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职工范围明确的新规定,新准则对职工的范围做了较宽泛的定义,不仅包括正式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如全职、兼职和临事工;还包括未正式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新准则对职工范围的明确规定,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明确企业与职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新准则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及范围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职工教育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辞退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职工子女赡养福利。
二是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一方面是与原准则相比会计科目与会计处理的变化。新准则取消了原会计科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取而代之的是“应付职工薪酬”。新增加了原会计准则未涉及到的辞退福利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对于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职工薪酬,一般借方根据职工服务对象分别记人“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相关科目,贷方记人“应付职工薪酬”。对于企业以自己生产的产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的会计处理比较特殊,具体处理如下:公司决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福利发放时,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实际发放该非货币利刚,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非货币利包括: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等。其中住房折旧和租房租金根据受益对象借记相关资产或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另一方面是关于辞退福利。辞退福利在实务中发生较多,新准则首次系统规范了其确认与计量。辞退福利包括两方面内容: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需注意的是:辞退福利与正常退休养老金应区分开;无论职工因何种原因离开都璎支付的福利,不一定完全属于辞退福利,可能属于正常的离职后福利,计量辞退福利的确认,确认辞退福利应满足两个条件,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企业不能单方面撒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如果实质性辞退工作及补偿款项均在一年内完成,借记“管理费用”,货记“应付职工薪酬”。如果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以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项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借记“管理费用”、“确认融资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
三是股份支付的内容及会计处理。在股份支付中,企业要么向职工支付其自身权益工具,要么向职工支付一笔现金,而金额高低取决于结算时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充价值,股份支付按支付方式和工具类型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最常用的工具有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常用工具有模拟股票和现金股票增值权。股份支付与薪酬的关系。限制性股票是企业员工按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条件从企业获得一定数量的本企业的股票。股票期权是企业授予职工在将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或条件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但是职工要真正获得这些股票,一般要满足一定的服务期限或是满足特定业绩指标。模拟股票和现金股票增值权是与股票挂钩,用现金支付的模拟股权激励机制,职工将来获得的不是股票,而是与模拟股权激励相关的现金、职业要获得这些与模拟股权激励相关的现金也要满足一定的服务期限或是满足特定业绩指标。结算方式与会计处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授予日不作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按照估计的行权人数以及授予目的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股本”、“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结算之前的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按结算日的公允价值和可行权后的每份增值现金支付额: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在行权日: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贷记“银行存款”。
一、《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决定因素:“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
--------- ,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恩、香农·安德森、迈克尔·马厄著,刘宵仑、朱晓辉译:《成本会计精要》(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 企业管理;融资成本;降低成本
前言: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有资金的投入,可以说,资金是企业体内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它的生存和发展就等于没有保障。企业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指企业的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
1.企业融资的概念及融资成本
1.1 何为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主要是指以企业为主体来融通资金,利用这些资金调节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供求,使其达到平衡的运动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融资的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的情况出发,策划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的需要,通过选取一定的渠道,向企业外部的有关单位或投资者及债权人等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1.2 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成本在本质上来说就是指资金使用者需要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融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两部分。融资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在资金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相关费用;而资金使用费指的是企业使用资金提供者所必须要支付的报酬,如向股东支付股息和红利等等,再如发行债券或借款支付的利息,借用资产支付的租金等等都叫做资金使用费。
