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危机;金融改革;在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

一、引言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而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则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量。201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转移。

在中国国内,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扩展,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虽然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这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而经济转型的核心便是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改革,使中国金融产业脱去陈旧的制度体制,向着灵活完善的成熟体制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转为金融强国铺好道路。

不过,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较强的蝴蝶效应,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不同城市的静态比较竞争优势,同样也取决于其政策和战略的动态比较竞争优势。可见,中国政府是否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政策与战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

自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关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全球金融平衡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金融危机正为中国建立区域内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凸显出中国建立区域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及相应采取的制度改革措施,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研究。西方主流观点很大程度上把美国次贷危机归咎为“中国责任论”,认为由于亚洲的高储蓄及以中国为首的汇率操纵导致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但是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为美国本身推脱责任。全球经济失衡确实存在亚洲国家过高外汇储备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原因,引发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元作为世界国币向世界经济体制的过度释放。这导致了美国长期逆差而中国等亚洲国家长期顺差而产生的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由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国家美国便拥有了调配全球战略资源,抢占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制高点的权利。这导致美国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军事等高新科技和金融服务业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使得制造业处于政策与资金劣势状态,从而基本全面转移到亚洲国家。美国为维持其国内消费而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产生的巨大逆差,美国本可以利用其在高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来平衡经常项目逆差,但是出于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通过贸易不断向全球经济注入过剩美元,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据统计,美国对全球经常项目逆差贡献近50%。所以,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美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现行国际货币体制下美元过度释放和新兴经济体因自身资产市场发展不足而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本次危机爆发的制度与结构性原因。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需求,而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势必将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中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金融强国的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和在人民币国际化基础上建立的在岸型国际金融中心将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国经济转型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当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已经不能够为经济体的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支撑力,那么对于原有的结构制度应该进行实时的转型和变革。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以往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正在从“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的混合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当经济引擎由外生因素转向为内生力量,经济体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也将增长。所以,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市场机制的完善将至关重要。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外汇交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115-02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通常是针对商学院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涉及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并能够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学具备以下特点。

(一)知识点覆盖面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汇率等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方法,学会几类主要的外汇交易,并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国际资本流动规律,最终学会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国际金融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内容更新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及时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它们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成为国际金融课程中要研究的新内容。所以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实际经济活动不脱节。

二、实践教学作为国际金融学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所包含的国际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与汇率有密切的关系,而经济主体,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进行外汇交易活动等。而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更多的是阐述外汇交易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而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也要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而多数高校还是纯理论教学,这样导致学生仅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在《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投资的基本概念,深化学生国际金融学理论教学中学到的汇率变动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通过外汇模拟交易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金融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把握各类金融外汇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进而更好地将国际金融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国际金融学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理论教学

国际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中涉及的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掌握,所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只有在理论已经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实训形式。教师应该有效地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选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详尽地阐释理论,并且及时关注课堂学生反馈情况,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实验室软件模拟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仿真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外汇模拟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并安装相关外汇交易软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外汇交易相对复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将常见问题记录,以后补充在实训报告中供学生参考。这样的仿真模拟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手上的虚拟货币造成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学习的重要性。

(三)建立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贸公司等参加实践活动,而这是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汇交易特点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是银行、证券公司几乎不需要本科生进行外汇交易相关的实习,所以高校如果能够联系大型外贸公司的资本运作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说是对在校仿真模拟实训之后的一个最好的补充。目前这方面对各学校来说实施都比较难,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实训基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个解决路径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外汇交易方面的实习,通过家乡的关系网适当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开展专业讲座

除了丰富的课堂理论教学、新鲜的外汇交易实践教学以外,高校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邀请外汇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汇交易专家应该是从事多年的实际外汇交易,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讲座为学生讲解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比枯燥的课本描述历史发展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汇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然性的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办法等,这些知识是教师经验欠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一堂课。

(五)课后多渠道沟通

现在的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力都比较强,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可以释放自己、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他们也非常需要教师的认可。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在课余时间跟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教师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学的理论和做的外汇实践进行总结,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努力,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创新。但在实现以上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作为实训基地本身能够加强教学效果,所以如果能够以学校为平台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该能够想到为企业服务的措施从而使得校企获得双赢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很多教师本身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也能够进行虚拟的外汇交易等实践,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实践。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资决策,因此授课教师加强实践操作非常重要,这种可以通过去公司实习也可以通过自行开户进行外汇交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军,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2).

