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高影响因子的药学类期刊概况
2009年JCR药理学和药学类共收录了237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种[2](表1),其中11种属综述类期刊,只有4种期刊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些期刊的出版国分别为美国(8种)、英国(5种)和荷兰(2种);创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纪90年代后创刊的期刊有6种,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从发表周期来看,有半月刊(2种)、月刊(6种)、双月刊(4种)、季刊(2种)和年刊(1种)不等;从学科专业来看,8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理学)、6种期刊涉及药物发现和药学,另一种期刊内容是药物化学。15种期刊目前的出版机构分布如下:5种期刊分别属于4种科技社团,即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学会(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国化学会(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国际控释协会(表中第13位期刊);5种期刊属Elsevier出版集团(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团(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说明,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以综述类期刊占多数,其影响因子与创刊年和出版周期的关系不大,它们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团和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特点与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稿件的来源
经查阅各刊投稿须知发现,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对其刊载的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定位非常清晰,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载的综述性论文定位在药学领域中最高质量、具有权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些期刊的稿件多数来源于编辑主动约请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撰写。
2.1综述类期刊
综合类期刊对稿件来源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4种:(1)要求作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这些作者都是约请的。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数稿件来自约请的专家;对于自由来稿,要求作者预先与主编联系,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认可方可开始准备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执行编辑和主编策划每期主题,相关的特约知名学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预先提交稿件写作提纲,需主编认可;少数自由来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对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这些综述类期刊中的综述和述评能够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些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频次也很高,对于研究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2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4种期刊中,两种涉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两种涉及药剂学研究。期刊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多来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少数综述性论文源于特约专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预先联系编辑并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许可后再正式投稿。这些期刊近年来注重组织专刊或主题专栏;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组织专刊,并在其学会网站上提前预告出版的主题栏目,吸引相关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组织过4次主题专栏;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组织会议专刊或专栏;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创刊,双月刊)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3~5次主题专栏,是4种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中组织专栏最多的一种。从这里看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更注重主动组织相关学科研究热点和生长点的主题专栏,吸引读者阅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稿件的约稿和组稿方式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件多经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的,特别是综述类期刊。这些编辑本身就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知晓相关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容易约请到权威专家的稿件。同时,这些药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特约专家也愿意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约稿的方式有:(1)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编推荐作者,再由编辑约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执行编辑或主编选题组织专刊并约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编辑邀请某专业权威专家作为主题栏目特约编辑,再由特约编辑约请该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主题,约请相关学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讨论及思考
4.1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对药学期刊的影响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大国[19],这些期刊中多数为综述类期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社团,综述类期刊的载文量都不高(表1),说明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学术质量,而非数量。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一般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较大。因此,积极主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2约稿和组稿对药学期刊的影响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综述类期刊的稿件多通过约稿获得,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将药理学各专业细化成若干主题,就相关主题,编辑每年约请各领域权威专家综述一次这些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12];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更注重专题组稿,如美国化学会的期刊MolecularPharmaceutics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重要主题,每年出版多期主题专栏[18],使得该刊在短短的时间内影响因子位于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前列。而国内药学期刊中的稿件包括综述和研究论文,一般以自由投稿为主,这与高影响因子的药学期刊存在着明显差异。近来各学术期刊编辑同仁的约稿和组稿意识不断提高,如《药学学报》自2009年开始尝试组织专刊和专栏,至今已组织过3次专刊:2009年第3期“多靶标药物研究”;2010年第2期“抗艾滋病药物研究”;2011年第1期“转化医学-药物研究与创新”。1次专栏为2010年第3期的“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这些专刊专栏均受到读者好评。由此可见,在国内大量药学类稿件外流[20]的不利条件下,选择重要课题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及兴趣点作为主题组织专刊或专栏,请编委担任特约编辑,主动吸纳优质稿源还是能够得到广大学者的响应。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鼻内镜手术;拔管反应
