造成或加剧了个人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老师在访谈中表现出明显与平时印象不一样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倾诉”和“宣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倾诉”更难以“宣泄”。或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是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倾诉”和“宣泄”了,仍然感到问题没解决;三是有的访谈对象防范心理极强,自我防御机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在访谈中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1.2.3.4 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老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突出 在每个年龄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人格特征容易带来心理问题的教师,但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究其原因,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少有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际交往中要么喜欢居主导地位,较强势;要么因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写在明处,稍有接触就能发现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则善于掩饰,往往用张扬的个性、虚张声势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她)们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感和宁静。

2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2.1 改变教师心理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环境是指主体的活动环境中,与主体心理状态有联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总和[4]。心理环境对个体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罗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种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环境,人们就可以变僵化为灵活,变静态为动态,变依赖为自主,逐步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心理环境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紧密相关的复杂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会以各种信息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这些信息与人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作用,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信息为原有心理结构接纳,成为心理结构中相容的、和谐的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但个体心理结构能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结果依然是和谐、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又不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环境论不难看出,改善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重视改善其心理环境。其途径包括:

①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职工数量,教职工结构比例合理化,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③充分肯定教职工成绩,增加正激励,减少负激励;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④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外环境。

同时,教职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实用的调适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内环境。包括:

①适当宣泄(发泄)。撕几张旧报纸,边撕边在心里骂让你生气或愤怒的人;到KTV唱歌,声嘶力竭的吼唱中,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需要别人懂;②学会倾诉。跟朋友、亲人、老同学聚会,不需要防备、不需要自我保护,你可以发牢骚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转换角度。外出旅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换个思维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度以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让你生气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寻找恰当的“参照物”。痛苦往往来自不必要、不恰当的比较,善于寻找理性的、恰当的、能让自己内心愉悦的“参照物”至关重要。在合适的比较中愉快的成长;⑤学会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成长中遇到麻烦和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学会向专业人士求助,是现代社会的大压力、快节奏对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导积极心理,激发人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20世纪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思潮。他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本质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认为积极情绪拓延了知与行的个人资源,增强了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关注积极的人格特征,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标和把握环境的能力,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后者指当自己需要时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当别人需要时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人际关系并对已达到的人际关系表示满意;关注积极社会环境,认为温和、民主、宽容、尊重、支持的环境更利于个体的发展,个体最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关注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一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发挥个体积极的潜能、乐观、智慧、创造力、幸福感等。

高职教师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导积极心理,重视激发、挖掘教师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仅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充满了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感。实现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学生的肯定和社会的肯定。领导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多一些积极品质的导向,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同事在相处过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赏支持;对学生对老师多一些宽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指导,以正向的积极的氛围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东莉,马建青.请关注“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出版社,2004.6.

[6]刘凤辉.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人际气氛;人际气氛测量;教师心理健康;相关分析;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41-03

高校人际气氛是指一所高校区别于另一所高校并影响其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系列持久的内部人际交往特征[1]。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2]。有关中学的实证研究表明[1]:在人际气氛不同的初中学校之间,其教师的SCL-90评定因子分差异显著。在亲密团结、协调互助、友好往来和凝聚力高的学校人际氛围中,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而在人际疏远、关系紧张、互低、凝聚力低的学校氛围里,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归因,有学者从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来诠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3];有的学者从教师的人格特征等主观因素和诸如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等客观因素进行分析[4];还有的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教师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压力、态度、信念以及人格等[5]。本文考察高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人际气氛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内蒙古、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等省市,每个省随机抽取2所普通高校,每所高校抽取30~50个教师进行测试。共16所高校, 750名教师。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70.9%。其中男265名,女267名;受教育程度:专科以下56名,本科264名,研究生212名;平均教龄12.5年。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学亲自在自己所在省市被抽取的高校进行调查,然后通过邮寄或亲自送达的方式回收问卷。

1.2工具

1.2.1 高校人际气氛量表 通过文献检索和开放式访谈,并结合中学组织气氛量表编制的经验[6],采用语义分析法和德尔非法构想高校人际气氛由人际互动(教师之间团结互助、与人合作和相互沟通的程度)、人际和谐(教师感受到学校人际关系融洽和睦的程度)、人际态度(教师对他人认同和吸引的倾向)和人际距离(人们所感受到的人际亲疏程度)四个因素构成。经因素分析和项目分析,最后形成由18个项目构成的正式量表,有4个维度,其命名、项目数、特征根、累积贡献率、α信度系数详见表1。按“从来不、很少、有时、经常、频繁”分别记1-5分。借鉴霍伊等人[7]的标准化方法,计算标准化分数(StandardizedScore, SDS)。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SDS人际气氛=(SDS人际互动+SDS人际和谐+SDS人际态度+SDS人际距离)/4。SDS人际气氛值在500以上,分数越大,学校组织气氛越好。具体标准为:>600分为优秀,551~600分良好,451~550分中等,

