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教育
1高校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是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存放重要物品资料(精密仪器、文献资料)等特点。近年,一些高校或企事业实验室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社会的构建。比如,2013年4月,南京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致使房屋坍塌;2015年12月,北京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突发爆炸火灾事故,造成一实验人员身亡;2016年5月,上海青浦某蜡业公司发生厂房爆炸,造成包括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内的3人遇难。此外,国外学者统计了美国早在2005年就发生了近万起实验室事故,造成2%的研究者伤亡。[1]一旦生物实验室发生意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在学生中进行生物安全教育以及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医学类实验室与其他类别实验室有所不同,所开展的实验项目涉及人体组织样本、动物、化学、物理等,具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因此,生物医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结合不同类别安全问题的特点,须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2]通过文献查阅、与学生深入访谈两种方式确定了调查问卷内容。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共收到16生本专业的113份答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实验动物,气溶胶,消毒等不同维度。生物安全课程由于学时有限,兹选取了八个章节对学生进行讲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装备操作与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水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医学实验室管理现代化、医学实验室管理规程、医学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调查问卷题目如下:第1题:是否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第2题:是否清楚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内容;第3题:是否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第4题:实验课过程中老师是否对安全防护进行讲解;第5题:是否了解实验动物经常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第6题:进行实验动物操作时是否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第7题:对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有无了解;第8题:是否了解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第9题:哪些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第10题:生物安全柜内是否可以使用明火;第11题:是否了解气溶胶;第12题:气溶胶是否会引起实验室内感染;第13题:是否了解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类型;第14题:高压蒸汽灭菌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盖;第15题:实验动物生产是否需要需要许可证;第16题:实验动物是否分级;第17题:实验室是否要定期进行消毒;第18题:消毒剂配制好以后是否可以存放到下次使用;第19题:实验室冰箱是否可以储存食物;第20题:在实验中是否佩戴防护性器具(如手套、口罩,鞋套)。2.1生物安全概念的了解程度。61.95%的学生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37.17%的学生一般了解;51.33%的学生清楚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内容,48.67%的学生一般清楚;94.69%的学生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级别,5.31%的学生不知道;98.31%的学生认可实验课过程中老师对安全防护进行讲解;98.23%的学生对实验室安全防护实施有了解,1.77%的学生不了解。100%的同学知道在实验中需要佩戴防护性器具。2.2实验室设备安全了解情况。92.04%的学生了解生物安全柜的使用,8.85%的学生不了解;98.23%的学生认为感染性材料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83.19%的学生认为挥发性有害物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7.08%的学生认为非感染性材料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90.27%的学生认为生物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明火,10.62%的学生认为可以使用明火;96.46%的学生了解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类型,5.31%的学生不了解;88.5%的学生认为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压力为零的情况下可以开盖,64.6%的学生更认为高压蒸汽灭菌器在温度降到60度左右的情况下可以开盖,只有2.65%的学生认为直接开盖。2.3实验动物安全了解情况。99.12%的同学了解实验动物生产需要许可证,2.65%的同学不了解;91.15%的学生了解实验动物经常出现的人畜共患病,8.85%的学生不了解;99.12%的学生会在进行实验动物操作时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而0.88%的学生则不会;99.12%的同学知道实验动物存在分级,只有0.88%的同学不知道。2.4其它情况。88.5%的学生了解气溶胶,12.39%的学生不了解;93.81%的学生知道气溶胶会引起实验室内感染,7.08%的学生不知道;100%的同学知道实验室要定期进行消毒;70.8%的同学认为消毒剂配制好以后不能存放到下次使用,32.74%的同学认为可以继续使用;97.35%的同学知道实验室冰箱不能存放食物,3.54%的同学认为可以存放。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基本没有接触过生物安全柜,对生物安全柜的了解不够,认为挥发性有害物、非感染性材料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介绍生物安全柜的操作注意事项,并提供现场教学,给同学们一个直观的认识。其中有同学提出:“需要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对于生物技术专业来说,需要经常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这门课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时。可以适当设立学生讲堂,让学生亲自接触,更多的深入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印象,结课时可以用综述的方式作为学期总结。”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充分表达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值得引起授课老师的重视,并将其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生物安全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其中有同学提出,目前生物安全概论课程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今后应作为必修课程进行讲授。学校缺乏系统的安全演练,也就是化学品泄漏事故演练以及生物安全事故演练;爆炸事故演练等。实验室管理应向其它管理先进的高校深入学习,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此次调查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增大调查范围,维度多样化。
3改进对策
围绕高校培养人的根本目标,针对实验室安全问题,需要建立组织体系,并以制度规范约束各方行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检查来落实整改。围绕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环(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等主要方面着力,以查(安全检查)来监督落实,形成管理闭环,形成六要素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3]3.1危化品规范管理生物实验室的各类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可循。进入实验室前,由各实验室自行负责安全文件和知识的阅读、培训,成为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基础。[4](1)严格管理制度,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新,不断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2)升级加强危化品采购、入库、核查环节,可参照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采购后进行清单上报验,入库出库均有电子记录,并每年定期进行清查,做到帐物相符。(3)高校教师有义务与责任对学生进行危化品安全培训,同时配套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相关讲座。(4)危化品储存方面需要增大资金投入,各种防护系统及设备进一步完善,例如烟感报警系统等等。(5)提高危化品废弃物处理效率,可考虑与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将危化品废弃物管理工作做到实处。3.2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生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针对高校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教学实验室使用时间固定,人数众多;而科研实验室使用时间长,人数相对较少。因而在进行安全培训时可进行大班制与小班制的差别培训,另外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专项培训,不能一概而论。3.3课程改革系统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将其作为强制性学习内容,作为必修课程进行严格考核,考核不过关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目前生物安全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程,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个环节应开展实验室安全课程,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加强安全意识。