鼻内窥镜行鼻腔及鼻窦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鼻腔局部有丰富的血运及神经末梢。鼻内镜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鼻腔受到器械机械性损伤,导致缓激肽、5-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致痛物质释放,引起术后疼痛。同时,由于手术创面不缝合,采用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反应性水肿和鼻腔分泌物引流不畅,以上是造成鼻内镜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严重拔管反应的重要因素[1]。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是新型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的镇痛、镇静作用[2]。研究报道右美托咪啶可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拔管反应[3]。本研究拟探讨右美托咪啶对静脉麻醉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的影响,为其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做出初步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ASAⅠ或Ⅱ 级。排除标准:精神认知障碍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者;循环功能不稳定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气道系统疾患、变应性鼻炎及气道高反应患者;内环境紊乱、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入选40例,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和生理盐水组(B),每组20例。
1.2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常规检测ECG、SBP、DBP、MAP和SpO2。A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江苏恒瑞医药,13051534)稀释成10ml于麻醉诱导前10min泵注,10min注完,B组以同样方法泵注等容积生理盐水。然后开始麻醉诱导,依次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2min后气管插管,机控呼吸。术中维持:丙泊酚4~8mg/kg・h-1、瑞芬太尼0.1~0.2μg/kg・min-1。手术结束填塞纱条时停止泵药。术毕送PACU继续复苏和观察。
1.3观察指标 观察术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min(T2)、拔管后5min(T3)和拔管后10min(T4)的SBP、DBP、HR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和手术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1,P>0.05)。右美托咪啶组,T1~T4各时间段的SBP、DB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P0.05)。
3讨论
鼻内镜手术虽手术时间不长、创伤不大,但是鼻内镜手术后,创面的渗血经过后鼻孔流向咽喉部,容易引起咽喉部的刺激。所以为了减少全麻下鼻内镜手术后误吸的风险,一般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清醒拔管会给患者带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气管拔管反应,血压增高又进一步增加手术创面出血的危险[4]。因此,减少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美托咪啶作为一种镇静药最早于2000年在美国试用,随后各项临床试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术前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预防和术后镇静[5]。在一项对口腔癌患者实施清醒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试验中,复合应用右旋美托咪啶获得了良好的插管条件,患者耐受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6]。全身麻醉术后拔管过程中,由于吸痰、拔管等操作的影响,患者从麻醉状态转为清醒时的切口疼痛刺激,以及呼吸吞咽反射的恢复,对患者的循环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颅内压等症状的患者,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右旋美托咪定无呼吸抑制的作用,是全麻拔管时良好的镇静用药。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能够减轻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期的反应和躁动,不仅可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还能使患者顺利从麻醉状态向清醒的过渡,减少苏醒期躁动和血液动力学的波动[7]。
近年来对术后气管拔管的躁动和平稳拔管的研究较多[8,9],本次研究考虑到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小的特点,本研究中DEX采用单次剂量注射法,于麻醉诱导前泵注,并对术后拔管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提示:单次泵入右美托咪啶0.5μg/kg,能够很好的减轻鼻内镜术后拔管对患者带来的不适感,维持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并不影响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和拔管时间,明显提高拔管刺激对患者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总之,术前单次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0.5μg/kg能够减轻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唐红丽,耿武军,何国栋.氟比洛芬酯对鼻内镜手术围拔管期的躁动及疼痛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0):746-748.
[2]李民,张利萍,吴新民.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6):466-470.
[3]章玲宾,樊理华.右美托咪啶在高血压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47-1049.
[4]刘雯,张丕兴,孙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181-1182.
[5]张清,陈永强.右美托咪啶的I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1,2(17):434-437.
[6]Chu KS, Wang FY, Hsu HT,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dexmedetomidine infusion for sedating or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awake fibreoptic nasal intubation. Eur J Anaesthesiol,2009,27(1):36-40.