1.2.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8] 选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的心理健康分量表测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该分量表由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和认知功能三因子构成,包括15个项目,每个项目后予以一个从“非常不健康”到“非常健康”的10个评定等级(“0”表示非常不健康,“10”表示非常健康)。总分值为0~150,评定分值在50以下为差,在51~100之间为中等,101~150为良好。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7。

1.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高校人际气氛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表2显示教师高校人际气氛量表总评分在中等以上者占68.8%。人际和谐评分中等以上者占72.4%,人际态度、人际互动、人际距离中等以上者分别占44.5%、44.5%、46.1%;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仅9.0%自评为差,56.1%的自评为中等,34.9%的自评为良好。

2.2 高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人际互动、人际和谐和人际态度与心理健康(除负向情绪外)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负性情绪与人际距离呈正相关,与人际互动、人际和谐和人际态度呈负相关。2.3 高校人际气氛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回归分析以高校人际气氛量表评分为自变量,以教师心理健康分量表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人际互动和人际和谐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可以正向预测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的人际和谐气氛最好,但人际距离较大,人际态度和人际互动较差;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评为差、中等、良好者分别占9.0%、56.1%、34.9%,提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中体验到正向情绪、负性情绪为中等水平以上者分别为85.9%、61.6%,认知功能为中等水平以上者占85.4%,体验到负性情绪差者的比率最高占38.4%,体验到正向情绪、负性情绪为差者的比率分别为10.5%、14.6%,提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教师并非全部表现为积极正向情绪,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负性情绪。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高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人际距离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人际互动、人际和谐和人际态度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提示人际距离大易诱发负性情绪;而良好的人际互动、人际和谐和人际态度则能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人际互动和人际和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它们可以正向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子。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9],如潘孝富等人在研究校长行为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时发现,健康的校长领导行为可能导致良性的校长-教师-学生互动关系,进而极大地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间健康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因素[1]。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佐证了学校人际气氛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显著影响作用。高校人际气氛为什么能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认知失调理论认为[10]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进入群体,当人们在一起互动或讨论时,可引入消除不协调的认知因素,如误解、矛盾冲突和意见分歧,从而使焦虑大大减轻。教师间的人际互动可以促进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意见,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良好的人际气氛能促进教师工作的安全感,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11]。事实上,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12]。人际关系始终是影响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的局限和样本有效回收率偏低问题,有待进一步抽取更大样本检验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邓卫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78-81.

2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2005,(10):248.

3 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61-64.

4 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教育探索,2003,(5):82-84.

5 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教育科学研究,2003,(3):51-54.

6 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的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心理科学,2007,30(4):982-986.

7 Hoy WK, Tarter CJ, Robert B. Kottkamp: Open school/Health schoo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Sage Publications,1991:190-191.

8 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5~45.

9 潘孝富,程正方.初中学校组织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59-63.

10 Festinger LA.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New York: Row, Peterson,1957:216-218.

11 Miller PY,William S. Do youth really want to work: A Comparison of the Work Values and Job Perceptions of Younger and Older Men. Youth Society, 1979, 10 (4):379.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 调查 公交司机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现在,项目组对长沙市汽车西站公交司机进行心理状况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确保行车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6年8月在长沙市汽车西站向公交车司机发放问卷 300份,回收288份,回收率为96.0%。男性258名,女性30名。

1.2 方法

自制问卷,专家审核,由受试者独立完成。问卷设计大致分2类,分别是躯体化和敌对性。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化

本次调查发现公交司机主要的躯体化因素是头痛,占全体调查人数的52.8%,见表1。

2.2 敌对性

公交司机的敌对性,参照了SCL―90,设有以下3个因子:易烦恼和激动、不能控制脾气和想摔东西。大多数司机容易烦恼和激动,而且3个因子同时具有的比例也高。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3讨论

公交司机这一群体,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担行车和人身安全的重大责任,并且长期受到噪声、振动的影响;工作时长保持强制性坐位,并要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公交司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公交司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容易烦恼和激动、头痛、想摔东西,都大于50%;躯体化、敌对性、睡眠质量差和饮食情况均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嘈杂、车厢的整洁程度差、空气不清新、生活作息无规律、高度的精神紧张、肌肉活力不足、驾驶室环境微小有密切关系。