2.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企业融资以企业的资产及收益为基础,筹集资金用在企业建设、营运及业务拓展。然而融资的过程并不是完全顺利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融资没有从实际出发,超出企业所能消化的范围
当前我国有很多企业认为只要能融资,就融的越多越好,所谓多多益善。然而却没有清晰科学地分析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融资的规模不合理。企业的融资额如果大于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总额,则会造成财务费用增大,资金流向造成浪费。相反,如果融资总额小于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总额,那么投资项目就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失去了融资的意义。亦或者有些企业的融资规模恰当,却没有选择正确的投资项目,也给企业的资金利用带来巨大的浪费,最终导致无法盈利的结果。
2.2 企业融资结构不科学,无法为企业带来实际收益
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融通资金的构成与企业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成熟度等、税收制度、国家的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科学的企业融资。在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大于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自有资本可以获得杠杆利益;反之,在企业的投资利润小于自己利息率的情况下,那么财务杠杆将会起到消极效应。因此要重视融资的结构,真正实现融资的目的即为企业带来利润。
2.3 企业领导成本分析不准确,行政费用超支
有些企业的领导对于企业产品的成本意识不够重视,在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时,也不是认真按照每一个生产环节来逐个计算,只是凭主观印象进行估算,或者少计算了某些生产环节的花费,或者认为某些费用不需要计入产品的成本当中去。这就造成估计的产品费用与实际产品的成本并不相符。此外,还有些企业的领导没有意识到行政部门的开销,对外应酬和行政管理的费用很难进行控制,这也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3.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的策略
企业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多种准备,关于融资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可能决定着企业融资的质量。要采用适当的融资策略,达到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3.1 做好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树立节约成本的意识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最开始,就要做好产品成本的控制,其中产品设计者的成本意识非常重要。设计时要注重经济适用,合理挑选产品生产所需的材料,改进加工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即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开发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
此外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节约成本的意识。不论是企业领导还是财务负责人,或者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都要加强树立成本意识,因为这涉及到每个员工个人的直接利益,形成人人关心产品成本的状况。要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生产的责任心,提倡节省原材物料,否则必然导致材料与能源的消耗太高,造成生产的成本上升。
3.2 完善企业融资结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当前很多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缺少的是找到适当的融资渠道。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正确的融资观念,利用多种融资方式,来缓解企业融资的压力。企业在创业的开始阶段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如从担保公司获取创业启动资金,从银行贷款来拓展业务发展,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引入风险基金或进行上市融资等方法。此外企业还可以开发民间融资渠道,包括吸引外资等。这种方法也被称为非制度融资渠道,相对于正规融资,有时候民间融资利率更低,还资金的时间可以更长。这些不同的融资渠道都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
3.3 节约行政资金,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
企业的行政开支属于非生产成本中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大幅度节约行政方面的开支,则有助于间接的减少企业生产的成本。往大的方面说,要节约与外界联系公关活动的开支,讲求实效就好,不可铺张浪费。往小的方面说,要节省办公室里日常的用电和电话费用等等,这些都是企业节约行政基金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分析,要不断改革生产的工艺,及时更新设备以求创新,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资金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收益现值法;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种衣剂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62-03
由于对农业无形资产转让或投资不是以其物化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其未来能带来的价值即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为前提,所以收益现值法是进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评估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
一、收益现值法解析
收益现值法又称收益还原法,简称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在未来剩余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收益,并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确定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二、收益现值法评估模型
在考虑出让方分享收益比例的情况下,本文构建的收益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模型如下:
V=k×
式中:V――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值;k ――收益分成率;Rt――为使用该农业无形资产后第t年增加的预期收益额;n――为农业无形资产预计有效使用年限;i――为折现率。
三、收益现值法在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的应用
现以河北某农药研制开发中心A农业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评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保护商业秘密,本案例略去了农业专业技术主、客体名称,并对有关内容作了一定处理。