[7]吴卫东,尹丹琴,邵钢,等.右美托咪啶对全麻气管拔管期间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2,38(20):2465-2467.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对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为提高中成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创新中药、发展中医药理论奠定基础。笔者现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作一综述。
1 拆方研究的目的
一个复方,不仅药味较多,治法也常为几种并用。整方的药理作用虽有很多资料,但都为笼统、概略和表面的认识。通过拆方研究,可以明确方内某种治法或某味药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全面、深刻、精确地认识复方的本质。
1.1 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
中药的特点之一是其配伍理论,经典的包括“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理论。通过拆方研究,以药效学为指标,对传统方剂的组方原理、实质与内涵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指导临床用药。中药配伍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因此,拆方研究也往往从药效和毒副作用入手而进行。如在真武汤的研究中表明,附子与方中其他药物如生姜合用则可增强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降低不良反应[1]。
1.2 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
中药理论认为,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的药物称为君药,协助君药加强疗效的称为臣药,而佐使药是协助君药或臣药发挥疗效的。从现代实验药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有些传统名方中君药的作用反映了该方主要药效,但有些方面的药效并非是君药的主要药效,这与所观察的药效指标有关。因此,通过拆方研究可以寻找方中主要作用药物,为改进方剂疗效,寻找最佳组方提供依据。聂氏等[2]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而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1.3 确定复方药物间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
中药复方中单味药用量的配伍有一定比例关系,方中药味的量发生变化时药效也往往随之改变。采用拆方研究原理,通过对治法或单味药的功能进行研究,比较药物不同用量配伍对某特定药效的影响,寻找最佳剂量配比关系,增强药效,组成新配方,这无疑对方剂组成原理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制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度的差别,许多古代文籍记载的方剂配伍剂量不能直接应用于现代临床。如《金匮要略》中记载酸枣仁汤处方为:酸枣仁二升(炒)、甘草一两、茯苓二两、知母二两、川芎二两。经折算后,此方中酸枣仁的用量远大于目前酸枣仁的临床用量。沈氏等[3]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以旷野法的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对酸枣仁汤进行拆方研究。固定酸枣仁剂量,其他4味药按临床配比量,以四因素七水平进行均匀设计,分析组方配比,得到优化配方比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为12∶1∶2∶10∶2。这一结果与《金匮要略》原方的配比较为接近,也为药理研究提供了剂量依据。黄氏等[4]研究了由不同剂量黄芪(6%、18%、54%)所组成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并非黄芪剂量越大其作用越强,只有黄芪原方(18%)的作用最强,这说明了原方组方剂量配比关系的合理性。
1.4 精简方剂
中药现代化的目的之一是减少中药复方制剂中的非药效因素,提高制剂水平。中药复方虽是依据中医理论配伍组成,但方中的药味并非都是必需的,尤其是针对某一适应症时。通过拆方研究可筛选出针对某一药效的主要药味或组分,使组方得到精简,药效更为明确。如对定喘汤的拆方研究报道,观察到从中筛选出的拆方1号和拆方2号的平喘、止咳作用与定喘汤皆相似,且不良反应也很小[5]。
2 拆方研究的途径
2.1 数学模式
2.1.1 正交试验设计
中医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剂量不一,所以,方剂存在多因素多水平性质。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中药复方,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重要设计方法。正交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使每次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得到合理的安排。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从中找出各因素对试验观察指标的影响,并能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交互作用,能发现诸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法[6]。田氏等[7]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拆方研究,确定因子与水平数,取给药与不给药两个水平,给药剂量为原方剂量,按正交表l16(215)的设计。将大鼠分为16个组,重复3次,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剂组合并观察大鼠用药后的血清睾酮值,探讨多囊平煎剂治疗高睾酮血症的最佳药味组合,探讨该方中药物作用的主次与配伍规律。当然,正交试验法应用虽然较多,但其不足之处是与中医理论相脱节。
2.1.2 均匀设计
我国学者方开泰和王元首先提出将均匀设计法应用于折方研究[8]。均匀设计法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方剂拆方研究。如余氏等[9]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大承气汤的配伍规律。
2.1.3 直接试验设计及正交t值法
研究人员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试验设计技术(ded)和正交t值法等方法进行拆方研究。这些方法吸收了序贯设计原理,综合考虑了5种优良性准则,并运用多种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因素、水平的不同组合与“响应变量”的关系与规律,具有优良性好、实验组次少、方案设计便捷、揭示规律可靠等特点,显著提高实验效率。
孙氏等[10]在改进正交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正交t值法。这种方法将中药拆方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主药分析、辅药交互分析和剂量选择;同时对正交表中交互作用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使之便于分析药物之间协同或拮抗的关系。该方法适用于较大方剂的研究。邓氏等[11]对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的拆方研究采用了上述方法,在分析了各单味药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找出主要有效组分和次要有效组分,然后利用正交t值法对次要有效组分进行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氨基酸与其他5类组分间无交互作用。另据报道,对活血祛瘀复方的研究也成功地运用了正交t值法[12]。无论是正交试验法还是经其改进的正交t值法、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它们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是与中医药理论脱节,很难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
2.2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配伍的拆方分析
2.2.1 证明复方配伍的合理性
多数拆方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复方原方配伍的合理性。如通过综合评价总体疗效,以全方组最佳,从而印证了仲景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3]。
2.2.2 考察药队、药对与单味药药效
在对半夏泻心汤拆方研究中,发现部分药组之间呈协同作用趋势,部分药组之间呈制约趋势,其中甘补组(人参、炙甘草、大枣)的效果最为显著,扶正药物在半夏泻心汤中的抗溃疡作用不容忽视[14]。
2.2.3 探讨治则治法的适用性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拆方研究对疾病治法的合理有效选择起到了积极作用。此类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复方对疾病模型的病理机制和作用环节奠定了基础。
3 展望
笔者认为,今后方剂拆方研究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方剂有效成分和有效组分的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认识中医复方的基本目的是弄清方药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阐明复方的本质,且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开展新的制剂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②采用多模型、多指标全面深入地对方剂的药效学进行研究,同时应注意新技术及新理论的应用。③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复方配伍是中医药疗效的优势。因此,方剂的拆方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思想,并结合方剂自身理论体系,如药对、药队、复方等,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同时重视国外的研究经验,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应用。笔者认为,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引入哲学思想,注意相关条件的选择,不单一划分药物的有效与无效成分,使化学成分研究与药理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都有助于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均宁,龙子江,王钦茂.真武汤及其拆方强心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4.