3.4常抓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形成制度,自查按期进行,自查之后上报,督导部门进行二次检查。安全检查避免流于形式,切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之后上报,复查合格方能正常使用。3.5提高安全投入安全投入用于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防护设备充足到位。高校应重视安全管理项目投入,专人专管,防护设备做到一应俱全,并定期检查防护设备的有效性,做到及时更换。3.6为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实验室安全信息宣传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宣传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尽快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3.7整体化布局:实验室建设要注重全面性,水电容量依据实验室专业需求设置,定期检查用电容量是否超负荷,如有新入大功率仪器要核实用电安全方可投入使用。3.8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绩效挂钩: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到人,高校应加大管理津贴投入,对于管理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管理不到位的进行惩罚,以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
4结语
总之,高校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教育是所有实验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有助于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付拯江,蔡琥,黄智聪,等.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现状与危险应对[J].广东化工,2020,47(21):172.
[2]唐秋琳,黄强,黄鹏,等.高校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育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77.
[3]艾德生,黄开胜,马文川,等.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9.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来源;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4-01
医学检验实验室每天处理大量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这些标本通常含有各种感染性致病因子,如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动物、植物或整个环境都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危险。特别是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其突出特点是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因此,强化医学实验室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避免实验室人员的感染或造成感染性致病因子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的主要来源及生物安全防护。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来源
1.1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在采集标本时操作不当,病人身上所带病原体可能传播给标本采集人员造成感染;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标本外溢、喷洒、容器破裂等,不仅会使标本运送人员感染,也有可能污染环境,形成潜在的污染源。
1.2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环节,除了已知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外,许多微生物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传播。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还可通过某些实验室操作,如针刺、刀片、破试管、玻璃割伤等途径发生接触感染。1984年美国报道了首例由针刺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医务人员,随后不断有报道。据统计,在所有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另外,由于一次性手套的破裂,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也可能发生感染。
1.3实验后标本的处理:实验完成后,废弃的标本、试验器材、培养基等各种物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造成二次污染。
2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1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对某职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医学检验专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这些知识的认知率极低,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所有进实验室工作、实习或进修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教育,让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专业人才及为重要。
2.2规范实验室建设,配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这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实验室建筑、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医学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这两个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功能分区,并根据生物危害等级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3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1983年WHO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这两个手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金标准”;我国也于2004年11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各种实验和与实验相关的操作和行为制度化。
2.4加强技能培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常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所致意外事件的方法等。如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离开实验室时,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标本采集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人;尽量使用全封闭系统,以减少检验人员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标本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等。总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克服侥幸心理,加强普及性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s,UP)的理念。
2.5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液抗体检测,建立本底血清库,并记录入健康档案。应对操作人员提供常见传染病的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应调离生物危害等级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员工生病时应及时报告,尽早查清病因,必要时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危害意识的加强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取得许多进步。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如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实验室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职业暴露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生物安全保障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渠道,使医学实验室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Analyze and countermeasure on potential risks and issu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 Cui'e, Wang Shiqiang, Wang P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safe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facing the serious challenge from outer environment to interior climate. In laboratory’s management,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universities that seem as lagging notion, lacking of cultural training, being in the stage of lower development and being unclear of subject of liability. Analyze those problems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safety; potential risks; analyze; countermeasure