[2]罗丹程,宋连成.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8).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有危自有机,为了更好的治理金融危机,各国当前都着眼于金融创新,以期推动国际金融法改革。然而,金融创新在给各国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对各国既有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第一,金融创新冲击了传统的监管标准。传统的监管标准主要针对信贷风险,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但金融创新令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除了信贷风险之外,金融机构还需面对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因此仅针对信贷风险实行的传统监管标准,现在已经不满足有效监管的要求。[4]第二,金融创新冲击了传统的监管手段。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以审核分析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为主,但这种传统的审核的过程中,缺乏对表外业务的统一会计标准。这就导致表外业务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金融机构可以趁机通过衍生工具隐藏许多交易组合,令其成为资产负债表外的项目和交易,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提高对银行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平衡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第三,金融创新冲击了传统的监管模式。传统的监管模式,即针对分割的金融市场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模式曾经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起过作用,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分业经营已经逐渐被混业经营所替代,因此这种模式已经渐渐脱离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道。[5]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

(一)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效力增强国家是一国作为国际法主体最根本的标志,而经济是国家里最具物质性的一部分。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愿让渡本国的经济。这导致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中,条约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硬法较少,而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在实践中会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软法较多。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意识到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于是,各国在让渡经济方面的态度逐渐软化,这令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效力增强,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签订条约,令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中硬法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亦重视软法,在实践中增强其约束力。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国际组织地位上升令各国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方面达成一定共识。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通过组织特有的制度性造法方式,提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令各国遵守其制度安排。国际金融监管制度通过巴塞尔委员会(BCB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来塑造、传播融资、金融市场准入等反面的市场机制共识。国际组织的技术性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高,这令各国监管者对国际组织愈加依赖。第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提升了其本身的法律效力。各国如不遵守,便难以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容易被国际金融市场淘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根源之一便是银行业过度依赖外部评级机构,忽略了内部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而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于2006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便预测到了这一风险,通过制度规定降低金融机构对于外部评级的依赖性。因此,危机爆发之后,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均意识到遵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会获得市场给予的利益激励,反之则会面临不利的后果。第三,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中程序法为其实体法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上述程序法主要指WTO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谅解》中的争端解决程序和规则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争端。易言之,WTO金融服务贸易委员会和服务贸易理事会的审查程序、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均可用于评审和监督成员国是否履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义务,同时用于解决成员在履行义务中发生的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WTO成员国的金融监管,令其自觉履行义务。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结构重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证实,各国过去奉行的金融自由化不再适应当下的国际金融环境。因此,重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呼声愈来愈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创新,令金融监管制度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具体地说,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结构重构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向统一化发展。纵观全球,大多数国家现阶段一般都是针对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不同程度地实施分业监管,即对证券、银行、期货、信托、保险等由不同的监管机构来监管。只有少数欧洲国家如德国等实行统一监管,即由综合性监管机构监管所有金融领域的全能银行制度。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业之间的边界愈来愈模糊,分业监管模式逐渐不适应时展,继续坚持只会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或是滥用。因此,如英美国家和香港等现在都由多层次、分散的分业监管模式,向综合性、统一化的混业监管模式发展,即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第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向综合化发展。过去的金融风险以信贷风险为主,风险种类较为简单,而随着时展,金融风险的种类不断增加,内容也愈加复杂。因此,原有的监管标准已逐渐脱离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各国监管制度正朝着综合化发展:一是从资本监管发展到全面性风险监管,从只针对信贷监管,发展到针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全面监管;二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提高自律管理,有效抵御风险;三是规范监管程序,加强对银行监管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6]第三,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向国际化发展。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封闭的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已不再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需求,国际监管合作的呼声愈来愈高。一是随着国际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度变高,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加深,新出现的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交易管理、投资收益率在各国金融市场上趋同,这为国际监管合作提供了一定便利。二是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创新工具的跨市场国际性金融交易,本身就需要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的联合与互动。当然,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国际化,要求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融合,这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价值变化法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价值取向。而国际金融法的功能表现为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要求其保证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求其注重金融安全以促进效率提高。由此可知,效率与安全是国际金融法内部的两个相互博弈的价值取向,二者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纵观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史,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价值取向大概经历了“注重安全”、“注重效率”、“效率与安全并重”这三个发展阶段。其原因有二。第一,安全是效率的前提,如不注重金融安全,便会引起金融危机,令效率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化为乌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曾因受到金融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而以效率为首要价值取向。这令各国放松管制,导致监管真空,为金融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造成国际金融监管的效力下降。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便是一记警钟,其带来的损失令国际社会意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内法的角度考察,2009年美国提出《金融监管改革———一种全新的基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重构》(简称《金融监管改革》)。《金融监管改革》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监管,保证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受金融滥用影响,为政府提供其管理金融危机所需要的工具,提高国际监管的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7]从国际法的角度考察,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便提出,国际金融监管的疏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未能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令危机的危害性进一步扩大,因此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机制都需要加强监管,如加强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等特定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将监管领域扩大至一切具有系统影响性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第二,效率是安全的保障,如不注重金融效率,则会导致问题经济,无法为金融安全提供物质支持。金融效率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其直接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倡导金融服务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以及呼吁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金融效率。不少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更是明确地将金融效率列人金融监管原则和目标。从国内法的角度考察,2000年英国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提出的6项贯穿效率精神的有效监管原则,包括监管资源使用的效率与经济原则、被监管者应由领导负法律责任的原则、平衡监管的收益和成本的原则、推动金融创新的原则、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原则、对竞争不扭曲和不破坏的原则。从国际法的角度考察,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致力于推动世界自由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对效率的追求。上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均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推进金融服务多边自由化的深化。WTO呼吁各国共同构建金融服务的多边自由化,WBG在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中反映出新自由主义的精神,IMF强调市场的作用而要求政府减少干扰。综上所述,唯有安全与效率并重,方可最大程度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际金融法的功能有效实现。