针对长沙市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3.1 改善工作环境

上下班人流高峰期给公交带来较大客运压力,乘客是否文明乘车,对公交司机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提高乘客素质,改善公交司机工作环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文明乘车”宣传力度,倡导“排队上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等乘车知识;公交站台上,粘贴相关标语。其二,设立公交车行驶专道,严禁摩托车、的士等车乱占道,保证公交车正常通行。其三,改善车内环境,保持车内清洁,放置空气清新剂。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交公司应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定期做心理健康筛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自我排查心理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同时培养并保持他们的健全人格。才能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

总之,行车安全中,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排查公交司机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意义重大。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公交行车安全。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南省特岗教师;心理状况;职业荣誉感;政策落实方案

特岗计划已有序地执行三年,它对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特岗教师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598名特岗教师为有效被试,从工作状况、生活条件、心理状况、职业倦怠感等方面对特岗教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河南省特岗教师的状况进行分析调查,分为特岗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教师的心理状况和职业倦怠感四个维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598份,实质访谈50名特岗教师。

第一部分教师的基本情况中女性教师378名占总数63.2%,男性教师占36.8%;学校所在地县城共有212名占总数64.5%,农村占35.5%;初中教师有

401名占总数67.1%,小学教师32.9%;学历为大专毕业的有231名占38.9%;本科毕业363名占61.1%。2009年录用的有351名,占58.7%;2010年录用的

有247名,占41.3%;任教学校所在地为农村的有386名占35.5%;乡镇的212名,占64.5%。

第二部分考察特岗教师工作及生活状况,第一题询问被调查者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第二道题考察特岗老师对哪些方面感觉满意,把这两道题作为前两道,是为了了解特岗教师目前对生活和工作不满意的情况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调研。第三、四题是关于特岗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调查,这对我们后续分析特岗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奠定基础。余下四题就特岗教师的收入和保障问题给予关注,主要是特岗教师的月基本工资问题与月地方性津补贴、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对特岗教师的支出应该也是不同的,对其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特岗教师的收入情况以及福利待遇状况。

对于教师的心理状况是重点的调研方向,共有九题,是对特岗教师是否有压力、压力的来源、是否参加释放压力的心理培训等方面考察,目的是分析特岗教师在乡村教学中是否有心理压力,而心理疏导对教师是否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调查特岗教师的理想期望和职业荣誉感,共有十道道题目组成。在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中,教师理想期望和职业荣誉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主要依托于特岗教师对工作的看法、对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期望、任期结束后的打算以及原因[1]。

二、特岗教师的概况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生活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有53.4%的教师对工作生活状况不满意,其中对工作状况不满意的占37.1%,对收入不满意的教师占41.94%,吃住条件不满意的约有7.4%,缺少关怀,职业荣誉感较低的占13.21%,工作压力较大的几乎占83.75%。

访谈中,据被试者口述,特岗教师工作生活中首先亟待解决的是住房难的问题,住房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议推进特岗教师周转房建设或当地廉租房建设,解决特岗教师的住房问题。其次是待遇问题“特岗计划”资助期限为3年,特岗教师岗位的有关支出在结项后被转嫁为其他发展资金。特岗教师工资标准是按国家制定的基本工资标准执行,月收入人均为1500-2000元,据了解当地政府不仅承担一部分特岗工资,此外还需承担住房公积金、住房增量补贴和医疗保险等,地方财力面临巨大压力,特岗教师与当地政府有心无力的开展教学事业,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当地教育发展。

(二)特岗教师的心理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和对部分特岗教师进行访谈的情况,特岗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心理及人格心理方面。

特岗教师中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数占被调查者的9.8%,访问中他们解释原因多为学生的统考排名、教师的职称考核和年度奖惩等,这些情况使特岗教师和当地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压力越大,摩擦越多,进而使教师之间产生一定的沟通障碍。部分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以及不注重奖惩语言,易引发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存在特岗教师与家长以及学生沟通不当的情况[2]。

情绪心理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遭遇负面事件影响过大引起负面情绪得不到调节而出现抑郁与焦虑的情况。调查发现教师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情况主要源于教学压力,表示有一定压力的占被调查者的52.69%,压力很大者占29.73%。访谈中教师表示在职称考核、年度奖惩以及考试排名等方面均会产生恐惧以及悲哀心理[3]。