在全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近十五年,高校管理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是滞后的,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1)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冲击;(2)“重建设、轻管理”仍然在影响办学[1];(3)实验室开放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4)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相对投入不足;(5)环保对实验室管理提出越来越高要求;(6)教学计划调整,课时被压缩,实验安全知识成为课后的自修内容;(7)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据巨大比例,而且比例还将会扩大;(8)师生的安全诉求明显增高。
因此,理工类高校要想彻底改变实验室安全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需要从实验室安全观念、安全文化、安全发展阶段和现状等方面仔细分析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
1 探讨经典的实验室安全观念
1.1 大多数师生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是“不出事就是安全”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无量化产出。面对危险的仪器或化学药品,如果管理规范、操作得当它就是安全的;面对常规的仪器,如果操作不当、管理不规范它也会很危险。安全无量化产出。如在学校保卫处的工作计划里将火灾计划控制在3次以内是不符合常理的说法。安全事故不能被量化,其数据只能用作事后统计和分析。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1.2 管理人员的观念是“投入越多越安全”
1.2.1 硬件投资与安全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因人工贵和赔偿高而倾向于用高级安全设备来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而在现阶段中国高校还只能依靠人养成安全习惯和用人来值守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有实验室由于硬件建设到位保障了实验室安全,也有由于管理到位而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硬件的好坏也具有相对性,其更新更是永无止境。
1.2.2 事后赔偿与安全的关系
实验室安全事故特别是人身安全事故发生以后,高校在现实条件下唯一的选择就是赔偿。2009年浙江某高校因实验室事故导致1名博士研究生中毒死亡,学校赔偿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钱本可以用于改善实验室安全条件。如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此类事件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和整改,将能整体提高全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水平。
1.3 事故发生人的观念是“这事纯属偶然”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偶然因素,但如果一系列偶然因素串联“成功”,将会共同导致事故的必然发生。很多高校在其发展历史上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实验室安全管理正面临的挑战,明天的实验室安全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 明确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在校园中对安全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2]。
其作用是要从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提高安全素养,加强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达到实现根本安全的目标。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形成,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从而收获核心竞争力。
3 实验室安全的发展阶段划分
3.1 要我安全阶段
学校希望师生在实验室健康、安全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发生不测,造成人身伤害,轻则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重则影响社会安全。同时,作为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保障。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也颁发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验室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参照上述法律和法规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室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3.2 我要安全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安全需求是指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中国现正处于奔小康发展阶段,安全需要处于上升通道。作为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高校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安全的诉求有理由走在时代的前列。
3.3 我会安全
有了要我安全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接下来就进入我会安全发展时期。当然,人不能脱离社会和他所处的环境,在实验室我会安全也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3.4 大家安全
由于实验室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才会营造出大家安全的和谐局面,最终达到实验室安全的目标。
4 理工类高校的实验室特点和安全管理现状
4.1 实验室的特点
(1)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医学、辐射、机械、电子电力、能源等。
(2)分布广泛。一般除行政楼、教学楼外每个大楼都有,且部分行政办公、研究生自修室混在一起。
(3)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在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
(4)设备密集,风险程度增高。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1]。
4.2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管理上多数学校只设1个科室或1个专职岗位来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更有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2)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例如有的学校在推行铁链固定气瓶时,实验员竟说在墙上钻孔安装铁链破坏了实验室的美观,因此拒绝安装。
(3)安全投入少、设施不完善。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
(4)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5)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6)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3]。
5 应对的策略
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实现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从技术、管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着手,实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5.1 技术保障
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从技术上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5.2 管理保障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等共同组建。
(2)设立实验室安全检查督导委员会,建立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库。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实验室管理专家指导实验室安全检查。
(3)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来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实行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4)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5)逐步在师生中全面推广实验室安全考试和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
5.3 文化保障
(1)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
(2)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的教材建设。可配合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运行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和《实验室安全手册》。
(3)举办系列图片展。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增强师生参与的热情和成就感,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高安全活动在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过程中的效果。
(5)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
6 结束语
随着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进步,“大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实验室安全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2] 范强锐,赵平.以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39-143.