三、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南北对话还是南南合作中都逐渐式微。因此,发展中国家过去通过改变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准则或原则,来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行为,已不符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发展轨迹;而在承认既有国际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决策程序或规则,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改良国际金融秩序的行为较为可行。于是,我国顺应上述潮流,逐渐由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者,向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转变。这种角色转变,令我国需要注意以下三部分制度建设问题。

(一)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传统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即为防止单个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或是倒闭,而关注外生金融风险,在单个机构内部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方式忽略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风险关联性,不能抵御当前金融一体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8]因此,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是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中各国形成的共识。宏观审慎监管是为防止金融体系的风险,关注内生金融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其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注重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和风险关联性,可有效防范宏观经济波动。故而,我国应在保持原有的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需注意三点。第一,明确系统性重要机构的界定标准。系统性重要机构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拥有大量与金融市场或是其他金融金钩的交易对手风险,一旦这类机构倒闭,便会令其国际和国内交易对手受到牵连。另一类具有大型高度杠杆化的特征,其资本损失将对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放大影响。二是拥有大量的对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交易对手风险的金融机构。在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中,监管当局应通过划分上述系统性重要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的监管。第二,提高系统性重要机构的监管标准。系统性风险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崩塌,因此,对系统性重要机构监管应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更为严格。监管标准应基于金融机构的相对系统重要性,不仅要求在杠杆率限制、流动性要求、风险资本要求和总体风险管理方面执行更严格的监管标准,还要求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实施更详尽的信息披露。第三,建立和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监管当局必须全面了解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需要,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系统性重要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掌控都十分薄弱,因此,我国应当将结构性投资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纳入非现场监管的监测范围,从而进一步规范金融衍生交易活动。

(二)协调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是共存共生的关系。二者各有其适用领域和存在价值:机构监管主要在金融市场系统稳定性和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方面发挥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审慎监管;功能监管则是在保护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以及规范金融产品提供和业务经营方面发挥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保护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一度只注重单纯的机构监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现已向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金融市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协调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我国在金融监管制度中尚无一个法定协调机制,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均规定要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但都一直停留在原则层面上。其次,我国不仅不能贯彻机构监管,而且还忽略了功能监管。因此,我国应当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一,构建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法定协调机制。我国监管当局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规定,建立由人民银行主导的法定金融监管协调制度。此举可提升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等金融监管方面的地位。第二,从整体上把握机构监管的要义。我国监管当局尽管在实践中侧重机构监管,但往往不能将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监管,比如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就较为片面。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整体监管,监测包括其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在内的所有与混业经营集团有关联的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9]第三,加强对金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的功能监管。我国应针对金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功能相近的金融产品进行功能监管,确立统一的监管规范和监管标准,对市场参与主体提出监管要求。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风险;类型;作用;机遇;风险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和分类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含义