[2] 聂 伟,张永祥,茹祥斌,等.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2):1.
[3] 沈 鸿,黄 芳,窦昌贵.酸枣仁汤处方的配比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21-23.
[4] 黄 勇,吴敏毓.不同剂量黄芪组方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8-11.
[5] 徐长化,孙江桥,李 波,等.定喘汤及其拆方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4):202-204.
[6] 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9):426.
[7] 田 峰,王新瑞,朴晋华,等.多囊平煎剂组方对大鼠高睾酮血症影响的正交设计[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5):289-292.
[8] 郑青山,孙卫民.均匀设计法分析多药物联用的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2(3):201-205.
[9] 余日跃,朱家谷,谢文光,等.均匀设计法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7-9.
[10] 孙为民,孙瑞元.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8(1):41-45.
[11] 邓常青,唐映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各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组方对小鼠脑缺血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1-3.
[12] 孙瑞元,宋建国.求算t值的经验公式[j].中华医学杂志,1981,61(7):426-427.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71―02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日益增高,常易合并心血管病而导致病死率、致残率高,形势严峻。在整个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血瘀的病理变化,反之瘀血的产生将进一步损伤肾脏,使其迁延难愈,因而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分期
1,1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定义
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球滤过率
其中肾脏结构的损害,指的是肾脏病理有病变或者临床有肾损害的指标如血尿、蛋白蛋、血肌酐水平升高等,或影像学检查有肾脏形态、大小的变化等。
1,2 CKD的分期及与中国肾衰标准的比较见表1。
2 古人对瘀血与水肿的认识
血瘀证是由血行不畅或血流瘀滞而形成的。我国古典医书记述甚多。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就有“治瘀医方”,记载了应用当归、丹皮及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内经》中有恶血、留血、血凝泣、血脉凝泣等多种血瘀证名称及其病机描述并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素问・调经论》云:“瘀血不去,其水乃成”,“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者宜决之”,《索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东汉张仲景立“瘀血”病名,在《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的论述,明代的朱棣等编的《普济方》中诸血门篇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用药川芎、莪术、桃仁、五灵脂、生地、大黄为要,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诸瘀”。清代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倡补气与活血化瘀合用。唐容川的《血证论》云:“血与水素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血积即久,亦能化为痰水”,并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强调“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在长期地实践中上日趋完善。
3 瘀血与现代医学研究
3,1肾脏局部病理学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疾病过程中病理改变可有如①血管襻增殖、血管壁纤维蛋白样物沉积;②血管襻发生僵直、皱缩、玻璃样变;③细胞增殖,足突肿胀变形;晚期肾小球纤维化,缩小变硬、肾小管变性萎缩血栓形成,间质纤维化等表现。这也都包括在“内结为血瘀”的内涵之中。慢性肾脏疾病病程较长,临床可表现为面色黧黑或晦黯,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或出血,舌质青紫或舌体有瘀点、瘀斑,或舌脉粗张及舌下瘀血丝,脉细涩等各种症状,这都是血瘀内阻证候的依据之一。
3,2血液流变学和血液黏度异常,微循环障碍
肾小球疾病发病原理中有两大主要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和血凝障碍。特别是血液高凝状态及脂质代谢紊乱,几乎见于所有类型慢性肾脏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凝血机制的紊乱,如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压积上升、血小板聚集等都对肾脏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影响。多数肾炎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常呈现四高的特点,即高度浓稠性、高度粘滞性、高度聚集性和高度凝固性。使循环动力异常和血脂增高,促使凝血、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当血液呈现“四高”特征时,肾小球内压力增大,肾脏血流减少,影响肾脏微循环,并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损害和促使其硬化,这种血液高粘滞状态是血瘀症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为西医使用抗凝和纤溶药物以及中医活血化瘀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客观指标。