访谈过程中,特岗教师表示自身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较低的工资待遇和日益上涨的物价相抵触使教师对职业存在自卑感,而自卑感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地位等。

(三)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特岗教师队伍选拔于高校毕业生,是“年轻的、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等缺憾。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双向调查,有近81.2%的被试存在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感以及理想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等情况,也有52.7%的被试不愿意继续留校任教。

原因在于,首先特岗教师个人情况,即赞誉和现实的背离。特岗教师多是应届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通常都抱有远大的志向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然而农村的乡土环境、低待遇、封闭的人际关系与其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现实冲击”继而转化为职业倦怠。而且部分特岗教师并未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发展动力而是将其作为未来谋求更好的职业跳板,对工作采取应付态度,从而产生职业倦怠[4]。

其次,教育机构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进修及心理健康辅导机会非常少,使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遇到教学困难无法解决。同时特岗教师也存在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落差,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不计付出地工作,以便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打下基础。但超负荷的工作与低成就的现状相冲突,使教师产生迷失感和倦怠感。

再次,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即劳动价值和劳动报酬的反差。特岗教师工作安排不及时、工资的发放不准时以及工资待遇较低也是教师倦怠感产生的关键原因。此外,教师社会地位较低也是影响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还存在很大的的问题,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璐.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及解决办法.[J].教育论丛,2011(3)156-157.

[2]胡谊.教师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153-169.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10-04

【作者简介】蒋湘祁(1972-),女,湖南祁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吴思为(1984-),女,南昌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是荣格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的一致或者说是和谐的。一个人要具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和谐与否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为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健全人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参与湖南省国培计划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健康量表。选用由河北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3]。该量表由54 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分别为: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人际关系、睡眠、焦虑、疲劳、强迫。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正性项目反向计分,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该量表进行了内在一致性a信度系数检验,得到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a=0.71,且各分量表的信度也较理想;该量表拟合度较好,具有良好的效度。

2.自我和谐量表。选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2],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预示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的刻板性”(反映个体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共3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1分~5分),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而“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校标关联效度,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三)问卷发放

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宣读详细的指导语和实施流程,明确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问卷采取方便填答、现场指导的方式统一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率为91.85%。其中,男性8名(6.45%),女性116名(93.55%);25岁以下34名(27.42%),26岁~35岁57名(45.97%),36岁~45岁29名(23.38%),46岁以上4名(3.23%);语言艺术类69名(55.65%),数学科学类55名(44.35%);城镇35名(28.23%),乡村89名(71.77%)。

(四)数据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表1显示,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基本呈正态分布,但高分组幼儿教师比低分组要多。其中最高分为143分,最低分为60分,说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状况差异很大。

表2显示,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均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自我的灵活性得分高于常模,经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表3显示,男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灵活性得分和总分上均低于女幼儿教师,在自我的刻板性得分上高于女幼儿教师。男、女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的灵活性差异上极其显著(p

表4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无显著差异,但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差异极其显著(p

表5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水平比较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与相关分析

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上的差异比较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等于2为分界线[4],对被试进行分组比较,表6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量表的灵活性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刻板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不和谐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与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表7显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逐步进行回归分析,表8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累积解释率为35%。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分析讨论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1.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1)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体较好,自我不和谐人数为26.15%。说明一部分幼儿教师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不能针对问题准确灵活地作出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状态中。这部分幼儿教师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会出现一定的适应不良、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主管教育部门要特别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幼儿教师在自我灵活性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p

(3)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不同学科领域上差异不显著,但两类领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同。这可能在于幼儿教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不大。

(4)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性别、年龄、城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方面差异显著(p

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自我失和与心理异常现象。如果存在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便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和谐”状态,进而会带给他们诸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与自我的刻板性较低,自我的灵活性较高。

1.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幼儿教师面对复杂而又关系密切的各种社会群体常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抑郁、面对职业压力出现焦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关系极为密切。

2. 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幼儿教师,其自我的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幼儿教师。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自我是否有较深的反省,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自信心。幼儿教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自信,灵活地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会比较好。相反,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幼儿教师,常会有自卑感,对现实环境缺乏主动性,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3. 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体刻板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如果保持良好的自我和谐,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水平。反之,在面对新环境时,幼儿教师能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较好。

4. 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一)自我和谐各维度在不同学科领域类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状况上差异显著。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值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无显著差异。

(四)自我和谐量表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自我的灵活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五)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

【参考文献】

[1] Rogers,C. 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 centered Framework[M]. Koch ,S.( Ed). . 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McGraw - Hill ,1959: 184-256.

[2]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