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的定义。首先,从狭义上来说,国际金融市场说白了就是国际之间所进行短期以及长期借贷的场所。但是,从广义层面来讲,国际金融市场一般是指所有国家在国际上的金融业务往来,在国际层面和领域中参加活动的场所。这些国际金融活动既可以是居民国与居民国之间的业务往来,也可以在居民国和非居民国之间开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谈到国际金融市场时,一般指的是广义角度所定义的国际金融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经营业务以及市场的性质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对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致的划分。按照国际金融市场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大家可能对离岸金融市场不是很了解,离岸金融市场具体是指,在进行相关交易的过程中,一切可以相互间自由兑换的货币都会被涉及到,同时它们将会在国际金融市场所在的国家的一些非居民国之间进行主体的交易,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国际金融交易不会受到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管理和约束,当然也不会受到这些国家的金融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国际资本市场,其二是国际货币市场。这两类的金融市场还能够按照金融期货的期限长短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是指那些资金的借贷期限较长,通常都是一年以上的,而且还需要这个期间交易市场曾经发过证券或者说是参与过中长期信贷业务的。而对于国际货币市场,借贷期限相对较短,通常低于一年。

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经营业务来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可以被分成大概三个部分,划分成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外汇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是指那些借款期限相对较长,长于一年的市场;而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是指有大量存在的外汇需求者和提供者进行交易的场所,交易场所可以对外汇资金进行清算以及调拨,目前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期权交易以及期货交易等等。证券市场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般来说,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一些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以及相关的债券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是大家最直接接触的一个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

国际资本能够在本国流动,不仅仅能使资本的输入国所获得的资本得到大幅度的增值,同时还能让这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于全球的整体经济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作用就是放大效应。当有资金在国际之间流动的时候,一些国家的部分机制会对整个的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让全球经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杠杆效应和羊群效应就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当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能够控制名义额,并让它能够超过单纯的金融交易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诸多的衍生工具交易,这就是我们常常指的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其实是可以借助于衍生工具,来达到控制衍生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最终会带来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果。羊群效应是指交易的行为受到了心里预期的作用,出现了十分浓厚的投机氛围,或者会出现金融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的短期的国际资金的流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做出对应的决策,这就需要对别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揣摩,最终促进交易的形成。换句话说,羊群效应是需要有一个能够起带头作用的人,然后大家都跟着他来进行交易。当前阶段,有很多的人以及公司会利用羊群效应来进行相应的投资,这提高了国际资金的流动性,这些投资者会采取一些措施,诸如通过大力的宣传来左右市场上信息的动向,制造恐怖氛围,这样资金的使用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三、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让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让全球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由于技术的进步,让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转和资金划转变得十分便捷,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流转划拨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所得,在以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到全球的金融业务中来,而且还被其中的个别国家操纵,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极低。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来,让全球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分配和流动,促进参与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跨国银行,这使得原本的只有发达国家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也能积极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注入了新的力量。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包容性的、涵盖不同性质国家的统一化的局面。

(二)越来越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来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动力,能够很好的促进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也是目前时代所必须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努力的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够让自己在行业里或者领域里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能促进行业或者领域的向前发展。同样的道理,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来说,创新也同样重要。随着消费者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增强,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金融机构还只是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大胆进行创新,大力研发新的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研发属于自己的品牌,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现在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也在这方面不断的努力,大力引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加大在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给整个世界带来一股创新的潮流,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

(三)不断朝着证券化的方向转变

从很早开始,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国际银行贷款,这种方式的融资方式虽然一直以来都发展甚好,但是后来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前阶段随着国际证券化的出现,加上良好的发展态势,让国际银行贷款不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国际证券化也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和国际银行贷款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证券化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首要选择,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融资方式。

四、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一)风险由经济全球化逐渐向投资全球化的方向转变

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交流和互动也更多了。@种不断增强的联系极其容易给国家之间带来资本过剩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投资全球化的新局面的形成。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竞争问题以及收支平衡的问题等等的演化也逐渐将经济全球化推向投资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二)风险由价格风险逐渐向制度风险的方向转变

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国际金融行业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伴随着的是信用风险的出现,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信用风险的出现,极容易将国际金融风险由以前的价格风险转向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风险。不论是价格风险还是制度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新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的各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因此,为了能够降低这些风险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价格风险向制度风险的转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风险由金融产品风险逐渐向资源价格风险的方向转变