4 活血化瘀药与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肾脏疾病的机理研究为:①可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肾脏微循环,增加肾脏排泄;②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降低血液黏度;③抗变态反应,减轻免疫损伤,抑制抗体生成,消除抗原,消除炎症,减少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并抑制增生肉芽肿的形成;④抗纤维化等。
4,1丹参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含量;可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胶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实验证明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影响多种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变性,可降低血浆粘度,调节细胞电泳率及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丹参乙醇提取物在体内亦能抑制二磷酸腺苷或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能明显延长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
4,2川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效成分为川芎嗪,王艳萍等归纳其作用机理为:①可抗组织纤维化;②抗脂质过氧化作用;③抗自由基作用;④保护血管内皮作用;⑤扩血管作用;⑥抑制血小板聚集;⑦改善微循环;⑧钙拮抗作用;⑨促进造血功能;⑩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王晓杨等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减少平滑肌内钙调节素含量而抑制平滑肌数量的增加;抑制体内外成纤维细胞的增值;阻止内皮细胞分泌IL-6,减少ECM(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4,3当归动物实验显示当归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护SOD活性,使肾脏基质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肾小球的损害。另当归有保护肾小管细胞CE2+-ATP酶的作用,促进Ca2+排出细胞外,减轻组织内Ca2+超载引起的损害,阻制NO通过Ca2+发挥的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NO引起的肾血管的改变,促进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改善肾功能。
4,4黄芪崔冰等发现黄芪注射液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度、纤维蛋白含量,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轻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抑制凝血过程诱生的ET(内皮素)产生。黄芪主要含黄芪多糖、氨基酸、蛋白质和大量无机离子,黄芪注射液是黄芪的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造血系统功能,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贫血,增加肾血流量,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4,5大黄柯凌总结其作用机理如下;①改善氮质血症:降低Scr、Bun方面疗效肯定;②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③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减少细胞基质导致的肾脏硬化,产生其机制为抑制DNA和蛋白质合成;④纠正脂质代谢紊乱;⑤清除氧自由基;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⑦对肾微循环的作用。
5 活血化瘀药在OKD的应用
5,1糖尿病肾病 余颜等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DN108例,中医疗法以益气补肾活血为治则,药用黄芪、太子参、白花蛇舌草、丹参、生地、泽泻、地龙等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8周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P
5,2慢性肾衰竭 王怡等应用抗纤灵冲剂(主药为大黄、丹参等)治疗60例CKD患者(分早、中期和晚期,有血瘀兼证和非血瘀兼证)。结果显示抗纤灵冲剂治疗CKD患者显效加有效率为63.2%,其中有血瘀兼证的早中期CKD患者显效加有效率达90%,实验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灵冲剂能降低CKD大鼠的SCr和BUN,提高Hb。丹参、大黄亦有降低Scr的作用(P
5,3肾病综合征麻金木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提出病证同辨,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的治疗法则。提出肾病血治六法,从血分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活血利水法:药用生黄芪、炒党参、茯苓、丹皮、桃仁、赤芍、益母草、带皮茯苓、泽泻、泽兰等。②疏泄通络法:药用制苍术、炒白术、生薏苡仁、制香附、广郁金、法半夏、炒陈皮、茯苓、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芦根等。③破血逐瘀法:药用用水蛭、三棱、莪术、当归、生地、赤芍、牛膝、丹参、红景天、三七等。④凉血化瘀法:药用银花、连翘、丹皮、炒黄柏、白茅根、泽泻、益母草、蒲公英、白花蛇舌革等。⑤养阴活血法:药用知母、黄柏、生地、玄参、枸杞子、鬼箭羽、丹皮、赤芍等。⑥补血调血法:药用生黄芪、炒党参、炒当归、仙灵脾、首乌、鸡血藤、旱莲草、女贞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