中医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受的教育多是理论性的、传授性的,真正走进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非常少,毕业实习的内容多是涉及临床的,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缺乏概念性的认识,到了研究生阶段,只有涉及毕业课题的开展时才发现对科研实验室知之甚少,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技术和仪器设备一无所知,仅有的一点经验都是在本科阶段的实验课中获得的。然而在本科阶段,学生接触的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的,步骤和涉及的仪器较简单,而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是探索性的,通常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仪器,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就会举步维艰,实验结果杂乱无章。
此外,医学领域的科研常常涉及生物材料,如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果对这些实验室安全知识一无所知,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无疑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目前在许多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没有真正开设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对有需要进行实验室研究的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是“传、帮、带”,由自己的师兄师姐将实验室相关技术传授给师弟师妹,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可取的。
2中医院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改进措施
2.1开设实验室教育的相关课程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对部分专业,如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常常涉及实验室研究的专业开设《实验动物学与动物实验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实验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修相关的课程,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2.2严格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新进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开始正式实验之前必须经由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生物安全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可采用授课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环境、了解仪器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对接触的化学药品或生物材料充分了解,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2.3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培训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室每天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其种类繁多,主要可包括化学品、药品、生物材料、耗材类等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应针对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些废弃物开展专项培训,如化学品注意酸碱中和、混悬沉淀等处理;剧毒或致癌的化学试剂和药品要分类弃置,不能直接排入环境中;生物材料如动物尸体、器官、血液标本须使用专用医疗废弃物包装袋,由专业的医疗垃圾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并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耗材类如注射器、一次性手套、口罩、吸头、离心管等塑料制品应使用特制的耐高压容器收集,定期由实验室统一处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这个环节出问题的几率最高,实际操作起来步骤烦琐,学生乱丢乱放,不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的现象严重,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劝阻、教育。
2.4教育宣传
针对涉及全校的安全管理注意事项,如安全用电、安全用水、防火防盗、灭火器的使用、火灾应急处理、水管爆裂处理等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讲座、校园多媒体播放教学片的方式来进行;对于近期频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学院应开展全校师生的自救演习,以保证学院师生的安全。
3结语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直接证实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实验教学要强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在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学生在实验中能发现并思索更多的新理论和知识,实验课就收到比较圆满的效果了。总结多年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我们看到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通过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加以改善,有些则需要通过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语言文化素养来逐步解决。
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1 遵守实验室规章的意识不强
微生物实验室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实验室,作为“多种微生物汇集”的实验室有其要求的严格之处:不仅要求穿工作服,而且要做到实验室整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这是每学期微生物实验课教师都会反复强调的实验室规章。但发现总有学生无视实验室规定,不穿工作服,坦然进入实验室内;操作中无菌意识淡薄,操作完毕实验室物品摆放凌乱。微生物学实验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鉴于微生物实验室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生物灾害,生物安全(biosafety)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①根据菌种的危险性评估,将菌种分为4类,1类危险性最大,2类、3类和4类危险性依次递减,作为教学实验的常规用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具有一般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
鉴于此,我们采用以“生物安全事件”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实验室规章的重要性。教师现场例举生物安全事件,如“曾有学生在微生物实验课后发生伤寒感染”的事件,强调不遵守微生物实验规章可能导致的后果,不管这一感染是否来源于微生物实验课堂,学生在实验中都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用实例说话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1.2 当堂实验难以及时掌握实验操作要领
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事关实验的成败,虽再三强调重要性,但收效甚微,还是会有不少学生操作不规范或操作错误。一方面,实验的重复次数有限,学生当堂实验难以及时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另一方面,学生多,部分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示教,而教师同时指导多个同学,分身乏术,难以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因此而感染。
我们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示教”,教师可根据实验操作内容安排与学生共同示教:教师指定或学生推选一到两名同学和教师同时操作实验内容。“多名教师”示教,一方面解决学生多看不清示教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会将“多名教师”的操作做一对比,主动发现实验关键所在,通过教师的适时点评,及时掌握操作要领就比较容易。这一方式比老师唱独角戏一边操作一边纠错的效果要好,多数学生都能规范的操作当堂试验。