虽然目前的情况是世界货币体系主要和美元挂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美国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元的汇率以及利率的变化都会带来世界性的大变动。可见价格风险深深地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该问题必须应当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在这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几乎和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息息相关。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不仅仅是对其自身产生作用,也会对这些国家产生影响。鉴于此,各个国家都应当携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努力的发展,促进国家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志雨.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探析[J].中国市场,2016,03:68+73

国际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政策分化、市场动荡加剧的深度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6年4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正在不断累积。

国际金融架构缺陷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国G20金融治理议程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IFA),致力于从五个层面完善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债务重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管理、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增强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对此,来自二十国集团智库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牵头设计的“二十国集团调查问卷”中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持续推进国际基金组织治理改革 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严重依赖于美元货币,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周期变化而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已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化导致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一方独大现象。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大多数学者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学者呼吁,G20应该继续推动IMF的投票权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尽管美国政府于2015年底批准了IMF份额改革,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代表性依然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远小于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规则制定过程往往忽视新兴市场国家的诉求,不能有效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赋予他们在IMF中更大的发言权应是未来数年G20持续坚持的工作。

加快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步伐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而危机防范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应对政策溢出和持续的以及不可持续的失衡。学者们普遍认为,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有助于应对资本流动的扭转,降低各国对储备资产积累的依赖,是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并就如何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出建议。

首先,加强全球、区域以及国别层面各类型金融安全网之间的协调。当前的金融安全网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以IMF为主的全球安排、区域金融安排(RFA)、双边货币互换以及各国外汇储备安排。大部分学者认为IMF在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应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发挥基石作用。但同时IMF也存在一定劣势,比如可用金融资源有限、灵活性不足等,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像美联储在2008年和2011年通过央行货币互换措施那样有效。因此,区域金融安全网、货币互换等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存在非常必要。建议G20应继续加强IMF与各区域金融安排(RFA)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平衡二者的决策机制。

此外,G20还需解决国家间如何在区域和全球层面进行合作以及提升区域金融稳定性等问题。对于货币互换,学者认为,G20需要增加货币互换政策透明度,建立一般性的准则和指南。

加强全球资本流动性监管

对于G20是否应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流动性监管机制,来自学界的反对声音居多。理由之一是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和IMF对全球流动性状况都有一定的监督职能,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范围,进行统一管理不太可行。此外,建立单一的全球机构负责监督全球流动性不符合现实,因为货币和宏观审慎政策通常受制于一国国内政策需要,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创造的国际流动性的范围很广,各国都没有准备好由一个国际机构来进行监管。

为了更好地管理全球的流动性,学者们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已有机构的职能,使他们在各自管理领域更有权威,同时鼓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IMF和BIS等采取联合措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建议在G20平台上鼓励各国汇报流动性管理制度、分享数据库、提出预警措施。也有部分学者建议将全球流动性监管写入G20议程,努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间达成共识,此后再采取具体的政策协调与执行。

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强化SDR作用

学者认为,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严重依赖于美元货币,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周期变化而变化。要改变这一状况,既要承认美国的领导力和IMF的价值,同时必须强调新兴国家的重要性,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多数学者认同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作用,建议推动人民币国际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但同时认为这需要中国政府进行大量配套的金融改革。

对于加强SDR作用,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作用和使用。理由如下:一是目前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考虑到IMF的关键成员强烈反对对特别提款权进行大规模分配,预计SDR在未来可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二是SDR对于金融家来说太过复杂,其创造更多依赖于政治决定,而不是对每天流动性状况的实际分析,因此特别提款权并非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三是提升SDR作用的政治条件到目前尚不成熟。在没有一个全球中央银行和全球政府的情况下,短期内SDR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长期有可能实现,尤其随着人民币或欧元国际地位持续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为多元。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目前困难很大,SDR的作用仍然需要提升。建议一是完善SDR的供给机制,采取渐进的改革路线,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规模,发挥SDR在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二是进一步完善SDR国际货币职能,可以考虑发行特别提款权标价债券,促进特别提款权在全球贸易、金融资产中的标价职能和钉住货币职能,在贸易和金融标价、钉住货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全球债务管理

当前全球债务规模不断上升,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风险点。学者们建议G20加强对新发行债务和存量债务的管理,同时改善债务重组体系,维护债务的可持续性。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第一,建议G20在改善集体行动条款(CACs)和同等位次条款在债券中的应用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在新发行的债务和存量债务上进一步推动以上两个条款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