(一)案例背景资料
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这种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与国内多种种衣剂进行试验比较,各项技术指标处于领先水平。成膜时间、脱落率与包衣种子含水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指标。包衣时固化时间约0.5分钟,包衣比例为1∶120kg~140kg;包衣后脱落率(占总有效成分)≤0.5%;种子包衣时制剂可根据需要兑水。该种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解决了目前国产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如:种衣剂沉淀,造成种衣脱落等。该技术经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进行科技查新检索,被认定为“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技术指标均有新颖性。”“预计经济效益大,生产投资少,工艺简单,技术简便,易推广使用。”该农业技术产品还通过了河北省农药检定所的药效试验,河北省医学科学院检测中心的毒性试验等多项验证,确定了其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该技术产品已被河北省计委、河北省农业厅列为种衣剂的重点推广项目,同意建设年产2 000吨的种衣剂厂。
评估委托方: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
评估对象: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研制的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
评估目的:以该项农业专有技术作价投资,组建河北B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
评估基准日:20××年×月×日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案例评估目的及评估对象的要求,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投入后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方面,宜采用本文提出的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评估基本公式同上。
(三)评估程序中主要参数的选取
1.超额收益期限的确定
据相关专家的分析预测,考虑到目前生产原有种衣剂的厂家较多,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本次评估在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超额收益期为四年。
2.预期收益额的确定
由于本次评估的农业专有技术主要用来组建一个新的企业,在采用收益分成折现法评估的基础上,利用销售预测法,选取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估算指标。其计算为:年净现金流量=年现金流入量-年现金流出量。数据如表1所示:
各项因素的确定如下:
(1)营业收入。经调查分析得知,与该技术产品同类的产品近几年价格变动不大,可以近几年同类技术产品的平均售价5万元/吨作为评估对象的销售单价。据河北省农业厅“种子工程”的实施计划,全省玉米的包衣率达到90%,则需要高浓度种衣剂6 000吨。A农药研制中心研制的高浓度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计实现新型种衣剂助剂销售量500吨/年,玉米种衣剂销售量900吨/年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预计在投产期第一年,生产能力达30%,第二年生产能力预计达50%,以后两年预计达产率为100%,生产规模实现年产2 000吨。计算过程(见表2):
(2)经营成本。经营成本可按如下公式测算: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 。估算数据及计算过程(见表3):
(3)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确定。由于应交增值税的预测与销售收入、原材料采购、增值税率等多种因素有关,很难估算出其具体数额,故本案以销售额为基础,综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按增值税率与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乘积的和约2%(17%×10.5%+6%×10.5%)作为本次评估使用的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计算过程(见表4):
表4 销售税金及附加预测表单位:万元
(4)所得税。由于该项农业专有技术属于高科技项目,投产后将享受国家所得税“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以后各年则不再享受该项优惠政策,一律按33%的税率计征。计算(见表5):
表5 所得税预测表单位:万元
(5)建设投资。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流动资金投入。本次评估在参考投资规模及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估算在建设初期B有限责任公司将会一次性投入固定资产35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不在涉及其他资产的投资。
3.收益分成率的确定
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的鉴定,该项农业技术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先进性、可行性。因此,在对评估对象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中国最高的技术分成率与该项农业技术的加权平均得分相乘求和,从而确定出被评估的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的收益分成率为25.8%,即该项技术在其创造的收益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5.8%。计算过程(见表6):
表6 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技术综合评价表
4.折现率的确定
本评估折现率的确定主要依据筛选法,以上市公司同类农药生产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基础计算的。考虑到评估对象的风险性,选取有代表性的三家农药生产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约16%作为本次评估使用的折现率。计算过程(见表7):
表7 收益折现率估算表
注:以上数据资料来自同期上市公司年终财务报告。
(四)评估结果的确定
该项农业专有技术的评估结果值=25.8%×846.99
=218.52万元,具体计算过程(见表8):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第3版[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关键词】目标成本;产品定位;限额设计;总体可控;动态管理
随着房地产竞争日趋加剧,应对复杂的地产形势和将来发展趋势,要向管理要效益,保证成本的支出获得最大效益,以经济合理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房地产成本管理控制成为重中之重。而只有做好成本控制中的目标成本管控才能形成行业成本优势来迎接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本文从房地产目标成本形成、问题分析及解决入手进行研究,为房地产成本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1 房地产目标成本概念及现状存在问题
目标成本顾名思义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人员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房地产的目标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内的全过程成本, 遵循成本的“总值可控、动态管理”。