1.3 不适应单一CAI形式实验教学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量增加,而教学总课时并没有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相应压缩。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应运而生成为主流教学手段,它将表现实验教学过程的图、文、表及影像等信息呈现出来,②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而易于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信息量的知识。但是利用CAI代替传统板述式实验教学的不足在实践中显露: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做完一步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可能由于CAI上课形式画面生动,富于变化,而教学内容的线条就显得不清晰,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操作程序的整体把握,操作起来没有头绪因而手忙脚乱。
鉴于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将传统板述式实验教学与CAI两种教学方式结合扬长避短:预先板书实验内容,对于在CAI中重点讲解内容可仅列出标题,操作流程详细板书,包括试验材料、和步骤。CAI讲解完毕后,关闭投影仪,学生可依据板书内容进行记忆和操作,对有疑问之处还可板书讲解。这种教学安排既不失画面的生动,又有板书的流畅性,学生普遍对这种教学安排反映良好。我校综合实验楼形态学实验室都安装有多媒体投影仪,利用现有的设备,把CAI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使CAI更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验教学。
1.4 实验教学中学习被动、依赖性强、积极性不高
1.4.1 采用启发式教学
实验教学中,为节省时间,教师按部就班介绍实验内容,涉及课外相关知识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不动脑筋,把老师讲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写进实验报告。长此以往,学生思维模式僵化,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是靠自己解决,而是先想到老师,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实践证明,介绍与实验相关的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思路比单讲相关内容的原理与操作步骤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受到科学实践启发后实验操作过程非常用心,主动询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微生物实验有一堂课内容是体外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教师可由讲述抗生素的发现引人抗生素这一重要概念:英国的佛来明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时,发现培养基中涂布有金葡的局部区域没有金葡生长,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不长金葡的区域被青霉菌污染了,他推断可能是青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金葡的生长,这一推测在以后的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种方式的讲述比单纯讲概念有趣,学生既了解了抗生素的由来,理解了它的概念,还激发出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的科学能力。
1.4.2 简讲实验内容,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实验教学课堂讲解占据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思考,只是复制老师的结果,不求甚解。即便结果与老师不一致,也没有更多时间去重新操作和分析结果,学生只是匆忙操作应付了事。针对于此,一方面,教师可简讲操作内容,只强调重点和注意事项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重点对操作实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书面预测。通过将操作结果与书面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实验现象、结果的思考,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1.5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探究意识不强
每次实验结束,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作一评价,分析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写出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加分析或仅说明出现的问题可能与试验材料、试剂有关。在做肠道杆菌分离培养时,学生接种的SS培养基集中在标本区位置出现大片区域的黄色,和理论不一致,许多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不知如何解释,经过老师讲解后才恍然大悟。
验证性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微生物实验知识后,结合实验大纲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可以来自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文献,也可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提炼出一些可行性的实验。实验流程设计及所需实验设备由教师辅助学生共同完成。例如根据标本种类(腹泻样本,呕吐标本,浓汁标本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确定治疗方案。这一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标本来源不同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从中选出最佳实施方案,实验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这种实验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研究的新鲜感,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对问题的探究意识。目前我校本科各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比例为1:1,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可逐渐加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发展。
2 教师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考核较松,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以往根据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考核指标单一,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验工作能力,还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真程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制定出比较客观且易操作的评分标准,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在第一堂实验课公布实验成绩评定内容。对于实验中操作规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能对结果做出正确评价的学生给予实验基本分,以此为基准由老师酌情进行加分。由于实验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操作的实验,可安排他们分工协作,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总体来说,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要以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及体现在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撰写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如果对实验成绩评定内容心中有数,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认真对待实验。
2.2 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探索性实验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制定出微生物的实验规划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计划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要对本专业内容耳熟能详,并且深谙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总之,解决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积极性,即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实验教学。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以分析、解决问题方面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能收到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