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主要包括开发期内完成房地产产品开发建设所需投入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其他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在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中,土地费用为市场招拍挂形式确定,公共配套费用为各地市缴费标准,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开发税费均根据国家及房产开发公司标准执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根据市场招投标及开发全过程工程控制为主,在房地产全过程成本控制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1 房地产用地规划时对业态规划模糊,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成本,导致效益降低。例如:像城市综合体等多业态项目,业态规划时未分析市场的销售及业态成本情况,导致了产品建造后销售惨淡及利润降低。
1.2 方案、深化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设计满足不了施工及销售要求,产生了大量成本浪费情况,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准确性。
1.3 实施阶段设计变更、签证较多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可控性。
2 目标成本存在问题分析
房地产业一直为国家朝阳产业,前几年有可观的利润。随着国家调控及市场的激烈竞争,房地产效益不断缩水,问题也逐渐暴露。许多房企也由原来“核算型”企业(做了再算)向“价值创造型”(算了再做)企业转型。现针对以上房地产各阶段影响目标成本的因素中,现展开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在房地产用地规划阶段,因业态分类模糊导致了利润的降低,许多房地产公司拿地后便考虑立即进行开发并达到预售条件,往往对用地规划阶段成本把关不严,随意对业态进行规划,不考虑效益最大化。这就使许多项目没有经过考察论证就急于规划报批,致使房地产目标成本前期便处于“粗放式”状态,最终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销售、成本压力骤增。
第二,方案图纸及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许多房地产公司因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限额设计,没有统一的建筑风格,没有较好的设计成本团队,导致了目标成本的不可控制。
第三,施工阶段因为项目人员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图纸设计的错、碰、楼等现场导致了施工中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及签证。
经过考察诸多房产项目,以上几方面对目标成本影响效果所占的比例如下:第一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75%~80%。第二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15%~20%。第三项施工图设计结束至项目实施阶段,本阶段成本控制效果约为5%以内。
3 目标成本控制需采取的措施
3.1 项目产品定位清晰明确,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概算版”
首先,在房地产开发前期(尤其像城市综合体的多业态项目)充分调研当地地产市场,调研各业态的销售情况,应用容积率指标控制面积,结合市场需求对不同业态建筑面积的合理配置,建多少高层、多层、商业、别墅、花园洋房;配置那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获得最大销售额。
其次,根据本地区需求情况采用不同产品进行比例搭配及确定交房标准。参考往期类似业态成本情况(其中包括配套费用、建安成本、各项开发税费等),将各不同业态进行组合,并进行测算(销售收入及成本支出测算),选取满足“效益最大化”的业态搭配比例。业态比例及初步交房标准出具后,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第一版—成本“概算版”。
3.2 方案的设计比较,进一步细化目标成本。
各业态搭配比例及目标成本“概算版”确定后,对业态和户型进行多方案设计比较,通过比较确定单体平面和户型;通过对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的比例测算,确定最合理户型和户型搭配从而获得最大得房率和销售面积,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合理成本。此阶段对交房标准已基本确定,根据扩初方案进一步将目标成本“概算版”细化。
3.3 施工图设计及深化阶段,确定目标成本“预算版”。
施工图设计阶段将价值工程及限额设计两者相结合。
首先,根据价值工程,做好房屋建造标准。价值工程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管理技术,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达到产品适当的价值,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房地产价值工程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不变,成本下降。(2)功能大幅提高,成本略有增加。(3)功能提高,成本降低。(4)功能略有降低,成本大幅降低(5)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在价值工程体系中选取适合本项目价值体系,并确定房屋建造标准。
其次,项目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设计,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和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凡是能进行定量综合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确定,要充分考控制建筑设计标准,控制单体工程配置标准;比较外墙保温材料和作法,门窗材质、标准;外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室内不同公共部分装修标准、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在满足必要使用功能的同时成本最合理。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在限额设计中结合价值工程,充分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确定合理功能。
第三,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细节,对土建、水、电、暖专业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比较,例如:人防工程决策、土建车库与机械车库的技术经济比较、电梯、空调的配置方式、基础形式、主体结构形式、挡墙形式等等。在设计细节上满足后期使用功能,同时在此阶段应选择业务实力强的设计院进行设计,保证使用功能满足要求,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
施工图经过深化及内部审核后,需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介入进行预算的编制,同时根据市场价格确定材料暂定价,编制本项目目标成本第二版—目标成本“预算版”。目标成本“预算版”编制完成后进行招投标工作,并与投标单位进行工程量及组价的核对,最终完善目标成本“预算版”确保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内容明确,目标成本“预算版”一经确定不得更改。
3.4 项目实施阶段以目标成本“预算版”来指导工程施工及招投标工作,通过后期成本动态管理及决算管理形成目标成本第三版—目标成本“决算版”。
项目实施阶段原则上不能突破目标成本“预算版”的各个子目,如有突破,应根据金额大小向成本管理委员会各个部门说明,在过程中时刻调整(增减)目标成本。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人员应提高素质及责任心,基本杜绝变更、签证,保证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结束后,将各总分包工程及设备供应结算进行梳理,最终形成目标成本第三版“决算版”,作为与目标成本前两版本的最终结果进行比较计入最终绩效考核及成本后评估。
参考文献